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dāng)代雜志》上看到吳堡古城的照片和描述,。我便萌生了去看吳堡古城的想法,。11月23日,我專程去了吳堡,。 吳堡古城位于吳堡縣城沿黃河上游約二,、三公里處的山頭。但因沿河沒有公路,,只能開車到縣城山頭上面的塬上,,再沿盤山公路繞行大約十來公里,便到達古城,。正值隆冬季節(jié),,草枯木黃。起伏的群山蒼蒼茫茫,。黃河如練,,蜿蜒在群山之間的深深峽谷中。古城瀕臨黃河,,在凄清的寒風(fēng)中,,傲立山巔。站在山頭,,遠視,,黃河兩岸千山萬壑盡收眼底。 “銅吳堡,鐵佳州”,。吳堡古城亦號稱銅城,。縣城居高山絕頂,,東南懸崖峭壁,,下臨黃河,波濤洶涌,,西面下臨深溝,,有溪水常流,南面是二水交匯之處,,北面連后山通道,,群山起伏,地形險要,?!碍h(huán)山抱水”是當(dāng)?shù)厝私o古城的美譽。此處建城,,地勢奇險,,易守難攻。扼秦,、晉要沖,,控黃河上下的磧口,、軍渡,、三交等渡口??芍^軍事要鎮(zhèn),、銅鐵堡壘。自古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是邊關(guān)的重要門戶,。 古城占地約十萬平方米,城墻周長1125米,墻高二丈余,。墻體雖然多處破敗,,但整體形制尚存。石城依山就勢,,呈不規(guī)則的圓形,。有東南西北四門,唯南門有甕城,,也叫石城,。各門均有匾額,東為“聞濤”,,西為“明溪”,,北為“望澤”,南為“重巽”,。四門城樓已毀,,但城門洞猶存。 城內(nèi)原有建筑物一應(yīng)俱全,,除行政設(shè)置縣衙,、捕署、監(jiān)獄,、常平倉等,,還有城隍廟、娘娘廟,、衙神廟,、龍王廟、貞節(jié)牌坊等,。另外還有南壇,、北壇、先農(nóng)壇,、興文書院,、女校,還有街道,、鋪面,、民居等。各式建筑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密集布滿石城內(nèi)外。想當(dāng)年,,吳堡石城作為軍事堡壘和一地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商業(yè)城市,是何等的輝煌,。 現(xiàn)在的石城,,里面僅住兩戶人家,共四口人,。一戶王姓人家,,老倆口不愿離開故居,以種地和營務(wù)棗樹為生,。另一戶也是老倆口,,男的叫王象賢,退休教師,,曾是縣政協(xié)委員,。他從小生長在這里,親歷了古城的衰敗,。他是古城的研究者,,也是守護者。他以八旬的年齡寫出了詳細介紹古城的《吳堡古城春秋》一書,。他也不辭辛勞,,每天接待來訪者,為來訪者義務(wù)當(dāng)向?qū)ё鹘庹f,,并出售他寫的書,。 在破敗的斷壁殘垣中,我們能看出昔日規(guī)整的四合院,、石窯洞,、石門、石墻,、石壘的城垣,、石鋪的大街小巷?!芭d文書院”的月亮門依然在荒草中挺立,。這些,足以讓我們看到古城昔日的輝煌,,也能滿足我們尋古探幽之情,,引起對古城歷史的無盡暇想。幾位老人還告訴我們,,城內(nèi)外原來有十幾座寺廟,,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壞無存,。 古城猶如一只承載厚重歷史的大船,,行進在大山叢中,,黃河深處。 古城中心立一石碑,,上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堡石城”,。這使我們欣慰,古城能得以保護,。然而,,我們也看到,有一排平房,,水泥挑梁,,瓷磚貼面,掛著一塊生銹的鐵牌子,,上寫“吳堡縣文物管理所古城工作站”,,與古城景觀格格不入。 斷壁殘垣是歷史的遺跡,,是真正的文物古跡,。開發(fā)和恢復(fù),,就算是修舊如舊,,那也不再是古董。我想,,古城需要保護,,但不是開發(fā),,更不是翻新。否則,,當(dāng)一座耗費巨資復(fù)制出的吳堡古城屹立在山巔之時,,來此的游客和歷史、考古學(xué)家們也會扼腕嘆息,。(馬綏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