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五銖錢雖有兩千年歷史,,但因為存世量大,,現(xiàn)在收藏市場價格僅值幾元錢--- 中國古代錢幣收藏是很有群眾基礎(chǔ)的一項傳統(tǒng)收藏活動,并形成了中國古錢斷代收藏,、系統(tǒng)收藏和花錢收藏等具有特色的收藏群體,。上周六,本報財富課堂舉辦"中國古代錢幣收藏與投資講座",,京城不少錢幣經(jīng)銷商,、古錢幣收藏者到場與專家進行交流。 收藏理念決定收藏模式 我國錢幣歷史悠久,,傳承發(fā)展和鑄造工藝都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起源于夏商之際的海貝應(yīng)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代晚期的青銅鑄幣可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早期的青銅鑄幣的造型大都以農(nóng)耕工具或刀具為樣本,,民間俗稱這樣的錢幣為"布幣或刀幣"。真正把中國錢幣外形統(tǒng)一成為"外圓內(nèi)方"鮮明民族特點的是秦王朝,,此后兩千余年來中國錢幣就一直沿著這一定制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 年代并不是決定收藏價值的唯一條件 古錢收藏者孫先生介紹說,按照錢幣產(chǎn)生年代順序收藏是一種傳統(tǒng)的收藏模式,,相對需要較高的專業(yè)知識和輔助知識,,也需要較多的資金;選擇某一個或某幾個朝代的古錢品種進行收藏是所謂的斷代收藏模式,,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輔助知識,,只需一定的資金,;以古錢字體的風(fēng)格或古錢面值等為收藏目標(biāo)的個性化收藏則是較為時尚的收藏理念。 古錢收藏與投資者梁先生說,,確定一枚古錢幣的收藏價值應(yīng)主要從鑄造數(shù)量,、存世量和技術(shù)工藝、文獻記載以及幣材的質(zhì)地,、品相等條件來綜合評價,,鑄造年代久遠并不是決定其收藏價值的唯一條件,比如西漢的五銖錢雖然已經(jīng)有2000年的歷史,,但是因為存世量大,,所以現(xiàn)在收藏市場價格也僅值幾元錢。另外,,像歷史上一些朝代曾經(jīng)鑄造的一些具有封賞,、紀念性質(zhì)的特殊錢幣就很有史料收藏價值。一般來講,,這類錢幣比正式用錢幣鑄造量少,、存世量少、珍稀程度高,。如明朝末年的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張獻忠曾鑄造的"永昌能寶"和"西五賞功"兩種錢幣,前者幾十元一枚,,后者身價更可達數(shù)千元之多,。 關(guān)于古錢官鑄和私鑄的不同收藏價值,古錢收藏者馬先生說,,中國古代錢幣分官鑄和私鑄兩種制式,,一般官鑄錢幣成色十足、制作精良而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清代民間私鑄錢幣成風(fēng),,所見清代私鑄錢"乾隆通寶"、"光緒通寶"等,,由于成色不足和工藝極差而根本就不值得收藏,。同一品種的錢幣中,貴金屬(金,、銀)鑄幣比一般的銅,、鐵鑄幣當(dāng)然要珍貴許多。如西漢五銖錢,,金質(zhì)和玉質(zhì)比銅價值要高得多,;又如唐代銀質(zhì)"開元通寶"錢價值400元左右,而銅開元錢不過幾角錢一枚,。 成交價格呈現(xiàn)穩(wěn)步攀升態(tài)勢 中國古錢幣有著十分廣泛的收藏群體和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京城嘉德,、翰海等著名藝術(shù)品拍賣公司都設(shè)有專門場次,每次參拍古錢數(shù)量也大都在數(shù)百枚,,且成交價格呈現(xiàn)穩(wěn)步攀升態(tài)勢,,隨著參與古錢收藏與投資活動人數(shù)的增加,相信市場價格會有一個較大的上沖行情,。制約古錢收藏與投資行情快速發(fā)展的因素就是古錢鑒別和仿制品泛濫,,其中古錢鑒定因涉及錢幣史、青銅鑄造史和歷史,、金融等多學(xué)科而尤為后繼乏人,。如果鑒定人員的培養(yǎng)問題得到解決,仿制品泛濫的現(xiàn)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就會使真品市場價格得到市場認可并形成穩(wěn)步攀升的良性發(fā)展局面,。考慮到歐洲古希臘,、羅馬帝國古錢幣的拍賣價格都較中國古錢幣有十分明顯的價差,,充分證明了中國古錢目前仍處在一個市場價格被過分低估的階段,也佐證了中國古錢的收藏與投資存在一個相對的"原始積累"建倉機會 古錢名詞解釋 古錢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錢的正面稱為面,一般鑄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錢文,。面有豎線稱豎文,橫線稱橫文,。錢的背面簡稱背,,背有文字稱背文,如果既沒有文字又沒有紋飾的,,就叫光背,,一般錢背稱幕。 錢的方孔或者圓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廣穿,小的稱為狹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錢體叫做肉,。肉的外緣叫做邊,或者叫做廓,;內(nèi)緣形成邊框的叫做內(nèi)廓,,或稱做好廓,、函廓;內(nèi)廓細的叫細廓,,非常細的就叫做瘦廓,。漢代以前圓錢背無內(nèi)外廓,我們稱它平背,,從漢武帝鑄五銖錢開始,,錢幣就有了內(nèi)外廓。外廓雙重叫做重輪或重廓,;內(nèi)廓雙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內(nèi)廓比外廓低些,我們就成為陰廓,。 古錢的錢文與形制錢文即鑄在錢面上的文字,。錢文自上、右,、下,、左而讀的,叫做回讀或旋讀,,錢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來讀,叫直讀或順讀,。錢文的書體有篆,、隸、真,、草、行,、瘦金和宋體等,,即使是同一字體,手法也是變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錢的鑄造工藝,、幣材、造型結(jié)構(gòu),。各個時代的錢幣,,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規(guī)定出同前朝錢幣的差異,。比如方孔圓錢有的有廓,,有的就沒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錢文有的直讀,有的旋讀,。因而各個時代的錢幣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在鑒定古錢真?zhèn)螘r這種方法也是很科學(xué)的。象齊的刀布為了使錢文不易磨損,,就把幣的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如果沒有這些特征,,那么就應(yīng)判斷是偽品,。即使是同一幣制的刀幣,由于時間的先后關(guān)系也有變化,。這就需要錢幣愛好者熟記常在錢文中出現(xiàn)的字及時代特征,,以免上偽幣之當(dāng)。 雕母和鐵母雕母又叫祖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做模,,翻鑄母錢,。這些母錢頒發(fā)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范鑄幣,。 祖錢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zhì),是質(zhì)地優(yōu)良的銅材,。銅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錢被制成錢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后開模,,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即成,。 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shù)和采礦技術(shù)的發(fā)展,帶動了鑄幣業(yè)的發(fā)展,。明清時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以前鑒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于地上,,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于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這是銅錫合金中錫的比例大的緣故,,也有一種白銅錢是鎳銅。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zhì)也較好。只是因為母錢是由祖錢翻砂鑄成的,,所以錢的外緣輪廓,、字口都沒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遜些,。 母錢除了銅質(zhì)的外,也還有鐵質(zhì)的.鐵材料翻砂制的鐵母錢比同級的銅錢要大些,、厚重些。 古錢幣愛好者應(yīng)當(dāng)把鐵母和鐵范銅錢區(qū)別開來,,鐵母錢是為鑄造鐵錢翻砂制成的母錢,,再由母錢鑄成流通錢,它和銅幣實際上只是鑄幣材料的不同,。