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異形矛,。通高38.5 厘米,、刃寬6 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圓形銎,,銎上有對稱浮雕二獸以及雙旋紋、回紋,、繩辮紋等,。刃基部作橢圓形,前端收細呈柳葉狀,,中部起脊至鋒,。
62 、吊人矛,。通高43.4 厘米,、人高8 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圓形銎,,銎部飾弦紋、圓渦紋等,。刃部后端兩側(cè)各吊一椎髻,、裸體男子,雙手反縛,,似受刑之奴隸,。
63 、上圖線描圖,。
64 ,、狩獵紋斧。高16.5 厘米,、刃寬7.1 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橢圓形銎,銎部雕鑄三個梳高髻的男子,,其中一人騎馬,,二人步行,均手持兵器,,似在狩獵途中,。
65 、蟲形紋斧,。通高16.4 厘米,、刃寬8.5 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銎作昆蟲形,,側(cè)有雙翅,半圓形銎口,,口沿下飾鱗片紋,。扇形刃,刃部兩側(cè)有回紋,。
66 ,、蟬形紋斧。通高16.7 厘米,、刃寬9.5 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銎部為一蟬,,雙翅,、六肢。半圓形銎口,,扇形刃,,銎背飾旋紋、鉤連云紋等,,刃部兩側(cè)飾雙旋紋,。
67、蝌蚪紋斧,。通高15.6厘米,、刃寬8.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橢圓形銎口,銎兩側(cè)有雙耳,,銎上飾對稱的雙旋紋及蝌蚪紋,。
68、梯形斧。通高16.厘米,、刃寬9.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六棱形銎,,口沿下飾弦紋一道,,銎部飾三角形紋、圓渦紋,、葉脈紋,。刃部略作弧形,兩側(cè)呈梯形向上收至銎基部,,銎部有對稱穿,。
69、單耳斧,。通高155厘米,、刃寬慰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橢圓形銎,,側(cè)有一耳。銎部飾繩紋,、點紋,、方格紋及三角形紋。
70,、扇形斧,。通高11.3厘米、刃寬10.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整體作扇形,六棱形銎,,銎口下飾弦紋及鉤連云紋,,銎背有一穿。
71,、銅銎鐵斧,。高11厘米、刃寬3.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方形銎,,銎口下沿飾三道弦紋,,銎部飾龍形紋,。刃部鐵質(zhì),,微殘,。
72、人形紋戈:通長26.5厘米,、內(nèi)長4.3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直援,、方內(nèi)、無胡。援后端較寬,,前鋒雙刃上聚成鋒,。內(nèi)前端有一方孔,,援后部及內(nèi)上飾人形紋,援中部有一圓孔形太陽紋,。
73,、手形銎銅戈。通長26.2厘米,,寬9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51號墓出土。手形銎戈可能作儀仗器使用,,裝柄后如操生殺權(quán)力之手,。器物構(gòu)思巧妙,造型奇特,,集裝飾效果與實用功能于一體,,為中國青銅器所罕見,,顯示了滇人的豐富想象力,是滇文化的藝術(shù)珍品,。
74,、虎鈕穿銎戈:通長27.7厘米、銎長11.7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援前鋒略曲,橢圓形銎,,銎背立一虎,尾上卷至背部,,張口咧齒作咆哮狀,。銎部有六人,兩側(cè)二人較大,,手持曲柄斧,;中間四人略小,手持長矛,,昂首作刺虎狀,。援基部四人,倆倆相對,,呈跪坐狀,。上部二人共持一杯狀物,下部二人共理一物,。
76,、曲援帶胡戈:通高17.6厘米,、長2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曲援,、方內(nèi)、直胡,。內(nèi)上飾雙旋紋,,外側(cè)呈云頭狀,胡上飾雙旋紋,,邊沿有三穿,,援基部突起,上飾旋紋,、三角形紋等,。
77,、直援帶胡戈:通高12.7厘米、長28.6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直援、方內(nèi),、帶胡,。內(nèi)部有一方孔,闌側(cè)有四穿,,援基部突起,,作箭鏇狀,援鋒呈三角形,。
78,、曲援穿銎戈:通高11.8厘米、長24.6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曲援、方內(nèi),。內(nèi)上有一方孔并飾有人形紋及繩辮紋,,援基部有太陽紋及人形紋,援中部起脊至前鋒,,闌上二穿,。
79、獵首紋劍: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館藏,。劍柄及刃部后端有浮雕人像,皆大眼,、利齒,、闊嘴,形象奇特,。其中一人右手持劍,,左手提人頭,另一人高舉雙手作下蹲跳躍狀,,似作祭祀活動,。
