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thong(2011-03-11 22:56:32)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 ——也說大舜和大禹及上古時代禪讓制 大禹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人人傳頌。 有關大雨的故事大致有兩個,,一個是治水,,一個是禪讓。兩個故事形成了兩個美德:一個叫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大公無私,;一個是讓賢,當然,,堯舜禹都能算,。 讓我們先看看歷史傳統(tǒng)的說法是怎么樣的,禹的故事主要記錄在《史記·夏本紀》里,,大致的過程是這個樣子的: 史學界普遍認為,,禹大約生于公元前2297年,死于公元前2198年,,活了大約100歲(古人基本上都是長壽——當然,,可能大概都有長壽的秘方或者古人年齡的算法和我們不同,反正活得都夠長的),。 禹的祖先是黃帝,,由于各種原因后來遷徙到了西方,后來又遷回了中原,,所以才有“禹出西羌”的說法,。禹的老爹叫鯀,禹小的時候,,就跟著老爹遷回了中原,。鯀被堯封到了崇(大約就是現(xiàn)在嵩山附近),,成了一名部落首領,被稱為崇伯,。 當時中央政府的情況有些微秒,,作為國家元首的堯基本上已經(jīng)喪失了對國家的統(tǒng)制能力,由舜在攝政,。恰好當時在鬧水災,,堯(實際上就是舜,堯當時估計也就是一個被架空的王)便命令鯀去治水,。大概鯀也懂點水利,,就當了水利部長。鯀部長帶人治水治了9年,。結果大家都知道,,采用堵的辦法,9年沒有成功,。舜(當然,,還是通過堯這個橡皮圖章)就以“治水無狀”為名,在羽山殺了鯀,。 鯀被處死之后,禹舉賢不避仇,,就向堯推薦,,讓鯀的兒子禹繼任水利部長,完成治水事業(yè),。禹以國家利益為重,,兢兢業(yè)業(yè),跋山涉水,,花了13年終于把洪水治理好,。當然,其中最讓人感動的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傳說連老婆給他生了兒子都顧不上看,,確實讓人感動。 后來,,舜看到禹這么有才能,,就讓禹攝政16年。經(jīng)過16年的考察,,舜想把王位禪讓給禹,,禹“三辭而不受”。不久,,舜到蒼梧(今湖南寧遠縣)巡視狩獵,,病逝于此,。舜死后,禹推薦舜的兒子商均即位,,自己躲到自己封地的一個叫邑陽的小城里,,這一躲就是3年。3年里,,天下諸侯都不去朝見商均,,反而跑到邑陽來朝拜禹。又過了3年,,禹實在推辭不掉,,這才在天下諸候的擁護下登上王位。 故事大致就是這樣,。在這個故事里,,禹(當然,也包括舜)的各種美德也為后人所傳頌,,但是在這個故事里,,有3個問題讓人產(chǎn)生很大的疑惑: 第一個問題是鯀的被殺。鯀部長被殺的原因,,官方的解釋是“治水無狀”,。說老實話,這個罪名很牽強,。鯀治水確實沒有成功,,但鯀部長辛辛苦苦干了9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這屬于明顯的罪不致死,起碼是量刑過重,。當然,,古代和現(xiàn)代的法律制度是不一樣的,按照當時亂世用重刑的標準,,處死鯀也可以說的過去,。但還有一個問題。根據(jù)《淮南子》等書的記載,,舜在攝政時,,天下就有很多諸多部落不服,其中的代表就是北方的共工,,南方的三苗,,還有一個就是堯的兒子丹朱(又叫歡兜)。對待這些不服的部落,,舜的手段就是武力鎮(zhèn)壓,,結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記·五帝本紀》)。 共工,、三苗和丹朱是什么人,?是反叛,是謀逆,,但把鯀也列為“四罪”,,把一個“瀆職罪”的“罪犯”和3個亂臣賊子并列,舜為什么要這樣,?這明顯的是不合適嘛,! 第二個問題是禹的繼任。對禹來說,,舜是什么人,?是殺自己父親的人,一個人殺了自己的父親,,自己還要替他效命,,這不是認賊作父么?一個人肯認賊作父,,他要么是沒心沒肺的,,要么是忍辱負重的,禹會是前者么,?當然,,還有一種解釋,,禹是大公無私嘛,,但這個解釋很難讓人信服。 第三個問題是舜的死亡,?!