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1 13:57:28)
元朝末年,,自然災(zāi)害頻有發(fā)生,黃河地區(qū)水患尤其嚴重,。同時統(tǒng)治者的高壓統(tǒng)治,,導(dǎo)致紅巾軍起義,戰(zhàn)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nóng)業(yè)有所恢復(fù),。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發(fā)生了“靖難之變”戰(zhàn)亂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東、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jīng)濟,。 明代時,,當(dāng)時將山西境內(nèi)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根據(jù)《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nèi),,先后共計從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甘肅等十余省,500多個縣市,。 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志如《溫縣志》,、《寶豐縣志》、《寧陽縣志》,、《丹風(fēng)縣志》,、《商南縣志》、《山陽縣志》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qū)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現(xiàn)在古大槐樹為中國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有20余萬人前往景區(qū)祭祖,。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于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cè)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nèi),,這里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luò)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fā)“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nèi)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zāi)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zhèn)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zhàn)時有發(fā)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未及醫(y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zhàn)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tǒng)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fēng)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明朝滅亡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quán)和發(fā)展經(jīng)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dāng)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jù)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cè)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gòu)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shè)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jié),,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fā)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后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xiāng)的標志,?!皢栁易嫦群翁巵恚轿骱槎创蠡睒?。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边@首民謠數(shù)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廣為流傳,。(據(jù)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里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qū)。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zhuǎn)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nóng)業(yè)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步得到恢復(fù),,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洪洞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xiāng)后,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cè),,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并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guān)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zhèn)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后,,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于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zāi)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dāng)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復(fù)形(兩瓣)?!罢l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蹦闳粲信d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dāng)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后用一根長繩聯(lián)結(jié)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xiāng),。”至今移民后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xiāng),。