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旅游勝地圣誕節(jié)島岸邊的巖石,在海浪長年,、無休止的沖擊,、拍打、掏挖之下,,形成了高大,、鋒銳、犬齒交錯,、奇形怪狀的石林,。縷縷陽光猶如利劍般刺穿了巖石,,而造成了石林的光怪陸離,,那明暗光影,加之冰冷的水氣撲面而來,,讓人感到一陣陣的陰森恐怖,,不能不使人心生畏。此情此景使我聯(lián)想到我所熟悉的另一景色,。在我國大西北的昆侖山脈,,幾經地殼的變動、冰川的推移,、大河的沖刷而呈現(xiàn)給我們的卻是溫潤,、晶瑩、美麗的玉石,。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無所不在,,人類的感受亦隨之如此的不同,不能不讓人感嘆!不能不讓人折服,。 大家知道:石之美者為玉,。古人云:金自礦出,玉從石生,,非幻無以求其真,。然談美玉之樂者未必真得美玉之真趣。美玉之可遇不可求,,看到美玉是有緣,,親手雕琢使其成為一件器物是有份,有緣有份者方可與玉結下不解之緣份,。在這里我既非進行學術研究,,也不想發(fā)表什么論文,,只是想就玉來敞開思路去想象,談感悟,,來個“天馬行空”“信馬游韁’’而已,。
玉本來就是石頭,但在數(shù)千年人類社會中被認知,,并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形成了文化,,這就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玉文化,,從此玉有了生命;它在人類面前變得五彩繽紛,、千姿百態(tài),;或收藏于室內,或把玩于掌中,,或佩戴于自身,,無一不是一種體現(xiàn)身份與文化層次,規(guī)范自我行為,,展示私家財力進而美化個人及生存空間等等````其中更有很多尚不為人知的奧妙.因此,,自古有君子不可無玉之說,有君子無故不去玉之論,。顯然這都是人文活動的結果,,是人類社會文化活動的結晶???/span>來人是內因是主導是主體,,如果人們是在浮躁與誘惑的精神狀態(tài)之中,我想是無從與玉溝通和對話而不能得其真趣的.換一個說法,,這個行業(yè)不允許騷動,,騷動就要出現(xiàn)欺騙,就要出現(xiàn)假貨,、B貨,,就要出現(xiàn)粗制濫造。 諸葛先生的誡子篇曰:夫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我想這是一個人提高品位的必由之路,,也是和玉溝通的基礎。 如果你想學會雕玉,,如果你試圖用玉石作為你今后創(chuàng)作的載體,,你就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就如同電影《紅舞鞋》中一樣,一但你穿上它就再也脫不掉,,否則你最好還是不要穿,。因為雕玉者創(chuàng)作雕琢每件作品的整個過程,我覺得就如同囹圄中的囚徒在牢房的墻壁上鑿破一個洞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如此之興奮渴望,全力以赴,,不顧一切,。等到作品一完成,就仿佛來到了一個自由,、光明,、春風拂面的世界,但是這種解脫感到底能夠維持多久,,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就又進入了下一次的輪回,于是乎又振作起精神,,再次鑿洞,,如此反反復復、無盡無休.在這痛苦至喜悅,,苦與樂的一次次輪回中誕生了一件件玉雕作品,,同時也不斷地雕琢著自我、完善著自我.
面臨著這新的世紀,,我覺得我們的玉雕行業(yè)正像詩人筆下所描繪的秋天:它沉淀了春的天真,,夏的狂熱,開始了冷靜的思考.在這里我們是否應該做一個認真的反思,,比如: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是否已經落后,;我們的專業(yè)技術是否不如以前;我們的產品是否有粗造之嫌,;還是機器設備已經過于破舊等等``````,,這一切表象的背后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否落后?或者說是觀念是否已趨于陳舊!
跨入公元兩千年,時代要求我們應具有科學的頭腦,、超前的意識,,不斷涌動著創(chuàng)作激情的一群人,去更深刻的了解,、揭示人生的真諦,,這是個性創(chuàng)作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同時也預示著我們的玉石雕刻文化事業(yè)面臨著一場大革命的即將來臨。也許在這革故鼎新的過程中我們會創(chuàng)傷累累,,但累累創(chuàng)傷便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傷痕上面都標志著玉雕行業(yè)又前進了一步! 多年來,玉雕行業(yè)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業(yè)生產、文化事業(yè)的夾縫中艱難的前進著,,為什么我們總是處在這種步履維艱的邊緣狀態(tài)?!當然有其歷史因素,,比如大家知道的我們民族的近現(xiàn)代史幾乎是戰(zhàn)爭史、貧困史,。比如自孫中山推翻清王朝始,,統(tǒng)治者不再祭天地,不再用玉璽,。玉器從此就如同文物古玩一般,一下子進入了歷史,。從祭品到貢品到展品再到商品,,這一漫長而又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玉文化來說是個多么殘酷的現(xiàn)實,而對這一現(xiàn)實我們應當承擔些什么,,我們應當反省些什么.
