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歷史系列條目 | |||
---|---|---|---|
中國本土 | 蒙古高原 | ||
戰(zhàn)國 | 匈奴 | 東胡 | |
漢 | 南匈奴 (漢單于庭) | ||
北匈奴 | |||
丁零 | 鮮卑 | ||
魏晉 南北朝 |
高車 | 柔然 | |
隋 | 鐵勒 | 突厥汗國 | |
唐 | 東突厥 安北都護(hù)府 安西都護(hù)府 單于都護(hù)府 | ||
回鶻 | |||
五代 | 黠戛斯 | 阻卜 | 契丹 |
北宋 | 乃蠻 | 克烈 | 遼 |
南宋 | 蒙古 | ||
大蒙古國 | |||
元(嶺北行省) | |||
明 | 北元/韃靼 | ||
喀爾喀蒙古 | |||
清 | 清代蒙古 (內(nèi)屬蒙古) (外藩蒙古) 烏里雅蘇臺 | ||
中華民國 | 蒙古地方 | ||
大蒙古國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nèi)蒙古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蒙古國 | |||
文化 · 地理 | |||
泛蒙古主義 | |||
鮮卑(拼音:Xiānbēi,;注音:ㄒㄧㄢ ㄅㄟ),,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源自東胡(一說山戎)部落,名稱有吉祥與神獸的意義,,指的是馴鹿。[1]
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后,,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合稱東胡民族。鮮卑起源于遼東塞外鮮卑山,,后主要活動于內(nèi)蒙古東部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2世紀(jì)時鮮卑占據(jù)匈奴領(lǐng)地,稱雄塞北,。4世紀(jì)西晉滅亡后,,鮮卑陸續(xù)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后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之后時常與柔然發(fā)生沖突,。而后北魏經(jīng)歷六鎮(zhèn)之亂后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后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統(tǒng)一華北,,于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于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于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目錄
[隱藏]歷史[編輯]
傳說[編輯]
“西伯利亞”的名稱來自“鮮卑利亞”[2]。不過近代有人提出錫伯可能是轉(zhuǎn)音自鮮卑,,因此可能性變得高些,。較有可能性的轉(zhuǎn)音是Simbei變Sibe變Sibo(錫伯)。
東漢及三國時期[編輯]
- 建武三十年,。鮮卑大人自仇賁率眾來歸,,被封為仇賁王。
- 永平中,,祭肜為遼東太守,,誘賂鮮卑,使斬叛烏丸欽志賁等首,,于是鮮卑自敦煌,、酒泉以東邑落大人,皆詣遼東受賞賜,,青,、徐二人州給錢,歲二億七千萬以為常,。
- 漢和帝時,,鮮卑大都護(hù)校尉廆帥部眾從烏丸校尉任尚擊叛者,封校尉廆為率眾王,。
- 漢殤帝延平中,,鮮卑乃東入塞,,殺漁陽太守張顯。
- 漢安帝時,鮮卑大人燕荔陽入朝,,漢賜鮮卑王印綬,赤車參駕,止烏丸校尉所治寧下。
- 安帝末,,發(fā)緣邊步騎二萬馀人,屯列沖要,。后鮮卑八九千騎穿代郡及馬城塞入害長吏,,漢遣度遼將軍鄧遵、中郎將馬續(xù)出塞追破之,。鮮卑大人烏倫,、其至鞬等七千馀人詣遵降,封烏倫為王,,其至鞬為侯,,賜采帛。遵去后,,其至鞬復(fù)反,,圍烏丸校尉于馬城,度遼將軍耿夔及幽州刺史救解之,。其至鞬遂盛,,控弦數(shù)萬騎,數(shù)道入塞,,趣五原(寧貊,、曼柏),攻匈奴南單于,,殺左奧鞬日逐王,。
- 順帝時,復(fù)入塞,,殺代郡太守,。漢遣黎陽營兵屯中山,緣邊郡兵屯塞下,,調(diào)五營弩帥令教戰(zhàn)射,,南單于將步騎萬馀人助漢擊卻之。后烏丸校尉耿曄將率眾王出塞擊鮮卑,,多斬首虜,,于是鮮卑三萬馀落,詣遼東降,。匈奴及北單于遁逃后,馀種十馀萬落,,詣遼東雜處,,皆自號鮮卑兵。
東漢末年,烏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鮮卑崛起,。236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殺死軻比能,,立其弟為首領(lǐng),。這段時期為鮮卑的古典時期,《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有述,。
