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生命的獨立性 在唐詩當中,,生命的獨立性是受到歌頌的,。在歷史上,如果我喜歡武則天這個角色,,跟她取不取得政權(quán)沒有必然關(guān)系,,而是因為我看到她對自己獨立個性的完成。《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在充分的自我的獨立性當中,,才會去欣賞另外一個完全獨立的,跟它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 這里面的美學(xué)意識非?,F(xiàn)代。二十世紀初,,巴黎開始尊重每一個不同的生命,。一個女畫家羅蘭桑嬌媚得要死,永遠都是楚楚可憐,,很嬌弱的感覺,。有人喜歡她,有人不喜歡她,,但大家都尊重她,;另外有一個俄羅斯來的移民叫蘇蒂納,窮得要死,,每天去做苦力,,在碼頭上搬完東西,然后回家畫畫,,他喜歡畫被宰殺后的牛,。羅蘭桑與蘇蒂納如此不同,可他們同時在巴黎,,而且他們可以做朋友,,認為彼此代表的是巴黎畫派兩種不同的美學(xué)。 唐代也有這樣的特質(zhì),,武則天在取得政權(quán)的過程當中,,最大的障礙是作為一個姓武的,要去搶奪李姓政權(quán),,李家自然會有反撲,。初唐時駱賓王寫的《討武曌檄》是很有名的一篇文章,駱賓王是初唐文學(xu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文人,,我們不太清楚他心里想什么,,因為他在幫別人寫文章。徐敬業(yè)要討伐武則天,,必須找一個人來寫一篇文章,,就像現(xiàn)在報紙的社論一樣,表示自己是名正言順地出兵去打武則天,?!跋本褪琴N在墻上的看板,、大字報,昭告天下說武則天有多壞,,所以要起兵討伐她,,“檄”主要就是提供輿論支持的。武則天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執(zhí)政者——我們今天用雄才這個“雄”已經(jīng)有問題了,,應(yīng)該是“雌才大略”,,她上朝的時候,讓別人把這個檄文撕下來念給她聽,。這已經(jīng)是一個政治人物極大膽的作為,,因為她至少應(yīng)該先看一看到底人家在講她什么,可是她選擇直接讓人念,。 這篇文章寫得很真實,,武則天出身卑賤,“曾以更衣入侍”,,“更衣入侍”就是在廁所里替皇帝換衣服,。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倫理中,你的父親,、祖父是怎么樣的,,你大概也就差不多是怎么樣的。武則天根本就不在乎這些,,這里面就有了現(xiàn)代倫理的因素,。武則天覺得文章講得很對,可“我就是這樣子,,關(guān)你什么事,?”文章一步一步地形容,到皇帝去世不久,,武則天取得政權(quán),,“一抔之土未干”——皇帝墳?zāi)股系耐炼歼€沒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個已經(jīng)長大,應(yīng)該繼承皇位的李家后代,,竟然被廢掉了,。其實“六尺”已經(jīng)是大男人了,可“六尺之孤何托,?”意思是誰來照顧他,。這里面的語言跟思想全部是農(nóng)業(yè)倫理,因為按照農(nóng)業(yè)倫理,,皇帝死后,,繼承皇位的應(yīng)該是他的長子,而這個長子竟然被廢掉,由武則天來做皇帝,。 可是武則天的個性中有孤獨意識,,有流浪、冒險精神,,有來自游牧民族的個人生命“物競天擇”的部分,,這與農(nóng)業(yè)倫理遵循的是兩種不同的邏輯。所以武則天聽著聽著,,就開始贊美這篇文章,,還問宰相是什么人寫的?宰相說是駱賓王,。當聽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時候,,武則天判斷這篇文章會對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為這兩句訴諸于農(nóng)業(yè)倫理中的忠孝,她覺得這篇文章真是擊中要害,。她就遺憾地說,,駱賓王這樣的人才,宰相竟然沒有招他入閣,,這是宰相之罪啊,。 我每次讀到這段,都會有一種驚訝,,武則天不覺得這篇文章在罵她,,她從執(zhí)政者的角度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罵武則天的部分是可以抽離掉的,。在這樣一個時代里,,駱賓王有駱賓王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則天有武則天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則天在自己的孤獨當中,,會欣賞駱賓王的孤獨,而不是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當中,,事關(guān)政治的爭奪;可是在美學(xué)的層次上,,每一個生命都會欣賞另外一個生命,,這才是花季出現(xiàn)的原因。所謂的花季,,就是所有的生命,,沒有高低之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幾個主題,,偶然間因緣際會發(fā)生了互動的關(guān)系,可它們又各自離去,。它們是知己,,它們也是陌路?!跋埋R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王維《送別》)他們總是在路上碰到人,,就喝一杯酒,,變成好朋友,然后擦肩而過,,又回到各自的孤獨,,這里面沒有一點小家子氣的生命意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