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退稅法計算時涉及到很多名詞和公式,。名詞像免抵退稅額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抵退稅額,、免抵退稅額抵減額,、當期應納稅額等等。還有公式:1,、免抵退稅額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2、免抵退稅額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3,、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匯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4,、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能解釋一下這些名詞的意思和這些公式的計算原理嗎,?很不好理解呢! 【顧瑋的回答(32票)】: 啊這兩天正好在學這個,,本著“最好的學習辦法就是把人教會”的原則,,試答一下。 是這樣的,,我們先講繳稅的原理(一般納稅人):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 其中,,作為一個一般納稅人從事出口的話,分為內銷和外銷兩種,。 這應該很好理解,,比如我賣老干媽,可能在國內賣,,也可能出口的國外,,揚我國威。 根據這種劃分,,上面黑體字里的公式我們就能變種為: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外銷銷項稅額)+當期銷項稅額(內銷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外銷進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內銷進項稅額) 我國對于生產企業(yè)出口(即外銷)的退稅優(yōu)惠政策(當然,,也存在出口征稅,這不在本問題范疇)是“免,、抵,、退”。 免:對于外銷的銷項稅額予以免除; 抵:外銷的進項稅額抵扣當期應納稅額,; 退:抵扣下來還有還有剩余,,予以退還; 內銷的進項和銷項照舊,,無優(yōu)惠,。 ————————接下來我們重點講外銷的進項稅額如何抵扣—————————————— 外銷的銷項稅額可以用來抵扣應納稅額。即: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內銷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外銷進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內銷進項稅額) 既然外銷的銷項已經免除,,那我們不妨將這種抵扣理解成: 外銷的進項稅額用來抵扣的當期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內銷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內銷銷項稅額) ——換言之也就是外銷的進項稅額可以拿來抵扣內銷的稅項稅額和內銷的進項稅額之差,。 上面說的是生產企業(yè),也就是具有自營能力,,比如我有一個工廠,,拿來生產老干媽出口。 但我們也有不具有生產能力的出口企業(yè),,僅從事出口,,我們稱之為外貿企業(yè),。比如我只是負責代理老干媽的出口,,我自身不生產老干媽。 相比生產企業(yè),,外貿企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稍微簡單點,,只有“免,、退”兩步。 —————————————上面是政策,,下面我們講計稅依據—————————————— 既然要“免,、抵、退”,,那我們不能憑空捏造,,需要通過計算來決定,具體抵多少稅,,退多少稅,。換言之,我們需要一個免退稅依據,。對于生產企業(yè)和外貿企業(yè),,各自的免退稅依據不同: 生產企業(yè): 實際離岸價-保稅和免稅的金額 實際離岸價,又稱之為FOB,,即出口發(fā)票上填寫的數字,,我的理解就是出口的不含稅價,具體賣出的數字(這句可能不對,,歡迎指正),。多說一句,,我一直好奇,為什么生產企業(yè)的免退稅依據是其FOB,,而不是進價,,這點希望有誰能指點我一下,感謝不盡,。 在實際出口中,因為與外國人交易,,所以涉及到外幣的問題,,我們相應的需要折算成人民幣。 保稅和免稅的金額,,這點應該很好理解,。當初買來就沒繳稅,總不能現在指望ZF再倒貼吧,? 外貿企業(yè): 購進貨物價 購進貨物價具體指的就是購進貨物時專用增值稅發(fā)票上的金額,,或者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上注明的完稅價。 ——————————————接下來講退稅率和具體公式—————————————— 當涉及到退稅時,,我們需要一個退稅率作為依據,。有了退稅依據,有了退稅率,,我們的退稅金額自然是退稅依據*退稅率,。也就是: (實際離岸價-保稅和免稅的金額)*退稅率 或者: 購進貨物價*退稅率 但是! 注意:退稅率不一定等同于征稅率,,這當中就產生一個差額:我當初被ZF征去的稅,,可能不一定全數得到返還,會產生退稅率小于征稅率的情況,。 這時我們就應當將這部分予以剔除,,上面的公式也就應該改成: (實際離岸價-保稅和免稅的金額)*(征稅率-退稅率) 或者: 購進貨物價*(退稅率-退稅率) ——注意,這個公式這時候表達的不再是可抵扣金額,,而是布可抵扣金額,! 前面講過,還要考慮到外幣換算的情況,,那我們的公式再一次改成: (實際離岸價*匯率-保稅和免稅的金額)*(征稅率-退稅率) 或者: 購進貨物價*(退稅率-退稅率) ———————————下面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例:某自營出口生產企業(yè)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稅率為17%,退稅稅率為13%,。2012年8月有關經營業(yè)務為:購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注明的價款200萬元,外購貨物準予抵扣進項稅額36萬元通過認證,。當月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100萬元,。本月內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100萬元,,收款117萬元存入銀行。