五胡十六國時期[編輯]
東鮮卑[編輯]
東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曾和晉陽的劉琨聯(lián)合,,后被羯人的后趙擊潰,融入中原其他族群之中,。雖然有人認(rèn)為該部與宋朝時期的大理段氏有關(guān),,但并無實證,。
慕容部有慕容氏諸燕的流變,。一開始的慕容皝于五胡十六國前期創(chuàng)立的大燕國,史稱前燕,。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時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戰(zhàn)敗于東晉之后,慕容垂復(fù)國建立燕國,,史稱后燕,。同時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慕容沖(小名鳳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馬)也建立了一個燕國,史稱西燕,。394年西燕被后燕所滅,。后燕后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敗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宗室由慕容德率領(lǐng)成立南燕,,南燕后被東晉所滅,。
宇文部與高句麗通好,,但敗給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為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來是契丹創(chuàng)始時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鮮卑[編輯]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與其多次交戰(zhàn)的柔然,。
315年,拓跋部領(lǐng)袖拓跋猗盧被西晉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376年,代國被前秦君主苻堅攻滅,。386年,,拓跋圭恢復(fù)了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后來統(tǒng)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后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zhàn),。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后,,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qū),,是室韋的祖先,。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參見柔然,。
西鮮卑[編輯]
慕容廆之庶兄慕容吐谷渾率部從東北遷到青海東部,,稱為吐谷渾。吐谷渾在鼎盛時期占據(jù)現(xiàn)青海,、甘肅,、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龍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渾全境,,吐谷渾滅亡。
史書上的看法認(rèn)為,,鮮卑、烏桓與匈奴混血后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成立夏國,。參見匈奴。
在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國仁在淝水之戰(zhàn)之后造反,,后在現(xiàn)甘肅榆中成立秦國,,史稱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擊敗,,乞伏干歸投奔南涼。409年乞伏干歸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連氏的夏國所滅,。
禿發(fā)部與拓跋部同源[3]。397年,,臣屬后涼的禿發(fā)烏孤叛變獨立,,建立南涼。414年南涼滅于乞伏部的西秦,,禿發(fā)部人投奔北魏,,被賜姓“源”[4]。
后代[編輯]
鮮卑早已經(jīng)融入了漢族,、蒙古族等北方諸民族之中,。錫伯族自認(rèn)為是鮮卑的后裔。有觀點認(rèn)為古代留守祖籍鮮卑山嘎仙洞的另一支鮮卑部族人,,就是今天的錫伯族,。
鮮卑君主列表[編輯]
未分裂時[編輯]
|
|
|
|
檀石槐 136-1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魁頭 |
