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羅新:遺忘的競爭

 真友書屋 2015-03-09

謹以此文,獻給剛剛離開我們的田余慶先生,。

  

遺忘造就歷史

  

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小說《博聞強記的富內(nèi)斯》(Funes, the Memorious),,寫一個名叫富內(nèi)斯普通人,因為從馬上摔下來,,從此獲得了不可思議的記憶能力,,凡是他見過的、讀過的,、聽過的,、感受過的,都不再忘記,。用富內(nèi)斯自己的話說,,他一個人的記憶抵得上開天辟地以來所有人記憶的總和。事實上這話是絕不夸張的,??匆谎鄹浇纳剑覀冏疃嘤浀蒙降男螤詈痛笾碌纳?,他卻記得那山上的每一棵樹,、每一片樹葉、每一根小草,,以及山上的一切事物在每一個不同時刻的不同色彩和不同形態(tài),。在富內(nèi)斯的記憶里,時間是綿密,、連續(xù),、清晰并且可以分解到最小單位的。他最大的苦惱是處理這些記憶,,過于豐富的細節(jié)使分類變得不可能,,因為分類的前提是概括,,概括的基礎應該是此起彼伏的斷裂,而不能是如此完美的連續(xù),。有了他這樣的記憶力,,我們不僅無法理解“白馬非馬”這一古典邏輯辯論,甚至也無法討論“白馬”這樣的概念,,因為我們頭腦中并沒有抽象的“白馬”,,只有巨量的、彼此相異的,、具體的白馬,。富內(nèi)斯覺得,他至死也完不成對兒時記憶的分類,,更不要提別的時期了,。所以他說:“我的記憶就像一個垃圾場?!笨膳碌牡胤皆谟?,這個不斷膨脹的垃圾場會永遠相伴,直到他的生命被徹底吞噬,。

  

富內(nèi)斯的故事以極端的方式提示我們,,對于生命來說,遺忘比記憶更重要,,或者說,,正是遺忘塑造了記憶,理解記憶的關鍵正在于理解遺忘,。記憶取決于遺忘,,遺忘造成物理時間的斷裂與破碎,使得記憶呈現(xiàn)出生命時間的意義,。富內(nèi)斯的悲劇在于他喪失了遺忘的能力,,因此他的生命時間被置換成了物理時間,而他所說的普通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looking without seeing, listening without hearing),,才是揭示生命本質(zhì)的秘道之一。從這個認識出發(fā),,遺忘不再是人類被動和消極的一個生理缺陷,,反倒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前提條件,從而具備了主動和積極的意義,。尼采在《道德的譜系》中談到了“主動遺忘”:“遺忘,,并不像平庸膚淺的人們所相信的那樣是一種簡單的怠惰,反而是一種……提供沉默的積極能力,,是為無意識所提供的潔凈的石板,,為新來者騰出空間,,……這些妙用就是我所說的主動遺忘?!痹谀岵煽磥?,主動遺忘就是為了治愈創(chuàng)傷、克服心魔而故意忘記過去,。在這個意義上,,遺忘就具備了肯定和確認的功能,而不是表面上的拒絕和排斥,。有時,遺忘過去就是為了重新開始,,打破時間的連續(xù),,就是為了使一個期望中的未來有可能呈現(xiàn)。

  

近代以來的歷史理論自覺地把記憶與歷史聯(lián)系起來,,視歷史為社會集體記憶的產(chǎn)物,,并發(fā)展出一系列豐富深入的記憶論述,其中比較重要的如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的《歷史與記憶》等,。不過近二十多年來,,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開始重視遺忘研究,與早已存在的“集體記憶”相對應,,“集體遺忘”(collective forgetting)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在此前的研究中,與集體記憶相對應的概念是“集體失憶”(collective amnesia),?!笆洝钡奶岱▋A向于強調(diào)個人和社會在記憶喪失過程中被動的一面,也就是說,,由于記憶能力的不足,,社會與個人無法維持與過去的聯(lián)系,因此失憶是一個消極過程,。新興的遺忘研究則賦予遺忘過程以積極意義,,強調(diào)的是社會和個人出于當下的需要和明確的目的,主動地,、有意識地切斷與過去之間的聯(lián)系,。

  

遺忘研究的一個共識就是,記憶可以由遺忘來定義,。記憶猶如孤島,,環(huán)繞著這些孤島的則是遺忘的海洋。記憶的形成過程,,一方面是努力記住一些東西,,另一方面則是努力忘記一些東西,。如果說集體記憶是指某一特定社會所共享的記憶,那么要研究這些共享的記憶,,就不能只考察那些被記下來的內(nèi)容,,還要考察那些被排斥在記憶之外的內(nèi)容,特別要看到某些特定內(nèi)容是被權力組織精心且系統(tǒng)地排斥出集體記憶之外的,,研究者應該深入考察這種排斥的原因,、方法與路徑。制造遺忘是社會用以構建并維持集體記憶的手段之一,。如果說集體記憶是建設集體認同的基礎,,那么記住什么與不記住什么對于集體認同來說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比如說,,對2004年馬德里爆炸案的共同記憶固然是西班牙人集體認同的基礎之一,,而同時,遺忘或回避有關殖民時代野蠻對待拉美土著的那些血腥往事,,同樣也是西班牙人集體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

  

