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山又稱呂祖廟,位于睢縣南門內(nèi)文化路東街路北,,為睢州八景之一,。始建于明天啟二年,距今已有378年歷史,。其建筑布局頗具匠心,,整個建筑外觀象一艘戰(zhàn)船,且四周環(huán)水,。山上建筑有山門,,大殿,望月臺,呂仙洞等,。山下有大石坊,,石碑,石馬等石像生,。 袁家山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縣城內(nèi)袁山路中段,是睢縣風景區(qū)中著名的明代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呂祖廟又稱袁家山,、小蓬萊,建于明代(1621一1627年)年間,。相傳為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筑群,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隆平題寫“袁家山” 袁家山建成后,,數(shù)百年來都是以本名袁家山相沿襲的,歷代的府州縣地圖均以此名登陸,。 公元2000年其歷史名稱袁家省山被人擅自更改為“呂祖廟”,,與相關文物法規(guī)的內(nèi)容不相符合,使袁家山古老文化傳承對接形成了斷代和空白,,也沒有科學依據(jù),。 袁家山的歷史名稱沿襲過程是這樣的:清代康熙年間,狀元彭定求搜集后來成書的道教經(jīng)典著作《道藏輯要》中稱為“袁家山”,,這是到目前為止見諸史料的最早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歸德府志·睢州城池圖》中稱“袁家山”,清咸豐三年(1853)睢州正堂在《袁家山地契碑》中,,用作捐地契約的法定名稱為“袁家山”,,是為當時官府所認定。清光緒十八年《睢州志·新城圖》中稱“袁家山”,。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采訪稿》稱“袁家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袁家山作為地,、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直沿用的歷史名稱袁家山,。1994年《河南省志》、1996年《商丘地區(qū)志》,、1989年《睢縣志·古建筑》,、《睢縣地名志》等書都以袁家山為法定名稱入書。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1987年出版的《中國名勝索引》,、1990年出版的《商丘地區(qū)建筑志》等權威性書籍俱以“袁家山”為名列條入書,。200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也是沿用的本名袁家山?!皡巫鎻R”只是袁家山建筑群中的一個單體,,這個名詞也只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呂祖廟碑記》中出現(xiàn)過,這個碑記也只能說明當時重修了袁家山建筑群中的呂祖廟,,并不能說袁家山就是呂祖廟。 關于袁家山的建造相關記載如下:按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所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袁可立的別墅)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巖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額曰:‘夢覺迷津’。設丹爐,,最后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飛現(xiàn)云中,。前后壁之間,留題圣跡頗多,?!碛葠鄣溃视谠陉憟@崇建殿宇數(shù)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P> 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采訪稿》:“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lián)貫,。” 1989年《睢縣志·古建筑》:“袁家山,,在縣城南門里,,建于明天啟年間?!車h(huán)抱,,形似小山。” 袁家山的建造有這樣一個傳說:明天啟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僉都御使巡撫山東登萊一帶,,招募水師“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明代抗倭名將沈有容和悍將毛文龍都在其手下聽命,。一次袁可立乘艦船出海指揮將士與后金軍作戰(zhàn),戰(zhàn)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兵船險有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xiàn)身于袁尚書面前,,袁尚書急忙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歸朝后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袁尚書以為是呂祖顯靈相助,,歸里后在睢州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艦形制建呂祖廟以還原,,以后世代香火不絕,明清兩代成為睢州遠近聞名的大道場,。由于建在水中,,地勢頗高,因稱袁家山,。又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臨下,,稱“小蓬萊”,。遠遠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戰(zhàn)船蕩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gòu)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列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商丘市原文物處處長閻根齊《歷史名城話商丘》和商丘市原旅游局局長尚起興《商丘史話》所載,袁家山為袁可立出海平倭途中受呂祖保佑為還愿而建,,河南省文物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則認為是袁可立東征出海平遼途中受呂洞賓保佑還愿而建,。 從清代《睢州城池圖》上看,袁家山建于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后建望月臺,,臺上有八仙亭,,臺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臥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楊柳依依,數(shù)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只是近幾年人為的違章建筑破壞了原有的園林布局才大殺其風景,。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有詩贊曰:“金縷歌終撒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睢州志·藝文》)。王鐸于崇禎六年曾在此作《甘露臺》詩而為此山增色,。清代著名書畫鑒賞家張庚在《漫成》一詩中寫道:“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見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內(nèi)著名的勝跡,。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睢州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聯(lián)題額,,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袁家山建筑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已歷滄桑四百載,,雖歷遭地震水火,,數(shù)劫不毀,為考證睢州古城史提供了原始參照點,。 這個歷明,、清、中華民國乃至新中國近四個世紀之久的古老地名“袁家山”,,一直被穩(wěn)定的傳襲了下來,,他背負著幾個朝代的印跡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內(nèi)涵已經(jīng)在當?shù)匕傩罩猩l(fā)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袁山”文化現(xiàn)象,。袁家山西側(cè)的市場被稱為“袁山市場”,袁家山東邊的大路被稱為“袁山路”,,袁家山后邊的胡同被稱為“袁山胡同”,,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會被稱為“袁山居委會”……,。袁家山數(shù)百年來一直作為一個固定的名稱代代傳承,深入人心,,在當?shù)赜兄苌畹牡赜蚋星楹蜌v史淵源,,他昭示著睢州人民對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托和傳承,更承載著古老睢州的人杰地靈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據(jù)考證,,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資料建置和圖考中唯一幸存下來的明代古地名實物,是睢縣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明清兩代古城的標志性參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筑地名文化資源,。 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歷時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為睢州古城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筑,,在道界名重日高,至今每年不斷有大量海內(nèi)外同胞來此進香祭拜,。 近年來,,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資對袁家山進行維修,公元2001年,,睢縣人民政府將董其昌書丹的“袁尚書大石坊”復修于袁家山山門之前,,成為袁家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來源:道教之音http://www./article/sort022/info-6516_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