|
扶羅韓 |
|
步度根 |
|
騫曼 | |||||||||||||||||||||||
|
|
|
|
|
|
|
|||||||||||||||||||||||
|
|
|
|
泄歸泥 | |||||||||||||||||||||||||
北鮮卑[編輯]
西鮮卑[編輯]
東鮮卑[編輯]
拓跋鮮卑(禿發(fā))君主列表[編輯]
- 代國→元魏
廟號[5]。 | 謚號[6]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成皇帝 | 拓跋毛 | ,? | |||
節(jié)皇帝 | 拓跋貸 | ,? | |||
莊皇帝 | 拓跋觀 | ? | |||
明皇帝 | 拓跋樓 | ,? | |||
安皇帝 | 拓跋越 | ,? | |||
宣皇帝 | 拓跋推寅 | ? | |||
景皇帝 | 拓跋利 | ,? | |||
元皇帝 | 拓跋俟 | ,? | |||
和皇帝 | 拓跋肆 | ,? | |||
定皇帝 | 拓跋機(jī) | ? | |||
僖皇帝 | 拓跋蓋 | ,? | |||
威皇帝 | 拓跋儈 | ,? | |||
獻(xiàn)皇帝 | 拓跋鄰 | 推測為東漢桓帝時 | |||
圣武皇帝 | 拓跋詰汾 | 推測為東漢末年時 | |||
始祖 (西魏文帝改為太祖) |
神元皇帝 | 拓跋力微 | 174年-277年 | 220年-277年 | |
文皇帝 | 拓跋沙漠汗 | ?-277年 | 無 | ||
章皇帝 | 拓跋悉鹿 | ,?-286年 | 277年-286年 | ||
平皇帝 | 拓跋綽 | ,?-293年 | 286年-293年 | ||
思皇帝 | 拓跋弗 | ?-294年 | 293年-294年 | ||
昭皇帝 | 拓跋祿官 | ,?-307年 | 294年-307年 | ||
桓皇帝 | 拓跋猗? | ,?-305年 | 無 | ||
穆皇帝 | 拓跋猗盧 | ?-316年 | 307年-316年 | ||
拓跋普根 | ,?-316年 | 316年 | |||
拓跋普根之子 | (缺名)[7] | 316年-316年 | 316年 | ||
太祖 | 平文皇帝 | 拓跋郁律 | ,?-321年 | 316年-321年 | |
惠皇帝 | 拓跋賀傉 | ?-325年 | 321年-325年 | ||
煬皇帝 | 拓跋紇那 | 325年-329年,、335年-337年 | |||
烈皇帝 | 拓跋翳槐 | ,?-338年 | 329年-335年、337年-338年 | ||
高祖 | 昭成皇帝 | 拓跋什翼犍 | 320年-376年 | 建國 | 338年-376年 |
- ^ 北方各民族中建立國家最多的民族--鮮卑
- ^ 包爾罕,、馮家升:《西伯利亞名稱的由來》(《錫伯族文學(xué)歷史論文集》,,新疆社會科學(xué)院民研所,1981年)
- ^ 《晉書·載記第二十六》:禿發(fā)烏狐,,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后魏同出。
- ^ 《魏書·源賀傳》:源賀,,自署河西王禿發(fā)傉檀之子也,。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偉容貌,,善風(fēng)儀。世祖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jī)辯,賜爵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
- ^ 所有廟號皆是由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所追尊的,。
- ^ 所有謚號皆是由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所追尊的,。
- ^ 遺腹子,,出生后不久夭折。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生卒年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獻(xiàn)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尊) |
拓跋寔 | ,?—371年 |
— |
— |
太祖 (初謚烈祖) (西魏文帝 改為烈祖) |
道武皇帝 (初謚宣武皇帝) |
拓跋圭 | 371年—409年 | 登國 | 386年—396年 |
皇始 | 396年—398年 | ||||
天興 | 398年—404年 | ||||
天賜 | 404年—409年 | ||||
太宗 | 明元皇帝 | 拓跋嗣 | 392年—423年 | 永興 | 409年—413年 |
神瑞 | 414年—416年 | ||||
泰常 | 416年—423年 | ||||
世祖 | 太武皇帝 | 拓跋燾 | 408年—452年 | 始光 | 424年—428年 |
神麚 | 428年—431年 | ||||
延和 | 432年—434年 | ||||