遺忘研究給歷史學帶來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用新的眼光看歷史:原來我們所能了解的歷史史實,,不過是被種種力量篩選過的,、幸存下來的碎片,另外那巨量的史實,,都已被屏蔽和排斥在我們的記憶庫之外了,。我們無法了解的那些,有相當一部分是前人認為不應該或不值得為后人所了解的,。我們不知道的過去,,固然可以稱為失憶(amnesia),或曰歷史記錄的空白,,但這種失憶和空白,,一定程度上是遺忘(forgetting)造成的,是前人積極行為的結果,,是符合前人預期的,。當然,這里所說的“前人”,,并不是一個單一意志的人群或力量,。事實上,和當前我們自己身處其中的社會一樣,,“前人”也從來都是由多重利益和意志主體構成的,。多個人群對于如何敘述歷史必定存在彼此相異的主張,而且他們都會采取行動以盡可能實現(xiàn)其主張。一些人力圖遮掩的,,另一些人則拼命要昭告天下,。一個集團認為必須讓后人長久記憶永不遺忘的,另一個集團則會盡力消除其所有痕跡以使后人完全不知其存在,。因此,,遺忘什么,記住什么,,哪些是應該傳下去的歷史,,哪些不應該讓后人知道,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內(nèi),,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我們今天一律視為史料的那些歷史碎片,,就是往昔歲月中持續(xù)進行的競爭的結果,。如果參與競爭的力量比較多元,各競爭力量間的平衡度也比較高,,那么留存下來的史料就會顯得較為混亂,因而給后來研究者開放的空間就比較大,。如果參與競爭的力量比較單一,,而且競爭者之間在資源和權力方面嚴重失衡,那么競爭的結果就會只剩下優(yōu)勝者整齊劃一的歷史敘述,。在這個意義上,,相互矛盾的史料可以看作是不同歷史敘述長期競爭的殘跡,對這些歷史殘跡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時代的地層關系,。歷史不只是記憶之間的競爭,還且也是遺忘之間的競爭,。由這個立場出發(fā),,可以認為相互矛盾沖突的史料,不再是簡單的孰是孰非,、孰真孰偽的關系,,值得我們辨識的是它們各自體現(xiàn)著怎樣的敘述傳統(tǒng),代表著怎樣的競爭力量,。正如王國維所說:“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p>

  

在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國家對社會具有壓倒性優(yōu)勢的文化-政治體,歷史敘述的競爭主要體現(xiàn)為政治權力要排斥一切不利于或無助于政治權力的歷史敘述,從而使服務于政治權力的歷史敘述獲得獨尊地位,。這一認識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史學官修正史的傳統(tǒng),。官修正史的一枝獨秀,恰恰映照了政治權力作為歷史敘述競爭力量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其他所有競爭者都因弱勢而難以發(fā)聲,。在這一傳統(tǒng)之下,眾多的非官方歷史敘述早已被排斥,、被屏蔽,、被遺忘了。官修正史代表王朝的政治立場和利益判斷,,不符合王朝利益的往事為正史所屏蔽,,因而也就為社會所遺忘。遺忘研究已經(jīng)指出,,要實現(xiàn)遺忘,,不僅可以通過緘默,而且可以通過喧嘩,。全社會對一個事件的緘默不語固然會造成該事件徹底從記憶中消失,,而全社會熱議與該事件相關的其他事項卻完全不提該事件本身,同樣會造成該事件的遺失,。官修正史看起來是為了記錄歷史,,但某些特定的重大事實被有意忽略,其結果就是讀者無法獲知其存在,,這就是采用了在喧嘩中實現(xiàn)遺忘的策略,。正史制度本身,可以說就是專制集權政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官修正史連續(xù)編纂的傳統(tǒng)并不表明中國史學的豐富偉大,,因為政治強權對歷史論述的獨占使得許多重要事項很早就被成功地遺忘了。

  

歷史是社會健康的基本要素,,其功能是通過講述過去而幫助現(xiàn)在,。然而構成社會的各人群在當下利益格局中的不同處境,決定了他們對講述過去的不同需求,。雖然古代史學很早就樹立了董狐,、南史這樣的“直筆”楷模,歷史編纂似乎也很早就標舉求真的高尚目標,,但對“真”的判斷卻可能因人因時而異,。當然,從現(xiàn)代歷史學的立場出發(fā),,任何篡改和忽略已知史實的歷史論述,,都會被排除在歷史學的范疇之外。而在歷史學自身的歷史中,早已發(fā)展出超越文化差異的求真原則,,以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史學論證的技術規(guī)范,,從而使得歷史學具有了科學的屬性。這種發(fā)展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似乎具有科學屬性的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本身也具有科學的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其實歷史學的這一發(fā)展,恰恰源于其研究對象所具有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不要說前文字時代的口傳歷史時時刻刻都面臨改寫,,即便是有文字時代的歷史書寫,也處在因應需要而不斷增損的過程中,。這么總結似乎并不是故作驚人之語:歷史的本質(zhì)屬性之一就是其不確定性,。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問道:“為什么我們總是記得過去,,而不是將來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任何人都宣稱自己記得過去,恰恰因為過去是不確定的,、可變的,。不確定的歷史因應現(xiàn)實的需求而改變,歷史編纂就成為一項永不止息的政治作業(yè),,因而歷史論述本身也具有了命中注定的不確定性,。

  

在有文字時代里,參與競爭的某些歷史論述雖然被壓制,、被排擠,但仍可能通過書寫載體而幸存,,或存留一點殘跡,,等待未來的同氣相求者的發(fā)現(xiàn)以再次登場。弱勢的論述盡管會被碾壓,、被撕扯,、被消音,但仍可能保存一些印痕,、一些碎片,,等待著被未來的競爭力量發(fā)掘、復原并發(fā)揚光大,。書寫使競爭變得更復雜,、更持久,使完全的遺忘變得更難以實現(xiàn),,但這個事實并沒有使競爭的激烈程度有所下降,,恰恰相反,競爭甚至變得更加暴烈、更加血腥了,。如果“焚書坑儒”還不是最合適的例證,,那么兩千多年間頻頻發(fā)生的史案和文字獄,總可以說是國家權力控制歷史論述的鮮明表征,。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即使在官方掌握的歷史編纂機構里,一些歷史學家也未必能及時理解真正的“官方”意志,,或甚至與掌權者持有相異的史學立場,,類似的沖突會造成歷史編纂的怠工或?qū)懽鞅磉_的隱喻。體制內(nèi)的職業(yè)歷史學家中,,從來就不缺乏劉知幾那樣“滿肚不合時宜”(浦起龍評語)的人,,也偶爾會有董狐那樣“書法不隱”(孔子評語)的所謂“良史”?!傲际贰笨偸且驗橐浵抡茩嗾哒J為必須忘記的事情,,通常沒有好下場,遺忘才是這類沖突的主旋律,。

