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寶劍,是至今保存下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遺留下來的唯一的珍品,,也稱“清太祖高皇帝御用劍”,。寶劍為鐵質(zhì),,式樣古樸典雅。劍全長八十厘米,,銅劍首為海棠葉形,,正反兩面,中間開光人物,。正面開光的圖案為:中央有一個頭戴翹翅烏紗帽,,身穿補(bǔ)服的官員,左有一童捧琴,,面向主人,,右有梅花,雙鹿昂首鳴嘶,,背景為松樹,;背面開光部分圖案,中間為一頭戴翹翅烏紗帽,、身穿補(bǔ)服的官員,,左有琴童,右為回首仙鶴,。這些圖案,寓意劍的主人,,“添(天)官賜?!薄ⅰ八生Q延年”,、“多福多壽”,、“福祿(鹿)雙全”、“加官進(jìn)爵”,;劍鐔,,即古代劍柄的頂端部分,為雙層銅片焊成,,鐔首各有龍頭一,,張口垂手,即垂首睚眥雙龍頭形,,兩龍頸相接處,,呈橢圓形,其開光處均有紋飾,,正面為鯉魚躍出海面,,太陽正在升起的“鯉魚躍龍門”;背面為玉兔臥于殿頂,,回首望月的“玉兔東升”,,象征著日月乾坤,;兩側(cè)各垂一“睚眥”(睚眥為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性好殺,,多用在兵刃上做“吞口”,,或刻在盾牌上,用以威懾敵人),。 寶劍未開刃,,劍鞘為木質(zhì),外蒙沙魚皮,,鞘身從劍頭入口處到劍鞘尾端止,,距離不等的鑲有七道護(hù)鞘銅箍,在五至七箍間,,也就是鞘身的顯要位置上,,也有一個用銅片鑄成的動物紋飾,這個紋飾形象十分奇特,,與傳統(tǒng)的器物上的紋飾不太一樣:看其正面為俯臥狀,,兩爪前伸,與下頦齊,,圓眼平吻,,頭上有鬣(即獸類脖子上的長毛),前身寬大,,后身與下肢則成曲浪式龍蛇狀,,從形象看,這是一個想象出來的陸上用四肢行走的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的混合體,。從這個動物的上半部看,,前肢粗大,五趾有力,,頂顱有鬣,,是獸中之王——虎的造型;其下肢及后半身呈爬行動物狀,,是當(dāng)時龍的造型,。這種合龍虎為一體的圖案,可以稱之為“龍虎紋”,,其劍也可以稱之為“龍虎紋寶劍”,。此劍原有鹿皮條,上面寫有滿漢文字,,漢文是:“太祖高皇帝御用劍一把,,原在盛京尊藏?!笨梢娺@口劍在清朝入關(guān)后,,曾移放在北京,,后來又送回盛京。 努爾哈赤在作戰(zhàn)中是使用刀的,。他的一生,,自1583年起至1626年止的四十三年里,幾乎是戰(zhàn)戰(zhàn)親臨,,可以說是戎馬倥傯,。這把沒有開刃的龍虎將軍劍,不可能是努爾哈赤日常使用的武器,,而是明王朝晉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的賞饋,。 明初,女真分為四大部,這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明政府為了統(tǒng)治女真等族人民,洪武八年(1375),,設(shè)置遼東都指揮使司,,總轄東北地區(qū)的軍政。到永樂七年(1409),,又設(shè)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下游地區(qū), 建州女真就隸屬于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范圍,。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建州女真被明政府分為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和建州右衛(wèi),,合稱“建州三衛(wèi)”,。 努爾哈赤出生于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世家,。明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封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從猛哥帖木兒的兒子董山至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均承襲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之職,。 猛哥帖木兒到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凡六代,,歷時二百年,,由翰朵里經(jīng)翰木河到鳳州,再由鳳州經(jīng)翰木河到蘇克素滸河谷,,率其部眾幾經(jīng)周折,,數(shù)盛數(shù)衰,最后定居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境內(nèi)),。這片群山環(huán)繞的蘇子河谷,,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比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居住的地區(qū)更為優(yōu)越,它比鄰撫順,,接近漢族聚居地區(qū),,便于和漢族互市通商,輸進(jìn)鐵制農(nóng)具,、耕牛和先進(jìn)技術(shù),,加快了建州女真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步伐,成為努爾哈赤崛起的基地,。 