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終身孺子慕 至圣降世異兆感大虹 湘妃有情啼淚灑斑竹 虞帝舜,先世國于虞,,系出虞幕,。父瞽瞍。母名握登,,因見大虹,,有感受孕,,生帝與姚墟。后徒居溈汭,。母死,,父娶后妻,生子名象,。父惑后妻言,,每欲殺舜。舜力盡孝道,,益持敬恭,,號泣昊天,毫無怨意,,遠近傳其孝名,。耕于歷山,人皆讓畔;漁于雷澤,,人皆讓居;陶于河濱,,商于壽丘,賈于負夏,,所居之處,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稱其耕歷山時,,天鑒孝德,,使象為之耕,鳥為之耘,。 父母益被感動,,轉(zhuǎn)為慈愛。妻以二女,,禪以帝位,。在位四十八載,崩于蒼梧,。二女哭之,,竹上成斑。舜一生只知盡其孝道,,故能感動父母,,感動天地,感動帝王,,千古稱為大孝,。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舜之謂也,。 【譯文】 相傳繼黃帝,、堯帝之后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舜,出生于姚虛(今山西永濟縣境內(nèi)),,后隨父母遷居于溈訥(今永濟縣首陽山南部),。母親早逝,父親續(xù)娶并生一子,。繼母愚蠢而頑固,,同父異母的弟弟又傲慢之極,二人常在舜的父親面前無事生非,,挑撥離間,。舜的父親糊涂之極,竟與其二人合謀,,意圖殺死舜,。舜則是一個極盡孝道的人,唯覺父母恩德廣大,,不但毫無怨意,,而且對其二人更加恭敬,其孝名遠近傳聞,。舜所到之處,,無人不稱敬。 史稱舜耕于歷山時,,天帝鑒于其孝德,,派遣天象、群鳥為之耕地,、松土,,真可謂孝感動天。父親與繼母也為之感化,,轉(zhuǎn)虐待為慈愛,,堯帝聞之后,深信舜的德行可服民心,,可安天下,,便將愛女娥皇、女英同嫁于舜,,并配以九位男丁助其謀事,。經(jīng)過一番考察后,確認舜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最佳人選,,便將帝位禪讓于舜,。舜一生盡其孝道,,千古稱頌。 漢文帝侍疾嘗藥 現(xiàn)異征蒼龍入夢 遵母帝絳候超生 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母薄后,,夢蒼龍而生帝。帝劫篤于孝道,。當高祖征陳稀返洛陽,,以代地居常山之北,近匈奴,,屢被寇,,乃稍分山西太原地以益之,命群臣擇諸王可立者,。皆日子恒賢孝溫良,。連立為代王,都晉陽,,后徒中都,。高祖崩,諸呂檀權(quán),,陳平,、周勃定策,迎王為帝,。尊薄后為皇太后。帝事后甚謹,,奉食不怠,,后嘗臥病三年,帝朝夕侍側(cè),,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親口嘗弗進,。當時天下咸禰頌帝之仁孝,。史栽,絳侯周勃被人誣訐圖謀不軌,,下獄論死,。建臣奠敢營救。太后聞之,,責帝曰:“絳侯始誅諸呂,,綰皇帝璽,,居北軍,不以此時反,。今一小縣,,乃謀反耶?”帝改客謝罪,乃赦勃,,復(fù)爵邑,。由此觀之,文帝之小心事,,聞過即改,,可謂貴而能孝者也。 【譯文】 漢文帝名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母親薄后夢見蒼龍。遂生下文帝,。文帝自幼忠實地率行孝道,。高祖征伐代王陳稀返回洛陽之后,認為代地在常山以北,,接近匈奴,,經(jīng)常受到侵犯,就把山西太原的屬地劃分一給代郡,,以大代郡的地盤,,命令群臣從諸王中選擇一個可以勝任的人,立為代王,。