  

后之論古,,傾向于批判和否定歷史上權力對于直筆的壓制,也許這可以看作倫理意義上歷史學對先前競爭失敗者的一種補償,,以及對濫用權力者的一種報復,。不過,補償也好,,報復也好,,道德評判在這里未必有助于揭示歷史真相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從遺忘的競爭這個角度說,,如果我們不能了解掌權者為何,、如何實現(xiàn)某些事項的遺忘,以及這些事項大致上可能是什么內(nèi)容,,那么無論進行什么樣的道德批判,,都不能使我們向歷史走得更近一些。下面我用具體的案例,,來展示以上有關遺忘思考的史學意義,,及其在引導我們揭示歷史豐富性和復雜性方面所可能發(fā)揮的作用。

  

崔浩國史之獄

  

正如《魏書》所記高允之言,,崔浩“直以犯觸,,罪不至死”,修史有錯誤,,何至于誅殺如此之重,?現(xiàn)代研究者也有人循著這個思路,,討論崔浩之死。史案也許只是一個誘發(fā)因素,,真正造成殘酷處理的原因當并非國史,。那么,會是什么原因呢,?有學者提出可能崔浩得罪了太子拓跋晃和其他鮮卑勛貴,,得罪之由既可能是因為崔浩排佛的立場助成了太武滅佛,也可能因為他一貫企圖復興士族社會秩序而開罪了鮮卑貴族,,還可能因為他長期受寵而遭受其他官僚的仇嫉,,等等。也許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個猜測,,就是太武帝后期似乎對兩類人格外警惕,,屢興大獄,一類是那些在術數(shù)占卜圖讖方面擁有特殊技能的人,,另一類是長期在他身邊受寵得勢位居要害的人,,而崔浩恰好兩頭都占了,在某種政治情勢下完全可能遭受嚴厲打擊,。探尋崔浩案的研究者通常都會注意到《魏書·高允傳》里的一些材料,,但應該考慮到其中很多說法也許是長壽的高允后來自己寫定或傳出來的,未必可以據(jù)信,。無論如何,,至少在《魏書》和《北史》里,崔浩案就是一個史案,,是因為歷史編纂而引發(fā)的政治迫害,。哪怕崔浩獲罪另有難以考知的隱情,至少崔浩被告發(fā)的直接原因是他主持的國史,。那么我們應該看看,,到底是國史的哪些記錄引起了太武帝的雷霆之怒呢?

  

周一良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里有一條《崔浩國史之獄》,,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最深入的考察。周先生根據(jù)《魏書》稱崔浩所修國史“盡述國事,,備而不典”,,意識到“不典”才是崔浩國史引發(fā)鮮卑人激憤的主因。根據(jù)周先生的考證,,所謂“不典”,,至少有這樣兩條:一,關于苻堅滅代之后,,代王什翼犍之死及道武帝拓跋珪被遷至蜀,,崔浩如實記錄,,等于暴露了北魏統(tǒng)治者祖先的羞恥屈辱。二,,道武帝之父獻明帝拓跋寔死后,,很可能拓跋寔的父親什翼犍收繼了拓跋寔的妻子、也就是拓跋珪的母親賀皇后為妻,,造成南朝人不知道拓跋珪到底是什翼犍的孫子還是兒子,,而且賀皇后還跟什翼犍生了拓跋觚。崔浩可能把這樣的事情也記入國史之中了,。這第二條涉及北族的收繼婚習俗,,“蓋此類事鮮卑族本不以為奇,迨太武帝時漸受漢族文化影響,,乃諱言其事”,。周先生考證,道武帝拓跋珪的同母帝拓跋觚,,其實是他母親與他祖父什翼犍所生,,“翁媳婚配,當時并不以為怪,,至崔浩國書之獄后,,史家始諱言之”。周先生的結論是,,正是這類“備而不典”的直筆,,傷害了太武帝及鮮卑貴族的自尊心,引發(fā)了國史之獄,。

  

周先生的考證給后人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提示了方向,。什翼犍的代國史事模糊不清,一方面自然是北魏史書忌諱造成了遺忘,,這是周先生已經(jīng)指出了的,,而另一方面也和書寫語言有關。書寫語言與口頭語言的分離,,是十六國和北朝前期大多數(shù)國家的問題,。代國實際行用的語言是混雜了古突厥語(Turkic)的一種古蒙古語(Mongolic),書面寫作卻只能用漢語,,而且其他國家記錄代國的事情也只能用漢語,。因此,在記錄一些需要音譯的專名時,,不同譯者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漢字,,因此同名異譯在十六國北朝文獻中極為常見,而異譯通常未必能夠被讀者還原到同名的源頭上,,造成異譯各自存在,。我在《北魏道武帝的鮮卑語本名》一文中,,把南北史料中道武帝名字的各種譯名歸結到一起,發(fā)現(xiàn)都是ilqn/il-qan的不同漢字轉(zhuǎn)寫,,以及對漢字轉(zhuǎn)寫的進一步省略和修飾,。其實,道武帝的祖父什翼犍的鮮卑語本名,,也是ilqn/il-qan,。《晉書》記什翼犍之子翼圭背叛其父,,這個翼圭在別的地方又寫作寔君,,其實寔君和翼圭是取自同一個名字的不同音節(jié),合在一起就是和什翼犍一樣的ilqn/il-qan,。據(jù)此可以推想,,道武帝的父親獻明帝寔,也是什翼犍這類譯名的節(jié)略,,所取的是漢字轉(zhuǎn)寫的詞首音節(jié),,什寫作寔,可能都是后來書寫者為了有所區(qū)別所做的安排,。如果背叛者寔君與獻明帝寔不是同一個人,,那么什翼犍的兒子中至少有兩個人的名字都是ilqn/il-qan,和他本人一樣,,而且也和他的孫子,、后來的北魏開國者道武帝的名字一樣。這在北族社會里當然也是正常的,,ilqn/il-qan是中古鮮卑社會里極為常見的名字,,父子兄弟同名也不奇怪。但用漢字轉(zhuǎn)寫記錄下來,,就造成史料的極大混亂,,結果同一個人被寫成不同的幾個人,不同的人被寫成了一個人,。