努爾哈赤的家庭,,原是女真部民中的一個顯赫家族,但到他童年的時候,,已經(jīng)家道中衰,。努爾哈赤早年喪母,繼母納喇氏,,為人刻薄,,待他并不好。努爾哈赤在青少年時期就參加勞動,,同伙伴們一起,,進(jìn)入莽莽林海,挖人參,、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晚上就住在臨時搭起的棚子里,。他還要趕撫順馬市貿(mào)易,用賺來的錢補(bǔ)貼家中生活,。但同時這一時期的勞動生涯,,使努爾哈赤受到漢族文化的熏陶,熟知遼東地區(qū)的山川形勝與道里險夷,,并且在同蒙古人和漢人的廣泛接觸中,,學(xué)會了蒙古語文,并粗通漢語,、略識漢字,,對他日后的政治生涯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萬歷五年,,十九歲的努爾哈赤遵父母之命與佟佳氏成婚,,開始自立門戶。 “古勒之戰(zhàn)”改變了努爾哈赤貌似平靜的生活,。 因建州女真諸部中的阿臺部屢犯明廷邊境,,明萬歷十一年(1583)二月,,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率兵攻打阿臺駐地古勒寨(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北古樓村),卻損兵折將,,久攻不克,。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的圖倫城主尼堪外蘭主動做向?qū)В龑?dǎo)明軍攻打古勒寨,。 阿臺的妻子是覺昌安的孫女,。覺昌安見古勒寨被圍日久,想救出孫女免遭兵火,,又想去勸說阿臺歸降,,就同他的兒子塔克世到了古勒寨。明軍攻城益急,,覺昌安和塔克世父子都被圍在寨中,。 明軍攻城不克,遷怒于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害怕,,到城下高喊,誰殺了阿臺,,遼東總兵李成梁就封誰為城主,。阿臺部下有人信以為真,便殺死阿臺投降,。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順后,,引誘城內(nèi)人出來,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混亂中也被攻陷古勒寨的明軍誤殺。 明政府自知這件事做得理虧,,遂將其祖,、父遺體送還努爾哈赤,并讓努爾哈赤承襲了祖父的都指揮使官職,。 努爾哈赤先是向明朝廷進(jìn)貢,,經(jīng)常到撫順?biāo)瓦€部下所掠的人口,,殺了屢犯明柴河堡(今遼寧鐵嶺)的女真頭領(lǐng)克五十獻(xiàn)給明廷,,表示誠心歸附,聽從約束,,以忠順求升賞,。公元1589年,即明萬歷十七年,,按條例“出特恩”(父祖被誤殺),,升任建州衛(wèi)都督僉事,、左都督。公元1595年,,即明萬歷二十三年,,又因抗倭保邊有功,而晉升龍虎將軍,。 明代對地方官員的等級的規(guī)定是:世官九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衛(wèi)鎮(zhèn)撫,、正千戶、付千戶,、百戶,、試百戶、所鎮(zhèn)撫,;流官八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都指揮使,、都指揮僉事正留守、付留守,。努爾哈赤“坐授左都督”是流官八等中的第一等,,龍虎將軍屬于“武官”中的正二品。明廷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是一種破格的待遇,。按明朝的規(guī)定:武官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而努爾哈赤沒有經(jīng)過驃騎將軍和金吾將軍的階梯,一下子就授升龍虎將軍,,可見明政府對努爾哈赤在抗倭保塞中的表現(xiàn)是十分滿意的,。在女真人中,只有他外祖父王杲曾得到過明政府這種最高褒獎,。 關(guān)于努爾哈赤晉封為龍虎將軍一事,,明朝官書沒有記載,但同時期的私家著述記載頗多,。柳治所著《三朝遼事實錄》(總略),、茅瑞征所著《東夷考略》、張鼐所著的《遼東略》中均記載了此事。清代的官私著述如《清太祖武帝努兒哈齊實錄》,、《蔣氏東華錄》,、《滿洲實錄》、《清史稿》,、《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等均有記載,。國內(nèi)外一些史學(xué)先輩,如孟森先生,、謝國楨先生以及日本豐田要一先生,、稻葉君山先生等人也都在其著作中考訂明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是實,只是在晉封時間上,,見解不甚一致,。目前史學(xué)界在努爾哈赤晉升龍虎將軍一事的時間上,多主萬歷二十三年(1595)說,。同時期的朝鮮史家也在《李朝實錄》中記載了此事“老乙可赤(即努爾哈赤)得龍虎將軍”,。 努爾哈赤被明政府授予龍虎將軍,在晉封的同時,,必有賞賚之物,,以證龍虎將軍的身份。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把寶劍,,實屬努爾哈赤之物,,又頗具明代風(fēng)格,從龍虎合一的紋飾上看,,這是龍虎將軍劍,,是目前唯一發(fā)現(xiàn)的能證明明政府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的實物佐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