拍攝一部講述你一生的傳記片,并由奧斯卡影星擔綱主演——這是好萊塢給你的最高榮譽,。單是過去這幾年里,,馬克·扎克伯格、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還有亞伯拉罕·林肯都享受到了這種待遇,,他們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吸引了數(shù)以萬計的觀眾。
但是,,由于傳記片拍攝時間緊張,,制作方往往無法準確處理所有細節(jié)。甚至有時候會將事實搞錯,,侮辱甚至中傷了傳記主角,。
10.模仿游戲
(圖靈變成賣國賊)
阿蘭·圖靈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天才,他在二戰(zhàn)期間破解了納粹的恩格瑪(Enigma)密碼系統(tǒng),,為盟國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他也是一位同性戀者,因此英國政府對他提起訴訟,,最終致使他于1954年自殺身亡,。對于一個為同胞做出巨大貢獻的偉人來說,他不該承受如此結(jié)局……除非你相信最近上映的電影,,電影中他包庇了一位蘇聯(lián)間諜,,背叛了自己的同胞。
在《模仿游戲》中,,圖靈與約翰·凱恩克羅斯正面相對——此人是一個蘇聯(lián)間諜,,曾與圖靈在同一部門工作。而現(xiàn)實情況是這兩人從未有過交集,。在電影中,,圖靈發(fā)現(xiàn)了他的秘密并威脅要向當局揭發(fā),,結(jié)果凱恩克洛斯威脅圖靈如果他揭發(fā)了自己,他也將曝光圖靈是同性戀這一秘密,,圖靈最終作罷,。這位數(shù)學天才和戰(zhàn)爭英雄被迫包庇了這個間諜。
《衛(wèi)報》指出,,包庇間諜是一項相當嚴重的罪行,。這足以使圖靈成為賣國賊并被處以死刑。盡管電影想要表現(xiàn)的是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男同性戀人士的艱難處境,,但這種方式對這位在黑暗年代里為國家不懈奮斗的偉人造成了誹謗。盡管在現(xiàn)實中圖靈從未在戰(zhàn)時拖過英國的后腿,,但電影還是強化了對同性戀人士的錯誤認識,,將他們看作是安全隱患。
9.智利說不
(民主積極人士變成滑板運動員)
1988年,智利民眾被要求進行公投:選擇“是(YES)”,由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將軍(1973年至1990年為智利軍事獨裁首腦——譯者注)繼續(xù)執(zhí)政,,選擇“否(NO)”將恢復民主主義,。出人意料的是,55%的民眾投票選擇“否(NO)”,,獨裁者因此被廢黜。而推動這一結(jié)果的部分原因是反對方的協(xié)同作戰(zhàn),他們描繪了民主智利的光明未來?,F(xiàn)實中,這項運動由一位長期的民主積極人士赫納羅·阿里亞加達帶頭發(fā)起,。而在電影中,,這個領(lǐng)頭人變成一位虛構(gòu)的外國人。
2013年的電影《智利說不》將阿里亞加達和他的朋友替換成了非政治性的廣告經(jīng)理,,他從墨西哥來參加滑板運動,,向這些古板的智利民眾展示如何推翻一個獨裁者。除了大量簡化皮諾切特的垮臺,,電影還忽視了智利民眾自己為這場運動所投入的心血,。結(jié)果這部電影看起來就像一部關(guān)于水門事件的電影,將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兩者均對1972年美國水門事件進行了一系列調(diào)查與跟蹤報道——譯者注)替換成澳大利亞的沖浪運動員,。
盡管很多人稱贊這部電影對細節(jié)的處理,,但仍有人指責它將集體行動編排成了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
8.決勝21點
(篡改每個角色的種族)