  

十六國時期拓跋先世的歷史難以厘清,,語言和書寫的確是一個原因,不過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如周一良先生所說,,是歷史編纂時太多忌諱造成的,而當這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時,,史事的遺落,、線索的混亂和資料的相互矛盾就成了一種常態(tài),。代國亡國前后的歷史即使北魏人已記憶不多,,苻秦必定有較為詳細的記錄(當然會有對前秦軍政領袖夸大和美化的一面),,只是這些記錄到了北魏會經(jīng)受排查、篩選和刪除,,即使到崔鴻編寫《十六國春秋》之時,,他也必須斟酌輕重,謹慎地選擇苻秦史料,。這就是為什么在代國滅國,、什翼犍死亡、什翼犍之子背叛,、什翼犍或拓跋珪入秦等重大史事上,,研究者至今還處在疑慮重重的猜測階段。如果我們把殘存的零星史料看作諸種歷史論述相互競爭的結果,,那么顯然參與競爭的各方都在強制遺忘的壓力下耗盡了生命,。不僅前秦,十六國的許多國家,,如漢趙,、后趙、前燕都曾與拓跋先世有諸多關聯(lián),,而后秦,、西燕、后燕,、赫連夏,、北涼、北燕等,,都與北魏前期重疊共存,。這些與拓跋存在一定歷史重疊的政權,要么有過敵對關系,,要么曾經(jīng)以保護者的身份處在更優(yōu)越的地位,。他們大多數(shù)都有文獻檔案制度,照說總有很多資料最終落入北魏的控制,,但這些資料必定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利于北魏歷史敘述的,,可以設想這類記錄也會遭到閉口甚至滅口的對待。

  

崔浩并不是一個書呆子,,編寫國史的目的是表彰北魏政權,,他自然不會把明顯令北魏統(tǒng)治者蒙羞的史料引入國史的寫作。崔浩卷入修史,,始于神■二年(429),,受太武帝之命參與撰錄,在鄧淵舊稿的基礎上編為三十卷《國書》,,“以成一代之典”,,總結了太武帝滅赫連夏之前北魏的全部歷史,。那時崔浩政治上地位不高,只是以一個普通文人的身份參與其事,。到太平真君元年(440),,太武帝已掃平諸多敵對政權,行將統(tǒng)一北方,,建立了遠超父祖的功業(yè),,有必要把自己的非凡成就寫入歷史,所以下詔命已高居宰輔之位的崔浩“綜理史務,,述成此書”,。雖然太武帝叮囑崔浩“務從實錄”,但這次“續(xù)成前紀”的工作,,主要就是歌頌神■以來十幾年間太武帝的輝煌武功,,所謂實錄、直筆,,都是把這一部分寫好的意思,。崔浩負責全書的“損益褒貶,折中潤色”,,就是給史稿在政治與文學兩個方面進行把關,。給崔浩惹下大禍的,應該不是《國書》中有關太武帝的這一部分,,而極可能出在十幾年前編訂的那三十卷之內(nèi),。在有關拓跋早期的那一部分歷史中,以崔浩政治經(jīng)驗之豐富,,他也不大可能直接引據(jù)敵對政權的負面記錄,,記下那些令拓跋統(tǒng)治者蒙羞的政治和軍事事件。那么,,崔浩的彌天大罪,,應該出自他未曾在意,或以為早就被審查過關了的一些內(nèi)容,,而那一部分內(nèi)容,,乃是因襲鄧淵《代記》的舊文。

  

田余慶先生在《拓跋史探》中有一章《〈代歌〉,、〈代記〉和北魏國史》,,從史學史的角度考察國史之獄與北魏史風污染的問題。與此處議題相關者,,田先生的重要貢獻是揭示出北魏早期歷史的傳承,,有一個從鮮卑語歌唱史詩向漢語文字書寫的轉(zhuǎn)變過程。他認為引起崔浩國史之獄的,應該是早在崔浩第一次參與修史之前就已經(jīng)寫定了的那一部分,,即鄧淵在道武帝時期奉命所撰的《代記》,。《代記》主要記錄道武帝開國及之前的拓跋歷史,,史源依據(jù)主要是拓跋傳唱史詩《代歌》(太武帝時定名為《真人代歌》)。據(jù)《魏書·樂志》,,這種經(jīng)過了道武帝審訂的《代歌》“上敘祖宗開基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代表了草原傳統(tǒng)中的官方歷史敘述,,鄧淵修史,,不僅要從中取材,而且也要據(jù)為綱領,。問題在于,,從鮮卑語《代歌》到漢語《代記》,不只是一個翻譯過程,,而且也有文化環(huán)境和價值判斷的轉(zhuǎn)換問題,。周一良先生所說的收繼婚習俗,在鮮卑社會里人人視為當然,,到了華夏社會里就是人神共棄的亂倫之惡,。正如田余慶先生所說:“國史所錄的一些拓跋故事,在昔本為舊俗使然,,無關風化,,在今則不合常道,有悖人倫,。史臣直筆招禍,,最易在此方面產(chǎn)生?!?/p>