80、帶鞘劍:劍長28.8厘米,、格寬11.4厘米,、鞘寬14.2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寬柄曲刃,,一字形格,。劍鞘兩側(cè)曲入,下端呈心形上翹,。劍柄及鞘正面飾云雷紋,,鞘后背有一字形的三個橋形掛鉤。
81,、人形紋劍:通長36厘米,、柄長9.6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銅鼓形劍首,,圓形柄,其上飾一字形排列整齊的四個人頭,。一字形格,,刃部近格處蹲坐一人,編發(fā),,口大張,左手握鞘,,右手持劍作下刺狀,。
83,、鶴形紋劍:通長33.7厘米、柄長11.4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柄部鑄一對稱形仙鶴,曲頸,,啄下伸,,作覓食狀。柄端近格處飾卷云紋,、葉脈紋等,。劍首為一倒置的銅鼓,一字形格,,刃作柳葉形,,劍身起脊。
84,、蛇頭形劍:通長33.5厘米,、柄長8.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蛇頭形柄,,鑲孔雀石,,無格,刃作柳葉形,。
85,、曲刃劍:長27.3厘米、格寬10.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闊柄曲刃,一字形格,。劍首橢圓形,,上飾卷云紋及弦紋等。柄飾水波紋,、乳釘紋,、三角形紋。柄部下端有一對稱形圓孔,。刃后端飾對稱卷云紋,、弦紋。刃中部起脊于前鋒,,劍身鎏金,。
86、蛇頭劍柄:柄長10.7厘米,、格寬6.7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劍首作蛇頭形,,蛇身彎曲成劍柄,,上飾鱗片紋(鎏金),一字形格,,劍身已殘,。
87、鐵劍及劍鞘金飾,。劍長79厘米,、鞘殘長46.8厘米、寬2.5-4.2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51號墓出土,。劍為鐵制,劍身平直,,凹盤銅首,,心形銅格。此劍是古滇文化中劍身較長,保存較好的一件,,標志古滇國已具有高超的鐵器冶煉和制造技術(shù),。
88、銅劍鞘:通高28.4厘米,、上端長9.8厘米,、下寬4.7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上寬,、下窄,鞘身正中飾三蛇,,蛇身相互纏繞,。鞘上段作展翅形,左側(cè)一虎,,右側(cè)一獸,,尾下垂;中段有二獸,,下飾卷云紋,;鞘下段呈梯形,上有二人作對飲狀,。鞘背有五個三角形鈕,。
89、金劍鞘(一大,、一小),。大者長345厘米,,寬10.5厘米。小者長21.4厘米,、上寬3.6厘米,,下寬2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
90,、矛頭狼牙棒。通高27.3厘米,、矛長15.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棒作圓形,,圓銎,,齒形銎口。棒身有排列整齊的錐刺,棒前端有一圓形座,,上接矛頭,,矛身起脊。
91,、矛頭狼牙棒:通高27.3厘米,、矛長15.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棒作八棱形,,圓銎,齒形銎口,。其上有排列整齊的椎刺,,似獸齒。頂端鑄一立犬,,其尾上卷,,作警視狀。
93、鏤孔錘:高10.2厘米,、寬26.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整體作丁字形,,圓形銎,。銎上橫出一錘,錘身飾鏤空菱形紋,。
94,、三鹿啄。高25.5厘米,、銎長1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整體作丁字形,,銎部橫出于刃部上端,,基上飾旋紋、圓渦紋及弦紋等,。銎背雕鑄三鹿,,皆作行走狀。
95,、虎噬牛銅啄,。戰(zhàn)國時期,。云南江川李家山24號墓出土。 長26cm,;寬7.6cm ,。整體似有長啄的鳥頭,銎橫置于刃部之上,,與刃部呈十字交叉狀,,銎背上雕鑄虎噬牛場面。啄刃又長又尖,,使用時可像銅戈一樣鉤殺,,是滇國特有的兵器。
96,、蟲獸紋臂甲,。高27.7厘米。云南省博物館藏,。圓筒形,,上粗下細,,與人之手臂同。背面有開口,口沿處有對稱的穿孔二列,,便于系繩緊束,。甲面遍布精美的線刻花紋,,為虎,、豹、熊,、豬,、雞等十余各動物形象。線刻流暢,、活潑,,形象生動、逼真,。
97、上圖展開的線圖,。
98,、金腰帶及銅扣飾。帶長25.9厘米,、帶寬5.9厘米,、圓扣徑19.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該器物由金腰帶及銅扣飾組成,。帶系黃金打制而成,,前部和后部上沿略高于兩側(cè)。金帶上,、下沿飾兩圈規(guī)則的小圓孔,,帶身用錐剌方法打出鉤連旋紋。帶前部有二孔,,系插扣飾之用,;后部也有二孔,作穿系之用,。圓扣飾正中嵌紅色瑪瑙珠,,其外鑲孔雀石小珠及玉環(huán),再外鑲孔雀石,,背有矩形扣,。
99、鑲石舞人圓形銅扣飾,。戰(zhàn)國時期,。云南江川李家山24號墓出土。直徑7.1cm,??埏?/span>正中嵌瑪瑙珠及綠松石小珠,其外透雕人像一周,,共18人,,衣后皆飾尾,手挽手,,腿部微曲作旋轉(zhuǎn)舞蹈狀,。邊沿嵌綠松石小珠??埏椛线@種圍成圓圈,,連臂而舞的場面,在1973年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舞蹈彩陶盆上也曾見到,。這種形式的舞蹈至今仍見于云南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如彝族的跳宮或打歌,白族的踏歌等,。