京劇徽班進京兩百多年歷史:世界電影史至今僅僅一百多年,。而古玉研究專家已發(fā)現(xiàn)了萬年前的玉器,這真讓人沖動,,這真使人不平!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母的玉文化,,在人類現(xiàn)實的生活中到底置于何種位置!……在這里請原諒我的沖動是因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比如草木之無聲風擾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嗚,,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更是如此,,有不得己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然而水之無聲,,草木之無聲,金石之無聲,,則萬籟寂靜,,空曠博大。人之無聲則通達致遠,。這也正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搖籃.在一切不成為潮流的東西幾乎都被拋棄的今天,,人們是否想到被拋棄的里面有著多么珍貴的東西,。我發(fā)此感慨,是因為我仍然固執(zhí)的認為雕玉是藝術,,是要遵循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要不斷的突破。突破的恰恰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那么多美好的藝術遺產對我們的誘惑,,它使我們變的怯懦,,個性被迷惑而懷疑自己所羅織的感知信息網,而拘泥于沿襲前人已走出的路一一輕車熟路,,而容易沉浸于成功的喜悅之中,,這種成功恐怕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幾十年來我們熱愛傳統(tǒng),,尊重傳統(tǒng),,學習傳統(tǒng),這是我們的源泉,。所謂傳統(tǒng),,它有一定的不可更改性,但不要忘記,,應該改變的正是我們自身,,即對身邊事物的感悟和認知并予以體現(xiàn)。
我們在欣賞一件作品時,,視覺初期是以最簡單的形象思維能力去感知它,,但這僅僅是個短暫的過程,而后便會產生一種試圖轉換一下視點和視角,,以便獲得新的感知的愿望,,去發(fā)現(xiàn)甚至去創(chuàng)造作品尚未被揭示的更深層次,這恐怕就是為了克服自身心理上經常容易產生的“飽足”…“厭膩”之感吧!愿我們目前的玉器現(xiàn)狀不要引起人們的“厭膩”感!不要像托爾斯泰眼中的那群孩子:“……他們滿臉污穢,,衣衫襤褸,,神色慌張,但他們的眼睛非常明亮,,臉上帶著天使般的表情.于是我感到一種恐怖……”,。 我的感慨是有感而發(fā),也是有的而發(fā),,既是向我的廠長,、領導,又是向我的同事各位玉雕大師,,更是向年輕一代的朋友而發(fā),,不知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鳴。 我們要認識這個時代,是高科技,、高信息,、機械化的時代,要求我們的創(chuàng)作有個性,,要舍繁求簡,,要強調一點主觀,不須要純客觀,,要節(jié)奏強于旋律等等,,這是當今時代的客觀變化. 我不應該用些文學的語言來試圖說清楚我們專業(yè)的內容,但是沖動使我無奈,,使我無能,,沒有辦法擇用恰當?shù)恼Z匯。 我覺得玉器必須有其可讀性,,要讓收藏者讀出點什么,,在稱為音樂之鄉(xiāng)的奧地利,如果樂曲中出現(xiàn)了一個不應有的音符將導致全場嘩然,;號稱油畫之鄉(xiāng)的國度里任何人不容許有錯誤的色彩,,而作為玉文化之鄉(xiāng)的中國,我們怎能讓讀不出內容的東西存在!不知此認識對否,,也許是過于感情用事了,帶有著過于濃重的感情色彩的見解,。我想起一位大文豪一段發(fā)人深思的話,,他說:愛就是瘋狂,應當把他關進屋子里,,像對待瘋子一樣進行鞭撻,,可為什么沒像瘋子那樣受到懲罰呢?原因就在于鞭撻者自己也在愛! 在我雕玉四十五年的經歷中,,無論是進步、停滯,、成功或失敗,,還是迂回不前,無論是苦惱還是喜悅,,在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中的百般纏綿之中產生出一個“情”字:人與玉的終生情結.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不是只在圖書館內才觸摸的到,,她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旁,,這里,我們要告訴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們:中華民族上萬年的玉文化史,,它只是久遠,、深邃、厚重所以它神秘,,但是,,她絕不邪惡!有的是溫潤、善良,、堅硬,、美麗!如同雕玉之人永遠是以為他人祈求吉祥、歡樂,、平安,、長壽為自己之心愿。因此雕玉之人自己終生如同在修煉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