  

田先生還懷疑鄧淵之死,,起因于《代記》里的違礙文字,是“一場不動聲色的文字獄”,。不過,,如果鄧淵《代記》里的有關文字確實引起了道武帝的注意,那么殺掉鄧淵之后,,這部分文字理應會被刪改,,甚至全書遭到毀棄,不至于遺留下來供后之史臣當作修史的基礎,。而且,,道武帝應該沒有什么漢文閱讀能力,他身邊的勛貴親近更是清一色的“鮮卑車馬客”,都不會有對漢文《代記》進行審讀的熱情,。道武帝時代的鮮卑貴臣,,對華夏文化和倫理價值縱然已有一定了解,但還不大可能會產(chǎn)生文化傳統(tǒng)上的自卑感,,因此,,拓跋歷史上與現(xiàn)實中那些與華夏文化價值相沖突的風俗傳統(tǒng)或政治實踐,也都沒有回避或諱言的必要,。那時滿朝都說鮮卑語,,漢語書寫只是一個行政工具而已,史書編寫也帶有很強的裝飾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鄧淵《代記》并沒有機會進入聚光燈下,鄧淵被殺也不是因為史書中的違礙文字,。否則,,親身經(jīng)歷了道武帝內(nèi)廷風云的崔浩(田先生說他是“鄧淵之獄的目擊者”),怎么可能還照搬鄧書,,重蹈覆轍呢,?

  

史書編纂,成于祕書,,能夠讀到的人是很有限的,,而最先讀到的人,也未必仔細尋覓其中的問題,。崔浩國史編訂完成后,,必定先呈太武帝審閱,太子景穆帝也應該是最早讀到的人之一,,他們都沒有提出什么異議,,景穆帝甚至還贊成把國史刻石立碑,可見他們都未察覺有什么不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崔浩所編的國史重點在表彰太武帝的功業(yè),這一部分既是崔浩傾力纂錄,,又是朝廷殷切期待的,,審讀者自然專注于此??梢韵胂?,崔浩是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的。當他手下的閔湛,、郄標“請立石銘,,刊載《國書》,,并勒所注《五經(jīng)》”時,他竟然同意了,。把崔浩的這一行為僅僅看成是他的自我膨脹,,恐怕不一定符合當時的情境,也未必符合崔浩一貫的性格,。崔浩敢于把新編史書這樣招搖地銘石立碑,,是因為他要討太武帝的歡喜,不過是貫徹了太武帝當初命他修史的本意,,或許這么做甚至得到了太武帝本人直接或間接的贊許,。《魏書》記太子景穆帝也對這個計劃“善焉”,,顯然大家都只是為了取悅太武帝。于是在平城以西每年舉行天郊大典的地方附近,,專辟一個“方百三十步”的廣場,,立碑刻銘,“用功三百萬乃訖”,,以推送的形式向公眾發(fā)布這部新編國史,。在雕版印刷流行以前,如此發(fā)布新書,,其影響可說達到了極致,。

  

北魏建國之初以及更早的時期,也常見立碑之舉,,不過那時能讀漢文的鮮卑人極為稀少,,立碑主要是對魏晉文化傳統(tǒng)的模仿,是拓跋政權的一種政治裝飾,。然而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到太武帝時期,能夠讀寫漢文的鮮卑人已不再稀少,。從鄧淵受命撰《代記》,,到崔浩國史之獄爆發(fā),差不多五十年過去了,,新成長起來的鮮卑上層集團的子弟,,尤其是宗室和權貴子弟,有很多已接受過系統(tǒng)的漢文讀寫教育,,他們是能夠閱讀歷史著作的,,而且他們也會很有興趣去讀跟自己的祖先有關的那些部分。與立碑者的目的在于歌頌太武帝不同,,一般鮮卑青年可能會更注意北魏早期的歷史,。和五十年前的鮮卑人不同,他們不僅深入地了解了華夏文化,而且他們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價值觀,。當然,,他們的母語仍然是鮮卑語,代人集團內(nèi)部日常所用也主要是鮮卑語(包括在朝廷上),,在鮮卑語環(huán)境內(nèi),,他們會毫無障礙地重復五十年前就在傳唱的那些故事。即使與華夏文化價值相沖突的那些故事,,在鮮卑語環(huán)境下還是會顯得那么自然,、那么合理。語言不只是表意的交流符號,,任何語言都內(nèi)置有整套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傳統(tǒng),,跨語言通常也意味著跨文化和跨歷史。因此,,在鮮卑語環(huán)境下可以自然說出的故事,,到漢語環(huán)境下講述,就不得不面對華夏文化價值的評判,。五十年前鮮卑勛貴聽鮮卑語《代歌》時不以為怪的一些故事,,五十年后新一代的貴族青年在漢文碑刻上讀到時就可能羞憤難當。

  