而鐵范銅錢,,是在大批鑄鐵錢之前,現(xiàn)將融化的銅液注入,,以檢查錢模的效果,,因而這些銅錢稱為試鑄品,這是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錢流傳極少,。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范疇,,都是一種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zhì)的良莠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歷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范和流銅等現(xiàn)象,,使錢幣不整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的,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采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生坑品和熟坑品古錢帶有出土銹色稱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稱新生坑,;出土?xí)r間較久,,尚帶銹片殘跡稱老生坑,或稱熟坑,。 生坑品也有偽品,,那時后代人偽造前代的古錢,我們鑒別生坑錢的真?zhèn)沃饕怯^察錢幣的文字,、銹色,。因為錢幣上的字多為著名書法家所寫,而偽造者學(xué)些的字有其形而無其神,,有時文字與錢幣形制也不同,,雖然銅銹是真的,錢幣也是假的,。 銅也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金屬,,在常溫、常濕的情況下也不容易生銹,。入土后的錢幣經(jīng)過幾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錢幣的表面便起了化學(xué)變化,生成了銅銹,,這種銅銹是不會脫落的,。一些偽品的銹是經(jīng)過特殊處理過裝飾而成的,雖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銹就回脫落,。 通寶,、元寶和重寶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chuàng)新紀元,以后歷代沿用,并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專家總結(jié)了歷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圣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寶"這一名稱最早是用于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制的,。這兩種錢可以說是一種占領(lǐng)貨幣。 大歷年間曾鑄有大歷元寶,,制作不精,。當(dāng)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因此官鑄也不精良,。以后還有天福元寶、淳化元寶,、圣宋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等,。 "重寶" 也是銅幣的一種名稱,,這一名稱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鑄的"乾元重寶"。乾元錢法定有兩種:一種是乾元重寶當(dāng)十錢,;另一種是當(dāng)五十的乾元重寶,,這種錢的背面的外廓是雙圈,所以稱為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流傳下來的很多,,特別是小平錢,僅次于開元錢,。朝鮮曾鑄造乾元重寶,,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乾元錢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飛鳥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漢"錢亨重寶",,北宋"慶歷重寶","崇寧重寶",,清"咸豐重寶",、"光緒重寶"等等。 記號錢,、蟻鼻錢與鬼臉錢記號錢,,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記號的錢幣,。比如錢面錢背有星紋,、月紋等等。象乾元重寶,,有瑞雀紋的價值990元,。宋咸淳元寶,有小平和折二兩種,,背文從元字到八字,,這表示鑄幣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錢是宋最后一次鑄幣,,九年,、十年大概都沒有鑄幣,,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沒有鑄幣,。 朱元璋早期鑄造多種大中通寶錢,,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dāng)五,、當(dāng)十,, 并在各省分設(shè)寶泉局鼓鑄,這次鑄的錢,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計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等,,小錢背面多只有局名。凡發(fā)現(xiàn)當(dāng)三以上的大錢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樣的古幣,,就要留神鑒別,,真幣每枚價值千元以上,皆屬珍品,。 世俗所稱的蟻鼻錢,,是銅貝的高級形態(tài)。錢幣學(xué)家認為蟻鼻錢是楚國的貨幣,,因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陰文,和中原的貨幣不同,。蟻鼻錢的形狀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錢上的文字可以分為許多種,。最普通的是所謂鬼臉錢,,因為錢身為橢圓形,而且上面有的陰文,,看起來的確象人的臉,。其次是各六朱,,因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連寫,同時又象一只螞蟻,,加上鬼臉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蟻鼻錢這個名稱。這兩種錢最多見,。 其余幾種蟻鼻錢,即銅貝銘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見,。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蘇、魯南都不斷發(fā)現(xiàn)蟻鼻錢,。普通鼻錢傳世較多,,幾乎沒有偽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幣,,就應(yīng)留神有否做偽痕跡,。 古錢名詞解釋 錢 原與"鎛"同為古代農(nóng)具,跟"劃"相通,,呈鏟狀,。春秋戰(zhàn)國間物物相易時,金屬農(nóng)具"錢"即被當(dāng)作重要財產(chǎn)作為交換流通物,;繼而便出現(xiàn)具有貨幣功能的原始大鏟錢,,后又稱"布" ( 即"鎛 "之通假;古時錢鎛混稱猶今之鍬鏟混用,。 ) 戰(zhàn)國末至秦,,各式貨幣雖統(tǒng)一為"內(nèi)方外圓"狀態(tài),但"錢"的名稱卻一直被保留下來,,至今仍為通用貨幣之統(tǒng)稱,。 泉 古音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將"錢"稱"泉",。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后,因"錢",、"銖"等字之"金"旁與繁體"劉"字結(jié)構(gòu)"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諱,,故正式以"泉"代"錢",更鑄"貨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國孫吳之"大泉五百",、"大泉當(dāng)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寶",、"永通泉貨"等,,"泉"作"錢"即被廣泛使用并留傳下來。后世文人更因"泉"較"錢"字風(fēng)雅淡泊,。故尤喜稱"錢"為"泉",。 面 錢的正面之簡稱。即鑄有稱量,、年號或國號文字以標(biāo)志錢名的一面,。如"半面"、"開元通寶",、"順治通寶"等錢面,。 背 錢的背面之簡稱,又叫"幕",。錢背變化較多:光平無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漢的"半兩"、"五銖"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錢背大多有星月紋或記址,、記年、記值等文字,。如開元通寶背"⌒"者稱月紋,,背"荊"字者示荊州鑄造;南宋嘉定通寶背文"同仁"系記同安監(jiān)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啟通寶大錢背文"十·一兩"表示值當(dāng)十,、重一兩;清雍正通寶背滿文""則表明寶蘇局鑄制,。