妒酚洝の宓郾炯o》的說法是“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位,,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個更奇怪了,按照這個說法,,舜“南巡狩”時,,年齡是100歲,就算我們打個七折,,就算當時舜70歲,,要知道,當時華夏民族的活動中心是在黃河流域,,南方的長江流域是荒蠻的不毛之地,,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年紀胡子一大把,,還要橫渡長江跑到湖北去打獵,,這可能嗎?除非舜是個打獵迷,,臨死還要過把癮,。 所以,很久以來,,就有很多認對禹的故事,,以及堯舜禹三代的禪讓制提出質(zhì)疑。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就在《說疑》中揭發(fā):“古之所謂圣君明主者……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堯,,禹逼舜……”這已經(jīng)說的很清楚了,所謂的禪讓都體現(xiàn)在一個“逼”字上,,在那些謙讓的表現(xiàn)下,,其實是隱藏著一種陰謀和逼宮。 后來,,一本叫《竹書紀年》的書更是赤裸裸地揭開了這個謎團,。大約在晉朝的時候,人們在魏襄王的墓葬里發(fā)現(xiàn)了一批竹簡,,共13篇,,后人把這批竹簡命名為《竹書紀年》?!吨駮o年》據(jù)說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史官所著,。《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史料和傳統(tǒng)史書有很大差異,,但不少史學家認為,,《竹書紀年》是未經(jīng)秦“焚書”和漢“罷黜”的“整理”,恰恰是可能接近歷史真相的史書,。 《竹書記年》對堯舜禹的禪讓說的讓人觸目驚心:“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按照《竹書記年》的說法,,這哪里是什么彬彬謙讓,,分明是暴力和陰謀的奪權! 那歷史究竟可能是怎么樣的呢,? 我們先從禹的前任——舜說起,。 舜是個什么人呢?在史書的記錄中,,舜無疑是個十全十美的君子,。和鯀、共工這些部落首領不同,,舜出生在普通貧民家庭,,舜之所以能夠被堯注意并一步步提拔進入官場,憑借的是他出了名的孝,。但是,,舜的孝偉大的讓人生疑,偉大的讓人作嘔,。 據(jù)《 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舜的家庭里幾乎沒一個好玩意——當然,除了舜先生,。舜“父頑,、母囂、弟傲”,,幾乎都是混蛋,,但舜卻是一個好的不能再好,、孝得不能再孝的人,,父母和弟弟兩次都要謀殺舜,但舜都奇跡般化險為宜——然后“復事瞽叟,,愛弟彌謹”——像沒事一樣繼續(xù)孝順和仁愛,。 老實說,這種人不是大奸就是大仁,。是大仁嗎,?堯認為是,,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下嫁給了舜。很快,,舜先生憑著乘龍快婿的身份,,憑著天大的“孝”名,進入中央,,“攝行天子政”,。 如果舜是大仁的話,那就更無法解釋我們的第一個問題:舜為什么要量刑過重,,殺了鯀,,還把鯀和共工這樣的反賊并列? 韓非子透露了其中的玄機:“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傳之匹夫?……共工又諫,,堯又舉兵而誅之于幽都,。于是天下莫敢言”。也就是說,,在舜逐漸掌握大權的過程中,,堯?qū)τ谕跷坏陌才抛稍冞^鯀的意見。堯說,,我想把王位傳給舜,,你看怎么樣?鯀說,,王位傳給舜是不祥之兆,,哪有把天下傳給一個平民出身的人呢? 鯀的這個說法呢,,從邏輯上講簡直是混蛋邏輯,,分明就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但是鯀的這個話,,從事實來講,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是鯀自己的看法,,怎么想就怎么說嘛。問題是舜聽到這個話會怎么想,?會怎么想,?說鬧羞成怒那是輕的。要知道,鯀的話不僅明確代表了一個部落明確反對舜當“天下共主”,,而且揭了舜的短處——“孰以天下傳之匹夫”,?從這番話里,你可以看出鯀對舜的輕視,,我們可以想象,,舜聽到鯀的這段話,估計臉都氣成了豬肝色,。 韓非子順便還說了一句“共工又諫”——堯還咨詢過共工的意見,,共工的意見和鯀一致,結果是舜找個借口,,打著堯的旗幟討伐共工,,把他囚禁起來。 