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友對話,,問:“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體’是什么,‘用’是什么,?”答:“‘體’即是拳架套路,,‘用’就是健身養(yǎng)生?!币粏栆淮鹨鹆斯P者的興趣,,細細想想,答案似乎不應這么簡單,。 楊澄甫在《太極拳使用全書》中說:“世之學太極拳者,,日見繁多,,未明體用之法,殊鮮心身之益,?!蹦敲从黧w用之法,先應明白何者為“體”何者為“用”,。 一,、什么是太極拳的“體”? 許多人把拳架作為“體”,,把“養(yǎng)生”列為“用”,,也有人把拳架作為太極拳的“體”,把“推手”作為“用”,??傊蠖鄶?shù)的人只把拳架看作“體”,。這種認識雖不能算錯,,但也不能算對。因為拳架只是太極拳“體”的一部分,,絕不是“體”的全部,。 “體”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或體系。 太極拳的“體”指的是一個“體系”,,一個完整的訓練“系統(tǒng)”,。組成這個太極拳訓練體系的可分“武”與“文”兩個方面。 從“武”的方面看“體”,,它的“體系”包括:站樁,、拳架、推手,、大桿,、槍、刀,、劍,、散手等技術結構,這是太極拳有形的“體”,,其為陽(物質(zhì)),。這些組成了太極拳“體”的基本骨架,但如果要使骨架有血有肉,,還必須要有太極文化去充實才行,。 從“文”的角度看“體”,,它還需包含太極拳的文化哲學體系,,這是太極拳無形的“體”,其為陰(精神),。我們常說:學拳先學理,,功從拳理出,。“理”者即是道理,,這“道”就是太極之道,,“理”就是拳理理法,即是太極文化,。 太極拳的文化是由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賢們總結的《太極拳論》等一整套理論體系構成的;太極拳文化中包含中華哲學中的儒學,、道學,、佛學思想;醫(yī)家,、兵家學說的精華,;武術文明禮儀;以及與太極拳相關的人與事所構成的歷史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太極拳的文化體系,,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項都是不完整的“體”。 許多人只把套路拳架看作是太極拳的“體”,,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以局部代替整體。大家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他們都把象的局部當作了象的整體,,所以鬧了笑話。如果把“拳架”當作太極拳的整個“體”,,光在拳架套路上兜圈子,,豈不如同瞎子摸象?,。 而造成這一錯誤似乎應該“怪罪”于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這本“體”與“用”的“全書”,只有拳架和推手,。于是有人就認為太極拳的“體”就是拳架和推手,,或認為拳架是“體”、推手是“用”,。原本《太極拳使用法》里還有“36對敵圖”和槍術等,,鄭曼青修訂《全書》時,把36對敵使用法和槍術等一刀砍去,,使太極拳的“體”殘缺,,使“用”也萎縮了,。以至后人把太極拳的技擊功能一起丟掉,好像太極拳生來就只有拳架與養(yǎng)生的功能,?!短珮O拳體用全書》似乎是這種認識的“罪魁禍首”。 其實,,我們不能怪罪于楊澄甫和鄭曼青,,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本身不算是“全書”,它是太極拳很不“全”的全書,。因為在原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上,,明確標明了“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一集”。也就是預告讀者,,后面還有第二集,、第三集,即站樁,、推手,、大桿、槍,、刀,、劍、散手等內(nèi)容會繼續(xù)出版下去,,到那時才算“全書”,。如若不信,可見《太極拳體用全書》例言,,說得很明白:“太極拳劍及槍刀戟等,,當陸續(xù)刊行,以供同好”,??上В觳患倌?,楊澄甫在第一集出版后就仙逝了,,他的出版計劃未能如愿。所以我們不能責怪楊澄甫,,那是后人在再版《太極拳體用全書》時,,把“第一集”三個字劃去了。這使一些專家和讀者稀里糊涂的把一套拳架當作了太極拳的“全體”,。至今有些專家學者竟說什么太極拳不用站樁,;說什么推手已乏人問津,成了“棄兒”了;如此等等,,這種種糊涂認識,,都是丟了“第一集”三字惹的禍。 即使為了表述方便,,微觀地把套路拳架看作為“體”,,那也是可以的,。那么,,這個“體”也不能只是幾十個動作的堆積,太極拳的“體”應該是肢體動作加文化內(nèi)涵的組合,,離開了太極文化內(nèi)涵的任何一堆空洞的肢體動作,,都是不能算作太極拳的“體”,或者只能算作體操的“體”,。楊澄甫強調(diào)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他說;“太極拳要點,,凡十有三,,此十三點,凡一動作,,皆要注意,,不可無一式中,而無此十三要點之觀念,,缺一不可,,學者希留意參合也?!薄胺侨⌒嗡?,必求意合”?!