群臣都說劉恒賢明孝順,、性情溫良,可立直為代王,。于是,,劉恒就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后來又遷都中都(今山西遙縣) 漢高祖死后皇后呂雉及呂氏兄弟專擅朝政,,丞相陳平和和太尉周勃定計,除去諸呂,,迎立代王劉恒為帝,。文帝尊母親薄氏為皇太后,侍奉太后十分恭謹,,贍養(yǎng)之事不敢懈怠,。后來,薄太后生病,,臥床三年,。文帝早早晚晚在身邊恃候,,跟睛不曾眨一下,也不曾斛衣休息,,煎的湯藥必須親門嘗一嘗冷熱是否合適,,然后才一端上去。當時,,天下人都稱贊文帝愛孝順,。據(jù)史書記載,絳侯當初誅殺諸呂亂臣時,,身上系著皇帝玉璽,,手中握有重兵,那個時候尚且不反,。如今僅享一個小縣的俸祿,,卻要謀反嗎?漢文帝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向太后謝罪,,赦免了周勃,恢復(fù)了他的爵位和原來享受的俸邑,。從這件事來看,,漢文帝小心侍奉母親,聞過能改,,可以說是身居至尊之位而能夠盡孝的人了,。 【評說】 俗話說“人一闊臉就變”。如果責為帝王.身居兆民之上,,川劇的變臉術(shù)恐怕也不及他變得快,。翻翻二十五史,看看那些一夜之間變泰發(fā)跡的人,,不變臉者有幾?身份變了,,地位變了,所處環(huán)境變了,,面對的人群變了,,臉變一變似乎也無可指責,。但是,,在變臉的同時切記不可失卻真情和誠心。如果臉隨環(huán)境變,,心隨臉變,,那就不是變臉的問題了。而是變德性了,。赤子之心,、純樸之情,,恭敬之意、仁義之德如果一變,,那就完全失去了本真,。漢文帝身居至尊之位而能小心事親、聞過既改,,說明他貴為帝王卻沒有喪失做人的本真,。 魏主宏孝感璽文 吮起癰沉痼一片天真 臨喪至毀形滿腔孺慕
北魏主宏(明帝),,姓拓跋氏,幼有至性,。當四歲時,,父弘病癰,醫(yī)藥不效,。宏親吮之,,立愈。弘喜黃老浮屠之學(xué),,心厭塵俗,,集百官傳位于宏,時方五歲也,,悲泣不止,。父怪問之,答曰:“代親之感,,悲從中來,。”父嘆曰:“我兒真孝子,,必能治國矣,。”宏既繼位,,建號太和,。當修筑宗廟時,掘地得一玉璽,,方一寸九分,。其文略曰“孝思慈親”。百官為之竦動,。宏亦改容,。據(jù)《北史》記載,太和十四年秋,,母馮氏死,,宏水粒不入口者五日,,哀毀過禮。 群臣力諫,,始進一粥,。及表請卜葬地,宏曰:“奉侍梓宮,,猶思彷佛見之,。山陵遷厝。誠不忍聞,?!惫陶垼嗽岱缴?(在山西大同府北),,以母生前樂此山風(fēng)景,,每曰“必葬我此山”,故從其愿,。 馮氏性悍,,每忌宏英明,恐不利于己,,曾于嚴寒閉之空室,,絕食三日。繼之又杖之,。幾死,。宏無怨言,亦無恨意,。十五年春,,宏謁母陵,上奉祭品,,追思哀哭,,終日不食。侍中馮誕哭勸,,至夜分,,乃允。飯罷,,朝夕哭,。值祥期,于事前帥百官夜宿太和廟,,哭極哀,。禮畢,,易服,,縞冠,,草帶,黑履,。 復(fù)哭至?xí)浴?/p> 次日,,易祭服,縞冠,,白布深衣,,繩履。既祭出廟,。立哭良久,。始還宮。已而祭陵,。慟哭聲嘶,,絕而復(fù)蘇者數(shù)次。拜陵既畢,,乃奉神主遷于太廟,。如魏主宏者??芍^大孝終身慕父母矣,。 【譯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性情純真,。他四歲的時候,,父親拓跋弘背上生瘡,治療不見效果,。拓跋宏親口吸出濃血,,背瘡很快就痊愈了。父親拓跋弘喜愛道家和佛家學(xué)說,,厭棄塵世,,召集文武百官,傳位給拓跋宏,。這時拓跋宏才五歲,,得到皇位不僅不喜,反而悲涕不止,。父親很奇怪,,問為何而哭。拓跋宏回答說:“因為要代替父親做皇帝,,所以禁不住心中悲戚,。”