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是哪一年的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北方弘揚大成拳養(yǎng)生樁,于是得到健康的人越來越多,;同樣記不清是哪一年的也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方畫了一個圈,于是發(fā)家致富的人越來越多,。當然,,再好的功夫也需要學的正確、練得到位,、持之以恒,;再好的發(fā)財機會也需要敢闖、敢干、敢賠的精神,!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其中必有形意拳的精華所在,雖然已經(jīng)走的很遠,,但起點永遠值得回首思念,!本人早年曾跟形意拳大師尚云祥先生的女兒尚芝蓉老師學過拳,這為后來學習大成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jù)武林老人李仲軒先生回憶,,當時有許多形意拳師將五行、十二形的拳招拿來站樁,,而尚云祥先生只讓門人站“渾元樁”,。而此樁正是大成拳的核心樁法之一。
外靜內(nèi)動,。量變質(zhì)變,。隨著功力的不斷提高、意念的巧妙變化,,其內(nèi)在的功夫層面,、拳學境界,悄悄的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如同讀書學習,,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慢慢深入,,逐步提高,。所以,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的師父,、形意拳巨擘郭云深先生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之說,,王薌齋先生則有三種境界之言,。只可惜當下許多大成拳習練者,急于求成,,東奔西跑,,滿世界的尋找所謂的捷徑,其結果可想而知,!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潛心參悟前輩們的重要拳論,,下大功夫加以實修體證,,漸悟,、頓悟,一門深入,,定能瓜熟蒂落,、拳道大成!
一,、三層道理
1,、練精化氣,;2,、練氣化神;3,、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zhì),,復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練之以筑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zhì),威嚴狀似泰山,。
2,、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云: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lián)絡,,生長而無窮也。
3,、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nèi),,以輕松其體,內(nèi)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拳經(jīng)云: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三,、三種練法
1、明勁:練之總以規(guī)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jīng)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jīng)云:“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3,、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guī)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jīng)云:“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丹經(jīng)云:“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于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jīng)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墻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jīng)云:“三回九轉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撂摕o而還于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nèi)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nèi)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至足,、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工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后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jīng)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yǎng)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而為一者也。
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fā)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方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
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鼻梁覺如有物在內(nèi)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fā)脹,、須發(fā)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此即站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然所發(fā)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jié)之機械之力也,。
第三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回首”,此時本能活力如蛇,?!吧袂f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回過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為正果,。從生理上講堅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谷道臊根,卻覺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鋒棱起,,身動如挾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所發(fā)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
以上所談之年限,,皆系我自身體識所得。在于學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于個人天賦與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謂:“成就事業(yè)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占七分”此非虛語也,,學者勉之。
站樁雖日久,,但見效不著,,須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確,,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總之必有問題,,當求證于高明,,莫自以為是,切要,!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