《魏書·崔浩傳》記國史立碑刻銘之后,,“石銘顯在衢路,,往來行者咸以為言,事遂聞發(fā)”,?!侗笔贰ご藓苽鳌贩Q“北人咸悉忿毒”,強調(diào)了鮮卑人閱讀石銘國史之后深惡痛絕的情緒,,正是這種情緒直接點燃了太武帝的雷霆之怒,。雖然國史的撰寫刻銘主旨在于歌頌太武帝,但眼下引發(fā)的眾怒,,顯然已完全壓倒了那個主旨,,太武帝本人也被推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上。也許即便只是為了自救,,太武帝也不得不犧牲掉崔浩,。崔浩及其內(nèi)外親姻的悲慘命運于是乎定。五十年前無人在意的《代記》,,五十年后會被仔細閱讀,。正是鮮卑子弟漢文教育水平的大大提高,決定了“備而不典”,、“暴揚國惡”的史書會引起北人的“忿毒”,;正是立碑刻銘這種典型的華夏傳統(tǒng)形式,,觸發(fā)了鮮卑貴族的羞憤和反彈。崔浩被關押在城南時,,“使衛(wèi)士數(shù)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于行路”,。是誰“使”衛(wèi)士如此折辱崔浩呢,?應該就是那些深感被冒犯的“北人”?!段簳氛f“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崔浩所遇之酷,,超越了普通的政治報復,,只能從新一代鮮卑青年“咸悉忿毒”來求得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面對國史之所以會有如此強烈的感情激蕩,,恰恰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認同華夏文化,或換句話說,,因為他們事實上已經(jīng)或至少部分地告別了其先輩所珍愛,、所遵循的草原文化價值,。正是拓跋國家的文化轉(zhuǎn)型,,促成了崔浩的國史之獄。

  

文化轉(zhuǎn)型的史學代價

  

《魏書》所描述的崔浩是歷史上罕見的全才,,“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對拓跋國家的政治與文化發(fā)展發(fā)揮過重大作用,末年卻邂逅酷濫駭人的史獄,。魏收慨嘆“何斯人而遭斯酷”,,表達了深深的痛惜。后之史家亦無不深致同情,。田余慶先生說:“崔浩以直筆,、實錄獲譴,不悖于史德,?!迸c先前的研究者不同,田先生考察崔浩國史之獄的目的,,在于探討北魏一朝史風污染的根源,。在他看來,,正是國家權力的惡劣濫用,造成北魏史學的衰落,,此后“近一個世紀中史官備位,,少有著述”。他總結說:“當拓跋君主尚生活在名教以外之時,,先人事跡無涉榮辱,,無大違礙,而當皇權在握,,禮法人倫成為衡量準則之時,,所謂實錄也就是另有尺寸了。如若不然,,皇權就要剪裁史法,,約束史家?!边@是有切身人生體驗的沉痛之辭,。不過,如果我們站在內(nèi)亞的立場來觀察拓跋史,,就會看到拓跋政權從內(nèi)亞征服體制向華夏國家轉(zhuǎn)型的過程中,,“剪裁史法,約束史家”似乎又是難以避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華夏傳統(tǒng)的“史德”為文化轉(zhuǎn)型的拓跋歷史所作出的妥協(xié)或犧牲,。

  

政治權力所主導的集體遺忘,并不僅僅出現(xiàn)在文化轉(zhuǎn)型的社會里,,而是各類政治體發(fā)育過程中的常態(tài),。以內(nèi)亞的拓跋部早期歷史為例,《魏書·序紀》稱拓跋先世的成皇帝毛“遠近所推,,統(tǒng)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這個說法雖然可以肯定出自后世的想象,,但畢竟是拓跋集團由多部族,、多人群逐漸融匯形成這一歷史的曲折反映。然而在《序紀》(也許《代歌》已然)里,,我們完全看不到三十六國,、九十九姓的痕跡,只剩下拓跋部父系直傳的單一譜系,,表明在拓跋集團的發(fā)展史上,,拓跋系以外的歷史都被遺忘了,只有拓跋的歷史被精選出來(或制造出來)成為唯一的歷史論述,。這種遺忘常常被當作歲月推移造成的記憶喪失,,其實是政治力量主導下的記憶刪除,,是各部族各人群的歷史論述在競爭中被拓跋政治力量壓制乃至封殺的結果。常見的各類所謂民族史詩,,也應看作是在這種歷史論述的競爭中的優(yōu)勝者或幸存者,。強制遺忘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階段、各個角落,,這個認識對我們思考歷史,、史料和史學史的復雜關系是非常有幫助的。

  

然而,,文化轉(zhuǎn)型時期的遺忘,,往往具備了更寬廣的歷史意義。文化轉(zhuǎn)型,,通常是指社會中一部分人放棄該人群原有的文化傳統(tǒng),,轉(zhuǎn)而接受另一人群的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語言,、倫理價值,、習俗、服飾,、飲食等等,,都會發(fā)生轉(zhuǎn)換,當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經(jīng)歷很多代人,,而最終完成的則是認同的轉(zhuǎn)換,。從記憶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就是逐漸修改原先的歷史論述,有所舍棄,,有所創(chuàng)新,,經(jīng)歷一系列變動后,匯入到主流歷史論述中,,從前的歷史被徹底或部分放棄,,最終形成不可逆的遺忘。文化轉(zhuǎn)型時期的遺忘,,只是這個過程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上,社會徘徊于新舊之間,,昨日尚不遠,,明日已可見,,政治領導者對于文化轉(zhuǎn)型既強力推動又顧慮重重,這正是歷史論述最易引起關注的時刻,。

  