父親感嘆道:“我兒真是孝子,一定能治理好國家,!”拓跋宏繼位后,,改年號為太和。修建宗廟時,,從地下挖出一塊玉璽,,一寸九分見方,上面刻有“孝思慈親”,。百官見了悚然動容,,拓跋宏也為之感動。據(jù)《北史》記載,,太和十四年(790)秋,,母親馮氏死了,拓跋宏一連五天滴水未進,,粒米未嘗,,因為過分悲哀而損傷了身體,超過了禮儀的規(guī)定,。在群臣的極力勸說下,,他才喝了一小碗粥。群臣上表請求選擇安葬之地,,他說:“奉侍母親的靈柩,,就好像見到了母親一樣。把靈柩運到陵墓埋葬,,我實在不忍心,。”文武百官堅持請求,,拓跋宏這才把馮氏安葬在方山,。因為馮氏生前喜歡這里的風(fēng)景,經(jīng)常說:“我死后一定要吧我埋葬在這里,?!彼裕匕虾昃晚槒牧四赣H的心愿,。馮氏生性強悍,,常常妒忌拓跋宏英明,恐怕日后對她不利,,曾在嚴冬的時節(jié)把拓跋宏獨自關(guān)在一間空屋子里,,斷食三天,結(jié)著又用木杖打他,,差一點把他打死,。拓跋宏卻沒有一點怨言,,也沒有怨恨的意思。太和十五年春,,拓跋宏祭拜母親的陵墓,,奉上祭品之后,哭泣甚哀,,一天沒有進食。侍中馮誕苦苦勸誡,,一直勸到半夜,,拓跋宏才答應(yīng)吃一點兒東西。吃過飯之后,,又是哭泣不止,。到了祭祀那天,拓跋宏事前率領(lǐng)文武百官,,夜里住宿在太和廟,,哭泣盡哀。祭拜禮畢,,換上孝服,,戴上白色縞帽,腰系草繩,,足穿黑色的鞋子,,又哭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又換祭拜服,。白帽子,,上衣和下衣相連的白布衣服,草繩編織的鞋子,。祭拜結(jié)束,,離開宗廟,又站立哭泣很久才回宮中,。之后祭陵,,痛苦不已,聲音都嘶啞了,,以至于因悲痛過度而昏厥過去,。蘇醒后接著哭,又暈厥過去,,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了多次,。祭拜過陵墓之后,就把馮氏的牌位遷進了太廟,。像魏孝文帝拓跋宏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大孝終身敬慕父母了,。 【評說】 拓跋宏孝順母親馮氏,主要表現(xiàn)為“順從”,,那怕是母親虐待他,,他也心甘情愿地接受,沒有一點兒怨恨之意,。這樣的“順從”,,可稱之為“逆來順受”,雖不合情理,,但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卻很欣賞,。至于拓跋宏在馮氏死后的種種孝行,既是出于封建禮儀的要求,,又有做樣子給群臣看的意思,。貴為帝王尚且能夠如此盡孝,作為臣子還不應(yīng)該努力為君盡忠嗎,?為子應(yīng)孝,,為臣應(yīng)忠,忠與孝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能孝親者必能忠君,,同樣,能忠君者必能孝親,。拓跋宏這樣做雖是出于真情,,卻也有政治方面的考慮。 周文王喜憂因親 遷岐山古公開鴻基 懔胎教丹書呈雀瑞 周文王,姓姬名昌,。后稷之后,。殷時封國于邠,及傳至亶父,,號古公,,因被狄人侵逼,遷於岐(今陜西省岐山縣,,山形兩岐故名岐山),,民從者如歸市,改國號為周(后漢書郡國志,,美陽有周城,,故城在今岐山縣)。亶父死,,子季歷繼立,,能修世業(yè),,殷廷命為西伯。娶太任,,端靜誠莊,,當妊時,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道非禮之語,足不履越軌之地,,食不近不正之味,,身不坐不正之席。文王之生也,,有赤雀銜丹書來集之瑞,。幼秉至德,,內(nèi)行肫摯,。父季歷嘗謂:“此兒必大吾國?!