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瑗 早期的瑗是由臂環(huán)發(fā)展而來,,多作扁形圓環(huán)狀(見圖1),,器身呈方形斷面或長方形、三角形、梯形斷面,。 有的紅山文化玉瑗比較特殊,,它的截面不呈圓形,而是一個長方形,,上下兩面都是一個平面,,內(nèi)外兩壁垂直于上下兩面,敖漢旗博物館就收藏了這樣一個玉瑗(見圖2),。這種造型戴在手臂上并不舒服,,故后來發(fā)展為管形圓環(huán)狀,器身斷面呈圓形,、橢圓形或半圓形,,戴在手臂上就舒服了,。
圖1 玉瑗 內(nèi)蒙古博物院展覽,。 圖2 玉瑗 小河沿文化 直徑6.8厘米,孔徑5.8厘米,。敖漢旗新惠鄉(xiāng)房申墓地出土,,現(xiàn)藏于敖漢旗博物館。 玉瑗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大量使用,,各地新石器遺址均有出土,。牛河梁遺址出土了距今5000年(見圖3、4),、良渚文化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玉瑗,。 圖2 玉瑗 直徑8.5厘米,厚1.1厘米,,孔徑6.5厘米,。截面為圓三角形,出土時套在人骨右腕上,,牛河梁第五地點一號冢1號幕出土,。 圖3 第3地點9號幕出土的玉鐲,直徑8.4厘米,,厚0.8厘米,,孔徑6.7厘米,截面為鈍三角形,。 玉瑗多數(shù)內(nèi)壁光滑而平直,,外壁呈圓弧形,出土報告稱之為鐲,。這些玉瑗制作得非常精美,,有的把器身拉長成筒狀,有的在外壁雕琢紋飾,把表面做成絞絲狀,,出土時,,有套在人骨雙手或右手腕部的,可見瑗也作為臂飾,。
安陽商代婦好墓也出土了各種形式的玉瑗,,第一種器形較長寬,外廓中間部位有一凸棱,。第二種是外廓中間凹下,,兩邊凸起成凹弧形。第三種是內(nèi)緣凸起的有唇瑗,,形似碗托,,清朝乾隆皇帝曾做了幾件玉碗托,就是這種形式的,。第四種是將有唇瑗外緣板塊體雕鏤成花紋,。戰(zhàn)國玉瑗紋飾漸多,紋飾以谷紋和云雷紋為多,。也有變化成一條首尾相接的龍形或變化成筒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