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廣州詠春拳十二式演示
1.子午捶
子午捶是本門最基本、最凌厲的攻擊手法之一,,它攻中有防防中寓攻,。要求手由心發(fā),又穿心而出(由心部向前虛引一條直線,,左拳穿越此線向右,,右拳穿越此線向左),肘要對中(“中線”理論,,沿身體小線向前虛引一條直線,,拳打出后肘尖在這條線上)。所謂子午捶即中線捶,,要求守中用中,。“子午”取意于中國易學文化的中線理論,。子午捶練習又叫“扯三星捶”,。根據(jù)中國古代的術數(shù)文化:三三不盡,六六無窮,,子午穿心捶打上下是子午捶,,連續(xù)練習就叫“扯三星捶”了。練好子午捶,,可使你雙手出拳快而有力(包含長短勁),,通過伸筋拔骨的對拉,可放松肩肘關節(jié),,使勁力順利通過腰間傳導到拳面,。據(jù)說,澳大利亞詠春拳網(wǎng)術總會主席張卓慶,,于 1984年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創(chuàng)造了“扯三星捶”每秒擊8.3拳的紀錄。
在實際搏擊中,,子午捶可見空則擊,,得隙則發(fā),更可結合其它手法搏殺,。槍法有云:中平槍,,槍中王,,當胸一槍最難防。子午捶就是詠春門的“中平槍”,。
在出拳的瞬間,,要求練武者全身的十四個大關節(jié) (頸、雙肩,、雙肘,、雙手腕、腰,、雙膝,、雙腳腕)同時發(fā)勁,借助蹬地的反作用力,,形成強大的螺旋力與彈別力,,這就是廣州詠春拳的發(fā)勁基礎原理。只要充分挖掘身體每一發(fā)力部位的潛能,,勁往一處使,,其整體爆發(fā)出的能量與局部發(fā)出的能量是不同日而語的。
2.偏身捶
偏身捶是本門功力練習的重要手段,,可同時練習腰手馬三合一發(fā)勁,,以盤活馬步。馬步,、身法要求沉穩(wěn)協(xié)調快速靈活,,保持機動作戰(zhàn)能力。同時偏身捶又是本門的奇門捶(子午捶是正身捶),,結合二字鉗羊馬轉腰,,出手角度可突然改變,仿佛手突然變長,,加之以腰摧動,,往往令對手不知所措、防不勝防而出奇制勝,,所謂“不招即打”
需要說明的是,,在面對泰拳的箍頸起膝攻擊時,施用偏身捶也可穩(wěn)操勝券,。例如:左方施用泰式箍頸起膝向右方攻擊,,右方施以偏身捶,巧妙地避開左方的飛膝攻擊,,同時一記左偏身捶擊向左方下頦,。
3.毒龍捶
毒龍捶也是詠春門的基本功力訓練手段,是廣州詠春四大捶之一,,它巧妙地把偏身捶和正身捶結合在一起,。這個訓練是正身馬加偏身捶及偏身馬加正身捶的有機結合,,以達到全面訓練的目的。
4.拉箭捶
顧名思義,,就是要求整個身體尤如待發(fā)之弓箭,,身體側看像一把拉滿弦之弓,而拳橋如離弦之利箭,,可見其兇猛快捷,,剎那問擊人于丈外。另外,,拉箭捶要求練習者移馬攻擊,,使練習者能步法靈活,身法變化神速,。練好箭馬,,學習者能緊貼對手,不讓對手逃之,。所以說“箭步”造就了廣州詠春拳的“摩托化”部隊,,機動性大大提高。不僅能使詠春拳手打贏“陣地戰(zhàn)”,,同時也能打勝“運動戰(zhàn)”,。另外,拉箭捶的訓練要求移馬攻擊,,通過移動身體來增加攻擊的沖力(攻占包括拳,、橋、指,、掌,、肘、肩等),。所謂箭馬如—飛,,可見其威力之大。拉箭捶是詠春門腰,、手,、馬、步的四結合操練,,身型步法及功力練習之大乘,。
注意:該式跨馬要快捷,手身馬要協(xié)調緊湊,,正身捶要借助跨步之沖力,,偏身捶要借助腰馬力。同時要按身體左右兩方分別操練,。
5.發(fā)腰
發(fā)腰是廣州詠春拳又一個行之有效的功力訓練法,。詠春拳發(fā)勁,講究腰手馬三合為一,,全身協(xié)調一致,,整體發(fā)力。腰是身體的發(fā)力中樞,,更是力量的傳導中樞,,它起著把腿蹬地的反作用力傳導至手部的作用。所以經(jīng)常練習“發(fā)腰”對提高練習者的協(xié)調發(fā)勁大有幫助,。同時,,發(fā)腰也是詠春門一記有效的反擒拿手法。
小結:四大捶(子牛捶,、偏身捶,、毒龍捶、拉箭捶),、二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是廣州詠春拳的重點學習內容,,凡欲在詠春門有大成就者,,要努力練習多年,方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