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3年,、維修了8個月的瑞光塔今天竣工驗收——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蘇州實踐
首席記者 李婷 在6月28日蘇州第10個文化遺產保護日來臨之際,今天,,蘇州市文物局組織了瑞光塔維修工程竣工驗收,。10年中,蘇州市在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方面作出的積極探索與實踐,,不僅成為蘇州古城風貌保護,、城市文脈延續(xù)的重要基石,而且更因此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關注:近日,,蘇州市文物局受國家文物局委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而進行的《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轉讓、抵押,、經營課題研究報告》與《文物保護法與國內其他法律協調銜接課題研究報告》兩項研究課題,,也完成了初稿,以蘇州實踐為核心內容的立法修訂建議,,或將進入新的“文物保護法”,。 保住不可移動文物就保住了古城之古 蘇州古城的古,從外在形態(tài)上就是指由不可移動文物構筑出的古城風貌,,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參與申遺的城市,,蘇州古城申遺夢圓,。雖然蘇州申報的運河遺產點是4條河道和7個遺產點段,但眾多不可移動文物事實上卻是串起蘇州古城的顆顆明珠,。到目前為止,,我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84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07處,控制保護建筑289處,,普查新發(fā)現文物點1919處,,總數列全省第一,。 對面廣量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保護、監(jiān)測,、修繕,,是文物工作的基礎工程。僅從2011年至今,,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陸續(xù)進行了俞樾故居,,開元寺無梁殿,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蘇州文廟及宋代石刻,、全晉會館等10個國保、省保單位的保養(yǎng)性維修,、搶修及環(huán)境整治工程,。 其中的瑞光塔維修工程就經過近三年的籌備,于2013年9月26日正式開工,,2014年5月30日完工,6月25日竣工驗收,。本次工程是繼1987年瑞光塔大修以來首次大規(guī)模維修,其目的是對瑞光塔塔頂險情進行搶修,,以及對塔身進行保養(yǎng)性維修,。作為主管單位,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早在2011年就著手委托設計單位編制搶救性維修方案,,并上報國家文物局,,經多輪完善后獲審批通過。 近年來,,瑞光塔塔頂出現了塔剎底座砌體下沉,、承重枋與柱連接發(fā)生脫節(jié)錯位等現象,導致了塔頂滲水嚴重,,威脅到古塔的結構安全,,由于自20世紀80年代大修后未進行過系統(tǒng)維修,塔身還存在油色剝落,、木構件糟朽,、構件脫落等現象,亟待維修,。 市文保所表示,,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項目,此次維修工程除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外,,力求在維修過程中體現“老”和“新”兩個理念:“老”是指在維修過程中必須完全遵循原工藝、原材料、原形式的維修原則,。例如,,對塔身宋式油色的保養(yǎng),工程實施前,,文物主管單位,、建設單位及施工單位特意邀請有關文物專家對塔身油色工藝進行了研究和發(fā)掘,最大限度采用傳統(tǒng)工藝,,保證文物的原汁原味; 而針對必須采用的現代加固材料,,則嚴謹分析采用,,將對文物的干預降至最低。相對于技術中的“老”,,本次工程的管理則完全體現了“新”的理念,,從工程前期的技術論證、工程準備到實施階段的安全,、質量,、進度、管理,,再到竣工驗收都采用了現代化的工程管理模式,,真正實現從工程管理組織、程序到方法的全過程全環(huán)節(jié)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同時,針對瑞光塔的特性強調了施工過程中安全監(jiān)測的重要性,,為工程實施中的文物安全保駕護航,。 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轉讓向市場開放 蘇州有為數眾多的民居建筑,產權原屬于私人,,上世紀50年代因公私合營改為國家所有,,由房管部門代為管理,分租給居民,。由于居民多數為社會弱勢群體,,對文物建筑無力維護,不合理使用,、超負荷使用現象普遍,,導致民居建筑現狀較差,有些甚至處于瀕危狀態(tài),。這些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養(yǎng)維修經費對于地方政府是巨大的財政負擔,,雖然蘇州逐年增大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力度,近幾年更是大幅度遞增,但較之需求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于無法得到定期保養(yǎng)和及時修繕,自然破損加劇,,局部坍塌時有發(fā)生,,保護壓力巨大。 