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以河道命名的街巷 以河道命名的街巷有:缸甏河頭,、長魚池、雙荷花池,、荷花場,、河西巷、外五涇弄,、內(nèi)五涇弄,、滸溪倉、河沿街,、長船灣,、水潭巷、河東巷,、九曲灣,、西沙河塘、東海島,、西海島,、南潭子里、河沿下塘,、埃河沿,、溫家岸、蔡匯河頭,、橋灣街,、焦言浜、盛家浜,、金獅河沿,、燕家浜、王長河頭,、螺絲浜等,; 大河浜 位于葑門城門外口的南沿,東臨城河,,西靠城墻,。原為荒地,無居民居住,。有人搭房居住后,路名多次變更,。約在清朝末期,有人在路口搭棚擺攤做生意,,出售甘蔗、荸薺,、紅菱等水果,,路名稱“青果巷”??箲?zhàn)時期,,曾改名為“南城腳”,。此后,,居民日漸增多,,南段大多以爆炒米為業(yè),遂呼為“炒米浜”,;北段居民大多以皮匠為業(yè),,遂呼為“皮匠浜”。為統(tǒng)一起見,,因該處緊靠護城河,,定名為“大河浜”。 2000年并入長島花園,。 丹陽碼頭 南起楊安弄,,北至星橋灣。舊時,,此處有輪船開往丹陽,,碼頭上上下者大多是丹陽人,,故名,。有丹陽碼頭一至三弄,。
河沿街(南) 位于東中市東段北側(cè),南起東中市,,北至桃花塢大街,。街因沿河而得名,舊稱過軍橋巷,。清末民初,,滬寧鐵路通車,以后開辟平門,,河沿街成為當時城里到火車站的重要道路,,商人紛紛來此擇業(yè),由此成為日用小五金店鋪和作坊的特色街巷,。畫家陸廉夫住此巷內(nèi),。
濂溪坊 位于興市橋與白顯橋北堍。 濂溪坊(西) 顧家橋至苑橋,,舊稱資壽寺巷,。宋代周敦頤,別號濂溪老人,,居蘇城資壽寺側(cè),,講解道學,歿后郡人念之,,改宅為祠,,名“濂溪祠”,故名,。1982年并人干將路時該段路名取消,。 螺絲浜 西出望星橋南堍,東至蘇州大學院墑,。原有回環(huán)小浜,,形如半圓,,兩口具出盛家?guī)Ш印K追Q“螺螄浜”,。古時,,盛家?guī)c葑門外河道相通,船只往來十分擁擠,,此浜起疏導作用,。清末以后,此浜作用不大,,20世紀50年代填沒,。浜上有橋,名“鷺鷥橋”,,又名“盧師橋”,。據(jù)《吳門表隱》云:邵公祠在盧師橋,已廢,。邵名失考,,篤學敦行。盧雍之師,,因名盧師,。其地即天賜莊一隅?;蛟疲罕R師庵址,,故又名“庵橋”??磥?,“螺絲”、“螺螄”,、“鷺鷥”皆為諧音所誤也,。應(yīng)為“盧師浜”,。
平江路 南啟干將路(新學前),,北接東北街,是蘇州著名街巷,。因宋元時蘇州稱平江,,故名。舊稱十泉里,,有古井十口?,F(xiàn)存華陽泉,、萬斛泉、漱石泉和壽安橋南雙井等數(shù)口,。照片攝于平江路與中張家巷口,。 山塘街 位于閶門外渡僧橋北端西側(cè),東起渡僧橋北浩弄南端,,西穿廣濟路,、北環(huán)路、京滬鐵路至虎丘,。唐寶歷元年(825)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組織民工,開辟閶門至虎丘的水陸道路,,筑成七里長堤,,后人稱為“白公堤”,亦稱“七里山塘”,。此路一開,,成為城內(nèi)通向虎丘的要道,白居易有詩記其事,。詩云: 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 眼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 好住湖堤上,,長留二道春。 因面臨山塘河,,故名“山塘街”,。明代,由長洲縣令韓原善重修,,亦稱“韓公塘”,。韓原善,字繼之,,丁未進士,。后調(diào)任戶部主事。以后又重修,,刻白公堤碑,,筑亭藏碑于五人墓。