太延 | 435年—440年 | ||||
太平真君 | 440年—451年 | ||||
正平 | 451年—452年 | ||||
— | 南安隱王 | ,?—452年 | 承平或永平 | 452年 | |
恭宗 (北魏高宗追尊) |
景穆皇帝 | 拓跋晃 | 428年—451年 | — |
— |
高宗 | 文成皇帝 | 拓跋濬 | 440年—465年 | 興安 | 452年—454年 |
興光 | 454年—455年 | ||||
太安 | 455年—459年 | ||||
和平 | 460年—465年 | ||||
顯祖 | 獻(xiàn)文皇帝 | 拓跋弘 | 454年—476年 | 天安 | 466年—467年 |
皇興 | 467年—471年 | ||||
高祖 | 孝文皇帝 | 元宏[1] (拓跋宏) |
467年—499年 | 延興 | 471年—476年 |
承明 | 476年 | ||||
太和 | 477年—499年 | ||||
世宗 | 宣武皇帝 | 元恪 | 483年—515年 | 景明 | 500年—503年 |
正始 | 504年—508年 | ||||
永平 | 508年—512年 | ||||
延昌 | 512年—515年 | ||||
肅宗 | 孝明皇帝 | 元詡 | 510年—528年 | 熙平 | 516年—518年 |
神龜 | 518年—520年 | ||||
正光 | 520年—525年 | ||||
孝昌 | 525年—527年 | ||||
武泰 | 528年 | ||||
— | 隱帝 | 元法僧 | 453年—536年 | 天啟 | 525年 |
— | 少帝(幼主) | 元釗 | 526年—528年 | 建義 | 528年 |
肅祖 (北魏敬宗追尊) |
文穆皇帝 | 元勰 | 473年—508年 | — | —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尊) |
元劭 | ?—528年 | — | — |
敬宗 |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
元子攸 | 507年—530年 | 建義[2] | 528年 |
永安 | 528年-530年 | ||||
— | 長廣王 | 元曄 |
,?—532年 | 建明 | 530年-531年 |
— | 先帝 (北魏節(jié)閔帝追尊) |
元羽 | 471年—501年 | — | — |
— | 節(jié)閔皇帝 | 元恭[3] | 498年—532年 | 普泰 | 531年-532年 |
— | 安定王 | 元朗[4] |
513年—532年 | 中興 | 531年-532年 |
—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尊) |
— | — | ||
— |
孝武皇帝 |
元修[5] |
510年—534年 | 太昌 | 532年 |
永興 | 532年 | ||||
永熙 | 532年-534年 |
注釋
- 北魏孝文帝下令將國姓由拓跋改為元,。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
- 孝莊帝登基后未改元,。
- 《魏書》作前廢帝,《北史》,、《北齊書》作節(jié)閔帝,。
- 《魏書》作后廢帝。
- 《魏書》作出帝,,《北史》,、《北齊書》作孝武帝。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孝靜皇帝 | 元善見 | 524年—551年 | 天平 | 534年十月—537年 |
元象 | 538年—539年十一月 | ||||
興和 | 539年十一月—542年 | ||||
武定 | 543年—550年五月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文景帝 (西魏文帝追尊) |
元愉 | 488年-508年 | 建平 | 508年 |
— | 文帝 | 元寶炬 | 507年-551年 | 大統(tǒng) | 535年-551年 |
— | 廢帝 | 元欽 | 525年-554年 | — | 551年-554年 |
— | 恭帝 | 拓跋廓[表注 1] | 537年-557年 | — | 554年-557年 |
注: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禿發(fā)匹孤 | 210年-231年 |
禿發(fā)壽闐 | 231年-252年 |
禿發(fā)樹機(jī)能 | 252年-279年 |
禿發(fā)務(wù)丸 | 279年-,? |
禿發(fā)推斤 | ?-365年 |
禿發(fā)思復(fù)鞬 | 365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南涼烈祖 | 武王 | 禿發(fā)烏孤 | ,?-399年 | 太初 | 397年-399年 |
康王 | 禿發(fā)利鹿孤 | ?-402年 | 建和 | 399年-402年 | |