由于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xí)慣了,,以后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襲了這種習(xí)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于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shù)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于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么,,都會聯(lián)想起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為了寄托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xiāng)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qū)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dāng)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堂里供奉著所有從大槐樹下遷出去的姓氏牌位,,總共1230個,,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jīng)過搜集整理,,公諸于眾,,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guān)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fù)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fēng)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xiāng)的后裔已遍布全國十八個省,,五百縣,,有的還遠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 遙想當(dāng)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xiāng)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愿大槐樹與海內(nèi)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lián)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xiāng)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yīng)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于今猶動故鄉(xiāng)恩,。 譽延嘉樹,;蔭庇群生。來源:洪洞縣志 2007年4月1日
根據(jù)《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及筆者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不完全統(tǒng)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00余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余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陜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nèi)蒙9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4縣(市),廣西1縣,。 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 筆者從1982年至2002年21年間收集的全國各地大槐樹移民后裔6000余件(人次)信函,、家譜、碑文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等有關(guān)姓氏資料及洪洞縣現(xiàn)有姓氏資料整理匯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69個,現(xiàn)試以百家姓形式編輯如下: 山西洪同 厲史尤長 炎黃子孫 萬代榮昌 堯都平陽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師 禹夏商湯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強 燕韓趙魏 齊楚秦龐 相茹紀信 漢高劉邦 晉隋唐宋 遼金祁連 蒙時末年 戰(zhàn)斗弋常 天宰水寒 北國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禮郁新 納皋奏爨 賈村古槐 濟中官遷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過橋行路 輩井吏鄉(xiāng) 京經(jīng)魯于 蘇折涂杭 冀安東省 寧淮陜甘 湘桂隆慶 旭惠澤桓 社刁弓張 智慧和暢 富饒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勞作 霍岳豐唱 麥苗青綠 玉鋒巒嵐 知足能樂 碩果森滿 溫柔 貼 幸??煸?/span> 宮廷繁華 俞院梅蘭 景泰晨花 陣宣童 康喜郟靖 崇振綦萇 吾項邢海 呂律陶顏 宗族修普 尋根記念 范黎朱公 暴財施善 陸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韋蔡倫 堤玄於錢 來嵇馮申 孟柯鹿班 彥博畢升 喬 許郇 蕭何竇儀 邵甬倪贊 裴巨盧值 晏隱薛旋 粟宇阮籍 鄧攸龔賢 彭悅樊邰 聶耳釋鄺 少帥肇司 崔浩褚員 曹操宓佴 袁枚隨淵 晁蓋李適 衡聞邴添 鄭杰南全 應(yīng)懷復(fù)初 守仁續(xù)鄒 石蒲段讓 郜丁光陳 馬牧左權(quán) 絨甲衛(wèi)營 郭種王軒 薄后淳義 壽駢墨香 董藺賀茍 保運孤藏 伏席吳回 蒯緱開鞍 盍逯伍胥 佼較眭嚴 巴焦句滕 柴胡米蓮 麻婁云凌 艾葉伸展 摸藥杜鐘 飛深秋煙 閘謝黨生 菜霞嬌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楊 尖負忠任 彌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鈔顧全 那茍言笑 達鞠勇剛 牟閩神尹 百億希望 莊居滑稽 交誼宜減 毛裘刑衣 蔣才郇練 鈕扣儂紐 介紹萎婉 秘密革職 偉戴羨漫 靄門竺扈 妙碧豈談 姚鵬祝傅 莫及鞭嬋 白日落露 渠窄需寬 卜從揭蒂 布依曲彎 別俱易格 蹇貴巢雙 管舒烏丌 符合魚養(yǎng) 計甕會駱 歐樂余閃 睦佩斐翠 親毋誠方 欽校慈母 共益泥譚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車龍 篩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補凡 更進奕步 關(guān)察風(fēng)向 敦迪克寇 獨皮恒當(dāng)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貢稅狐弭 郝赫轷單 徹查費靳 池蔭赤藍 仟曳仇賽 繼可楓潘 抄習(xí)簡問 蘆沈儲延 哈腰鞏息 己梯渾染 盛恩邊營 冷血容閻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鎖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項 姬吉陰危 韶所郎坊 尼也慕幕 咎隗賠詹 祿羅為胃 鮑谷鳳曼 繳偽岑莘 繆斯侶欒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戶曉 這只廖湛 直廉余仉 菖賴庫闞 要么 雒 潤卡翁罡 咎油訾璩 閩境審匡 坡箕雷瞿 遲啜其宛 逢戈叢荊 靈郗佟鮮 倘鄔蔚幺 隗股脫撖 銀銅鐵木 解椎覃盤 買舟宓冉 諸葛令狐 皇甫歐陽 司馬夏侯 上官呼延 肖葛鈐勵 頡俎貝浦 束利扶暨 薊鄂廣弘 茅蓬酆酈 賁麴麋斜 越堵敖融 闕夔殳紅 空厙成諸 勝豆刀德 貫六侶奉 農(nóng)沃宦雍 慎終須仰 曷鑒化位 濮 洪洞大槐樹洪洞移民 洪洞大槐樹遷民并非自明代開始,,從宋、金便有,,元初不斷,,而到了明初,則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有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明代的遷民活動,,延續(xù)了有明一代,不過主要在洪武和永樂年間,。清乾隆年間,,這種活動還在延續(xù),,不過是零星的。