元代"至元通寶"大錢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臺三種文字組成,,就尤為奇異了,。 肉 又稱錢身地張。指錢體除去邊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此部分厚實的叫"厚肉",,輕薄者謂"薄肉"。 外廓 錢外緣的隆起部分,,亦稱"邊廓",、"外輪",可簡稱為"邊",、"廓",、"緣"等,。邊緣有兩圈隆起者則謂"重輪",如"重輪乾元重寶",。 闊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線寬闊者稱"闊緣",。如北宋"祥符元寶"、"元祜通寶"即有闊緣錢,。而咸平元寶闊緣錢卻是后人偽鑄的贗品,。 窄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錢狹窄者謂"窄緣"。如北宋之"大觀通寶"即多為窄緣錢,。 穿 即錢中之孔眼,。因作繩線穿系之用遂稱"穿"。古時又稱"好",。習(xí)慣簡稱"孔",、"眼",。先秦各類環(huán)錢多為圓穿,,秦"半兩"后即全部統(tǒng)一為方穿。歷代厭勝錢中尚可見圓穿者,。"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則分別稱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孔方兄 秦后各錢均為方孔,,古時有人遂戲稱銅錢為"孔方兄"。典出西晉魯褒所著之《錢神論》,,其中有"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句。 廣穿 古錢穿孔比一般錢大的叫"廣穿",。除形制決定者如"五銖"多為廣穿,,一般錢中出現(xiàn)"廣穿"則可能為母錢或異品,較為珍稀,。 花穿 古錢澆鑄中穿孔錯位不成正方形者稱"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龜甲穿",呈八角形者謂之"菱花穿",。日本"箱館通寶"呈菱花穿者非因錯范而因工藝設(shè)置所致,。 內(nèi)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線條稱"內(nèi)廓",亦叫"穿廓",、"好廓",。內(nèi)廓出現(xiàn)雙棱者舊稱"重好",即"重穿"意,。 四決紋 舊譜書作"四決文",,"文",、"紋"通假。指內(nèi)廓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輻射出斜紋,,使穿廓呈" "狀有決裂之勢,,謂之"四決";射出之斜紋便稱"決紋",。 四出紋 舊書"四出文",。四決紋由內(nèi)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狀者叫"四出",其斜線便是"四出紋",。古幣中出現(xiàn)"四出",、"四決"紋者以五銖錢為多。 星號 舊稱"星文 ( 紋 ) ",。錢背或錢面出現(xiàn)圓形突起如星狀者 ( · ) 曰"星號",。其位置無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為多,。常見為一粒,變有少數(shù)"雙星"者,,若上下對稱可稱"雙柱",,如"雙柱五銖"。漢五銖錢面穿孔上下時見半粒星號,,謂之"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特大"星號"亦可稱"日紋",,如上海小刀會鑄"太平通寶"之背可見"上日下月"以象征大"明",。 月紋 舊書"月文",俗稱"指甲紋",。指錢背鑄有月芽形紋路者,。按月芽彎勢方向又分數(shù)種:月紋上彎成" "狀者謂"仰月";下彎成"⌒"狀者謂"俯月",;在穿旁側(cè)立如")"者稱"斜月",。一般一錢一月,亦有"雙月",,唐開元通寶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變化不一。 云紋 錢背可見云形紋路者曰"云紋",,舊書"云文",。云紋較為優(yōu)美如" "狀稱"祥云",形態(tài)似飛鳥如" "曰"瑞雀"。云紋在唐乾元重寶錢背上多見,。 水波紋 錢背出現(xiàn)水波狀紋路者曰"水波紋",。如日本寬永通寶、文久永寶錢背,,即多見各式典型水波紋,。 錢文 亦稱"面文",泛指錢面所鑄文字,。如"半兩",、"五銖""開元通寶"、"太平通寶",、"咸豐元寶"等,,均為"錢文"或"面文"。 背文 錢背的文字,、包括符號,、圖紋及標(biāo)記等統(tǒng)稱"背文"。如記地"漸",、記值"當(dāng)十",、記年"六"、吉語"天下太平"等,;單見圖紋,、符號亦可用"背紋"稱之,。 重文 因澆鑄時錢范錯位或移動,,致使錢文出現(xiàn)錯移、交叉,,使二字現(xiàn)出四字,、四字變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稱"復(fù)文",、"重筑"。如"五銖"平行迭現(xiàn)雙"五"雙"銖",,或交叉出現(xiàn)兩個"五銖"等,,均謂"重文"。 傳形 指錢文左右二字傳動易位,。如"半兩"鑄成"兩半",,"大泉五十"鑄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變但錢文反書者,,亦稱"傳形"或"反字"。 直讀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順序釋讀叫"直讀"。如"乾隆通寶"直讀,,即為先上下,、后左右;倘非"直讀"即可能誤讀成"乾通隆寶",。一般"通寶"錢多為直讀,。舊譜稱"對讀"欠準,因上下可"對讀",、左右亦可"對讀",,不如"直讀"之直觀明快。 旋讀 面文四字接"上,、右,、下、左"序讀猶如時針之旋轉(zhuǎn)曰"旋讀",。如宋"祥符元寶"必旋讀,,如直讀便成"祥元符寶"而使人詫異。一般"元寶"錢多旋讀,,可能取"元"與"圓"相通意,。 順讀 亦稱"橫讀"。指"半兩",、"五銖"等二字橫書錢自右向左讀,。按傳統(tǒng)書法歷來以自右向左為順勢,故謂"順讀",。 環(huán)讀 先秦環(huán)錢如"共屯赤金",、"重一兩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圓勢作環(huán)形書寫,,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環(huán)形布局一一讀出,是謂"環(huán)讀",。遼代冥錢"清寧二年"亦作"環(huán)讀",。 大篆 春秋戰(zhàn)國間主要為秦國使用的一種文體,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 音宙 ) 文以及六國行用的類似文字。大篆結(jié)構(gòu)繁雜,,筆畫重疊,,變化無定,,故較難辨識。秦以前所有刀,、布,、環(huán)錢及蟻鼻錢之面文,多屬大篆字體,。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小篆 秦統(tǒng)一中國后據(jù)丞相李斯 ( 書法家 ) 意見整頓文字,,對大篆書體進行簡化,,并使文字形體統(tǒng)一,筆畫勻整,;是謂"小篆",,亦稱"秦篆"。秦漢,、六朝以至于隋,,"半兩"及"五銖錢系"的各種錢文多系小篆書體。 懸針篆 小篆的一種變體,。特征為豎筆下端出現(xiàn)鋒芒,,仿佛懸掛著的針尖,故名"懸針篆",。如新莽的貨泉,、布泉以及貨布等錢文,均屬懸針篆,。 玉筋篆 小篆的一種,。凡筆畫纖柔勻稱、結(jié)構(gòu)工整,、字形特別優(yōu)美典雅者,,即可稱"玉 篆",。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寶之文體,即為玉 篆,。 九疊篆 篆書之一種,。多見于印章刻寫。筆畫折疊堆砌,,均勻?qū)ΨQ,;折疊多少依筆畫繁簡而定,稱"九疊"乃指其多,。九疊篆盛行于宋,、元,故北宋"皇宋通寶"可見九疊篆錢文,宋元寶鈔上亦常見之,。 隸書 由小篆進一步簡化而變得更便書寫的字體,,其筆勢由圓轉(zhuǎn)變方折、改象形為筆畫,。初為官府衙門文書──隸進行記錄的文字,,遂稱之"隸書"。雖出現(xiàn)于漢魏,,但廣泛用于錢文卻從唐"開元通寶"始,。此后五代十國而至北宋,錢文多半為隸書,。 八分書隸書之別稱,。魏晉時已出現(xiàn)楷書,為有別于篆體,,人們沿襲先例仍稱之為"隸書",;為與漢代有波折的隸書相區(qū)別,遂將漢隸稱"八分書",。"八分"者,,言其"字方八分",又似"八字分散"其筆勢如八字"左右分布相背然也",。故舊譜釋開元,、乾元等錢文"字八分",即為隸書意,。 真書 又稱"楷書",。指簡省隸書波折、筆畫平直,、字形方正的現(xiàn)行書體,。自南宋寧宗慶元間鑄"慶元通寶"純用真書后,元,、明,、清各代錢文均以真書為主。如元"至大通寶",、明"洪武通寶",、清"順治通寶"等,均為真書面文,。偶爾出現(xiàn)的其它文體僅為特例,,如蒙文"大元通寶"、老滿文"天命汗錢"及篆書"永歷通寶",、"昭武通寶"等,。 瘦金體 宋徽宗趙佶獨創(chuàng)的一種書體,,自稱"瘦金書"。以楷書為本,,筆畫俊逸挺撥,,揮灑自如,不拘一格,,剛健有力,,故有"鐵劃銀鉤"之稱,或謂"鐵線書",?;兆谟H書之"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均為瘦金體錢文之杰出代表,。金"大定通寶"等亦仿瘦金體風(fēng)格,。 三體書 同一錢文以三種書體題寫后淺鑄的三種錢,形制特征與對錢類似,。如宋太宗手書之"淳化元寶",、"至道元寶",均有真,、行,、草三種書體面文,俗稱"三體書"錢,。 