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廣西恭城,,人們自然會想到柿子,說到恭城柿子,,人們也許會想到恭城的紅巖村,。我沒去過恭城,也很想去看看紅巖村,,看看那里有名的柿子,。上月最后兩天我們?nèi)ス鹆帧皰唿S”,觀賞了靈川海洋鄉(xiāng)的銀杏之后,,我們在大圩古鎮(zhèn)吃了一頓當?shù)赜忻摹霸睹追邸辈⒃阪?zhèn)中作短暫游覽,,之后就直奔恭城。到恭城縣城時天色已晚,,但我們沒有停留,,就直奔離縣城30公里的目的地。目的地不是紅巖村,,而是一個即使當?shù)厝丝赡芤膊恢赖牡胤健S竹崗,。
黃竹崗是廣西恭城縣蓮花鎮(zhèn)蘭洞村的一個自然屯,位于海拔600多米高的崇山峻嶺中,,這個很不起眼的小山村是為全區(qū)的移民新村示范點,,廣西移民村培訓基地就建在這個村屯里。 這個要經(jīng)過十八彎山路才能到達的小山村,,說是離縣城30公里,,我們的汽車卻走了2個小時,其中山路就超過1個小時,。山路彎彎,,汽車盤旋而上,盡管遠處群峰巍峨,晚霞絢麗,,但因山路崎嶇狹小,,不時還有拉柿子的農(nóng)用卡車打著車燈從山上下來,司機也不敢應大家的要求停車讓我們下來拍一下難得一見的晚霞,。
晚上8點左右,,我們終于來到這個高山上的小村子,一個小巧的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盡管是晚上,,但透過燈光看得出是一個近幾年才建的新式樓房,一家一戶沿著街道排列,,看起來像是城市里的小別墅,。路邊到處停著各式汽車,以農(nóng)用卡車居多,。我們20多號人是在一個叫“老山”的村民家開的餐館中吃晚飯,,主人當天專門殺了一頭香豬,晚餐基本是用這頭豬的肉和下水打火鍋,,配了一些豆腐,、蘿卜等自產(chǎn)的蔬菜,味道很鮮美,,還喝了幾杯他們自釀的土茅臺,。第二天上午的早餐也是在這里吃的,,這時我才看清楚,,餐館的名稱是“老三飯店”,不是昨晚誤以為的“老山”,。
晚上我們一行人就住在移民村的培訓基地,,房子很新,四層樓,,雙人標間,,設施簡單些,還算干凈,,有空調(diào),、彩電和熱水器,一大堆洗漱用具放在抽屜里,,可用好幾天的,,未看到服務臺和服務員,我們進去時房門都是開著的,,鑰匙掛在門上,。第二天是和“老三飯店”的老板結賬,每個房間80元,特實惠,。
緊靠著培訓基地的是一個山嶺,。第二天天剛亮,我們其中的一部分人就起床登上這個山嶺,,頂上建有一個兩層的涼亭,。舉目四望,從近到遠,,滿眼都是橙紅色,。盡管已經(jīng)到了柿子收獲的末季,但滿山遍野的柿子樹葉還是那么的耀眼,,仿佛世界就是橙紅色的,。
山頂上還有不少柿子,有些樹上甚至是掛滿了大個的柿子,。也許是專為到這里的游人留下的,,盡管可能到這里旅游的人不會很多,從縣城到這里不通班車,,我們的一位團友因為在南寧有事,,晚上才從南寧趕到縣城,半夜打一出租車花了150元趕上山來與妻女會合,,其故事非常感人,。
吃過早餐,我們在村里隨便走了一下,,這個只有 40多戶210多人的小山村,,家家有沼氣,戶戶有果場,,全村有果園1300多畝,,幾乎家家都有農(nóng)用車,有的還有兩部,,家家還有摩托車,,這些現(xiàn)在都是做農(nóng)活運輸柿子、柑桔的必備工具,,絕大多數(shù)戶村民建起了別墅式鋼筋結構樓房,,人均純收入超萬元,村內(nèi)主道已鋪設水泥路,、架設了高架路燈,,籃球場、科技文化室,、學校,、文化娛樂舞臺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蘭洞村村委黨政機構現(xiàn)在也設在這里。在上級投入120萬元基礎上,,村民自籌250多萬元,,建起占地面積12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多平方米,、能同時容納150人的科技培訓樓,,建起了多棟農(nóng)家樂賓館,成為全區(qū)新農(nóng)村建設典范,。
然而1990年以前,,這里還是一個有名的貧困村、上訪村,。該村原居住在蘭洞橋頭村,,1967年隨著該縣蘭洞水庫建設,20戶農(nóng)民被移居到黃竹崗村,。當時這里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糧食畝產(chǎn)低,,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就在這時村里的幾位共產(chǎn)黨員站了出來,他們不等不靠,,帶領群眾改造農(nóng)田,,種毛竹、杉樹,、藥材,,并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幾年后,,黃竹崗的山青了,,水綠了,,群眾逐漸擺脫了貧困。 1982年,,這里發(fā)生了與相鄰的村子部分群眾的山場權屬糾紛事件,,半月時間他們苦心管護起來的林木被砍掉了1000多立方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此,,他們經(jīng)歷了10年之久的馬拉松式上訪。由于多年上訪,,生產(chǎn)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黃竹崗人的生活跌回到70年代的水平。爭議山場權屬確定后,黃竹崗人開始大力發(fā)展月柿,。1992年,,35位能上山的農(nóng)民在人大及當?shù)匦庞蒙绲膸椭拢斈攴N下月柿1萬多株,。2000年全村人均收入首次躋身全縣前列,。 富裕起來的黃竹崗人開發(fā)150畝集體果場,壯大集體經(jīng)濟,;2001年該村在縣水利局,、蘭洞電站等單位扶持下,漿砌排水溝,、硬化村道,、建村大門,安裝路燈,,對村里進行綠化,、美化,完成了全縣第一個人畜飲水工程,;建起了1000畝毛竹基地,,還修建了舞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如今,,該村成為生態(tài)旅游村,艱苦創(chuàng)業(yè)典范村,。最近黃竹崗村又積極努力,,把培訓基地創(chuàng)建為市級綠色環(huán)保教育基地,已完成市級綠色環(huán)保教育基地的申報工作,,下一步黃竹崗村還將繼續(xù)創(chuàng)建區(qū)級和國家級綠色環(huán)保教育基地,,進一步將黃竹崗村打造成為在全區(qū)乃至全國更有說服力、更具影響力,、更富感召力的水庫移民教育平臺,。
在下山的路上,風光秀麗,,大家情緒高昂,,笑聲不斷,司機也受我們感染,,心情特好,,半道上在相對開闊的地方停車兩次,讓我們下車盡情拍照,。 回縣城的路上,,我們還在路邊一家農(nóng)戶停留,,參觀了給柿子削皮和曬柿餅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