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字有關(guān)的蘇州老街巷
馬年到了,,梳理一下與“馬”字有關(guān)的老街巷,饒有趣味,。
首先,,漢語中的“交通要道”就是與“馬”有關(guān)的。古代,,陸地上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馬匹和車子,,車子也是需要馬來拉的,而馬和車所行之路越寬闊,、平坦越好,,所以車馬、人馬行走的道路就叫“馬路”,。國家最初用于交通的大道叫驛道,,驛道的驛,也是馬字偏旁的,。 蘇州是江南水鄉(xiāng),,一些街巷名多與水、橋有關(guān),。但后來,,特別是近代以來開拓的車馬大道,就干脆叫做馬路,。如大馬路,,就是從現(xiàn)在火車站開始沿城河向西、向南,、向東,,主要走向相當(dāng)于現(xiàn)廣濟路、廣濟南路,、閶胥路,、盤門路、南門路,,一直到覓渡橋,、青旸地。又有二馬路,,在今南門外,,人民橋南堍,一直朝南,后改稱人民南路,,2003年并入人民路,。 另外,閶胥路一度又稱橫馬路(今金門路東西一段,,以前也稱橫馬路),。以前青旸地日租界內(nèi),另有一條路,,外與大馬路相對(北接南門路,,東至九條弄),稱內(nèi)馬路,。 直接稱馬路的,,還有“臭馬路”。這就是現(xiàn)在的清潔路的前身,。它在山塘街北側(cè),,現(xiàn)與廣濟路相接。元朝末年,,這一帶是吳王張士誠的養(yǎng)馬場,,張士誠常在這里跑馬射箭,原稱老馬路,。后因路傍山塘河支流,,水陸交通方便,處理和運輸城內(nèi)糞便的糞行都集中到這里,,糞行集中處,,自然臭氣熏天,人們便稱該路為臭馬路,,《吳縣志》 也稱它作臭馬路,,1940年吳縣地圖也標(biāo)臭馬路,。這路名一直用到1952年,,大家認為路名不雅,提出改名,,經(jīng)批準,,改作清潔路。 同樣在廣濟路北段,,錢萬里橋東堍沿河,,有一條路,北接廣濟路,,朝南到河邊,,稱河邊馬路,1995年并入北環(huán)路。 上述這些馬路,,都隨著城市建設(shè)和交通發(fā)展,,改名或拆除了,這樣的老街巷還有: 馬軍弄,,在白塔西路上,,1980年改名白塔弄。 馬弄,,烏鵲橋路東側(cè),,1980年改名長虹弄,1990年拓建烏鵲橋路時拆除,,實際上是并入烏鵲橋路了,。 現(xiàn)在還保存原名的有: 馬場弄,前廟巷與謝衙前之間的弄堂,。 大馬場弄,,在今倉街北段西側(cè),南至大新橋巷,,向北折東至倉街,,北口過橋即到大、小柳枝巷,。這條大馬場弄,,還真正是與馬匹有關(guān)系的。原來清代擔(dān)任過安徽巡撫,、署兩廣總督的沈秉成,,在蘇州有個宅園,這就是聲名遠揚的耦園,,沈秉成來蘇州住在耦園,,地方官吏前去拜謁時,都在這里系馬,,路因而得名,。 還有一條路叫“大馬堂”,其實與真正的“馬”沒有多少關(guān)系,,這是吳趨坊寶林寺前與南面五愛巷之間的橫弄,,原名大馬桶巷,馬桶是便桶,,名字自然不雅,,所以后來就改作大馬堂了。 上面說的只是小街小弄,,在蘇州古城內(nèi),,較大的含有“馬”字的老街,,首推馬醫(yī)科。馬醫(yī)科地處景德路南面,,宜多賓巷北面,,東口在人民路。北宋時,,蘇州開建了濟民醫(yī)局,,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馬揚祖舍宅移建藥局于此,因稱馬醫(yī)科,。馬醫(yī)科,,有四點值得一提,一是宋代吳縣縣治(即衙門)建在本巷,;第二,,明代大官僚申時行在本巷建申家祠堂;第三,,清代大學(xué)者俞樾的曲園在巷內(nèi),;第四,清末蘇繡大師沈壽,、余覺夫婦曾住巷內(nèi)(即本巷27,、29號,清龐氏居思義莊,,蘇繡大師沈壽曾借龐氏居思義莊,,創(chuàng)辦了刺繡學(xué)校。1996年,,市房管局修復(fù)義莊后,,將其取名“繡園”,園內(nèi)花木扶疏,,園林要素一應(yīng)俱全,,現(xiàn)為控保建筑。) 還有一條名馬大箓巷,,蘇州人讀作馬大頭巷,,東起王天井巷,西出中街路,,處花駁岸北面,,高師巷南面,,原名馬大錄巷,,據(jù)考宋代名人馬光祖曾住巷內(nèi)。 上述兩巷其實也與馬匹無關(guān),,只是與“馬”姓人物有關(guān),。 其他與“馬”有關(guān)的街巷: 朱馬交橋下塘(又稱朱馬高橋下塘,,在平江路上),“交”應(yīng)為“茭”,,牛馬吃的干草稱作茭,,據(jù)說,這里有一家姓朱的,,專營牛馬茭草生意,,住宅處有小橋稱朱馬交橋(橋駕平江河的支流上),橋邊小巷便稱朱馬交橋下塘,。 乘馬坡直巷:位于養(yǎng)育巷西側(cè),,古吳路南側(cè),吳縣直街西面,,南出干將西路,,原名陳麻皮巷;另有乘馬坡橫巷,,1994年拓寬干將路時拆除,。 還有山塘街的白姆橋東弄、白姆橋西弄,,表面看,,好像與“馬”無關(guān),實際卻大有關(guān)系,。原來唐朝白居易做蘇州刺史時,,開挖了山塘河,筑了山塘堤岸,,當(dāng)時白居易在山塘河支流上造了一座橋,,即泰定橋,白居易在指揮開挖河塘?xí)r,,常將自己騎乘的白馬拴在橋頭,,后人就稱該橋為白馬橋,蘇州話“馬”與“姆”同音,,故訛稱“馬”為“姆”,。一說白居易的女兒經(jīng)常給現(xiàn)場指揮開挖河塘的他送飯到此,女兒孝順,,人們尊稱為姆,,故稱白姆橋。橋東堍的弄稱作白姆橋東弄,,橋西堍的就稱作為白姆橋西弄,。 如果再深入一些,我們還知道,,蘇州老街巷中有許多名“碼頭”的,,如萬人碼頭,、太子碼頭、盛澤碼頭,、丹陽碼頭,、南碼頭、北碼頭等,。而碼頭,,在漢語中,最早是寫作“馬頭”的,,因為古代軍馬,、兵馬上下船,船與河岸間要搭上木頭特制的建筑,,使它保持與船只的平衡,,方便人、馬,、車通過,。 柯繼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