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民俗節(jié)日,,都有著與其他民俗節(jié)日不一樣的傳統(tǒng)習(xí)俗,。譬如歷史文化積淀濃厚的咸陽人,過"臘八"就講究要喝臘八粥,,這早在1936年時編著的《民國重修咸陽縣志》中卷一"禮俗"篇就有記載:"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做粥,遍送里黨,,名'臘八粥'",。稍后編撰的《咸陽縣志稿》一書則更具體:"臘八,即十二月八日,。雞鳴即起,,煮米為粥,雜以臘肉,、豆子,、豆腐,、蔬菜等,名臘八粥,,鄰居交相饋送"。這些文字雖然簡約,,但字里行間卻透出咸陽人過"臘八"時的隆重習(xí)俗,。 "臘八"習(xí)俗溯源,需先看"臘"字,,其古時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月"最早并不是月份名稱,當(dāng)時用干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里的臘字是干物的意思。在《說文》所說的"冬至后三戍,,臘祭百神"的年代,,臘祭的日子有時是在年終的十二月,有時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月份,,只系臘祭之月。后來將臘祭的日子定在農(nóng)歷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臘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十二月,,臘祭之月的臘月也就固定在農(nóng)歷十二月,不過這還不是月份名稱,,仍是臘祭之月的意思,,但這一月就被稱為"臘月",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到了漢代,,明確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又將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jié)",,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jié)"就這樣演變而成,,后來才演變出吃臘八粥的習(xí)俗,。 追溯"臘八"吃粥習(xí)俗的由來,,首先是古時天子國君每年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干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臘祭又是在農(nóng)歷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nèi)容是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確保農(nóng)業(yè)豐收,。于每年的臘月初八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祝",,祝與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干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nóng)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并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干物煮粥,敬獻農(nóng)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南宋以后,,臘八粥除了供佛以外,還是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互送臘八粥相沿成習(xí),。親戚、鄰里,,家家都送去一些,,偶爾還會有不相識的人來討要。家里有牙牙學(xué)語的幼兒,,有尚待啟蒙的孩童……都會像化緣一樣挨家去討,,據(jù)說吃了百家飯,,就會有了靈氣。到了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nèi)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nèi)務(wù)府派司員把粥料和干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雜糧以及各種干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nèi)務(wù)府總管大臣,,率領(lǐng)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里監(jiān)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jiān)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監(jiān)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lǐng)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鼓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jīng),,隨后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jié)束。據(jù)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nèi),,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舍,。 古人認為,粥是"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粥能益氣,、生津、養(yǎng)脾胃,、治虛寒,,最為飲食之妙訣也。"可見"臘八"這天吃臘八粥,,既順應(yīng)了節(jié)日的習(xí)俗,,也對人的健康大有裨益。而臘八粥在佛教徒的眼中,,又充滿了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崇敬之情,,因為有傳說臘月初八是佛祖的悟道成佛之日,從這一點上來看也就不難理解每年的臘月初八,,在西安的大興善寺,、大慈恩寺等寺廟,都要煮臘八粥免費讓僧眾品嘗,,有人為了消災(zāi)祈福,,一大早專程來到這些地方品嘗臘八粥。 對于"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習(xí)俗,,歷代詩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杜甫在《臘日》一詩中刻畫了自己有意辭官回家過臘八的心境:"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v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谥嫠庪S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除此之外,,無論是北齊時魏收所作的:"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臘節(jié)》)還是清時夏仁虎的:"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當(dāng)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臘八》)抑或是清時李福的:"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摻入……"(《臘八粥》)都描繪出了人們過"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情形。 在民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種族,都要在臘月初八這天喝臘八粥,。臘八粥講究要做多點,。除了當(dāng)天吃、送之外,,要留一些在以后的日子里天天熱來吃。這飯熱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吃:"臘八熱三遍,,酒席也不換,。"有時,會持續(xù)吃到臘月十五,,這時的臘八粥可誰也討不去了,。大詩人陸游對此風(fēng)俗就頗有興致,他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詩中這樣寫道:"今朝佛粥便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咸陽人也要喝臘八粥,"臘八節(jié)"這天由婦女們早早起床烹制,,有的甚至于頭一天就將玉米和豆腐,、香菜等放在一起進行長時間的熬煮,等到家里人一覺醒來,,香噴噴的臘八粥也就熬成了;還有的在苞谷糝里下一些面條進去,,再配以黃豆,紅蘿卜等,,出鍋時撒一把切碎的芫荽,,色香味俱全,深得人們的喜愛,。在咸陽農(nóng)村,,老輩人還常說:一過"臘八",人就糊涂了,。其寓意是說,,吃完了臘八,,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準備過農(nóng)歷的春節(jié)了,,干一切事情就顯得雜亂無章,,糊里糊涂了,在這當(dāng)口,,唯有過年才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情,。 歲月流轉(zhuǎn),時光荏苒,。在國泰民安的今天,,人們大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好日子,但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依舊盛行,。這不僅是一方習(xí)俗的延續(xù),,更是一種傳統(tǒng)的積淀。"臘八"這天吃臘八粥,,不僅僅是一種習(xí)俗,,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對豐收年景的渴望。人們希冀著通過吃臘八粥,,來迎接紅火的春節(jié),,憧憬美好的新春,還有更加光明燦爛的明天,。 |
|
來自: 漢青的馬甲 > 《風(fēng)俗與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