笔份d文王為世子時,,每日朝父三次。 雞初鳴而起,,至寢門外,。問侍者曰:“今日父體安否?”侍者曰:“安,?!蔽耐跄讼病H罩袕?fù)往,。問如前,。及日暮又往。仍問如前,。有不安時,,侍者必以詳情告文王,文王色憂,。行步不能正履,,必俟父食息復(fù)原。然后步履方能如常,。其在上食時,,必先審察肴饌冷熱,飯食是否適宜,,方以進父之前,。食畢,,又問以喜食某味,并食量增減,,繼語司廚者敬謹備具,。問安視膳,人子之常,。 文王日必三朝,,歷久罔懈,若非孝思至篤,,曷克臻此,?世稱文王恪守臣節(jié),,澤及枯骨,。蓋未有孝而不忠者,亦未有孝而不仁者,。觀于周文王益可知矣,。 【譯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后稷的后代,。殷朝的時候,,其先輩被封于邠地,,傳到古公亶父時,,因為受到狄人的侵擾,遷到岐山,,跟隨他到岐山的百姓像趕集市似的,。古公亶父在岐建國,改國號為周,。亶父死后,,其子季歷繼位,發(fā)揚光大祖先的基業(yè),,殷王任命他為西伯侯,。季歷娶太任為妻,其妻端莊賢靜,,誠實莊重,。太任懷孕的時候,不聽淫蕩的音樂,,不看歪邪的顏色,不說不合禮儀的話,,不涉足超出規(guī)范的地方,,不食味道不正的食物,不坐放置不正的席子,。文王降生的時候,,出現(xiàn)了赤雀口銜丹書來到院子中這樣的祥瑞。文王自幼德行篤厚,,待人真摯淳樸,。父親季歷曾經(jīng)對人說:“這個兒子一定能夠光大我的國家?!睋?jù)史書記載,文王為世子時,,每天要朝拜父親三次。雞剛叫的時候就起床,,來到父親的寢房門外,問侍者:“今天我父親的身體安康嗎,?”侍者回答說:“安康,。”文王就高興,。到了正午又去請安,,問話像前面一樣。到了黃昏時分,,又去拜見,,仍然像前面一樣詢問,。父親身體欠安的時候,,侍者一定會把詳情告訴文王。文王聽了,,面有憂戚,,走路腳步不穩(wěn),一定要等到父親康復(fù),,走路的時候腳步才能恢復(fù)如常,。文王給父親進奉食物的時候,一定要先察看一下食物冷熱,,飯菜是否可口,然后才給父親端上去,。父親進食后,,他又一定要問父親喜歡吃哪樣菜,,飯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結(jié)著就告訴廚師,按父親的要求精心準備,。每天向父親問安,,檢視父母的飯量,是子女應(yīng)該做的事,。周文王每天一定要三次朝拜父親,,時間雖久而不懈怠。如果不是至誠至孝,,怎么能夠做到這一步,?世人稱贊周文王恪守為臣之道,恩澤惠及早已作古的人。自古以來沒有能夠孝順父母而不忠于君主的人,也沒有能夠孝順父母而不行仁愛的人,??粗芪耐醯乃魉鶠椋驮桨l(fā)明白這個道理了。 【評說】 向父母請安,展省昏定關(guān)心父母的飲食起居,本來是兒女分內(nèi)的事,。但在現(xiàn)代社會,記得這種禮俗的子女似乎已經(jīng)不是很多了。一來社會生活方式已經(jīng)改變,,二來子女各有各的工作,,與父母一起生活的不是很多,展省昏定之類的事,,很多年輕人已經(jīng)不習(xí)慣了,。周文王孝順父母的事,雖然未必學(xué)得,,但對許多人還是有一定示范作用的,。 毛義捧檄喜慰親