景王 | 禿發(fā)傉檀 | 365年-415年 | 弘昌,、嘉平 | 402年-414年 |
慕容鮮卑君主列表[編輯]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慕容焉(莫護(hù)跋) | 220年-245年 |
慕容木延 | 245年-271年 |
慕容涉歸 | 271年-283年 |
慕容耐 | 283年-285年 |
慕容廆 | 285年-307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前燕高祖 | 武宣皇帝 (追尊,,在位時稱遼東公) |
慕容廆 | 269年-333年 | 307年-333年 | |
前燕太祖 | 文明皇帝 | 慕容皝 | 297年-348年 | 333年-348年 | |
前燕烈祖 | 景昭皇帝 | 慕容俊 | 319年-360年 | 元璽、光壽 | 348年-360年 |
幽皇帝 | 慕容暐(緯) | 350年-384年 | 建熙 | 360年-370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后燕世祖 | 成武皇帝 | 慕容垂 | 326年-396年 | 燕元,、建興 | 384年-396年 |
開封安武公 | 慕容詳 | ,?-397年 | 建始 | 397年 | |
趙順武王 | 慕容麟 | ?-398年 | 延平 | 397年 | |
昌黎順文王 | 蘭汗 | ,?-398年 | 青龍 | 398年 | |
后燕烈祖(后燕烈宗) | 惠愍皇帝 | 慕容寶 | 355年-398年 | 永康 | 396年-398年 |
后燕中宗 | 昭武皇帝 | 慕容盛 | 373年-401年 | 建平,、長樂 | 398年-401年 |
獻(xiàn)莊皇帝 | 慕容全 | ?-370年 | |||
昭文皇帝 | 慕容熙 | 385年-407年 | 光始,、建始 | 401年-407年 | |
惠懿皇帝 | 慕容云(高云) | ,?-409年 | 正始 | 407年-409年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歸帝 | 慕容泓 (本為濟(jì)北王) |
?-384年 | 燕興 | 384年 |
威帝 | 慕容沖 | 359年-386年 | 更始 | 384年-386年 |
段隨 | ,?-386年 | 昌平 | 386年 | |
慕容顗 (又作慕容凱) |
,?-386年 | 建明 | 386年 | |
慕容瑤 (又作慕容望) |
?-386年 | 建平 | 386年 | |
慕容忠 | ,?-386年 | 建武 | 386年 | |
末帝 | 慕容永 (本為河?xùn)|王) |
,?-394年 | 中興 | 386年-394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南燕世祖(南燕世宗) | 獻(xiàn)武皇帝 | 慕容德 | 336年-405年 | 燕平,、建平 | 398年-405年 |
穆帝 (慕容超追崇) |
慕容納 | ?—385年 | |||
北海文王 | 慕容超 | 385年-410年 | 太上 | 405年-410年 |
隴西鮮卑君主列表[編輯]
姓名 | 在位時間 |
---|---|
乞伏祐鄰 | 265年-?年 |
乞伏結(jié)權(quán) | |
乞伏利那 | |
乞伏祁埿 | |
乞伏述延 | |
乞伏傉大寒 | |
乞伏司繁 | ?年-385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西秦烈祖 | 宣烈王 | 乞伏國仁 | ,?-388年 | 建義 | 385年-388年 |
西秦高祖 | 武元王 | 乞伏干歸 | ,?-412年 | 太初、更始 | 388年-400年 409年-412年 |
西秦太祖 | 文昭王 | 乞伏熾磐 | ,?-428年 | 永康,、建弘 | 412年-428年 |
厲武王 | 乞伏暮末 | ?-431年 | 永弘 | 428年-431年 |
柔然君主列表[編輯]
- 蠕蠕(芮芮,、茹茹)部落
汗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木骨閭 | ||
車鹿會 | ||
吐奴傀 | ||
跋提 | ||
地粟袁 | ||
匹候跋 | ||
缊紇提 | ||
曷多汗 |
- 柔然汗國
汗號 |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丘豆伐可汗 | 社侖 | 402年-410年 | |
藹苦蓋可汗 | 斛律 | 410年-414年 | |
步鹿真 | 414年 | ||
牟汗紇升蓋可汗 | 大檀 | 414年-429年 | |
敕連可汗 | 吳提 | 429年-444年 | |
處可汗 | 吐賀真 | 444年-464年 | |
受羅部真可汗 | 予成 | 永康 | 464年-485年 |
伏名敦可汗 | 豆侖 | 太平 | 485年-492年 |