御書錢 錢文由皇帝親筆題寫的錢稱"御書錢",。如宋太宗趙光義所書"淳化元寶",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等,,均為"御書錢"所書文字又俗稱"御筆",。 左挑 一般指隸書錢文中"元"字第二筆的起勢,若起筆向上挑起成" "狀的為"左挑",。如起筆不挑而收筆挑起如" "狀者為"右挑",。如"開元通寶"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別,;亦有"雙挑"或不挑的,,均屬稀品。 縮水 錢文中有三點水旁 () 的字,,其三點靠得很近,,仿佛收縮起來似的,俗稱"縮水",。如"淳化元寶"中即有"淳"字三點水縮得很緊的錢,通稱"縮水淳化",。 點建 錢文中建字旁""上出現(xiàn)一點,,形態(tài)近似走之如" "字,,即稱"點建"。南宋"建炎通寶"中即有"點建"錢,。多系制作中偶爾錯寫或漏銅所至,,故甚希罕。 隱起文 錢文因澆鑄不勻致筆畫高低不平,,低處"隱"沒,,高處突"起",遂稱"隱起文",。如"嗣統(tǒng)通寶"中即有典型隱起文者,。 聚頭 錢文四字頭部均朝向穿孔,此現(xiàn)象俗稱"聚頭",,以厭勝錢文多見,。如八卦錢等。 并腳 錢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現(xiàn)象俗稱"并腳",。如越南"明命通寶"之"美號錢"中即有"親老長幼"等背文均為并腳。 倒書 錢文中有一二字倒寫,,或面文正書,、背文倒寫者,均稱"倒書",。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錢中較多見,。如"天朝通寶"背文倒"永""光緒通寶"合背鑄倒書等。 接廓 錢文筆畫與穿廓相連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銖""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頭上寶蓋均與穿廓相連重合而為一,;北齊"常平五銖""平"字上橫即與穿廓重合,,此類現(xiàn)象均屬"接廓"或"借廓"。 離廓 錢文不與穿廓相連,,而且離得較遠者,,曰"離廓"。如元代"元統(tǒng)元寶"小錢即為典型之"離廓",。 寄廓 或曰"擠廓",,指面文與穿廓擠靠得很緊者。如劉蜀"直百五銖",,元蒙文"大德通寶",、漢文"天歷元寶"等均屬寄廓錢。 年號錢 面文鑄帝王年號的錢,。東晉十六國成漢李壽漢興年間所鑄"漢興"錢為我國最早之年號錢,。其后如唐"乾封泉寶",、宋"宣和通寶"、明"永樂通寶"直至清末"宣統(tǒng)通寶"等,,均系"年號錢" 國號錢 面文鑄有國號的錢,。自戰(zhàn)國時期"東周"布、"齊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國的"大齊通寶",、"唐國通寶",,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寶"、蒙文"大元通寶",、南明的"大明通寶"等,,均為"國號錢"。國號年號錢 集國號,、年號于一體的錢,。如東晉十六國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所鑄"大夏真興"錢,其后遼天祚帝天慶年間鑄"大遼天慶",,及至清咸豐年間寶福局所鑄"大清咸豐通寶",,均為國號年號并鑄錢。 [此貼子已經(jīng)被作者于2006-8-25 11:09:23編輯過] 記重錢 面文標(biāo)明錢體自身重要的錢,。如戰(zhàn)國后期的"重一兩十二珠",,秦"半兩"、"兩甾",,漢及六朝"五銖",、"三銖"等,均屬"記重錢",。然此類錢鑄行未久即多為省銅而減重,,更有始鑄即不足稱量者,私鑄錢尤甚,,故錢文所記重往往與實稱重要不符,。 記值錢 錢文標(biāo)明自身當(dāng)值的錢。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黃 ( 當(dāng) ) 千",,三國劉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銖"等,,均為記值錢,。 記年錢 錢背銘文標(biāo)明鑄行年代的錢。如南宋"淳熙元寶"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錢系從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間所鑄,。南宋各錢以背文記年者多見。 記地錢 背文銘記鑄地簡稱之錢。自唐"會昌開元"背鑄"京",、"洛",、"荊",、"越"等 22 地始,,至宋"宣和通寶"背"陜"錢、明"洪武通寶"背"漸",、"豫",、"北平"等,莫不為記地錢,。 記監(jiān)錢 錢背銘記鑄錢監(jiān)察司署簡稱的錢,。如南宋"乾道元寶"鐵錢背"同"字即記舒州同安監(jiān),淳熙元寶背"春"字為記蘄州蘄春監(jiān),,"紹熙通寶"背"漢"字系記湖北漢陽監(jiān)等,。亦有記監(jiān)兼記年的,如"慶元通寶"背"春三",,即為蘄春監(jiān),、慶元三年鑄。 合背錢 面背鑄有同樣錢文的錢,。如"崇寧通寶"錢背亦鑄"崇寧通寶"四字,,看來仿佛兩枚崇寧錢的背貼合在一起,故稱"合背錢"有時背文會出現(xiàn)倒書,、橫書現(xiàn)象,,均系澆鑄時合范有誤所致。另有兩面錢文年號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寶",、背"天啟通寶",稱"異號合背錢",。 合面錢 錢的兩面都是背文,,仿佛兩枚錢的正面貼合在一起,故稱"合面錢",,亦系制作有誤所致,。如"乾隆通寶"中有面、背均鑄滿文"寶泉"者即為合面錢,。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莽"貨泉"中,,即有兩面光板之無文合面錢。 合號錢 面文無"通寶"二字而出現(xiàn)兩個交叉的年號,,如"泰昌天啟"四字,,此等集兩個年號于一錢者,謂之"合號錢",。 剪邊錢 亦稱"剪輪錢",。為盜銅而剪去邊廓的小錢,。傳世以東漢"五銖"為多見,故稱"剪邊五銖",。 磨廓錢 亦稱"磨邊錢",。指邊廓經(jīng)磨銼取銅的窄邊或無廓錢。以西漢"五銖"為多見,,故稱"磨邊五銖",。 延環(huán)錢 以專用圓鑿鏨去錢心后留下的圓環(huán),叫"延 ( 音延 ) 環(huán)錢"以東漢五銖為多,。新莽"貨泉"及六朝"五銖"中亦有 環(huán)錢,。 環(huán)鏨下后主要用于回爐重新鑄錢而不作市場流通用,故存世頗少,。漢至六朝官私爐均營此道,。 對文錢 被鏨去延環(huán)后留下的錢心叫"對文錢"。因其僅剩一半之錢文可與對環(huán)對接,,故稱"對文",。傳世可見"對文五銖"、"對文貨泉",。對文錢多混雜于惡劣小錢中在市場流通,,今不難見。 對錢 又稱"對子錢",,日本泉譜謂"符合泉",。對錢中一枚多為篆書錢文,可與另一枚異體文 ( 真,、草,、行、隸均可 ) 配為對子,;除面文書體不同,,余大小厚薄、內(nèi)穿外廓以至銅質(zhì)漿色,、制作風(fēng)格均基本一致,,故謂"對錢"。最早自南唐"開元通寶"始,,為一篆一隸,;至北宋形成"對錢"制作高潮,如天圣,、明道,、元豐、熙寧、政和,、宣和等,,計有小平、折二等數(shù)十百種配匹之對錢,。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種以上,,蔚為大觀。 平錢 俗稱"小平錢",、"小平",。即為一枚當(dāng)一文使用的基礎(chǔ)小錢,。一般徑 2.4 ~ 2.6 厘米,,重 2.8 ~ 3.6 克。系歷代古錢中鑄量最大,、傳世最多的品種,。常見的如開元、熙寧,、大定,、康熙等通寶錢均為平錢。 折二錢 一枚當(dāng)二文即兩個平錢使用的錢,。形體稍大于平錢,。一般徑 2.7 ~ 2.9 厘米,重5 ~ 8克,。折二錢總量不少于小平,,以北宋所出為最多,常見有元豐,、政和等折二錢,。 折三錢 一枚當(dāng)三文、折合三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品種及數(shù)量均少,,如北宋慶元,、 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錢中,均有折三錢,。 折五錢 指一枚值五文,、折合五個平錢使用的錢。一般徑 3.2 ~ 3.6 厘米,,輕重不一,。如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錢中, 均有折五錢,。亦有稱"當(dāng)五錢"者,。 大錢 泛指"當(dāng)十"以上、包括"當(dāng)五十",、"當(dāng)百",、"當(dāng)五百"、"當(dāng)千"在內(nèi)形體較大的高額錢,。此類錢之大小輕重?zé)o一定規(guī)律,,且時有大小錯出、輕重倒置現(xiàn)象,,多系經(jīng)濟困頓,、通貨膨脹的產(chǎn)物。自唐代當(dāng)十開元到清朝當(dāng)千咸豐,,歷代大錢層出不窮,,名類繁多。至于新莽的"大布黃 ( 當(dāng) ) 千",、"一刀平五千",,三國孫吳的"大泉當(dāng)千"以及五代劉守光的"應(yīng)天元寶"背"萬"即當(dāng)萬錢,更是徒有虛名,、變相榨取民間財富的虛值大錢,。 榆莢錢 又稱"莢錢",指錢體輕薄如榆樹之莢 ( 榆錢 ) 的小錢,。如西漢初年所鑄薄小"半兩",,民間即呼為"榆莢錢"。 鵝眼錢 或稱"雞目錢",。錢體輕小如鵝眼,、雞目之類的劣錢。如從東漢末年至六朝間所出劣質(zhì)特小"五銖"錢,,一般被統(tǒng)稱為鵝眼錢或雞目錢,。 