洪洞大槐樹遷民并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之人,。根據(jù)《明史》、《明實錄》的記載,,按當(dāng)時的行政區(qū)劃,,太原府轄州六縣二十二,;陽曲縣,、太原縣、榆次縣,、太谷縣,、祁縣、徐溝縣,、清源縣,、交城縣、文水縣,、壽陽縣,、臨縣、盂縣,、靜樂縣,、河曲縣;平定州:樂平縣,;忻州:定襄縣,;苛嵐州:嵐縣、興縣,;代州:五臺縣,、繁峙縣、諄縣,;保德州,;石州:寧鄉(xiāng)縣。平陽府轄州六縣二十九:臨汾縣,、襄陵縣,、洪洞縣,、浮山縣、趙城縣,、太平縣,、岳陽縣、曲沃縣、翼城縣、汾西縣,;蒲縣,;蒲州:臨晉縣、榮河縣,、猗氏縣、萬泉縣、河律縣,;解州:安邑縣、夏縣,、聞喜縣,、平陸縣、芮城縣,;絳州:稷山縣,、絳縣、垣曲縣,;霍州:靈石縣,;吉州:鄉(xiāng)寧縣、隰州:大寧縣,、石樓縣,、水和縣。澤州轄縣四:高平縣,、陽城縣,、陵川縣、沁水縣,。潞州轄縣六:長子縣,、屯留縣、襄垣縣,、潞城縣,、壺關(guān)縣、黎城縣,。遼州箔縣二:榆社縣,、和順縣。沁州轄縣二:沁源縣,、武鄉(xiāng)縣,。汾州轄縣三:孝義縣,、平遙縣、介休縣,。
從現(xiàn)在看,,遷出地應(yīng)是臨汾、運城,、晉中等地區(qū),,太原、長治和晉城等市,??梢姰?dāng)時在山西組織遷民的地區(qū)是相當(dāng)大的,除雁北地區(qū)外,,幾乎包括了整個山西中南部。這些地區(qū)的遷民臨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樹下,辦理遷移手續(xù),,領(lǐng)取戶部頒發(fā)的遷移堪今,,敘舊告別,然后各奔去處,。
僅史書有確切記載的洪洞遷移活動達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間遷民10次,。洪武六年與九年曾兩次“遷山西及真定民屯風(fēng)陽”,。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遷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遷民兩次,,總計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東臨清,、二十二年往山東東昌、先后兩次遷民,;二十二年,,還從沁州往山東遷去自愿應(yīng)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東遷民,,往山東遷民共4次,。往京師地區(qū)遷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遷往真定,,二十二年遷往大名和廣平,、二十二年又遷往北平、二十五年遷往河北,、三十五年遷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內(nèi)蒙古,、陜西等長城以北地區(qū))遷民。永樂年間8次遷民全是往京畿地區(qū)(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遷民的。
楊安樣先生曾對大槐樹遷民史實做了整理:根據(jù)《明太祖實錄》,、《明史·食貨志》,、《李善長傳》、民國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獻載,,明初遷民,,主要從內(nèi)蒙古、蘇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區(qū)遷出,。洪洞遷民共十七項,占明初遷民記載六十六項的百分之二十六?,F(xiàn)將洪洞古大槐樹處遷民十七項分述如下: 1.《明太祖實錄》卷11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無產(chǎn)者于風(fēng)陽屯田”,。 2.《明太祖實錄》卷131載:“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余戶,,悉還為民”,。 3.《明大祖實錄》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今河北諸處,自兵后田多荒蕪居民顯少……上訪戶部侍郎楊靖曰:…‘山西民眾,,宜如其言,。于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臨清(魯),、歸德(豫),、太康(豫)等處間曠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給鈔二十錠以備農(nóng)具,。” 4.《明大祖實錄》卷197載: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軍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徒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5.胡廣《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衛(wèi)平、歸德,,山東臨清東昌諸處土宜桑棗,,民少而貴地利,山西民眾地狹故多貧,,乃命后軍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驗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復(fù)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給山西民兵十萬人,,鈔各三十錠,,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國公馮勝等籍民兵還,。先是上遺勝等往太原、平陽選民丁立都伍,,置衛(wèi)屯田,至是還以所籍之?dāng)?shù)報之……計平陽選民丁九衛(wèi),、太原,、遼、沁,、汾選丁七衛(wèi),,……每衛(wèi)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軍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恰等往諭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wèi)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計今年收谷粟麥三百余萬石,棉花千—百八十萬三千余斤,,見種麥苗萬三千一百八十余頃,。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貧者少矣”。 9.《明大祖實錄》卷236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甲寅譴使救晉王桐,,發(fā)山西都指揮使司屬衛(wèi)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明太宗實錄》卷21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為民種田例,。先是刑部尚書鄭賜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等處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俱免,免杖編成里甲,,并妻子發(fā)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11.《明太宗實錄》卷12下裁: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戶部遣官核實出西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2,、《明太宗實錄》卷31裁永樂二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 13、《明太宗實錄》卷37載: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實北京,。 14、《明太宗實錄》卷40載:“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明太宗實錄》卷49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由西之平陽,、澤,、瀾,山東之登萊好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jiān),,牧養(yǎng)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六斗”c 16、《明太宗實錄》卷103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余戶于保定州,,免賦役三年”,。 17、《明太宗實錄》卷106載,,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本處地孬且窄,歲屢不登,衣食不給,,乞分丁于北京,、廣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宮等寬閑之處,,占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