山塘街上文物古跡眾多,據(jù)《七里山塘》一書統(tǒng)計,,現(xiàn)存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和有控制保護建筑的有25處,,是蘇州街巷中文物古跡最多的一條街巷。 民間傳說是“七貍”而不是“七里”,。據(jù)老年人說:山塘街上有七只石貍,。很久以前,虎丘山上有只石老虎,,每到春天,,要沖下山來吃人,百姓深受其害,。后來,,有個老人說貍可以克虎,貍小似貓,,但很威猛,,老虎見了也怕。鄉(xiāng)人就叫石匠鑿了七只石貍,,每隔一段放一只,,以鎮(zhèn)石老虎?!捌哓偂狈謩e安置在:山塘橋堍——名美仁貍,;通貴橋堍——名通貴貍;星橋堍——名文星貍,;彩云橋堍——名彩云貍,;青山橋堍——名海涌貍;西山廟橋堍——名分水貍,;普濟橋堍—一名白公貍,。有了七只石貍,石老虎就不敢下山來吃人了,。人捫到虎丘去游玩,,走在山塘街上點著石貍,一只,、二只,、三只……點到第七只時,虎丘就到了,,就說“七貍山塘到虎丘”,。
上塘街 位于閶門外閶胥路北端西側(cè),,東起閶胥路,,西至上津橋接楓橋路。街在上塘河(古運河)之南岸,故名,。 明初,,上塘街是一條可以并行五輛車馬的大道。清初,,街自閶門起向西直達楓橋鎮(zhèn),,稱為“十里楓橋塘”。原開設(shè)在松江一帶的百余家布莊遷移至此,,路面被商店占擠,;道路變狹。其時,,此處商業(yè)繁榮,,店鋪鱗次櫛比,南岸交易米,、豆,,北岸經(jīng)營布、綢,、工藝品,。咸豐十年(1 860)上津橋之西毀于火。原1 97號為皇華亭,,也稱接官亭,,是專門恭迎外來官員的官場碼頭。元代創(chuàng)立,,明重建,,后廢,清康熙時又重建,。民國時救火會設(shè)于此,。154號為關(guān)帝廟,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建在普安橋橋面上,。285號為汀洲會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規(guī)模較大,,內(nèi)供天妃娘娘,旁有兩個丫頭,,還塑有順風耳,、千里眼。每年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為天妃娘娘生日,,館內(nèi)舉行祭祀形式,。又有潮州會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潮州旅蘇商人所建。另有新安會館,。均在咸豐庚申年(1860)毀于戰(zhàn)火,。
盛家浜 剪金橋巷東側(cè)。古稱成家浜巷,,傳是隨宋高宗趙構(gòu)南渡屢建戰(zhàn)功拜太尉的成閔第宅所在,,明代開始“成”訛作“盛”。巷中曾有皮場王廟,,明太祖時命各衙門立土地祠,,名皮場大王神,乃官吏貪贓,,剝皮立此以警戒,。照片攝于20世紀50年代。
新開河(升平橋弄) 在學士街升平橋弄西側(cè),,19 5 6年在此鑿河將第二橫河向西延伸出城,俗稱新開河,。西出城墻,,即是春秋吳王泛舟的夏駕湖遺址。此河北側(cè)為明王鏊故居怡老園,。 伊家浜 東接石家弄,,西接前小邾弄。巷內(nèi)民居大多為清末,、民國時期的工商業(yè)者所建,,建筑質(zhì)量頗佳,小巷風情濃郁,。 長船灣(北) 沿城墻南接胥門內(nèi)大街,,北至金門口,原名南灣子,,后因其地有修船作坊,,故名。早年僅是土路,,無民居,,民國年間外地人來此落腳謀生,遂成街巷,。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