2008年,,好萊塢上映電影《決勝21點》,,電影以麻省理工學院21點團隊的真實故事為原型。小說與以其為藍本改編的電影都沒有準確描繪這支隊伍的運轉(zhuǎn),,而是虛構(gòu)了很多人物與情節(jié),。此外,,盡管真實的團隊中以亞裔美國人為主,但電影中所描繪的團隊主要是白人,,只有一個亞裔人物,,擔任了一個小角色。
有些人質(zhì)疑電影在塑造人物時存在種族主義傾向,。電影的制作方回應道,,他們之所以會選擇有票房潛力的白人演員是因為沒有實力相當?shù)膩喴嵫輪T可用。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對電影表示不滿,。杰弗里·馬(即馬愷文)是這部電影主角的原型,,他認為這是一部佳作。在關(guān)于比賽爭議的采訪中,,他表示,,能由一位明星來飾演他自己,他覺得非常高興,。
7.弱點
(橄欖球明星淪為白癡)
2009年的電影《弱點》由魅力女星桑德拉·布洛克主演,,講述了一個富裕的白人家庭非正式地收養(yǎng)了一個貧窮的黑人孩子,并培養(yǎng)他成為橄欖球明星的故事,。電影中有一個關(guān)鍵場景,,布洛克所飾演的角色讓小邁克爾坐下,用一種他能理解的方式向他解釋橄欖球的規(guī)則,。再往前幾幕,,邁克爾終于搞清楚了比賽的復雜規(guī)則,成為橄欖球場上的巨人,。這是電影中非常溫情的場景,,企圖賺取觀眾的眼淚。而這同樣也是在胡說八道,。
電影上映后,,現(xiàn)實中的邁克爾·奧赫悻悻地抱怨這部電影將他演繹得像個十足的白癡。在一次《洛杉磯時報》的訪談中,,他說,,他不介意自己被描繪成在貧困中掙扎的樣子,但他討厭被演成連橄欖球都搞不清楚的人,。他的原話是:“是運動讓我成長,,而電影中我看起來好像什么都不懂?!边~克爾在遇見他的新家庭之前就已經(jīng)是一個運動天才,,而不是需要桑德拉·布洛克去教他。
最后奧赫還表示,,這部電影沒有支付給他一個子兒,。多虧了把他演成一個努力的笨人,,制作方才大賺了兩億多美元。
6.大門
(吉姆·莫里森變成愚蠢的醉漢)
大多數(shù)去看奧利弗·斯通的電影的人都不指望電影能完全忠實現(xiàn)實,。過去,,這位傳奇導演還被迫向所有國家與全世界的猶太人道歉。但觀眾還是希望他至少能客觀對待他所尊敬的人物,。而不是像他的電影《大門》一樣,。
《大門》沒有重點體現(xiàn)吉姆·莫里斯在詩歌、音樂或樂隊主唱上的才能,,而主要把他演繹成了一個愚蠢的醉漢,。影片大約90%都是方·基默飾演的莫里森處在醉醺醺的迷糊狀態(tài)或者由于服食違禁藥物而暫停工作。剩下的時間里他似乎被刻畫成一個憤世嫉俗的表演者,,太過自以為是且常常酩酊大醉,,根本無心創(chuàng)作。
樂隊前鍵盤手,、樂隊創(chuàng)始人之一雷·曼扎克在一次訪談中表示,這部電影是“一派胡言”,。他說:“這根本不是吉姆·莫里森,。這是金波·莫里森,一個酒鬼……我所認識的那個家伙根本沒有出現(xiàn)在熒幕上,。那不是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那家伙是誰?!?/FONT>
5.日日夜夜
(被隱藏的同性戀)
柯爾·波特的音樂與風格十分獨特,,成為音樂的一個亞類并激勵無數(shù)的效仿者。他也是一位公開出柜的同性戀,,在這種行為尚未被接受的時候,,他與其他人之間一直存在一系列沖突。1946年,,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購買了波特傳記的版權(quán),,人們都感到好奇,想看看他們會制作出什么樣的電影,。答案是:這是一部經(jīng)過了過度理想化處理的電影,,未提及任何有關(guān)柯爾·波特性取向方面的問題。
明星加里·格蘭特飾演波特,,但電影一上映就廣受詬病,。為了將波特描繪成一個音樂圣人,制作方試圖使其徹底喪失人性,,以至于到了侮辱的程度,。波特自己認為那是個“夢想”,。當被問及是什么樣的夢想時,他說:“我不想說,?!?/FONT>
4.貝隆夫人
(全國為之憤慨)