毛義,,東漢時安徽廬江人。家貧,,以孝行稱于鄉(xiāng)里,。據(jù)吏載,時有南陽人張奉者,,久欽義賢,,專誠造訪,極道企慕之意,。義方謙遜間,,忽門外有剝啄聲,則本府檄文至,,系委義為安陽令,。義當時喜形于色,連捧檄匆匆入內(nèi),,良久始出,,笑容未收,。奉心鄙之,,以為徒有其名,虛此一訪,,去后竟不復(fù)見,。而義令安陽,以政績著于時,,稱良吏焉,。及后母以老病逝,義遂隱居,,當?shù)勒鞅?,概行謝絕。人咸怪之,,謂前后判若兩人,。張奉聞之,,連聲贊嘆曰:“賢者誠非俗見所能測。今始知當年捧檄時之喜笑,,非貪名利,,乃為博母氏歡心也?!卑?,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古者列為不孝之一,。如毛義者,庶幾免矣,。 【譯文】 毛義,,東漢安徽廬江人。家境貧寒侍奉父母卻很孝順孝名傳于鄉(xiāng)里,?!睋?jù)史書記載,”當時南陽有一個名叫張奉的人,,久仰毛義的賢名,,特意登門拜訪,說他是如何地飲敬毛義的道德人品,。毛義正在謙遜的時候,,忽然聽到門外傳來了敲門聲,原來是本府的檄文到了,,毛義被委托為安陽縣令,。毛義當時喜形于色,就手檄文忽忙人內(nèi),,過了很久才出來,,笑容還掛在臉上。張奉因此看不起他,,以為由他徒有虛名白跑了一趟,,離開后就再也不見毛義。毛義在安陽令任上,,政績顯著,,被稱由良吏。等老母去世后,,毛義就隱居起來,,當權(quán)者征召,他一概謝絕不應(yīng)。人們都感到奇怪,,認為他前后判若兩人,。張奉聽說后,連聲贊嘆說:“賢者做事不是凡夫俗子能夠理解的了的,。如今我明白當初毛義手捧檄文高興得不得了,,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老母的歡心,?!惫艜r候,家中貧寒,,父母老邁,,若不出去做官掙俸祿奉養(yǎng)雙親,則列為不孝之一,。像毛義這樣,,大概就可以免去不孝之名了。 【評說】 孝敬老人的方式多種多樣,,保證老人的溫暖,,只是其中的一種。像毛義這樣,,則是以讓老母親高興壽孝順,。在許多凡的艱中。光耀門楣是祖宗的榮耀,,是最大的孝毛義之母也是這樣,。為了滿足母親這一心愿,博母親一笑,,毛義違心地接受了縣令一職,。等母親去世后,他立即辭官而去,,回家做起了隱士,,毛義為了讓老母親開心,能做的事都做了,,這樣的孝行是很感人的,。 潘岳灌園養(yǎng)慈母 桃李爭芬芳滿城成錦 鸞風(fēng)悲分柝灑淚揮毫 潘岳,字安仁,,晉時滎陽中年人也,。少時以才華稱,號為神童,識者皆終軍,、賈生目之,。武帝親耕籍田,岳嘗作賦贊美,,名益著,。以推薦任河陽令。赴官時,,奉母至任所,。公余之暇,即手植桃李多株,,嫣紅姹綠,,錦繡成林,人稱“花縣”,。當春秋佳日,,輒奉母肩輿出游,岳依依輿前,,瞻望色笑,。值母偶有疾病,即毅然辭職去官,。上憲雖竭力挽留,,亦不應(yīng)命。親友有勸挽之者,,答曰:“吾母素有贏老病,,我本獨子,無兄弟之親,,若遠離膝下,,即無人奉養(yǎng)。故赴任時,,必奉母而行,。母今病思鄉(xiāng)里,我如貪戀祿位,,不肯歸養(yǎng),,非惟不可為子,亦將何以為人,?寧可棄此微官,,不忍須臾離母也?!毖詴r淚下如雨,,哽咽幾不成聲,。眾為之感動。歸里后,,遂不復(fù)出仕,,作《閑居賦》明志。嘗于宅側(cè)辟一園,,廣種蔬菜,,每日躬自汲水灌溉,蔬成出售,,得值悉備甘旨供母,。又豢養(yǎng)群羊,取乳作乳酪,,至歲時伏臘,,藉作祀先承歡之品。岳妻亦極盡婦道,,后因疾死,,岳賦詩哭之,語極哀痛,,讀之令人增伉儷之感,。史稱岳支藻艷麗,尤長哀誄之詞,,蓋一富于情感之人也,。先懦嘗言,欲知人之多情與絕情,,當于其處倫常間覘之,。誠哉此言! 【譯文】 潘岳,,字安仁,,兩晉滎陽中牟(今河南中牟)人。少年時就以才華著稱,,號稱“神童”,,認識他的人都把他看做西漢時期的終軍和賈誼。晉武帝親自到籍田耕種,,潘岳曾經(jīng)作賦贊美,,聲名因此更加卓著。曾被舉薦為河陽令,,赴任的時候,,奉老母到任職的地方。公務(wù)之余,,親手栽種多株桃樹和李樹,,到了春天,,姹紫嫣紅,,錦繡成林,,人們因此稱縣衙為“花縣”。