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剛看了《教育家》雜志關于讀經專題內容和《家庭學?!穬和軐W專題,結合前面時間讀的華德福的書,,我突然腦海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一種信仰,。 雖然提倡讀經的人說每讀十分鐘,堅持就有很好的效果,,但現在的讀經學校,,一般每天會讀6-8小時,和體制內的學生在校時間差不多,,據說這種讀法,,不浪費時間。聽說還有每天讀10小時的,。 設想一下,,對讀經沒有堅定信仰的家長,會讓孩子去這樣的學校嗎,? 華德福教育是建立在人智學基礎上的,有自己的一套哲學基礎,,總的看,,華德福教育是崇尚自然,講究養(yǎng)生的一種教育,。它對兒童的認識有一套自己的學說,,教學安排也是建立在這套學說上,按部就班的進行,。而且華德福教育特別強調家庭的配合,。所以,對華德福沒有堅定信仰的家長也是無法堅持的,。 現在還有很多在家教學的,,有的一對一教學,有的是幾個家庭聯合辦學,。家長自己選擇孩子學習的內容和教學的老師,。家長敢于做這樣的選擇來自于強大的自信力和對體制內學習方式的絕望,他們對孩子未來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有堅定的信仰,。 體制內的教育更復雜,。這類家長,有執(zhí)著于送孩子去各類學習班想培養(yǎng)全才的(認為技多不壓身),,有只為升學而進行一切努力的(讀書就是出路),,有只打算讓孩子呆在學校不出事的(孩子長大接老爸的生意或技能),,也有只把學校當作社交場合而偏重家庭教育的(信自己對孩子和未來的判斷)…… 信仰 不管如何,人們都會先信服某種教育理念和方法,,然后才會選擇之,。說到信仰,很多人會把這個詞與宗教聯系起來,,其實這個詞本身只是指對某觀點信服并遵從,。 人能記住很久以前的事,還能記載歷史,,所以,,人類能積累大量經驗,并用這些經驗去預測未來,,所以我們會規(guī)劃一個人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教育,。不管規(guī)劃怎么不同,它們包含兩方面:過程和目標——孩子怎樣成長并最終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個過程和目標就是家長對人生的信仰,。 古人有因材施教一說。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說教育要因個體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還有針對同一個個體的不同成長階段應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因材施教這四個字也含有順勢而為的意思。 當我們說因材施教時,,幾乎沒有人反對,,但在具體操作時,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做法,,甚至有些采用了相反的方式,。例如,有人認為兒童天性好動,,喜歡模仿,,所以成人只需做出榜樣,讓孩子順 天性自由成長,,學前是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應該讓孩子重點發(fā)展身體。有人認為兒童機械記憶強,,應該在這個時期誦讀大量的成人認可的經典,,讓這些經典貯存進去,在孩子理解力發(fā)展后慢慢去消化享用,。有人認為母語應該發(fā)展到一定時候才學第二種語言,,有人認為兩種語言可同時讓孩子接觸。有人認為早識字早開啟智慧,,有人認為識字早會影響健康,。有人認為兒童閱讀應該以樂趣為主,,有人認為兒童閱讀應該多些知識和道理。有人認為兒童敏感期必須把握,,有人認為敏感期的說法過于敏感…… 信仰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他們都信上帝,,但他們理解的上帝不一樣。 有個從成都華德福小學退學的學生的家長說:幾個從公立學校轉來的孩子加入了他們的班級,。離開的名額很快被新來的名額占滿了,。家長們做著看似完全相反的選擇——但是我知道,不管是怎樣的選擇,,只要是父母用了心的,,就是好選擇。 是的,,父母用了心的選擇,,就是好的選擇。什么是用心呢,?教育是培養(yǎng)人,,那么父母在選擇何種理念和途徑時,應該先回到原點,,想想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想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經過了這些思考,在行動中才不會人云亦云,,不知所措,。這樣就不會讓短期和局部的問題搞得異常焦慮,,亂了方寸,。 信仰 教育是一種信仰,信仰是我們的一種愿望,,不同信仰讓我們產生不同的行動,,但這個行動本身卻不一定達到理想的結果。信仰過程就是結果的人,,似乎更堅定而從容,。信仰的建立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希望大家都能在尋找自我中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作者:淡化 編輯:小小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