100,、圓形扣飾。直徑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中間嵌紅色瑪瑙珠,其外分作二圈,,內(nèi)飾太陽紋,,外圈鑲孔雀石小珠,。
101、長方形獸邊扣飾:高15厘米,、寬19.7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正中為一長方形框,,內(nèi)框鑲玉管六支(已殘),,外框嵌孔雀石小珠,框外飾浮雕四蛇,,蛇身相纏,。邊緣飾浮雕猴子一圈,首尾相接,,共九只,。
102、長方形雞邊扣飾,。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正中為一長方形框,內(nèi)鑲玉管六支,,外鑲孔雀石小珠,。邊緣飾雄雞一圈,首尾相接,,共十只,。
103、長方形蛇邊扣飾,。高11.6厘米,、寬14.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正中為一長方形框,,內(nèi)框鑲玉管五支(已失),外框嵌孔雀石小珠(大部份已失),;框外飾浮雕卷云紋一周,,邊緣圓雕八蛇,蛇身相互纏繞,,兩兩昂首相向,。
104、長方形獸邊扣飾,。高15厘米,、寬19.7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正中為一長方形框,,內(nèi)鑲黃色玉管五支,外嵌孔雀石小珠,。內(nèi)框四周飾卷云紋,,扣飾邊緣雕怪獸一周共六只。
105,、二牛交合扣飾,。長15.5厘米、高9.7厘米,。南藏,。二牛立于蛇身之上,蛇張口咬住公牛尾部,,尾繞母牛前腿,,其中一牛跨于另一牛背作交合狀,。
106,、剽牛祭祀銅扣飾(云南省博物館藏)。青銅失蠟法鑄造,,高0.06米,,寛0.12米,云南江川李家山二四號墓出土,。 畫面之右側(cè)立一柱,,上粗下細,頂端有兩層圓臺,。柱上縛一牛,,牛角倒懸一幼童,一人緊拉系牛頸及前腿之繩繞于柱,,一人被牛踩倒在地作仰面呻吟狀,,一人拉住牛頭之繩,另一人雙手挽牛尾,。其下有二蛇盤繞,,一蛇咬住縛牛之繩,另一蛇頭蹲一蛙,,背面有矩形扣,。
107、剽牛祭祀銅扣飾,。云南江川李家山68號墓出土,。長13.4cm;寬10.3cm,。此扣飾表現(xiàn)了剽牛祭祀前眾人合力制服1牛的場面:右側(cè)是頂部有立牛裝飾的圓柱,,旁邊有1頭巨牛,,11人正力圖制服它。有的人按伏牛背,,有的人搭繩縛牛頭,,有的人挽住牛尾,有的人往牛柱上拴牛繩,。其中1人的腿部被牛角戳穿懸于半空,,另1人被牛踩倒在地,場面激烈,,驚心動魄,。這11個人裝束一致,均頭梳髻于頂,,耳戴大耳環(huán),,腰佩圓扣飾,腿束帶,,跣足,。滇國青銅器圖像中,有幾處反映剽牛祭祀儀式即將開始的場面,。剽牛祭祀儀式大多是在巫師的主持和參與下進行的,,牛是給神靈奉獻的祭品,巫師的功能和職責(zé)是做溝通人與神之間的橋梁,。近代云南少數(shù)民族,,如傣族、景頗族,、佤族等仍在舉行剽牛祭祀活動,,與古代滇國剽牛祭祀儀式十分相似。
108,、虎豹噬??埏棥iL11.7厘米,,高6.2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一牛一虎一豹立于一蛇身上,?;呐:髶渲僚1常鲝埧谒阂?,豹咬住牛前腿,,牛張口嚎叫。
109、二虎一豹噬??埏?。,長10厘米,,高6.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二虎一豹與一牛搏斗,。一虎躍踞牛背,口咬牛之頭部,;一虎緊咬牛腹,;一豹立于牛后背,口噬牛之后胯,。其下有一蛇,,口咬虎尾,尾繞豹腿,。背有矩形扣,。
110、八人獵虎扣飾,。長11.7厘米,、高5.9厘米。此扣飾表現(xiàn)八個獵人獵獲老虎歸來的場面,。其中五人持矛,,一人擊鼓,一人抱雞,,另一人捧酒器,,二獵犬尾隨而行,顯示了獲得獵物后的喜悅心情,。
112,、七人獵豹扣飾,。長11厘米、高8.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七人、一豹,、二犬立于一蛇上,。一人拽豹尾,三人抱豹身,一人手臂彎曲緊抓豹頭,,一人側(cè)身捉住豹腿,,另一人被豹咬住脖子,其中的三人使匕首插入豹身,。一犬咬豹后腿,,一犬立于豹前作撲咬狀。此扣飾刻畫生動,,反映了滇人狩獵活動中驚心動魄的場面,。
114、長10.8厘米,、高6.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二虎與一鹿搏斗,。鹿張口伸舌哀鳴,,作狂奔狀。一虎撲于鹿背,,一前爪深陷鹿肩,,另一前爪緊扳鹿角,后爪抓住鹿胯,;另一虎立于鹿前,,一爪扳鹿角,一爪抓鹿腿,,張口欲噬,。其下有一蛇,口咬虎尾,,尾纏鹿足,。背面有矩形扣。
115,、虎豹噬鹿扣飾,。長12.5厘米、高7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二虎一豹噬一鹿,。一虎直立,前爪緊扣鹿頭,,口咬鹿頸,;另一虎躍踞鹿背,口咬其脊,,二爪深陷鹿身,;鹿腹下另有一小豹咬其后腿,。鹿垂首張口哀鳴。其下有一蛇,,口咬鹿尾,,尾繞虎尾。背有矩形扣,。