男錢 舊時傳說婦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錢。如十六國后趙石勒所鑄"豐貨",,因錢文壯實豐滿,,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稱為"男錢",。 女錢 南朝梁武帝所鑄"五銖",,因其輕薄弱小而被稱為"女錢"又謂系對"男錢"而言,婦女佩之可以生女,。然均傳說,,不足信,。 稚錢 三國蜀漢"五銖" ( 一說梁五銖 ) 中有種錢體輕薄、文字纖弱,、穿孔特大之"五銖",,被稱之為"稚錢"。與"女錢"一樣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婦女及兒童的鄙薄與輕視,。 官爐錢 由國家或地方政權(quán)機構(gòu)設(shè)爐監(jiān)鑄的錢,。如自西漢上林三官"五銖"至清末戶部寶泉局所出"宣統(tǒng)通寶"均屬"官爐錢"。歷代少數(shù)民族,、封國或割據(jù)政權(quán)監(jiān)錢機關(guān)督察鑄行的錢幣,,一般也被視作官爐錢。 私鑄錢 民間私爐盜鑄的錢幣,。因意在牟利,,私鑄錢一般比官爐錢輕小粗惡;從銅質(zhì)到文字都明顯劣于同時官爐所出之錢,。然各代私鑄錢雖禁難止,,存世數(shù)量均不為少。 后鑄錢 后世啟用前代年號補鑄或重鑄的錢,。如"大中通寶"部分記地錢,即于洪武年間按洪武錢制補鑄的,,"泰昌通寶"系泰昌帝死后由其子天啟帝補鑄,。此類錢幣即為后鑄錢。 鎮(zhèn)庫錢 鑄錢工場正式開爐澆鑄前,,為進貢,、紀念或避邪而先行特制的大錢。如"大唐鎮(zhèn)庫",、"咸豐元寶"特大"鎮(zhèn)庫"錢等,。鎮(zhèn)庫錢一般制作精美,存世絕少,。 套子錢 通過不同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龍的錢,。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幣值等級配套,;全昌開元以背文鑄地配套;"唐國通寶"可以不同字體配套,;"淳熙通寶"可按記年,、記監(jiān)配套;"順治通寶"可據(jù)五種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種,、數(shù)量及風(fēng)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為最有名,、最珍貴的"套子錢",。 厭勝錢 又稱"厭勝錢"。"厭勝"意即"厭而勝之",,系用法術(shù)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鑄成錢幣形態(tài)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紀念品統(tǒng)稱為"厭勝錢",。一般僅供佩帶玩賞用,而不作貨幣流通,。我國自漢代起官,、私爐均行鼓鑄,品類甚多,,且有發(fā)展,,其中吉語、八卦,、供養(yǎng),、撒帳、打馬格及春錢等數(shù)種傳世甚豐,。除銅錢外尚有以金銀制作者,,不一而足。 吉語錢 厭勝錢屬,。一般分以通用錢號添鑄吉語以及吉語為文,、加鑄圖像兩類。如"五銖"錢面添鑄"君宜侯王",、"長宜子孫"等吉語,;"嘉慶通寶"背鑄"萬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類則面文為"長命富貴",、"龜鶴齊壽",錢背則見各種吉祥及辟邪圖像等,。 八卦錢 厭勝錢屬,。錢面為八卦圖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字;背文多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對應(yīng)生肖圖 ( 鼠?;⑼玫?) ,。穿孔圓形。民間多以此錢可避邪保安,,所鑄甚多,, 大小版式各異,精粗互見,。 撒帳錢 厭勝錢屬,。舊時女子婚嫁儀典上,女賓以金錢彩果拋撒其新房帳下,;此種特鑄拋撒之錢謂之"撒帳錢",。此俗始于唐代公主出嫁,后為民間沿襲,。錢文多系"金玉滿堂",、"忠孝傳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異,,面背或有各類吉祥圖案裝飾其間。 供養(yǎng)錢 厭勝錢屬,。亦稱"供佛錢",、"廟宇錢"。舊時官方或寺院所鑄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以元代所出最多。錢面除沿用年號,、國號文字者,,更有"香花供養(yǎng)"、"大安福寺",、"寶珠菩薩",、"進香直社"等;背文則有"神",、"護圣",、"香殿"等等。此類錢制作粗疏,,形體偏小,,傳世不多。 馬錢 亦稱"打馬格錢",?;蛎婊虮宠T有駿馬圖像,;錢文為武將或良馬名,如"魏將吳起",、"唐將散騎",、"追風(fēng)之馬"、"千里之馬",、"飛黃",、"渠黃"、"赤兔",、"龍駒"等數(shù)十百種,。馬錢為宋代前后作打馬游戲用,格局類似棋牌,,惜今已失傳,。 春錢 面背鑄有男女交媾秘戲圖像,間有文字如"風(fēng)花雪月"等,。舊時由長者授于新婚子媳,,或作傳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孫用,類乎古代春宮圖識或風(fēng)月定鑒等,。 冥錢 又稱"羨瘞 ( 音義 ) 錢",、"明器"。專為死者殉葬鑄制之錢,,有銅,、銀、錫,、鉛,、陶、泥數(shù)種,。自秦漢特小"半兩",、"五銖"起,歷代均有所出,。除"消災(zāi)",、"太平"等類錢文,,近代出土遼代之"清寧二年",、"大康六年"均為記年之冥錢珍品。 連錢 指一爐所鑄因未曾鏨開而連在一起的兩枚古錢,。如戰(zhàn)國晚期的"四布當(dāng) ",、新莽的" 刀"等均有"連錢"。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仿佛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后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厘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厘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雕母 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六朝后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zhì)雕母多種,。形體稍大,銅質(zhì)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文字纖勁。是為古錢中至珍之品,。 鑄母 一般通稱"母錢",。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澆鑄以供成批造錢用的母錢,。鑄母雖稍遜于雕母,,然其質(zhì)地、品相依舊異常精美,。 鐵母 鐵錢的母線,。一般均據(jù)雕母以優(yōu)銅翻鑄而成,以兩宋鐵母為多,。錢體較鑄制出的鐵錢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鐵錢精整美觀,甚珍罕,。 子錢 以母錢翻砂大批澆鑄出來的銅錢或鐵錢,。一般正用品及傳世品均系"子錢"。 樣錢 可分兩類:由造錢主管機關(guān)呈送帝王以供審閱,、抉擇的樣錢叫"進呈樣錢",,多由銅、蠟,、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頒發(fā)至各地造鑄爐場當(dāng)作樣品或母錢的樣錢叫"部頒樣錢",。樣錢亦具母錢精良優(yōu)美的特性,。 試范錢 鐵錢 (含銅錢) 正式開鑄前先以銅汁試澆的錢樣,亦稱"試樣錢",。 初鑄錢 最初以錢范或母錢范鑄出來的子錢,,或謂"頭爐錢"。此類錢較后鑄者顯得精整,,文字峻深,,邊廓堅挺,品相佳美,。 銹色 古錢表面著銹后呈現(xiàn)出的色澤,。因古錢遭際不同而各有千秋。銅錢遇酸性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的綠銹有"松綠",、"瓜皮綠"或"靛藍"色,;遇喊性環(huán)境則顯現(xiàn)紅色,可見"朱砂銹"、"雞血斑"等,;在中性環(huán)境中因表層氧化可顯出水銀色,,俗稱"水銀古"。古錢年久生成的銹色自然,、透徹,,銹層堅硬板結(jié),與作偽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銹不同,。 生坑 出土未久呈現(xiàn)新鮮銹色的古錢謂之"生坑"?;螂m出土有年然銹色未遭損壞,,一如現(xiàn)坑時模樣者,一般也稱"生坑",。 熟坑 出土多年表層雖受磨損,、氧化,但依舊留存部分銹跡的古錢,,稱為"熟坑",。舊譜又釋為"老生坑",文義欠精當(dāng),,以統(tǒng)用"熟坑"為宜,。 傳世古 古錢出爐后從未著土,因長期氧化致使錢面牢結(jié)一層黑膜,,猶涂過黑漆一般烏黑發(fā)亮,,是謂"傳世古",又稱"黑漆古",。此類錢若經(jīng)長期把玩撫摩,,而使錢文及內(nèi)外廓露出紅潤銅色,錢肉依然黑亮,,則為"傳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 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dāng)?shù)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shù)以八十文為陌。