對鯀的所謂“治水”看起來就不像是國家利益的任命了,,而是“匹夫無罪,,懷壁其罪”的一個借口罷了。不管鯀最終治水是成功還是失敗,,他最終都會成為“四罪”之一——因為鯀和共工一樣,,是“反舜派”成員之一。 舜滅掉共工,、三苗,、鯀這樣的反對派,“天下莫敢言”,,“天下咸服”——這簡直是廢話了,,誰還敢拿著腦袋往石斧(那時候還沒有青銅鐵器呢)上撞呢?鏟除了異已,,舜還得扶植親信,,拉自己的人馬——“舜舉八愷,使主后土”,,“舉八元,,使布王教于四方”。這“八愷”“八元”,,在堯的時候是沒任用的,,或者說是沒重用的,“八愷”“八元”是東方夷部落首領,,自然是堯所不能用的,。 等堯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成了擺設的時候,舜“攝政八年而堯崩”,。但怎么崩,?《括地書》引《竹書記年》說的就不客氣了:“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使(其子)不與相見,。” 堯崩了,,但舜還不敢即位,,因為還有“一罪”:丹朱。舜假惺惺“三年喪畢,,讓丹朱”,,丹朱敢不敢做?做了沒做,?都不重要,,因為皋陶、伯夷,、彭祖這些重臣都是舜的人馬,,丹朱估計是反抗了,但很遺憾,,被鎮(zhèn)壓了,,最后也被流放了(放歡兜于崇山)。 在清除反對勢力的斗爭中,,舜的位子還不塌實:還有兩個問題沒解決,,兩個問題集中到一個問題上:第一,舜殺了鯀,,但鯀的部落還在,,這始終是個不穩(wěn)定因素,尤其是鯀的兒子禹,;第二,,洪水還沒有退——舜這些年都忙著鎮(zhèn)壓異己了,沒功夫治水,。 既然兩個問題集中到一個問題,,舜就想出了一箭雙雕的辦法——讓鯀的兒子禹繼任水利部長,去治水——如果治水失敗了,,就再除掉禹,;如果成功了,就借此消耗掉禹部落的實力,,再除掉禹——真是天才,,舜先生搞陰謀那真是很有一套。 我們不知道禹在接到繼任水利部長失心情如何,,但我們知道他做的如何,。做的如何,?實在是太精彩了。 禹做了兩件事:第一是認賊作父,,麻痹舜,。禹非常“愉快”的接任水利部長,,在舜面前沒有任何不滿——只要禹露出任何不滿的表情,,估計立刻就會被舜的石斧隊砍下腦袋了。當孫子當?shù)暮苡淇?,這也讓舜很放心——一個人,,你殺了他老爹,他依然很崇拜的跟著你干革命,,這不是孫子是什么,? 禹把當孫子的表演也發(fā)揮到了極致——那可真是演技派人物——完全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不知道有爹有娘,只知道埋頭治水的傻小子,。關于這段歷史,,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儒家經(jīng)過閹割的說法:“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但《史記·夏本紀》的說法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司馬遷真是偉大的史學家,一個字說的非常傳神——請注意,,是不敢入,,不是不入! 為什么不敢入,?兩種解釋:第一解釋是太忙,,治水太重要,沒時間入,。這個解釋只有傻子才信,。洪水肆虐20多年,還在乎這一時半會,?進個家門喝口水能耽誤什么事,?第二個解釋是擔心舜的猜疑。如果禹回了趟家,,這說明什么,?說明禹還有良知,還有親情,,那禹將來肯定要報殺父之仇,,那估計不等治水完畢,舜就會再給禹來一次“羽山之變”,。如果禹連家門都不入,,那說明什么,?說明禹完全是一個狼心狗肺的家伙,連親情都不要了,,這樣的人還會將來給老爹報仇么,? 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擴大人馬。舜的本意是想用治水來消耗禹部落的勢力,,但禹借用治水的大旗樹立威望,、拉攏人心,、擴充實力,。禹的辦法很簡單,治水么,,自然要行駛權力,,那借著行駛權力的機會把中央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里。禹“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搞大串聯(lián),,借著“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庋九山”之便,,大搞基層權力再分配,勢力范圍再調(diào)整,,“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聲教訖于回?!?。 