耙狻闭呔褪抢硪?,《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一冊,雖然主要講拳架,、講動作,,但書中仍有《太極拳論》等理論,及他口述的《太極拳之練習談》,。這些理論和動作,,共同構成了拳架套路的“體”。而且楊澄甫在闡述動作的作法時,,還特別強調(diào)動作的攻防作用,,那些“假定敵人……”就是搏擊之理,是用之意,,是招勢有體有用的文化表述,。攻防技擊實際上就體現(xiàn)了陰陽易變的哲理,。孫祿堂大師說過:“應先學會動作,明白其技擊作用,,才不至于隨便劃弧,,練糊涂拳?!边@也是對太極拳“體”的很好注解,。 1956年國家體委推出簡化太極拳24式,當時一張只有24個動作說明的掛圖,,除了直觀的肢體動作外,,太極拳的文化、理論都沒有談,。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如“虛領頂勁,、含胸撥背、松腰,、沉肩垂肘”等等,,掛圖中竟不著一字,更沒有《太極拳論》,,和動作的攻防含義,。除了動作類似太極拳,或借用太極拳的一些名稱,,它對動作的描述,,與廣播操有什么兩樣?人們就像練廣播操一樣地練24式,。這是一種類似太極拳的體操,,缺少了太極文化內(nèi)涵,不是太極拳的“體”,,稱不上是太極拳,。而在這套不拳不舞的體操之后,很多人又以24式為榜樣,,新編了一套又一套的架子,,豐富了太極操的“體”,把那些缺少太極文化內(nèi)涵的體操,,充作了太極拳的“體系”,,滿世界的去推廣。這種假的太極拳一出現(xiàn),,鵲巢鳩占使真正的太極拳逐漸窒息?,F(xiàn)在的太極拳套路早已不是技擊的產(chǎn)物。各種名目繁多的新編套路,其武術價值十分可疑的,。 當今,,即便是“傳統(tǒng)”太極拳的“體”也弄得只剩下了拳架,由于異化了的價值取向,,沖擊了太極拳的根本,,使傳統(tǒng)的拳架,也被花拳繡腿式的標準所污染,,如同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食品中加入增塑劑。太極拳的套路變得越來越好看,,而太極拳的本質(zhì)則越來越喪失,。 這里要呼吁一下,我們應該對楊澄甫的定型拳架好好挖掘和研究,,從動作到攻防含義、從形式到文化,,原汁原味地保護,、繼承、發(fā)揚下去,,至少可為太極拳留下一點純正的種子,。可怕的是,,現(xiàn)在這套拳架也在被改造,、被污染。逐漸被抽去了技擊的原意,,而失去了它的本真,。 我們不能不要套路,但許多人過于強調(diào)套路,、依賴套路,,而即便是套路,也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動作,,沒有文化內(nèi)涵,,這實在是太極拳的不幸。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手舞足蹈的動幾下就是太極拳了,,太極拳決不是幾個簡單的動作,,太極拳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有豐富文化和完整訓練體系的一個系統(tǒng)工程,。所以,,即使有的人學了許多動作套路,如果不明拳理,缺少文化支撐,,仍然是一個打糊涂拳的外行,。因此,對太極拳“體”的討論,,決不是咬文嚼字,、小題大做,它關系著太極拳的發(fā)展方向和命運,。 筆者再強調(diào)一下:太極拳的“體”是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決不只有拳架一種。太極拳的“體”除了拳架外,,還有推手,、站樁、刀劍槍(桿)散手等完整的技術結構,,更重要的還有它的文化理論體系,,二者共同組成了太極拳的整“體”。 太極拳的魅力不在拳架上,,它的魅力在于神明的境界,。拳架只是通向神明的階梯,是指月之手,。單靠拳架難以達到“知己”,,更談不上“知彼”的層次。如果不能達到“知己知彼”,,又怎么能“聽勁”“懂勁”,,繼而達到神明的境界? 太極拳就是借助拳架招勢等訓練手段,,以求得擺脫拳架招勢的束縛,,繼而達到隨心所欲的目的。也就是說,,太極拳通過拳架,、站樁、大桿,、推手等一系列體的訓練,,學會懂規(guī)矩,守規(guī)矩,,然后脫規(guī)矩,,又不逾規(guī)矩,繼而打破拳架和招勢的束縛,,處處掌控對手,,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太極拳神明的境界是對拳架和招勢的揚棄,即哲學意義的否定之否定,?!吧衩鳌本褪窃凇叭瞬恢遥要氈恕被A上的隨心所欲,,達到“渾身都是手”,、“無招勝有招”的狀態(tài)。 拳架是太極拳文化載體之一,,拳架是整個太極拳體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階梯,達到一定境界后,,拳架終久只是“末技”,,因此,我們既應該重視拳架套路,,借助拳架套路,,又不應該老是在拳架套路上翻花樣。我們應該注重的是太極拳的整個體系,,而不是某一局部,,站樁、推手等訓練手段是不應該冷落,、丟棄的。 達到神明的境界后,,太極拳才能從大用(搏擊,、防身)升華到不用的境界(止武、健身),,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有資格說技擊是“末技”。沒有上乘的功夫,,卻奢談太極拳技擊不用或無用,,奢談健身養(yǎng)生,那只是無能之人說無用之話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