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踏足閩西,,有些茫然,抬頭看見“寧化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園”幾個大字,,有一瞬間的惶惑:這里就是客家始祖地嗎,?
我雖是客家人,卻出生在南洋,,對家鄉(xiāng)毫無認識,。許多朋友都以為我是福建人,我一笑置之,,我的家鄉(xiāng)觀念并不強,。我出生于印尼萬隆,回北京求學,,在香港工作,,一生分成三截,其中又以香港最要緊,,所以沒有一個地方是我標準意義上的故鄉(xiāng),。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和“葛藤坑傳說”,,都指向閩贛邊地的福建寧化石壁村,。在客家世界里,沒有另一個傳說比以上石壁的傳說更為廣泛和深入人心,更具有唯一性,。在石壁村,客家一直傳承著每年清明節(jié)和農(nóng)歷八月初一拜祭祖先的習俗,,并逐步發(fā)展到同宗族建祠堂,、設神位拜祭。1995年10月16日石壁客家公祠完工之后,,每年10月16日被定為石壁客家公祠公祭日,,舉辦“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至去年止已連續(xù)辦了17屆,,前往參加祭祖的,,有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0多萬人次。石壁在客家民系的歷史中具有非常獨特的地位,,是客家民系最重要的孕育地和形成地,,被譽為“客家搖籃”和“客家祖地”。當然,,狹義的的石壁,,只是福建寧化縣石壁村,但是在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石壁”的地理范圍不僅限于石壁村,,更是以石壁為中心的閩贛邊地。因而,,寧化便是客家祖地了,。
我們在寫有“客家祖地”的牌樓前拍照,我不清楚其他人是何感受,,我卻有一種迷惘之感,,祖地好像在眼前,卻又很遙遠,。進入堂內(nèi),,但見偌大的“客家始祖神壇”,可看到香客留下的痕跡,,雖然這時只有我們幾個人在徘徊,,但我似乎看見客家人認祖歸宗的氣勢,仿佛聽見鐘聲當當,,鑼聲鏘鏘,,鼓聲咚咚,參拜眾人齊聲道出歸來的喜悅,。但定睛一瞧,,眼前哪里有什么人群,只有麻雀三兩只在毒陽下跳著覓食。
晚上去逛酒店附近的小街,,寧化高樓大廈一棟棟,,燈火閃亮,竟不像縣城,,只是人流少車輛也少,。走到一處街邊,有三五個人圍著矮桌矮凳吃晚飯,,原來那附近有好幾家小飯館,。雖然是晚上,氣溫還是不低,,我們走得意興闌珊,,也不去河邊了,回頭但見文化宮公園靜悄悄的,,三五人乘涼,。
臨別寧化,在“張三金擂茶館”吃午飯,。主人鄭重其事地說,,這里的正宗客家擂茶很有名??上也蛔R欣賞,,還是覺得酒糟魚、土雞,、土鴨,、坨子豆腐,還有客家酒釀合口味,。莫非是遠走的游子走味了,?主人又介紹,其實寧化特產(chǎn)還有老鼠干,、韭菜包,、燒賣、松丸子,、米茶,、魚生……老鼠干?大家大吃一驚,,紛紛敬而遠之,。后來才知道,寧化人吃的并不是在家里鉆地洞的老鼠,,而是地里的田鼠,。
這是一次不經(jīng)意的尋根,,幾多感慨,絲絲惆悵,,也許和想象中的祖地不盡相同,,卻令我這個游子回味久久。
(作者為《香港文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