舉一個例子,《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diào)有余相給,以均諸候,。禹乃行相地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這種作法已經(jīng)是古代賦稅的雛形了,,可以看出,,禹在治水過程中,是一步步把權力變相集中到自己手里的,。而朝中大臣們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種權力轉移,,他們也紛紛調(diào)整自己的立場,,向禹表示忠誠。連中央的重臣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 治水即將成功,禹的奪權也接近尾聲,。禹雖然感覺到羽翼豐滿,,但這些年的斗爭有沒有效果,禹的心里也沒有底,,他決心試試,,看看自己的權力究竟有沒有用,有多大用,,于是一個叫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就成了犧牲品,。 據(jù)《述異志》的說法:“昔禹會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后來,,禹誅之,其長三丈,,其骨專車”,。歷史是何等的相似,同樣是治水,,同樣是一個部落首領,,同樣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老實說,,防風氏有錯嗎,?有,有多大錯,?沒多大錯,,這個錯比起禹他爹鯀的“治水無狀”簡直不值一提。開會遲到,,那年頭既沒有飛機,,也沒有火車,遲到一兩天又有什么,?但禹還是把他殺了,。 禹的涂山會議,無疑達到了兩個目的:第一,,檢驗了禹的號召力,,“執(zhí)玉帛者萬國”,;第二,殺防風氏,,沒有一個部落敢提出異議,,檢驗了禹的權力。禹的目的完全達到了,。 歷史又一次重演了,。 舜先生終于體會到了幾十年錢他的前任堯的心情——他已經(jīng)是個光桿帝王了。舜很清楚,,禹很快就會報殺父之仇——禹當孫子當了幾十年,,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舜很孫子般的告訴大臣們,,他很希望傳位于禹,,但這個遲來的孫子狀已經(jīng)不能讓禹滿意了——禹已經(jīng)是沒有掛名的王了,,他想做的,,就是羞辱殺父丑人——于是,舜先生就在自己百歲高齡之際去南方打獵——這是司馬遷的說法,。 但是《淮南子·修務訓》的說法更可怕:“舜南征三苗,,道死蒼梧”——這簡直就是赤裸裸謀殺了。三苗和禹他老爹鯀可都是反舜派,,“四罪”啊,。一個百歲老頭,說話放屁都困難,,還要御駕親征,,這不是送死嗎? 難怪柏楊先生在看待舜的南行時做了如下分析:“不是武裝押解,,不得不往,,就是追兵在后,盲目逃生,?!笔轻鳙C還是親征?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禹終于看到了他最滿意的結果——殺父仇人在被玩弄于掌股之中被折磨而死,。 舜死后,他的兩個老婆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趕到南方,,痛哭一番,投湘水自盡,,留下了淚痕斑斑的湘妃竹的凄美傳說,。幾千年后,,大詩人李白寫下了一首讓人回味的詩《長離別》:“雷憑憑兮怒欲吼,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蛟茍蛴那?,舜野死,九疑連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這首詩寫得非常精彩,,借自然界的風云暗示所謂禪讓的政治氣氛:堯無奈,,禪舜;舜無奈,,禪禹,。兩位帝王的結局都很悲慘:堯被囚禁——估計是毒死的,也可能是餓死的,;舜也好不到哪兒去,,死在野地里。 禪讓,,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 舜死后,權力出現(xiàn)了真空,,禹就把當年舜玩的把戲又那出來再玩了一遍,。朝中的重臣(基本上都是禹的死黨)和天下的諸候(基本上都是禹的盟友)都勸禹即王位,禹謙讓說“做不了,,做不了”,,然后跑到自己封地的一個小城里,一躲就是3年,。 禹為什么要躲3年,?