116,、四虎噬牛扣飾,。長13.4厘米,、高7.3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四虎與一牛搏斗,一虎躍踞牛背,,口咬牛脊,;一虎為牛角戳穿腹部,呈倒掛狀,,口咬牛之前腿,;一虎橫臥牛腹下,口咬牛腿,;一小虎躍踞牛后胯,,兩爪緊抱牛尾。其下有一蛇,,蛇首上昂(已殘),,尾繞虎尾。背后有矩形扣,。
117,、五人縛牛扣飾,。長10厘米,、高6.6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五人拼國制服一牛,,牛健壯有力,頭頸套繩,。此五人皆留發(fā)辮,,著短襟無袖衣,臂佩釧,,跣足,。其中三人撫牛背,一人拽牛尾,一人高挑于牛角之上,。牛腹下立一貓頭鷹,,其下有一蛇。
118,、三人獵豹扣飾,。長11厘米、高7.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三人、二犬與一豹搏斗,。一人躍踞豹背,,右手持匕首插入豹身,一人雙手拽豹尾,,此二人均著獸皮帶尾披肩,。豹作掙扎狀,二爪緊抓另一人之腿部,,口咬其肩,。此人著對襟無袖衣,梳長發(fā),。豹身下部有二犬,,一犬咬豹腹,一犬咬豹爪,。其下有一蛇,,口咬一人之長發(fā),尾繞另一人之腿,。背有矩形扣,。
119、立豹扣飾,。長19.11厘米,、高度14.3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豹四足立于兩蛇之上,,尾上翹,張口露齒作咆哮狀,。豹頭,、豹尾用圓雕表現(xiàn),使整個造形更加生動,、形象,。其下二蛇呈纏繞狀,,一蛇咬豹前腿,一蛇咬豹后腿,。
120,、立熊扣飾。長8.5厘米,、高16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熊作奔瞳狀,,尾下垂,,頭前傾,張口露齒似在覓食,。其下有蛇盤繞,。背有矩形扣。
(附)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考古發(fā)現(xiàn)
位于江川縣江城鎮(zhèn)早街村后李家山,,分別于1972年,、1992年進行了2次考古發(fā)掘。1992年的發(fā)掘入選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兩次發(fā)掘清理古墓葬86座,,其中大型墓10余座,,其墓葬規(guī)模,、隨葬品的數(shù)量和工藝水平都與晉寧石寨山墓地相當,墓中出土的隨葬品中,,銅?;浮⒛列髨雒尜A貝器,、騎士場面貯貝器,、階梯形銅鋤、寬刃短劍,、單耳陶壺等最具特點,,銅牛虎案被譽為滇青銅文化的代表,。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繼晉寧石寨山墓地之后又一重要的滇文化遺存,,也是滇文化的顛峰時期遺存,與石寨山墓地一樣,,在滇文化以至于云南青銅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李家山古墓群為戰(zhàn)國至東漢初期的墓葬。李家山是星云湖畔多雨山的支脈,,呈東西走向,,基巖為礦巖,。李家山古墓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案”于1995年被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組通過正式認定為國家級文物,,1992年第二次發(fā)掘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大部分文物收于江川縣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中,。
墓葬規(guī)模
墓葬分布在山頂部及西南坡,,墓穴為豎穴土墓,除個別墓有木質(zhì)棺槨外,,一般均無葬具,,葬式全部為仰身直肢,頭向西,,墓室方向大致在90o至110o,。按規(guī)模分兩類墓葬,第一類規(guī)?;?,分布于山頂墓室一般長4m、寬3m,,深2m,,隨葬品數(shù)量、種類較多,,其中出土“?;~案”的24號坑就屬此類;第二類規(guī)模較小,,分布于西南坡,,墓室一般長2m,,、寬1m多,、深1m左右。
出土文物
隨葬品10多件至50多件出土的文物以青銅器為主,,另有金,、銀、鐵,、玉,、石器物;按功能分為禮器,、樂器,、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以“?;~案”最珍貴,,高0.43m、長0.76m,。是云南古代青銅文物的杰出代表,;此外還有各類貯貝器、各類銅鼓,、,、銅編鐘、立牛葫蘆笙,、曲銅鋤,、孔雀銜蛇紋錐、手執(zhí)形銎戈,、銅柄鐵劍及金鞘飾,、鹿形金飾、金腰帶,、各類銅扣飾等精品,。挖掘分三次,1972年由云南博物館與江川縣文化館共同對李家山進行發(fā)掘,,清理27座墓葬,,出土1300件文物,“?;~案”便是從此次挖掘的24號墓穴中出土,;1992年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進行發(fā)掘,,清理58座墓葬,,出土2200件文物,。1994年中日合作發(fā)掘一座墓葬,。
發(fā)掘紀實