春秋兩季天氣好的時候,,他就讓人用轎子抬著母親出去游賞,,自已則在轎子前,看著母親說笑,。母親患病后,,他毅然辭官而去,上司竭力挽留也沒有用,。有的親友勸他挽留他,,他說:“我母親平時身體就不好,我又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如果遠離,就沒有人奉養(yǎng)母親,。所以,,赴任的時候一定要奉母一同前行。母親如今有病,,想回故鄉(xiāng),,我如果貪戀官位不肯回家侍奉老母,不僅不能算作兒子,,還怎么做人?我寧可放棄這個小官,,也不忍片刻離開母親?!闭f話的時候淚如雨下,,哽咽著幾乎說不出話來,眾人也都被他的真情所感動,。他回到家鄉(xiāng)之后,,就不再出來做官,寫了一篇《閑居賦》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他曾經(jīng)在宅院旁開一個菜園,,種了很多蔬菜,每天親自澆水灌溉,,蔬菜長成后拿出去賣,,得到的錢都用來買食物供辜母親。他還養(yǎng)了一群羊,,用羊乳作成乳酪,,到年底拿來祭祀先人,,供母親享用。他的妻子也很守婦道,,后來病死了,,潘岳寫詩哭祭她,語句極為悲哀,,讀之令人想起他們的伉儷之情,。史家說潘岳的文章文藻艷麗,尤為擅長哀誄之詞,,大概潘岳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先儒曾經(jīng)說過,想要知道一個人多情還是絕情,,應(yīng)該從他對待親人的關(guān)系中來看,。這話說得真好啊,! 【評說】 潘岳是西晉著名文學(xué)家,,因讒事賈謐而為人詬病。但潘岳的另一面,,人們卻知之甚少,,也就是他還是著名孝子。他對母親那般孝心,,那種關(guān)新,,尋常凡人是做不到的。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潘岳讒事賈溢,,是非常情況下的非常之舉,,不能因由這件事而把潘岳完全否定了。潘岳之妻與華麗的詩文一樣都是值得稱贊的,。 黃香九齡扇枕簟 兒命苦伶仃失恃抱痛 孝行傳遐邇太守特旌 黃香,。字支強,,后漢江夏安陸人也。九歲時母去世,,思慕甚切,,言必流涕.鄉(xiāng)里皆稱為孝子。母歿,,事父極盡孝道.一切勤苦勞作,,不待父命輒身任之,。父見其年勸,又喪母.益加鐘愛,,故每遇香服勞,,必加阻止。香則以為家貧無依,,仆婢俱乏,,父子二人相依為命,,雖在幼年,,不忍老父勞苦,故意以身代役,。尤有為群兒所難能者,,當夏日炎熱,必勤扇枕簟,,期父能安寢也;冬令寒冷,,必身溫被席,期父能溫暖也,。此種純摯天真之孝性,,全系一片赤子之誠心,不假造作,,且其歷久不變,,亦非暫時所可以偽飾。宜乎名著一時,,里黨無間言也,。太守劉護特表獎以旌之,以為兒童世親者勸,。 【譯文】 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今屬湖北)人,。九歲的時候,。黃香的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思念母親,,一說到母親就要流淚.多里人,,鄉(xiāng)親鄰里都稱贊他是孝子。母親的喪事料理完后,,黃香對父親更是盡心盡孝,,家中瑣事全部包攬,從不要父親開口吩咐,,非常勤勞,。父親憐他年幼喪母,,更加鐘愛,每次見他勞作必加阻止,。黃香總是說:家境貧寒,,父子相依為命,兒雖年幼,,卻不忍讓父親辛苦操勞,,家中無仆婢,兒愿以身代之,。父親每每感動不已,。夏日炎熱,為了讓父親能安然入睡,,黃香夜夜提前入室,,立于父親床前搖扇不止,為的是鋪上竹席涼爽宜人,。冬日寒冷,,黃香更是為父著想,每晚必先以自己的身體溫暖父親的睡鋪,,使父親能直接睡入暖和的被褥中,。