難道是禹對舜太有感情而傷心?肯定不是,,舜一死,,估計禹是前歌后舞,高興的不得了,。這3年,,禹干了什么?在觀望。別忘了,,禹是幾十年生死斗爭過來人,。舜死了,舜的兒子和殘余勢力還在,,這中間有沒有不服的,?日久見人心,禹的辦法就是等,,而且要等上3年,,看看誰是對自己真正的忠誠。 好歹朝中重臣和諸候們都經(jīng)受住了考驗——大家都不是傻子,,這么多年王位血雨腥風的斗爭讓大家都格外政治敏感,。3年,整整3年,,重臣和諸候們都一如既往的跑到禹那兒朝拜——如果誰沒堅持下來,,少去了一年,呵呵,,估計就是新的“四罪”了,,禹同志的石斧隊早就候著了——防風氏的骨頭被當作車骨碌的事大家都記憶猶新著呢。 3年后,,在朝中重臣和天下諸候的重望所歸的期待中,,禹終于出山了——大家要求這么強烈,,不再當王有負這么多人的厚愛?。?/p> 順便提一句,,禹死后,,禪讓制也徹底完蛋,禹的兒子啟繼任王位,。這又是一個迷,。 按照《史記·夏本紀》的說法,禹死前,,“帝位雖授益”,,“然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就是說禹也假模假樣搞了一次禪讓,把王位讓給益,,但益資歷淺,,朝中重臣和天下諸候又一次選擇了禹的兒子啟,都去朝拜啟,,結果啟就即位了,。 這個說法很可疑,。益資歷不夠?誰夠,?益是什么人,?益是舜時代的重臣、輔佐禹登帝位的兩朝元老皋陶先生的兒子,,是東夷部落的酋長,,禹時代的朕虞(農(nóng)牧部部長),是幫助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庋九山”的左膀右臂之一(另一個是后稷),,這么一個重臣,,怎么突然就變成了“佐禹日淺”? 司馬遷沒有把話說透,,有人說透了,。《戰(zhàn)國策·燕策》里說的很清楚:“禹授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而實令啟自取之?!薄吨駮o年》里說得就更不客氣了:“益干啟位,,啟殺之”。 根據(jù)《史記·夏本紀》的說法,,禹在會稽(郭沫若先生等人考證,,當時的會稽不是現(xiàn)在的蘇州,而是在今河南嵩山南邊一點)巡視的時候病逝——估計是早年治水和斗爭耗廢了太多心力,,也搞壞了身體,。禹在臨死前做了很狡猾的安排——名義上把王位這個虛名讓給益,“禹名傳天下于益”,,而安排啟的死黨進入朝中,,擔任要職,“以啟人為吏”。益雖然跟著禹耳濡目染多年,,但在政治上還是太嫩,,禹給他個棒棰,益就當真了,,真以為自己就是王了,。啟可根本沒把益放在眼里,啟是什么人,?禹的兒子,,老爹栽培了多少年了??吹揭孢@么不識相,,啟也不客氣,照會天下諸候:跟我還是跟益,?結果,,天下諸候都嘴里高呼“吾君帝禹之子也”,立場堅定毫不猶豫的站到了啟這一邊,。啟有了朝中重臣(就是他老爹替他安排的死黨)的支持,,也有了天下諸候(就是他老爹當年的盟友)的擁護,啟干凈利落的把益打得滿地找牙,。 難怪韓非子在《說疑》里感慨地說:“古之所謂圣君明王,,都不過是構黨與(通羽)、聚巷族,,逼上弒君,,以求其利也。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一個“逼”字,,徹徹底底說出了了“禪讓”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三國志·曹丕傳》里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的說法:“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樂:舜禹之事,,知之矣!”——堯舜禹當年所謂禪讓,今天我算是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當我們以懷疑的眼光審視歷史上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度,,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傳說中的和平權力交接和讓賢方式或許并不存在,溫情脈脈的文字記載背后隱藏著暴力和仇殺的行為,。這或許正如偉人所說的那樣: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 歷史,,或許就是這么讓人琢磨不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