1991年5月的一天,帶著某種失望從玉溪梅園“梁堆”墓考古工地回到所里,。凡參加過云南“梁堆”墓發(fā)掘的人,,都會有這種心情,明知這一時期的墓葬具有它的時代特征——巨大的封土堆,,且經(jīng)歷了幾百上千年的歷史,,早已成為盜墓賊多次光顧的地方,,十墓九空,已是不爭的事實,。剛把一些出差手續(xù)了結(jié),,就接江川縣文物管理所報稱:據(jù)江城白家營一教師反映,,該村邊小山旁出土一些樹木化石,需要到實地察看一下,。楊杰,、馬勇昌會同江川劉學(xué)義、張智美一道前往,。
一路領(lǐng)略這戶外的風(fēng)光,,心情好極了。李家山,、小團山,、竹園、大墳山等古墓群或遺址就分布在這一帶,。大墳山的北側(cè),,依山而一字排列的小山村,便是白家營,,村頭東面不遠處地里即是樹木化石點,。經(jīng)實地、實物調(diào)查,,認定此化石點約在10萬年前為一樹木茂盛之處,,中有一熱泉,樹木主要是葉子,,經(jīng)熱泉中的鈣物質(zhì)沸化而成化石(化石程度不是很高)?,F(xiàn)存化石點,一是化石稀少,,二是品種單一而不具備什么保護和利用價值,,這次調(diào)查任務(wù)算是就此結(jié)束。隨后,,利用這次機會,專門上了一趟李家山,??匆豢葱哪恐械睦钣猩?,登至山頂,,見種有成片的玉米,算是一種點綴吧,,1972年發(fā)掘后的27墓就靜靜地深埋在地下??粗矍暗倪@一切,,一種歷史自豪感油然而起:27座墓就出土了800多件青銅器,,那一批重(禮)器文物中,,就有國家級的東西——牛虎銅案,。難道若大一座山就僅僅埋葬了那一時,、那一世顯赫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先人和子孫呢?這可是一處背山面水的風(fēng)水寶地,,背山者,,即背靠后面之多依山,,面水者,山下之星云湖一覽無遺,,且可通過正前方(東方)阻隔兩湖之間的山坳把撫仙湖盡收眼底,。當時有一種預(yù)感:李家山上還有“寶”。
1991年10月,,江川文管所再次來報,,李家山西南坡近來因探礦,,挖出了青銅器,出土現(xiàn)場被哄搶一空,,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正采取相關(guān)措施,,制止事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5月份站在山上的那種預(yù)感,,終于被這突發(fā)事件給證實了。李家山還有墓,,而不是象有關(guān)專家所說的1972年已發(fā)掘一空,再次下江川,,這次是4人,,楊杰,、馬勇昌、李洪海,、徐文德會同江川文管所的劉學(xué)義,、張智美一行6人,在看過收繳回來的部分文物后,,重登李家山,。風(fēng)聞而至的盜墓賊已在山上多處盜挖,有的已接近后來將要發(fā)掘出土的大型墓葬,??粗矍暗倪@一切,一種悲傷涌上心頭,,千年前的輝煌就要毀在貪婪,、無知的犯罪者手中。測量,、繪圖,、拍照、登記,,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最終一篇《江川李家山新近出土文物調(diào)查》刊登在了《云南文物》之上,一份李家山搶救性發(fā)掘的緊急報告同時上報了縣政府,、行署,、省文物處等有關(guān)部門。省文物處發(fā)出了關(guān)于進行江川李家山搶救性發(fā)掘的批文,指定由省考古所,,玉溪地區(qū)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管所張興寧、戴宗品,、康利宏,、王桂榮、楊杰,、馬勇昌,、李洪海、徐文德,、劉學(xué)義,、張智美等聯(lián)合組隊,對李家山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同時,,由省文物處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正式發(fā)掘執(zhí)照。
1991年12月19日,,省,、地、縣文物部門有關(guān)人員一行10余人會集江川,,與江川縣委,、政府負責(zé)人就發(fā)掘的相關(guān)事宜進行了磋商,達成了發(fā)掘經(jīng)費各出三分之一,,出土標本各保留三分之一的君子協(xié)定,。同日,進駐早街村之溫泉浴室二樓,。
考古隊的到來,,給平日寂靜的小山村帶來了喧嘩,1972年參加發(fā)掘的民工帶著疑慮來了,,如今他們大都已是50—60歲的人了,,那時的大老張、小張已變成了如今的老張(巧的是李家山兩次發(fā)掘的領(lǐng)隊都同姓張)怎么,?還要挖,,不是已經(jīng)完了嗎?瞧著這些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上帶著的疑問,,心里說不出的萬千感慨,,如果說發(fā)掘——當然能引起某種轟動效應(yīng)的發(fā)掘,能給全是用土坯堆砌的小山村帶來丁點兒的變化,,心中或許得到某種安慰,,但后來意想不到的事情的發(fā)生,,卻是更多的惋惜,、無奈和憤怒,。(這里指后來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盜墓事件,參與者中有許多是參加了發(fā)掘工作的民工)民工隊伍的組成當然是在家庭經(jīng)濟比較困難而又年輕力壯的人群中挑選了,,就這樣,,50多人的民工隊伍,不到1小時就組建完畢,。