候其伏代庫者可汗 | 那蓋 | 太安 | 492年-506年 |
佗汗可汗 | 伏圖 | 始平 | 506年-508年 |
豆羅伏跋豆伐可汗 | 丑奴 | 建昌 | 508年-520年 |
敕連頭兵豆伐可汗 | 阿那瑰 | 520年-552年 | |
彌偶可杜句可汗 | 婆羅門 | 521年-525年 | |
鐵伐 | 552年-553年 | ||
登注俟利 | 552年-553年 | ||
庫提 | 553年 | ||
庵羅辰 | 553年-554年 | ||
鄧叔子 | 553年-555年 |
段部鮮卑君主列表[編輯]
姓名 | 在位時間 |
---|---|
段日陸眷(段就陸眷) | ,? |
段乞珍 | ? |
段務(wù)目塵(段務(wù)勿塵) | 303年-310年 |
段就六眷(段疾陸眷) | 310年-318年 |
段涉復(fù)辰 | 318年 |
段末波(段末杯,、段末柸) | 318年-325年 |
段牙 | 325年 |
段遼(段護(hù)遼) | 325年-338年 |
段蘭(段郁蘭) | 343年-,? |
段龕 (后稱齊王) |
?-356年 |
段勤 (后稱趙帝) |
350年-352年 |
宇文部君主列表[編輯]
姓名 | 在位時間 |
---|---|
宇文普回 | ,? |
宇文莫那 | ,? |
數(shù)代以后 | |
宇文莫槐 | ?-293年 |
宇文普撥 | 293年-,? |
宇文丘不勤 | ,? |
宇文莫圭(宇文莫廆、宇文莫圭) | ,? |
宇文遜昵延(宇文悉獨官) | ,? |
宇文乞得龜 | ?-333年 |
宇文逸豆歸(宇文侯豆歸) | 333年-344年或345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生卒年 | 年號 | 使用時間 |
---|---|---|---|---|---|
— | 德帝 | 宇文肱 | ,?-526年 | — | — |
太祖 | 文帝 | 宇文泰 | 507年-556年 | — | — |
— | 孝閔帝 | 宇文覺 | 542年-557年 | — | 557年 |
世宗 | 明帝 | 宇文毓 | 534年-560年 | — | 557年-559年 |
武成 | 559年-560年 | ||||
高祖 | 武帝 | 宇文邕 | 543年-578年 | 保定 | 561年-565年 |
天和 | 566年-572年 | ||||
建德 | 572年-578年二月 | ||||
宣政 | 578年三月-578年十二月 | ||||
— | 宣帝 | 宇文赟 | 559年-580年 | 大成 | 579年正月 |
— | 靜帝 | 宇文衍 | 573年-581年 | 大象 | 579年二月-580年 |
大定 | 581年正月-581年二月 |
吐谷渾君主列表[編輯]
- 慕容吐谷渾
- 吐延
- 葉延 329-351
- 碎奚 352-371
- 視連 372-390
- 視羆 391-400
- 烏紇提 401-405
- 樹洛干 406-417
- 阿豺 418-424
- 慕璝 425-436
- 慕利延 437-452
- 拾寅 453-481
- 度易侯 482-490
- 伏連籌 491-約540
- (呵羅真,、佛輔、可沓振)
- 夸呂 約541-591
- 世伏 592-597
- 伏允 598-634
- 甘豆可汗 慕容順 635
- 烏地也拔勒豆可汗 諾曷缽 636-687
語言[編輯]
鮮卑人使用的語言,,今日稱之為鮮卑語,,早已失傳。現(xiàn)時語言學(xué)家只能依靠歷史文獻(xiàn)的紀(jì)錄來重構(gòu)這種語言,。根據(jù)對于蒙古帝國時代,,以突厥文字寫下的鮮卑文,現(xiàn)代語言學(xué)家多認(rèn)為鮮卑語屬于蒙古語族,。伯希和認(rèn)為室韋即是鮮卑的異譯,,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帝國的核心部落即是蒙兀室韋,。
北魏孝文帝親政后在文化上開始對鮮卑人進(jìn)行修整,,即后世之所謂孝文漢化,遷都洛陽,官民皆著漢服,。改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陸姓,、賀賴氏改賀姓,、獨孤改姓劉。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并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
六鎮(zhèn)之亂以后,胡化較深的六鎮(zhèn)部將再度推廣鮮卑語使用,,北中國掀起了鮮卑化熱潮,。
直到隋朝末期,鮮卑語言失傳(他們語言是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鮮卑人作為一個獨立于漢族以外的民族的歷史就此結(jié)束。
參考文獻(xiàn)[編輯]
- 中國西域研究 劉義棠
- Thomas Barfield著,,袁劍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