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shù)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后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zhì)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xiàn)象,。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qū)別于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并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官鑄錢均屬制錢,。 普爾錢 "普爾"為維吾爾語,意即為"錢",。清乾隆年間新疆始鑄方孔圓錢,,因用其地所產(chǎn)紅銅鑄造,故錢色發(fā)紅,,遂又稱"新疆紅錢",。其時先后鑄制紅錢即"普爾錢"的有伊梨、阿克蘇,、葉爾 ,、喀什葛爾及庫東等局。 阿堵物 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 ( 搬走這個東西 ) ,仍不言"錢",。后人遂有以"阿堵物"戲稱錢者,。 摘自《簡明古錢辭典》 中國歷代鑄錢年表 西周 銅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晉:空首布 戰(zhàn)國 齊:齊刀,、齊圓錢三種 燕:明刀,、針首刀、齊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兩十四銖,、兩錙、文信、長安,、半兩 楚:印子金,、連布、殊布當(dāng)十,、蟻鼻錢 趙: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三孔布,、直刀、圓錢 韓:銳角布,,方足布 魏:橋足布,、方足布、圓錢 中山:大尖首刀 東周:東周圓錢,、東周方足布 西周:西周圓錢 西漢 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 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 少帝(劉恭) 前187~前184 八銖半兩 少帝(劉弘) 前183~前180 五分錢(六銖半兩) 文帝(劉恒) 前179~前157 四銖半兩 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 武帝(劉徹) 前140~前87 三銖、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 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 昭帝五銖 廢帝(劉弗賀)前74 宣帝(劉詢) 前73~前49 宣帝五銖、小五銖 元帝(劉大) 前48~前33 四出五銖 成帝(劉驁) 前32~前7 哀帝(劉欣) 前6~公元1 平帝(劉刊) 公元1~公元6 (劉嬰)公元6~公元8 新 王莽 9~20 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 更始帝(劉玄) 21-23 更始五銖,、 公孫述 鐵半兩、鐵五銖 東漢 光武帝(劉秀) 23~57 建武五銖 明帝(劉莊) 58~75 五銖 章帝(劉怛) 76~87 五銖 和帝(劉肇) 88~105 五銖 殤帝(劉?。?106~106 五銖 安帝(劉佑) 107~125 五銖 少帝(劉懿) 125 五銖 順帝(劉保) 126~144 五銖 沖帝(劉炳) 144~145 五銖 質(zhì)帝(劉纘) 146~146 五銖 桓帝(劉志) 147~167 五銖 靈帝(劉宏) 168~189 五銖,、中平四出五銖 廢帝(劉辨) 189 獻帝(劉協(xié)) 190~220 五銖、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魏 文帝(曹丕) 220~226 明帝(曹睿) 227~239 魏五銖 齊王(曹芳) 240~254 魏五銖 高貴鄉(xiāng)公 254~260 元帝(曹奐) 260~265 吳 大帝(孫權(quán))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當(dāng)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會稽王(孫亮) 252~258 景帝(孫休) 258~264 末帝(孫皓) 264~280 蜀 昭烈帝(劉備) 221~223 蜀五銖,、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劉禪) 223~263 直百五銖、直百,、直一 西晉 武帝(司馬炎) 265~290 惠帝(司馬衷) 290~306 西晉五銖 懷帝(司馬熾) 306~313 愍帝(司馬鄴) 313~316 東晉 元帝(司馬睿) 317~322 明帝(司馬紹) 322~325 沈充造"沈郎五銖" 成帝(司馬衍) 325~342 康帝(司馬岳) 342~344 穆帝(司馬聃) 344~361 哀帝(司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馬奕) 365~370 簡文帝(司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馬曜) 372~396 安帝(司馬德宗) 396~418 恭帝(司馬德文) 418~420 后趙 石勒鑄:豐貨 成漢 李壽鑄:漢興 北涼 沮渠蒙遜鑄:涼造新泉 夏 赫連勃勃鑄:大夏真興 宋 武帝(劉裕) 420~422 少帝(劉義符) 422~424 文帝(劉義?。?424~453 四銖 孝武帝(劉駿) 453~464 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前廢帝(劉子業(yè))465 永光,、景和 兩銖,、永光 明帝(劉閾) 465~472 后廢帝(劉昱) 472~477 順帝(劉準) 477~479 南齊 高帝(蕭道成) 479~482 武帝(蕭賾) 482~493 劉悛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明帝(蕭鸞) 493~498 東昏侯(蕭寶卷) 498~501 和帝(蕭寶融) 501~502 梁 武帝(蕭衍) 502~549 天監(jiān)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簡文帝(蕭綱) 549~551 元帝(蕭繹) 552~554 敬帝(蕭方智) 555~557 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陳 武帝(陳霸先) 557~559 文帝(陳倩) 560~566 天嘉五銖 廢帝(陳伯宗) 567~568 宣帝(陳頊) 569~582 太貨六銖 后主(陳叔寶) 583~589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壽) 423~452 文成帝(拓跋睿) 452~465 獻文帝(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太和五銖 宣武帝(元?。?500~515 永平五銖 孝明帝(元詡) 516~528 孝莊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銖 長廣王(元曄) 530-531 節(jié)閔帝(元恭) 531 安定王(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東魏 孝靜帝(元善見) 534~550 小樣永安五銖 西魏 文帝(元寶炬) 535~551 大統(tǒng)五銖 廢(元欽)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齊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銖 廢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緯) 564~577 幼主(高恒) 577 承光 北周 孝閔帝(宇文覺) 557 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永通萬國,、北周布泉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靜帝(宇文衍) 579~581 隋 文帝(楊堅) 581~604 置樣五銖、五銖白錢,、隋五銖 煬帝(楊廣) 604~617 隋五銖 恭帝(楊侑) 617~618 唐 高祖(李淵) 618~626 開元通寶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開元通寶 高宗(李治) 649~683 開元通寶,、乾封泉寶 中宗(李顯) 684 開元通寶 睿宗(李旦) 684~690 開元通寶 則天皇帝 690~705 開元通寶 玄宗(李隆基)712~756 開元通寶 肅宗(李亨) 756~762 開元通寶、乾元重寶 代宗(李豫) 762~779 開元通寶,、大歷通寶 德宗(李適) 779~805 開元通寶,、建中通寶 順宗(李誦) 805 開元通寶 憲宗(李純) 805~820 開元通寶 穆宗(李恒) 820~824 開元通寶 敬宗(李湛) 824~827 開元通寶 文宗(李昂) 827~840 開元通寶 武宗(李炎) 840~846 開元通寶、會昌開元通寶背有: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種,,為各鑄地州名,。 