為解決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問題,,2002年,,蘇州專門制定《蘇州市古建筑保護條例》,在第15條中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購買或者租用古建筑,,允許古建筑作為參觀游覽和經營活動場所,,規(guī)定古建筑不得超負荷使用,應逐步遷移居住人口,,改善居住環(huán)境,。——任道镕故居的產權轉讓保護就是此項措施的一個成功實例,。 任道镕故居位于王洗馬巷內,,清光緒年間由山東河道總督任道镕所建,是一處典型的蘇州園林宅第,,2003年公布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轉讓前的任道镕故居為房管部門的直管公房,居住著45戶居民,。由于年久失修和超負荷使用,,建筑破損情況嚴重。由于租金微薄,,房管部門無力進行徹底的保養(yǎng),、修繕,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也怨聲載道,,這也是當時蘇州為數眾多的房管民居現狀的典型寫照,。 隨著《蘇州市古建筑保護條例》的出臺,蘇州開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筑的保護利用,。2006年,,房管部門將任道镕故居所有權轉讓給了金閶房地產開發(fā)經營公司,文物部門與該公司簽訂了文物保護管理責任書,。故居轉讓后,,該公司按照文物要求實施了保護工程。2007年,,一位在上海拓展事業(yè)的蘇州商人對任道镕故居表示了意向,,任道镕故居迎來了新房東,,文物保護管理責任書也同步進行了更新,文物建筑及環(huán)境在新房東的呵護和投入下繼續(xù)得到全面的保護整治,。2009年,,任道镕故居公布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任道镕故居主要作為戶主的私人居住,、會客和商務洽談場所。在征得戶主同意后,,故居也不定期對社會開放,。任道镕故居歷經6年,通過轉讓得到了7000多萬元的民間資本投入,,實現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重現了蘇式園林宅第的價值和風采。 修繕不可移動文物,,政府和社會各盡其能 不可移動文物分為國有與非國有,政府如何對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進行幫助,?《蘇州市實施〈文物保護法〉辦法》對此作了有益探索: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修繕有困難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不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也可以依法予以置換或者購買,。 依據該規(guī)定,近年來蘇州已對程小青故居,、周瘦鵑故居,、舒?zhèn)@故居、錢伯煊故居,、沈瓞民故居等一批產權人無力修繕的非國有文物建筑,,分別給予了一定的專項經費補助,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產權人實施搶救修繕,。與此同時,經與產權人協商,,蘇州成功啟動政府收購程序,,對省級文保單位文起堂、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東麒麟巷華宅等瀕危的非國有文物建筑實施政府收購搶修,,并予以較好的保護利用,。 2004年蘇州出臺的《蘇州市區(qū)古建筑搶修貸款貼息和獎勵辦法》,,根據古建筑的保護級別和維修工程質量,對自籌資金修繕古建筑的單位和個人,,實施政府獎勵,。2006年又將獎勵額度由原來的10%提高到20%。到目前為止,,蘇州已對7批共18個社會力量維修文物項目進行獎勵,,兌現政府獎勵金600多萬元,實際用于文物古建筑本體修繕的社會資金達7000余萬元,。 由社會力量維修再得以使用的成功案例是圓通寺,。圓通寺位于闊家頭巷,宋淳熙年間始建,,清光緒中重建,,2003年公布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圓通寺原為某學校倉庫,,長期堆放雜物,,缺乏保養(yǎng)維修,文物建筑自然損毀現象嚴重,。 2006年,,由私人出資180萬元,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圓通寺進行全面修繕,。作為回報,該投資人取得了該文物建筑20年使用權,。2008年,,該投資人在圓通寺創(chuàng)辦“蘇州圓通美術館”并對社會免費開放。目前,,圓通寺保護良好,,美術館也有一定的參觀流量。投資人承擔著圓通寺日常的保養(yǎng)任務,,平均每年需花費約3萬元,。對此,投資人表示很值得:“古建筑保護其實并不難,,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就可以做到,,難的是維修后如何合理使用,如果文化風格不匹配,,會使古建筑失去特有的魅力,。目前的狀況,應該是一次一舉兩得的嘗試,?!?/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