這種純摯天真的孝順品性,都是出自一片赤子之心,,毫無虛假做作之情,,而且父子二人的住所長久不變,這種孝行更不是短期可偽裝的,,黃香孝名遠揚,,江夏太守劉護贈匾額以示表彰,將他作為本地少年孝順父母的榜樣,。 【評說】 黃香幼小的年齡.就能為父親夏扇擾簟,、冬溫被席,做出了在常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也正是因此,,他才孝名遠揚,成為古代有名的女孝子,。黃香不同于那些割股療疾,、埋兒救母的孝子,他的孝是從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從小事做起的,,而且一切都出于真誠,,出于天真,沒有絲毫的做作和偽裝.所以黃香的孝才更可信,更親切,,更容易為后人效法,。 陸績念母懷丹橘 髫齡具孝心袁術(shù)稱異 精義成博學(xué)陸郎多才 陸績,,字公紀,三國時江南華亭人也,。當六歲時,,其父因事赴九江謁袁術(shù),績亦隨往,。術(shù)見其韶秀聰慧,,應(yīng)對敏捷,而且措辭得體,,甚為憐愛,,摩績頂,顧其父而言曰:“此兒秀外慧中,,冰雪聰明,日后必當以文學(xué)顯,?!币蛎笥页龅ら儋n之食??円娦g(shù)所賜之橘形色與常橘不同,,思念母素嗜此,苦無佳者,,因取數(shù)枚,,納于懷中,意在歸以奉母,。及起身告辭,,不防懷中橘落地上,其父大慚,。術(shù)笑問之曰:“小郎作賓客而偷橘乎,?”績曰:“吾母平日最愛食橘。今見將軍所賜形色較常橘為佳,,故懷數(shù)枚,,歸奉家母,同領(lǐng)將軍之賜,?!毙g(shù)及左右莫不贊嘆。績后仕吳,,官郁林太守,。以博學(xué)多才著名,星歷算數(shù),,無不通曉,。作《渾天圖》,注《易》釋《玄》,,皆有精義,,傳于世。 【譯文】 陸績,,字公紀,,三國時期江南華亭(今上海市)人。六歲的時候,,父親因事赴九江謁見袁術(shù),,陸績隨父前往。袁術(shù)見他聰明俊秀,,應(yīng)對敏捷,,說話得體,十分喜愛,,撫摸著陸績的頭,,對他的父親說:“這個小兒秀外慧中,很聰明,,日后一定會以文章?lián)P名于世,。”于是命身邊的人拿山丹橘給他吃,。陸績見袁術(shù)賞賜給他的丹橘形狀,、顏色皆與尋常所見不同,心想母親平常喜愛吃橘子,,可是卻沒有好的橘子可吃,,于是就拿了幾個揣在懷里,準備回去后讓母親嘗嘗,,等到起身告辭的時候,,懷里的橘子不小心掉落地上。其父見狀十分尷尬,。袁術(shù)笑著問道:“小孩子來做客為何偷橘子呢?”陸績說:“我的母親平日最愛吃橘子,,今天見將軍賞賜的橘予形狀、顏色比平時見到的要好,,所以就揣起來幾個,,回家奉獻給母親,一同領(lǐng)受將軍的賞賜?!甭犃诉@話,,袁術(shù)和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贊的。陸績后來在吳國做官,。官至郁林太守,。他因博學(xué)多才而享名于世,天文歷算無不精通,。作有《渾天圖》,,為《周易》作注,解釋《太玄》,,皆有精當之見,。這些書都流傳于世。 【評說】 陸績懷橘是小兒自然天性的表現(xiàn),,他知道母親喜歡吃橘子,。就很自然地記在心里。當有人紿他吃摘子的時候,,他便想起了母親,,想拿幾個給母親吃。這固然是小兒的孝心,,但同時也是小兒天真淳樸本性的表現(xiàn),。俗話說“童言無忌”。小兒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會掩飾不舍做假。正是因此,,沒有人認為陸靖懷橘是不良行為,,反而還因這種做法而贊美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