宣宗(李忱) 846~859 開元通寶 懿宗(李漼) 859~873 開元通寶、咸通玄寶 僖宗(李儇) 873~888 開元通寶 昭宗(李曄) 888~904 開元通寶 哀宗(李祝) 904~907 開元通寶 史思明 得壹元寶?順天元寶 后梁 太祖(朱全忠) 907~910 開平元寶 末帝(朱友貞) 911~923 后唐 莊宗(李存勗) 923~926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寶 閔帝(李從厚) 934~935 后晉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寶 出帝(石重貴) 944~947 后漢 高祖(劉知遠) 947~948 漢元通寶 隱帝(劉承祐) 948~951 后周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寶 世宗(柴榮) 954~960 劉仁恭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dāng)千,、應(yīng)天元寶、應(yīng)圣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前蜀 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南唐 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保大元寶,、永通泉貨,、南唐開元 南漢 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后蜀鑄 廣政通寶,、大蜀通寶 閩 開元通寶背閩、福鉛錢,、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吳越 鉛開元 楚 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北宋 太祖(趙匡胤) 960~976 宋元通寶 太宗(趙光義) 976-997 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真宗(趙恒) 998~1022 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祥符通寶、天僖通寶 仁宗(趙禎) 1022~1063 天圣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英宗(趙曙) 1064~1067 治平元寶,、治平通寶 神宗(趙頊) 1068~1085 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哲宗(趙煦) 1086~1101 元佑通寶、紹圣元寶,、紹圣通寶,、紹圣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徽宗(趙佶) 1101~1125 建國通寶,、圣宋元寶、圣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欽宗(趙桓) 1126~1127 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李順 應(yīng)運元寶,、應(yīng)感通寶 南宋 高宗(趙構(gòu)) 1127~1162 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孝宗(趙眷) 1163~1190 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光宗(趙惇) 1190~1194 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寧宗(趙擴) 1195~1224 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 理宗(趙昀) 1225~1264 大宋元寶、大宋通寶,、圣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度宗(趙基) 1265~1274 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 恭宗(趙顯) 1275 端宗(趙顯) 1276~1278 帝丙(趙丙) 1278~1279 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907~926 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會同通寶 世宗(耶律阮) 947~951 天祿通寶 穆宗(耶律璟) 951~969 應(yīng)歷通寶 景宗(耶律賢) 969~982 保寧通寶 圣宗(耶律隆緒) 982~1031 統(tǒng)和通寶 興宗(耶律宗真) 1031~1054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乾統(tǒng)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毅宗(李諒祚) 1048~1067 西夏文福圣寶錢 惠宗(李秉常) 1067~1086 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崇宗(李乾順) 1086~1139 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桓宗(李純祐) 1193~1206 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皇建元寶 神宗(李順頊) 1211~1223 光定元寶 獻宗(李徳旺) 1223~1226 末帝 1226~1227 金 太祖(完顏阿骨打) 1115~1123 太宗(完顏晟) 1123~1135 天輔通寶 熙宗(完顏dan) 1135~1149 天眷通寶、元寶,、皇統(tǒng)元寶 海陵王(完顏亮) 1149~1161 正隆通寶 世宗(完顏雍) 1161~1189 大定通寶 章宗(完顏景) 1189~1208 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 1208~1213 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宣宗(完顏洵) 1213~1223 貞佑元寶,、通寶 哀宗(完顏守緒) 1223~12324 末帝 (完顏承麟) 偽齊劉豫 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元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大朝通寶、中統(tǒng)元寶,、至元通寶 成宗(鐵穆耳) 1294~1307 元貞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武宗(海山) 1308~1311 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國寶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1~1320 皇慶元寶 英宗(碩德八剌) 1321~1323 延佑元寶、通寶 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1323~1328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天順帝(阿速吉八) 1328 泰定通寶、元寶 文宗(圖貼睦爾) 1328~1329 明宗(和世剌) 1329~1332 寧宗(懿麟質(zhì)班) 1332 順帝(妥歡貼睦爾) 1333~1368 至元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元末義軍 大周 張士誠 1353 天佑通寶 大宋 韓林兒 1355 龍鳳通寶 天完 徐壽輝 1358 天啟通寶、天定通寶 漢 陳友諒 1360 大義通寶 吳王 朱元璋 大中通寶 明 太祖(朱元璋) 1368~1398 洪武通寶 恵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朱棣) 1403~1424 永樂通寶 仁宗(朱高熾) 1425 洪熙通寶 宣宗(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寶 英宗(朱祁鎮(zhèn)) 1436~1449 景宗(朱祁鈺) 1450~1457 英宗(朱祁鎮(zhèn)) 1457~1464 憲宗(朱見深) 1465~1487 孝宗(朱祐堂) 1488~1505 弘治通寶 武宗(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朱厚璁) 1522~1567 嘉靖通寶 穆宗(朱載厚) 1567~1572 隆慶通寶 神宗(朱翊鈞) 1573~1620 萬歷通寶 光宗(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寶 