崔浩國史之獄,,就發(fā)生在這樣一個文化轉(zhuǎn)型的過程之中。從維護史德直筆的理想來說,,崔浩之獄當然意味著歷史學的黑暗時刻,。不過,從有利于文化轉(zhuǎn)型的完成來說,,這個時期的歷史敘述,,在華夏傳統(tǒng)的價值系統(tǒng)內(nèi),不僅要有利于拓跋政權合法性的建立,,比如歌頌以太武帝為主的北魏歷代統(tǒng)治者,,而且還要有利于拓跋社會建立文化轉(zhuǎn)型的信心,因而不可把北族社會描述得與華夏社會過于不同,。這種不同通常是消極和負面意義上的,,也就是野蠻的、不合華夏禮法的,。的確,,轉(zhuǎn)型中的北族社會正在放棄一些古老的北族傳統(tǒng),可是,,從激烈變化中的北族社會的角度看,,恰恰就是這些傳統(tǒng)不應該進入歷史論述,或應當從已有的論述中剔除出去,,這么做,,正是為了幫助北人社會更自信地實現(xiàn)其放棄。如果在歷史論述中強調(diào)這些傳統(tǒng),,那不正是要動搖北族社會的自信,,甚至阻礙其社會轉(zhuǎn)型嗎?在無文字時代,,放棄或摒除一些記憶,,轉(zhuǎn)換一個或多個歷史論述,相對要容易得多,。而拓跋鮮卑面對的卻是有豐富歷史書寫傳統(tǒng)的華夏社會,,歷史學早已建立起直筆、實錄的獨立價值標準,,這時,,在服務于文化轉(zhuǎn)型的時代要求與維護史學直筆美德的傳統(tǒng)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調(diào)和的沖突,。有時候,,即便是崔浩這么富于政治智慧和行政經(jīng)驗的人,,也沒有意識到這一沖突是多么的迫在眉睫。其結果,,以犧牲史學為代價,,國家暴力直接介入了遺忘的制造。

  

文化轉(zhuǎn)型意味著主動遺忘,。如前所說,,遺忘過去是為了重新開始,切斷時間的連續(xù)流動,,是為了有助于一個期望中的未來更容易呈現(xiàn),。由此我們面臨一個沉重的話題,那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下,,史學作出犧牲似乎變得難以避免,。似乎可以進一步說,為了有助于實現(xiàn)文化轉(zhuǎn)型的歷史,,史學直筆和實錄的原則就不免要承受一定程度的犧牲,。尼采在《不合時宜的沉思》中的一章《歷史對于生活的利與弊》里,說過這樣一段話:“關于過去的知識只有在服務于未來與現(xiàn)實,,而不是削弱現(xiàn)實,、破壞未來之時,才是值得獲取的,?!彼麖娬{(diào),對于歷史不應當只看到發(fā)生過,,而且要看到“不應當這樣”,。只有站在現(xiàn)實的制高點上,了解和闡釋歷史才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他還說:“對于個體,、群體和文化的健康來說,非歷史和歷史是同等必要的,?!蹦岵傻脑拰τ谖覀兝斫鈿v史中的歷史學是有警醒作用的,??鬃拥摹拔⒀源罅x”,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司馬光的“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都是借著說歷史,,著眼點卻在當下和未來,。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非華夏人群加入華夏社會,這些人群都要通過不同途徑實現(xiàn)其文化轉(zhuǎn)型,,最終轉(zhuǎn)換其歷史敘述,,使得他們的社會面貌與其他華夏人群沒有差別。這個過程中,,集團和個體都積極進行了遺忘,。例如,十六國北朝的某些姓氏本來出自非華夏人群,,經(jīng)過孝文帝姓氏改革后,,原本形式上的鮮明差異消失了,到了隋唐時代,,這些家族的后人敘述家族歷史時,,無不溯源至兩漢甚至三代。這種歷史認同的轉(zhuǎn)換,,可說是中國社會史的基本形態(tài),,現(xiàn)存的家譜、族譜和地方志,,都可以提供巨量的例證?,F(xiàn)代史學固然以求真復原為原則,可是這個原則在史學獨立以前并不是隨處可用的,。設想一下,,當一個鮮卑步六孤氏(孝文帝時改為陸氏)的后裔宣揚自己出于吳四姓之一的陸氏,你會不會去揭發(fā)他編造歷史呢,?如果你出于對歷史的忠誠而的確這樣做了,,偏巧他又是有權有勢的人物,你會不會被一頓暴打呢,?當然,,可愛的書呆子代不乏人,被暴打的故事也史不絕書,。

  

文化轉(zhuǎn)型與直筆的史德之間如此天然的緊張,,普遍存在于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和各類人群,尤在以內(nèi)亞征服者面貌出現(xiàn)的王朝或政權中更為常見,。這里舉一個崔浩之前的例子,,即研究者常常提到的苻堅“大檢史官”的故事。據(jù)《晉書·苻堅載記》,,苻堅在審查史官的歷史記錄時,,發(fā)現(xiàn)竟有他母親茍氏與功臣李威有私情的記錄,老羞成怒。原文是這樣的:“初,,堅母少寡,,將軍李威有辟陽之寵,史官載之,。至是,,堅收起居注及著作所錄而觀之,見其事,,慚怒,,乃焚其書而大檢史官,將加其罪,。著作郎趙泉,、車敬等已死,乃止,?!币驗檎也坏饺俗肪浚艣]有形成大獄,。李威是茍氏的姑表兄弟,,據(jù)說他們兩人的結合是苻堅能夠在苻生暴政時期得以幸免的關鍵?!短接[》引崔鴻《十六國春秋》稱“苻生屢欲誅堅,,賴威以免”,李威在苻堅兄弟發(fā)動宮廷政變的策劃行動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誅苻生及法,,皆威與太后潛決大謀,遂有辟陽之寵”,。苻堅對李威也很敬重,,“堅深德之,事威如父”,。正是由于李威的推薦,,苻堅才重用王猛。苻堅與李威的關系,,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清世祖順治皇帝與多爾袞的關系,。在氐羌的文化傳統(tǒng)下這種私情本無不妥,茍氏與李威的關系當時大概是公開的,,故史官并不忌諱予以記錄,。可是過了一些年,,當苻堅努力要把自己塑造為華夏傳統(tǒng)下的圣主明君時,,這樣的記錄自然是不可饒恕的,。

  