艾薇塔·貝隆從一個在貧困中掙扎的孩子成長為阿根廷的一代國母,她被人民奉為上帝的化身,。所以當1996年好萊塢著手制作她的生平傳記電影時,,大多數(shù)阿根廷人都期待電影能夠滿足他們的崇敬之情。然而他們看到的卻是由麥當娜主演的安德魯·洛伊德·韋伯(音樂劇作家,,代表作品有《貓》,、《劇院魅影》、《艾薇塔》等——譯者注)音樂劇的改編版,。
麥當娜當時在阿根廷國內(nèi)并不受歡迎,。很多保守派將她看作妓女,并認為她將艾薇塔塑造成了一個普通的娼妓,。最初公布角色的時候,,布宜諾斯艾利斯大主教(這一職位隨后由弗朗西斯一世(方濟各)擔任)評價電影是“色情的且褻瀆神明——是對阿根廷婦女的侮辱”。貝隆主義政府在電影中也被描繪成腐敗墮落的政府,,使這部無禮的電影遭受到更多指責,。
電影最終還是吸引了各式各樣的觀眾,但在電影上映期間,,緊張的形勢始終沒有緩解,,政府試圖公開宣稱麥當娜是不受歡迎的人物。
3.永不妥協(xié)
(主角的胸器搶頭功)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太平洋電氣公司對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小鎮(zhèn)用水造成污染,,對居民身體造成惡劣的影響。幸虧有一位干練的單身母親果敢堅定,,辛克麗的居民團結(jié)起來向該公司提起訴訟并最終勝訴,,這一事件被拍成電影,展現(xiàn)出女性的力量,。
當然,,如果你把“炫耀胸器”也看作是一種力量的話。在《永不妥協(xié)》的一個關(guān)鍵場景中,,主演茱莉亞·羅伯茨故意利用她傲人的胸部獲取了關(guān)鍵性文件,。多虧了她的胸,他們才打贏了官司,。
布羅克維奇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負責保管檔案的男人可能會由于看到自己的胸而不能自持,使她能夠拿到檔案,。但是,,她說,她并非有意這么做,,更不會刻意利用自己的性別作為工具,。
2.阿拉伯的勞倫斯
(英雄領(lǐng)袖變成自大的野蠻人)
1962年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史詩巨作。電影全長近四個小時,,詳細展現(xiàn)了T.E.勞倫斯的生活以及那些與他并肩戰(zhàn)斗對抗土耳其的伙伴,。總的來說,,電影將主角處理得很好,。但是在配角的塑造上有所欠缺。不僅將一位現(xiàn)實的土耳其士兵指責為同性戀強奸犯,,還將勞倫斯最親密的伙伴塑造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自大的暴徒,。
實際上,奧達·阿布·泰伊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睿智領(lǐng)袖,,在奪取亞喀巴城市時,,他的貢獻要大于勞倫斯。當他的故事被搬上熒幕時,,制作方將其變成了一位暴力的,、癡迷于財富的暴虐之徒,不忠于任何人,。
奧達現(xiàn)存的親屬非常不滿。他們在隨后的幾年中一直試圖起訴制作方誹謗,。
1.獵殺U-571
(侮辱全體英國人)
1941年5月8日,,英國海軍贏得了戰(zhàn)爭勝利。與德國潛水艇U-110交戰(zhàn)之后,,HMS斗牛犬號全體船員登陸潛水艇并沒收艇上一切物品,。除了一只工作中的恩格瑪密碼機,船員還奪取了電報密碼本,,給盟軍帶來極大的優(yōu)勢,。2000年,好萊塢拍攝了一部以此事件為原型的電影,。他們將故事改寫,,讓美國人完成了這一成就。
電影將這一勝利歸功于美國,,而實際上該事件發(fā)生在美國參戰(zhàn)之前,。這讓大多數(shù)英國人難以接受。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提出質(zhì)疑,,認為電影是對所有在這場戰(zhàn)斗中犧牲的英國士兵的“蔑視”,。
制作方在電影結(jié)束時加了一段獻詞,,向?qū)嶋H奪取恩格瑪密碼機的戰(zhàn)士致敬。編劇在2006年公開道歉,,承諾不會再犯這種錯誤,。目前為止他還算一直信守承諾。
翻譯/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