熹宗(朱由校) 1621~1627 天啟通寶 毅宗(朱由檢) 1628~1644 崇禎通寶 李自成 永昌通寶 張獻忠,、孫可望 大順通寶,、西王賞功、興朝通寶 南明 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歷通寶,、興朝通寶 三藩 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 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 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太宗(皇太極) 1626~1643 天聰漢錢 世祖(福臨) 1644~1661 順治通寶 圣祖(玄燁) 1661~1722 康熙通寶 世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寶 高宗(弘歷) 1736~1795 乾隆通寶 仁宗(顒琰) 1796~1820 嘉慶通寶 宣宗(旻寧) 1821~1850 道光通寶 文宗(奕佇) 1851~1861 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穆宗(載淳) 1862~1874 同治通寶,、重寶 德宗(載湉) 1875~1908 光緒通寶,、重寶 (溥儀) 1909~1911 宣統(tǒng)通寶 太平天國 天國通寶、天國圣寶,、太平天國,、太平圣寶 古銅錢化學(xué)成份分類 1、紫銅: 又稱純銅,,古代含銅量約在96%至99%,,呈紫紅色。 2,、青銅: 青銅可分為兩大類: (1)錫青銅:含錫20%至30%,。若含錫在于20至30%則錢呈銀白色,俗稱"白銅"錢,。含錫量少則錢呈淡棕色,,俗稱青黃色。古代錫青銅都含有鉛,,一般在3至8%,,相當(dāng)現(xiàn)代錫青銅的化學(xué)成份。 (2)鉛青銅:含錫2至10%,,含鉛9至60%,。若含錫、鉛量多,,則錢呈灰白色,,若含錫、鉛量少,,則錢呈黃青色,。在先秦時期青銅錢的含量都較多,一般都在職7至56%,,個別高達62%,。到漢代含鉛量~9%。若鉛量在座~33%,,則相當(dāng)現(xiàn)代鉛青銅的化學(xué)成份,。 3、黃銅: 黃銅在明清時期就用于鑄造銅錢了。明嘉靖年間就用黃銅大量鑄錢,。古代稱"鋅"為"倭鉛",。用爐甘石熔煉而成(即菱鋅礦ZnCO3)。D 元代就有:"赤銅入`爐甘石`煉為黃銅,,其色如金"的記載,。在明代后期我國的鋅已向國外出口,鋅錠含鋅量達98%以上,。黃銅又可分為: (1)黃銅:含鋅3~40%,。若含鋅量在10~20%稱為紅銅(新疆地區(qū)),俄國稱為丹銅,。 (2)鉛黃銅:含鋅35~43%,,含鉛0.3~3%。正明清時期的銅錢中有的含鉛量還要多些,。含鋅量有時會少些在20~40%,。 (3)錫黃銅:含鋅9~40%,含錫0.2~2%,。有時也含有少量的鉛,。 4、白銅: 在明代我國就可生產(chǎn)銅鎳合金,,其成分為銅40~58%,,鎳7.7~31.6%,鋅25.4~45%,。以后傳到德國,,經(jīng)仿制才制成電阻材料稱"德國銀"。白銅又可分為: (1)普通白銅:含鎳\+鈷0.57~2.6%,。 (2)鐵白銅:含鎳\+鈷0.5~1.5%,含錳0.5~1.2%,。 (3)鋅白銅:含鎳\+鈷12~16.2%,,鋅23~28%。 (4)砷白銅:在東晉時期甸就生產(chǎn)出砷白銅,,即將赤銅加"砒石"煉為白銅,。含砷量約10%,呈銀白色,。因在熔煉過程中產(chǎn)生巨毒氣體,,故很少用。 5,、小結(jié): 在古銅錢中使用最多,。其次是紫銅錢。到明清時期才使用黃銅錢(早期僅見"壯泉四十"是黃銅錢)。俗稱的白銅錢實際上是含錫量多功能些的表鯛錢,?;旧喜皇怯幸馍a(chǎn)砷白銅錢。 二,。古銅錢腐蝕后表面顏色的機理分析 A:古銅錢長期埋在土壤中銹蝕是最普通最常見的現(xiàn)象?,F(xiàn)按土壤的特性可分為酸性、堿性,、中性三類情況. 1.酸性土壤中的銹蝕機理分析 古銅錢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銹蝕機理分析:古銅錢長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銹蝕顏色一般呈綠色(顏色由蘋果綠--淡綠--中綠--深綠--橄欖綠逐漸進變化0,,并產(chǎn)生堿式碳酸銅[CuCO3.3Cu(OH)3]呈淡綠色,有時還會產(chǎn)生堿式硫酸銅[CuSO4.3Cu(OH)2],呈橄欖綠色,,并在錢表面形成穩(wěn)定的保護膜,。由于銹蝕的厚度不同,銹的化學(xué)成份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會形成各種深淺不同的綠色。俗稱松綠,、瓜皮綠,、純綠、綠漆古,、靛蘭綠等,。這類銹蝕往往是全面腐蝕和局部腐蝕的綜合產(chǎn)物,同時還會產(chǎn)生電化學(xué)腐蝕,。故錢面會呈斑狀,、槽狀及坑眼,又因有晶間腐蝕和選擇腐蝕,,銅錢內(nèi)部的錫,、鉛等易腐部份腐蝕掉,,而使銅錢的比重減小就變輕了,,并產(chǎn)生微細的小針眼,,使錢聲變啞,,綠銹從孔中產(chǎn)生,,俗稱"入骨銹",。 2.堿性土壤中的銹蝕機理分析 古銅錢埋在堿性土壤中的銹蝕機理分析:古銅錢一般在民間使用流通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之久,。就會銹蝕產(chǎn)生堿式硫酸銅,,后又埋在堿性土壤中(PH7-10)與還原類物質(zhì)如有機物糖類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而生成氧化亞銅Cu2O呈深紅色,,還會生成鉛丹Pb3O4呈大紅色,。欲稱朱砂銹,雞血斑,,棗皮紅,,黃斑等。同時還保留部分堿式硫酸銅,故保存部分綠銹,,所以古銅錢呈紅綠銹,。同時也會產(chǎn)生局部腐蝕及電化學(xué)腐蝕,所形成的微小針眼中也有紅綠銹產(chǎn)生,,欲稱入骨銹,。由上述可知古銅錢必須先產(chǎn)生綠銹后才會還原而生成紅銹。故是紅銹蓋綠銹,。在沙中則形成"干沙銹"即綠中有沙并有黃,、紅斑。 3.中性土壤中的銹蝕機理分析 古銅錢長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會生銹,,但有些古銅錢的含錫量偏高,,若錫在15-32%時,從"銅一錫系狀態(tài)圖"分析,,形成a固溶晶體和 共析體組成.而其中的 相(Cu3Sn)及SN,,因錫析出到錢表面形成所謂"水銀光"又稱"水銀浸"。同時錫青銅還會有"逆偏析"趨向,,即錫由內(nèi)外析出,,使銅錢表面呈"白斑'又稱之為"錫汗"。當(dāng)含錫量在10-305時還會產(chǎn)生二氧化錫(SnO2)呈銀灰色.這些現(xiàn)象也會同時產(chǎn)生,或分別產(chǎn)生,都會使銅錢表面形成"水銀光",。因中性土壤極不穩(wěn)定,,很容易改變成為酸性或堿性土壤,故有些古銅錢先形成少量的紅綠銹后再產(chǎn)生"水銀光",。 B:古銅錢長期浸在水中銹蝕機理分析 古銅錢長期浸埋在較清潔的江,、河水中,腐蝕極微弱,,一般小于0.0025毫米/年,,黃銅錢略快些。若古銅錢久浸埋在有污染的水田中或含硫酸鐵[Fe2(SO4)3]的礦水中,,則會使銅錢嚴重腐蝕,,生成氧化亞銅和硫化亞銅(Cu2S),一呈紅色,,一呈黑色,并均勻分布,,使錢表面形成如薄殼狀的灰色銹蝕(顏色由?;?-銀灰--淡灰--中灰--深灰漸變)。 C:古銅錢長期存放在大氣中銹蝕機理分析 紫銅,、青銅,、黃銅錢在大氣中都很穩(wěn)定,一般小于0.00015毫米/年,在銅錢表面會生成一層極穩(wěn)定的保護薄膜,,主要是堿式硫酸銅呈橄欖綠色,,還會產(chǎn)生氧化銅(CuO)中黑色,硫化亞銅黑色,,及氧化亞錫(SnO)棕黑色,。年代越久則銹層加厚顏色也變深,俗稱為"黑漆古",,若長期在手中把玩則會使錢表面光亮如鏡俗稱"傳世古",。但在這類古銅錢中也產(chǎn)生電化學(xué)腐蝕,故是"啞聲',。若古銅錢長期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大氣中或土中)也會產(chǎn)生氧化銅和氧化亞金星呈深黑色,,俗稱"黑漆古"。有些銅錢先生成紅綠銹后,,又在干燥環(huán)境中生成氧化銅和氧化亞金星,,一般稱這種有紅綠銹的"黑漆古"錢為"包漿"。 三,。古銅錢耐蝕性能的評級: 金屬材料耐蝕性能共分10級,,而古銅錢耐蝕性能都極強,一般都在1-5級之內(nèi),。 極強耐蝕性:1級別 0.001毫米/年 很強耐蝕性:2級 0.001-0.005毫米/年 很強耐蝕性:3級 0.005-0.010毫米/年 強耐蝕性:4級 0.010-0.05毫米/年 四,。銹蝕現(xiàn)象專用述語 (1)生坑:在各類型土壤中出土的古銅錢,銹蝕明顯并保存完好稱為生坑,。只說"表面氧化嚴重"是片面和不確切的,,應(yīng)改為銅錢"銹蝕明顯"。因其不僅表面有銹蝕,,而且內(nèi)部也有晶間腐蝕等存在,。 (2)熟坑:出土多年但依舊保留部分銹跡的古銅錢。又稱為"老生坑",。 (3)傳世古,;存放在大氣中銹蝕的古銅錢,又經(jīng)常期把玩,,表面黑又光亮,。 (4)黑漆古:存放在干燥環(huán)境中的古銅錢,未經(jīng)把玩,,表面呈黑色,。 (5)水銀古:古銅錢含錫量高并在中性土壤中形成可見的"水銀光",即表面有銀白色的銹層,。有些書上只說表面銀白色的氧化層,,是片面和不確切的,。 (6)包漿:古銅錢在水中或干燥環(huán)境中銹蝕后呈多種顏色,即為紅,、黃,、綠銹的"黑漆古"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