本月出口貨物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 解: 實際離岸價:200(注意是最后一句那個200,,不是購原材料時候的200) 當初進料時免稅的金額:100 稅率:17% 退稅率:13% 套用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不得抵扣退稅金額: (200-100)*(17%-13%)=4 因為是生產企業(yè),,我們首先得有一個“抵”的過程(上面說過,,外貿企業(yè)就沒有這一步),所以我們計算一下內銷的應納稅額: 內銷應納稅額=100*17%(內銷銷項)-36(內銷進項)=-19 我們用不得抵扣金額(4)+內銷應納稅額(-19)=-15 我們這月的應納稅額是-15,,也就是應該獲得退稅15萬元,。但這里又有一個問題,我們還要計算一下這月我們總共能得到退稅的上限,,也就是(實際離岸價*匯率-保稅和免稅的金額)*(退稅率),,在這道題目中,就是(200-100)*(13%)=13 ——這里產生一個問題:我的應納稅額是-15退稅,,但我當期最多只能得到13萬元的退稅,,那很顯然,我得到的退稅金額只能是13萬元,,那15-13,,我們還有2萬元的退稅金額,怎么辦呢,? 留到下月繼續(xù)抵扣,。 我們舉一反三,假如本月應納稅額是-8,,退稅上限是13,,那怎么處理呢? 本月應退稅額:8 本月免抵稅額:5(13-8) ——概括一句,,應納稅額的絕對值(因為是負數),,和退稅上限,哪個小退哪個,。 —————————————寫完了,,有誤歡迎指出———————————————————— 感謝劉穎老師,感謝葉青老師,。+ + 【知乎用戶的回答(6票)】: 以前寫的答案,,拿過來供參考 第一、進項有四種情況,,可以簡化為兩種,。 1)原材料國內采購(征增值稅)和 2)原材料進口(征進口增值稅)沒有區(qū)別,都算進項增值稅,。對此簡單理解,,出口就退,,內銷就抵。 舉例,,進口100萬原材料,,繳納進口增值稅17萬?;蛘卟少弴鴥仍牧?00萬,,進項稅17萬。 兩個17萬進賬之后是沒有區(qū)別的,,都是進項稅額,。 此外另外兩種進項 3)原材料國內采購(免征增值稅)和 4)原材料進口(免征進口增值稅)沒有區(qū)別,都算免抵退稅額抵減額(也就是不能算在抵稅和退稅之內的意思,。) 舉例:A公司采購200萬免稅原材料(進口或者國內采購沒有區(qū)別),免交了34萬進項稅,。 這里的34萬元就叫免抵退稅額抵減額,,意思是這筆錢已經免了,以后不可能再退給你或者用于抵稅,。 公式: 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可以換算得到 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在說銷項時再引入一個概念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換算得: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發(fā)生內銷時: 應納稅額=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發(fā)生出口計算退稅時 當期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的計算 1.如期末留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則 應退稅額=期末留抵稅額 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應退稅額 2.如期末留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則 應退稅額=免抵退稅額 免抵稅額=0 具體參見《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推進出口貨物實行免抵退稅辦法的通知》財稅[2002]7號 試舉例題 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yè)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06年5月購進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的價款400萬元,外購準予抵扣進項稅68萬元通過認證,,購進免稅原材料一批,,價款50萬;內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100萬元,。收款117萬元存入銀行,;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已知4月末留抵稅款7萬元,。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50)*(17%-13%)=6 當期應納稅額=100*17%-(68-6)-7=-52 額=(200-50)*13%=19.5
當期免抵退稅額=19.5 當期免抵稅額=0 留抵稅額=52-19.5=32.5 【劉赟的回答(0票)】: 當初在圖書館自學注師各科的時候耗了足足一個通宵弄懂這節(jié),,現在用字母代替數的辦法試著答下: 首先把教材里那些又長又晦澀的名詞轉化為一個個用字母表示的已知量和變量,先是已知的量(知乎好像打不出下角標,,這里用英文半角括號表示): T(0):上期留抵稅額,; S(FOB):本期折算為人民幣的外銷出口收入(離岸價口徑); R(FOB):外銷貨物適用的增值稅銷項稅率,; R(T):外銷貨物適用的增值稅退稅率,; S(D):本期內銷收入; R(D):內銷貨物適用增值稅銷項稅率,,單純從應試的角度來講,,許多題里內銷和外銷貨物適用同一個稅率,,亦即R(D)=R(FOB),但是不排除例外,,所以分開設,; P(I):本期購入的原材料價款,注意不含下面的免稅進口料件,,并且是不含稅的金額,; R(I):原材料適用的增值稅進項稅率; P(E):本期購入的免稅進口料件價款,,同樣也是不含稅的口徑,; 接下來,是需要根據已知量計算的變量: T(D):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T(N):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T(P):本期應納稅額; T(MDT):本期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 T(R):本期應退稅額,; T(1):本期結轉留抵下期的增值稅額; T(E):本期免抵稅額 根據最新版注師稅法教材正文和例題的描述,,各變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退稅額T(R)取本期應納稅額絕對值abs(T(P))和免抵退稅額T(R)的較小者,,當應納稅額大于免抵退稅額的時候應納稅額減去應退稅額的部分留存下期繼續(xù)抵扣,此時當期無免抵稅額,,T(E)為零,;小于或等于的時候二者的差額則就作為當期的免抵稅額T(E),在當期免抵,。 話說知乎哪位編程大牛能根據上面的算法思路編個程序啊,,我等苦逼會計會感激不盡的(^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