考古工地的第一天是令人激動的,大家都充滿著一種期待:一鋤挖個金娃娃,。攤開1972年發(fā)掘的27座墓的分布圖與熟記于心的發(fā)掘報告和相關(guān)資料相比較,,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次發(fā)掘多集中于山頂位置,且當時發(fā)掘墓葬中的填土,,都是一種當?shù)厮追Q的“羊肝土”,,這種土并非來自李家山,而是專門從某地搬運至此作填土使用的,,有沒有這種填土,,似乎成了尋找李家山古墓的依據(jù)。但看著遍布山頭的大小盜洞,、盜坑及里面殘留的青銅器碎片,,孔雀石小珠,這就成了有未發(fā)掘墓葬的依據(jù)之一,;其二,,坑、洞里翻出的土雖非“羊肝土”但卻是作墓坑時取起再回填回去的我們稱其為“五花土”的填土,,它明顯區(qū)別于坑,、洞外的原生土??磥韱栴}并非那么簡單,。
提出了問題,并不等于已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問題本身已經(jīng)解決,。在對待這次發(fā)掘的問題上,,就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墓是有的,,這是個共識問題。但1972年的工作應(yīng)該說是較全面,、徹底的,,這次搶救性發(fā)掘是一個拾漏的問題,,方法上應(yīng)采取挖掘探溝的方式,交叉的幾條探溝就能解決問題,,用不著興師動眾或小題大作,;另一種意見則反對這一做法,認為這樣做遺漏太多,,要充分考慮問題的復(fù)雜性,,不能用探溝去解決問題,而應(yīng)采用開探方的辦法,,首先選擇盜坑,、洞較多的地方開方,必要時再擴方,。經(jīng)過爭論和開探溝不到一個星期的實踐,,考古隊采用了開探方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后證明,,這一改變是正確的,,原先所開探溝,其中一條就從后來發(fā)掘的M47大墓上經(jīng)過而一無所獲,。而M47的發(fā)現(xiàn),,則是當時云南青銅時代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豎穴土坑墓,后這一記錄在山上不斷被打破,,也正因為有了M47的發(fā)現(xiàn),,才豐富了人們對李家山古墓群的重新認識,一下把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發(fā)掘推向了高潮,,這是后話,。
隨著T1—T3探方的相繼布下,發(fā)掘工作變得有序可循了,,民工的調(diào)配使用也靈活自如了,,有趣的是,考古隊在現(xiàn)場還培養(yǎng)了幾個民工骨干,,使他們初步掌握了尋找墓坑,,組織清理的技能,為工作提供了許多便利,,以此作為一條成功經(jīng)驗,,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堅持下來了。以M28為代表的一批中小型墓葬相繼發(fā)掘出土,,(墓葬編號以1972年發(fā)掘的27座墓順延下編)隨葬品以青銅器為主,,器型以兵器居多,裝飾品很少,,未見鐵器和銅鐵合制器,,在這次發(fā)掘中,,這類墓屬于時代較早的一類,應(yīng)在漢武帝在云南設(shè)置郡縣之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原汁原味的滇文化的東西,,可惜的是,這次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大型墓葬,。
1991年12月底,,在T3探方東北角處發(fā)現(xiàn)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直線,,一直延伸到方外,,為了判明該線走向是否是墓壙線,決定向東北兩面擴方,,這一擴,,另一條直線也出來了,兩線呈水平狀,,間距3.9米,,有了直線,如無轉(zhuǎn)角,,也無法確定墓坑,。經(jīng)過認真細致地工作,最后終于找清了此墓的開口層位及墓坑范圍,。這里需要寫上一筆的是,,正因為此墓的成功辯識和發(fā)掘,給后來即將出土的幾個大墓提供了經(jīng)驗和線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M47的成功發(fā)掘,也就沒有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發(fā)掘被評為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殊榮,。M47長3.9米,,寬4—4.86米(因墓坑南面留有一生土二層臺,故該墓之開口寬度略寬于墓之長度),,墓坑挖掘規(guī)整,,在李家山古墓群中屬大型墓葬。按墓坑大小,、深淺,、費工耗時及隨葬器物的豐富程度等情況推測,這次李家山發(fā)掘的幾座大墓的墓坑,,當在墓主人死前既已挖掘,、修整完畢。順著墓坑范圍下掘,,當掘到離墓口深約1米多的時候,,填土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姜黃色的夾石填土,當?shù)厮追Q“五花土”,。究其原因,,是此時墓室已深坐泥質(zhì)灰?guī)r之中——古人把墓坑挖在了巖石之中,形成了石室墓,。這次出土的幾座大墓都是這種情況,,這是在其它滇文化的幾個重要墓地,如晉寧石寨山等所不見的,,成了這次發(fā)掘中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為了表述上的方便,在此,,對此次發(fā)掘幾座大墓所共同存在的另一特殊現(xiàn)象作一交待,。即這些大墓完成回填之后,在填土上另掘一圓形土坑,,坑內(nèi)置幾百至上千公斤不等的一錐形巨石,,石尖朝上,M68在巨石下還殉葬一鹿,。