十六國時期的史案還不止苻堅這一例,。據(jù)劉知幾《史通》,,劉聰時也發(fā)生過誅殺史官的事?!妒吠ā肪硎豆沤裾贰罚骸扒摆w劉聰時,,領左國史公師彧撰《高祖本紀》及功臣傳二十人,甚得良史之體,。凌修譖其訕謗先帝,,聰怒而誅之?!奔热弧吧醯昧际分w”,,又何以“訕謗先帝”呢?自然是一些當初以為正常,、后人卻不愿看到的記事,。劉聰既怒誅史官,也必定毀棄史稿,。類似的毀棄歷史記錄的事還發(fā)生在石虎時期,。據(jù)《史通》同卷同篇:“后趙石勒命其臣徐光、宗歷,、傅暢,、鄭愔等撰《上黨國記》、《起居注》,、《趙書》,,其后又令王蘭、陳宴,、程陰,、徐機等相次撰述。至石虎,,并令刊削,,使勒功業(yè)不傳?!笔⒅砸翱鳌笔犯?,一定是因為其中某些記事觸及敏感,和公師彧的史書一樣,。其結果,,由于個別違礙記事觸怒君主,導致整部本意在于歌頌開國之君的史書都被毀棄了,。

  

和崔浩史獄一樣,,苻堅“焚其書而大檢史官”,,同樣是文化轉(zhuǎn)型下歷史書寫所引發(fā)的問題,而問題的本質(zhì),,同樣是政治權力要求歷史學為文化轉(zhuǎn)型做出犧牲,。《太平御覽》引崔鴻《十六國春秋》說,,苻堅焚書之后,,安排史官重新編寫歷史,只是“著作郎董朏雖更書時事,,然十不留一”,。這一來苻秦的歷史就變得簡明清爽了,除了苻生這個萬惡不赦的昏君以外,,再沒有礙眼的文字,。讀史者感慨,十六國時代“諸僭偽之君,,雖非中國人,,亦多有文學”(趙翼《廿二史札記》),在我看來是不免上了史書的當,,或者說是上了那些“僭偽之君”的當,。這些有鮮明內(nèi)亞歷史背景的統(tǒng)治者,似乎特別在乎歷史怎么講述他們,,其結果,,史書當然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好話,這都是刻意遺忘的結果,。這種遺忘過程,,一方面是對文字的歷史記錄密切監(jiān)督,對口頭的憶舊話題嚴格規(guī)范,,造成那些敏感事項的沉默與隱退,;另一方面,重視歷史編纂,,打造理想明君的形象,,在喧嘩的歌頌中遺忘真實的史事。以漢趙為例,,關于劉聰?shù)氖妨?,前一半全是美言,自是劉聰親自操控的結果,,后一半全是批評,,卻因為成于劉曜之時,已不必為他遮掩,?!稌x書·劉聰載記》稱劉聰“年十四,,究通經(jīng)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工草隸,善屬文,,著述懷詩百余篇,、賦頌五十余篇”,,吹得相當離譜,。雖然不一定總是發(fā)生崔浩之獄那么驚天動地的史案,但可以相信,,針對歷史記錄和史著編纂更細密更專業(yè)的監(jiān)控,,一定普遍存在于歷史上各個王朝的各個時期。

  

歷史上的非華夏人群在進入華夏(漢)社會之前,,通常處在無文字階段,,那時的歷史敘述以口傳形式存在,家有其史,,部有其史,,國亦有其史。進入文字書寫階段后,,書寫幫助權力集團建立穩(wěn)定的,、有利的、唯一的歷史敘述,,并因此排擠其他各種歷史敘述,,使之漸漸沉寂而最終遺忘。然而書寫的穩(wěn)定性也形成一種牽制,,書寫下來的歷史不似口傳歷史那樣可以因應現(xiàn)實需求而隨意更改,,無文字時代歷史敘述的流動性所帶來的便利不復存在,歷史敘述服務于現(xiàn)實的靈活性也大打折扣,。這個特點使得權力者在利用歷史的同時,,也只好適應和受制于已定型的歷史敘述。與口傳歷史向書寫歷史轉(zhuǎn)變的同時,,絕大多數(shù)非華夏人群還面臨文化轉(zhuǎn)型所帶來的倫理體系的華夏化(漢化),,當處在轉(zhuǎn)型的某個中間階段時,已寫定的歷史有可能反過來成為包袱,,引起重大問題,。許多史案和文字獄都可以放在這個背景上理解。

  

前面說過,,歷史的本質(zhì)屬性之一就是其不確定性,,理論上并不存在確定的歷史真實性(historicity),。傳統(tǒng)理想中,歷史是確定的和唯一的,,是可以通過嚴格的技術手段予以復原的,,因此歷史學家經(jīng)常宣稱自己的工作是“復原歷史”。然而史學實踐的常見情形卻遠比三維世界復雜得多:一方面,,歷史敘述的競爭者各自宣稱自己的敘述是真而斥對方為偽,;另一方面,他們在已有的遺忘面前無能無力,。遺忘的前提是歷史的不確定,,而遺忘的巨大海洋又加強了記憶孤島的不確定。在我看來,,承認歷史的不確定性不一定使我們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潭,,相反,也許會把我們從一些舊觀念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既然我們面對的全部史料都是遺忘競爭的結果,,那么在使用這些史料進行論證之前,為什么我們不對它們仔細端詳,,以了解那些競爭的緣由,、參與者和競爭過程呢?當現(xiàn)代史家開始史學研究時,,事實上已參與到古老的歷史敘述的競爭之中,,他面前展開的場景到底有多大、多清晰,,取決于他對歷史縱深的敏感,。在我們企圖了解的歷史中,遺忘如同無邊的暗黑,,雖然看不見,,卻無處不在?!?/p>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