李家山并不產(chǎn)此類石材(石灰石,,俗稱青石),而是從附近某處運上山作專用的,。關(guān)于錐形巨石的作用,,說法不一,我們認為它起到的作用,,相當于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墓碑,,表明此地已有墓主。繼續(xù)下掘,,土色逐漸變?yōu)楹稚?,于是叮囑民工小心謹慎的往下挖掘,當不見姜黃色填土?xí)r,,終在墓坑的東西兩端出現(xiàn)了執(zhí)傘銅俑頭頂?shù)陌l(fā)髻,。眾人一顆高懸之心終于放下了,李家山古墓群發(fā)掘至今,,經(jīng)正式發(fā)掘出土的第一大墓,,而且沒有被盜過。再往下掘約2—30厘米后,,開始露出坍塌的槨板,,當把槨板上及其周圍的填土慢慢地剔出之后,沉睡千年的瑰寶,,逐一的開始顯露出來,。李家山挖出大墓,、挖出“金娃娃”的消息不徑而走,每日上山看稀奇的人絡(luò)繹不絕,,多時達幾千人之眾,,以至在山上臨時形成了一個小小的集市,有飲料,、水果之類的出售,。為了發(fā)掘工作的順利和防范于未然,江川縣政府,、公安等部門,,組織了20多人的保衛(wèi)隊伍,日夜在山上,、山下巡察,。
M47坐西向東,,墓東西兩端的執(zhí)傘跪俑以及墓主人頭端的立牛貯貝器,、銅鼓,由于器形較高大,,最早顯現(xiàn)出來,。隨著清理工作的深入,棺,、槨也全面揭示出來,,豐富的隨葬器有規(guī)律地分層放置于棺、槨之間,。槨上置兩付棺,,分主、副棺(兩男合葬),,主棺系整塊寬大木板制成,,頂端隆起,呈一枕狀,,上殘留頭骨碎片,。這和滇國早期貴族墓有別,早期大墓墓主人頭下是枕一呈馬鞍型兩端上翹并鑄有圓雕圖案的青銅枕,。主棺覆有“珠襦”,,底板上留有清晰的麻繩痕,縱9橫19道,,不知其意何在,?副棺由4塊長木板平鋪而成,西端支墊兩貯貝器,,其旁陪葬有成套的馬器,,并出土有馬牙,、肢骨。隨葬品第一層的放置,,主要為各類青銅兵器,,如銅劍、銅柄鐵劍,、并帶有多副金劍鞘,,成捆的矛、銅斧等,。矛出土?xí)r大部分殘留一段木木必,,木木必心漆朱黑漆,圖案為條帶和線紋,。隨葬品的第二層放置,,為棺內(nèi)的“珠襦”和各種青銅質(zhì)地的淺浮雕、圓雕扣飾,,個別的系金銀質(zhì)地的扣飾,。所謂“珠襦”,系用金,、銀,、寶玉石、瑪瑙等各種材料制成的各種管,、珠,、動物形飾件,再用絲,、麻之線穿綴而成并覆蓋于棺上者,,其功用相當于漢代同時期北方諸王的“金鏤玉衣”。隨葬品的第三層放置,,主要為青銅兵器以及成套的青銅農(nóng)具,。青銅兵器中的鏤孔銅錘、魚形器,、狼牙棒等,,疑為儀仗用器。一些大件青銅器,,如鼓,、俑等也放在最底層??粗矍斑@所有的一切,,滇國貴族生前、死后那種氣派,你能想象出來嗎?這是讓盜墓賊垂涎的財寶,、讓考古工作者興奮不已的那段鮮活的歷史,。
在M47清理工作緊張有序的進行的同時,M50,、M51,、M57三座大型墓葬的開口層位和墓坑位置已確定下來并組織民工作取土工作。這三座墓的墓室修鑿情況和坑內(nèi)填土及錐形巨石的擺放與M47是基本相同的,。真是一天一個樣,、一天一個驚喜,從工作人員到民工以至每天圍觀的人群,,大家都蹩足了勁,、瞪大了眼,要看個稀奇,、看個明白,。這里需特別把M50的情況作一交待,是因為李家山古墓群中大型墓葬之間的相互打破關(guān)系,,到目前為止,,僅存在M50打破M51之上。而且M50出土文物在器物的組合上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滇式器物逐漸消失,,執(zhí)傘跪俑、桶型貯貝器等已不見,,更多的是鐵制兵器,如長鐵劍及銅洗,,金制飾器的成色和后來中日聯(lián)合發(fā)掘的M85一樣,,已大不如其它大墓所出。此墓的時間當在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表明此時滇國貴族政治上的權(quán)力已逐步衰落,,經(jīng)濟實力也大不如從前。
經(jīng)過40多天艱苦細致的田野工作,,出土的精美隨葬品一件接一件地順利起取,,然后包裝裝箱、押運……忙個不亦樂乎,。1992年的春節(jié)已經(jīng)臨近,,是到暫時封存工地的時候了。
1992年的春節(jié)在等待中匆匆過去了,,在家不到10天,,又重返李家山。在進行M51,、M57的清理的同時,,調(diào)配一部分民工在山頂偏西南一帶開方探尋,,很快M68、M69兩座大型墓葬的位置確定下來,。一下子同時清理4座大墓,,這在古滇國考古史上是空前的。因M51,、M57兩墓坑內(nèi)的填土在春節(jié)前已揭取大半,,所以很快兩墓的清理工作就大見成效——千年前古滇貴族的富有和王者風(fēng)范通過豐富的隨葬品再次展示在今人面前。就兩墓的清理來看,,需要指出的是M51出土的三騎士銅鼓,、桶型馴馬貯貝器、蛇型鏤孔器(至今不明其用途)等,,為這次發(fā)掘出土眾多精品中的精品,,6只成套出土的編鐘則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云南自古便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員。在此我們有必要拿李家山M51(下簡稱李M51)與晉寧石寨山M6(下簡稱石M6)作一個比較,。石M6因出土有一金質(zhì)滇王之印——此印即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提到的漢武帝封給滇王的那顆印——而名重一時,,石M6也出土一套編鐘,與李M51是一樣的,。李M51的分期,,我們在已發(fā)表的考古簡報中把它定在西漢中至晚期,就是說與石M6一樣,,都在漢王朝在云南設(shè)置郡縣之后(益州郡),,但令人費解的是兩墓出土器物的“貧富差距”是如此明顯,擁有滇王身份的石M6卻不如李M51,,同時,,李M51的墓室與這次發(fā)掘的其它大墓一樣,都是鑿在巖石之中,。就象北方的秦始皇陵一樣,,不握有強權(quán),是不可能營造如此規(guī)模的陵墓的,,滇的小王們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我們推斷李M51的墓主人生前很可能也是一代滇王,。歷來都有這么一種說法,,即石寨山墓地是滇王及家族墓地,而李家山則是滇貴族或大臣一類的墓地,,經(jīng)歷了這次發(fā)掘,,對比一下1972年李家山的資料以及晉寧石寨山歷次發(fā)掘的情況,問題似乎并不是那么簡單。
“挖出老牛干事的活兒來了”(二牛交合扣飾)一聲喊,,就象在工地上刮起了一陣春風(fēng),。透過這栩栩如生的物件,宛如看到了古滇國興旺的畜牧業(yè),。滇人凡遇重大之事都要剽牛,,以示隆重和熱烈。不多來兩下子那活兒,,哪來那么多牛呢,?喊聲來自圍觀M68、M69清理的人群,,那些日子就是這樣:驚嘆之聲此起彼伏,,疲勞也隨著這一聲聲的喊叫而消失??粗@些形狀各異,、不同題材的扣飾,讓人心醉,,其獨特的鑄造工藝和采用寫實手法鑄就的大量這類裝飾用品,,都是滇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見、所經(jīng)歷的,、生存,、戰(zhàn)爭、狩獵的場景,,以及男女之間的肌膚之親,,都可以凝固于一件飾物之上,常掛于腰際或貢奉于廟堂之上,。從工藝上來講,,這類器物不可能在世間流傳有第二件相同的東西,除非那是假的,;另一方面,從思想意識上來說,,沒有儒家文化的束縛,,沒有陳規(guī)陋習(xí)的條條框框,這也就是滇文化能獨樹一幟的奧秘所在,。
對于M69,,應(yīng)在整個李家山古墓群的發(fā)掘中留下濃重的一筆。不僅僅因為它是目前滇文化考古發(fā)掘大型墓葬中已知的唯一的女性(兩女)合葬墓,,而且在其眾多隨葬品中,,有幾件東西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出一條通向遙遠的古滇國的路徑。這其中之一就是桶型紡織貯貝器,,整件器物呈桶型,、束腰,器身和器蓋雕鑄兩對稱的老虎作耳,。器蓋之上采用圓雕手法鑄有10人,,(皆為女性)組成整個紡織的場面。(器蓋和人物采取分模鑄造,,再行焊接,,下同。)一女性貴族居中雙手撫膝高踞一銅鼓之上,,為表示其尊貴,,人身作通體鎏金處理,1人手持食盒跪侍其左側(cè),、1人跪其后執(zhí)傘,、另1人跪其前方,似正挨訓(xùn)斥和責(zé)罵,;另外6人,,2人作繞線狀,其余的正忙于穿梭,、打緯,。這是典型的腰機紡織的各道工序及操作過程的生動再現(xiàn),這不是當時社會生產(chǎn)活動的一個縮影嗎,?其二是鼓型播種場面貯貝器,。器物作鼓型,器蓋正中立有一銅柱,,周圍雕鑄有35個人物及馬匹等物,。其中一由4人肩抬的肩輿中踞坐一通體鎏金的女性貴族,1人緊隨其后,、1人為其雙手執(zhí)傘,,肩輿前有騎馬開道者、還有身背種子袋,、肩扛銅鋤及手持尖狀物者,,(類似如今的點種棒)輿后另緊跟數(shù)人,由此組成了一個播種儀式的場面,。有趣的是,,圍繞銅柱的其它人物則構(gòu)成了另一幅畫面:有手挎提籃作購物狀者;有手執(zhí)酒壺,,飲得酩酊大醉即將跌倒者,;有頭頂薪而不堪負重作歸家狀者,;有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身著緊身衣褲,、腰佩長劍、腳蹬長靴作閑游之狀者,,等等,。(這一人物的身高、體型,、衣著打扮,,明顯有別于滇人,可作為云南最早對外開放的一個實例)這一切不就是古滇國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怎么會和貴族的祭祀活動搞到一塊了,。其三就是四舞俑銅鼓。器物由銅鼓及鼓面四周雕鑄的四舞俑組成,,整器作鎏金處理,。四舞俑衣著怪異,有的手持棒狀物,、有的雙手攤開作說唱狀,,他們要告訴我們什么?銅鼓是滇人的重(禮)器,,怎么用作器物的底座了,,人也在上面唱戲了,唱給誰聽,?這是不是預(yù)示著王權(quán)的衰落,。其四是出土了一件疊鼓型貯貝器,連同晉寧石寨山出土的3件,,這是第4件,。如果按《滇國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發(fā)現(xiàn)》一書作者的推斷:“目前為止,在滇國的大型墓中只有四座墓出有疊鼓型貯貝器,,其中包括石M6,、石M13、石M71和李家山M69,。由此我們推測M71可能是某代滇王,。”這是成立的話,,那么因李家山M69墓主為一女性,滇國也就有了一代女王,,了不起的滇國女人,。當然,,我們也從M69出土兩件貯貝器上所表現(xiàn)的女性貴族在滇政治(宗教)、社會生產(chǎn)活動中的尊貴和高不可攀的地位看出,,那時的婦女(指女性貴族)已頂“半邊天”是不爭的事實,,難道真有女性滇王?看著M69墓主人頭上插的,、手上戴的,、身上掛的,無一不是用黃金所制,,更不用說其頭端那一列重(禮)器,,足端那套的青銅農(nóng)具,雖說是南方的小土王,,不能和北方的真命天子相比,,可也是另一番氣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