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彥老中醫(yī)臨證經(jīng)驗一肝 硬 化 案一: 周某,,女,36歲,,工人,,初診日期:1994年9月17日。 慢性乙肝二十余年,,近半年反復(fù)腹脹,,食少納呆,肝區(qū)疼痛,頭暈乏力,,齒齦出血,,小便短少,大便溏,,時色黑,,面色晦暗,后頸部蜘蛛痣,,肝掌陽性,。B超顯示:肝硬化,肝臟明顯縮小,,門靜脈增寬,,脾大,腹水,。肝功能T:68g/L,,A:21g/L,G:47g/L,,ALT:62IU/L,,AST:48IU/L,BiL:68mmol/L,。舌暗紅,,有瘀斑,少苔,,脈沉細(xì),。 證屬肝脾腎俱虛,水濕內(nèi)停,,氣血水互結(jié),,阻滯中州,氣機受阻所致,,急則治標(biāo),,當(dāng)疏肝健脾,活血行氣利水,。 處方:柴胡15g,,丹參30g,郁金20g,,澤蘭15g,,澤瀉20g,木香20g,,焦山楂30g,,楮實子20g,,路路通15g,茯苓皮30g,,陳皮15g,,姜皮15g,腹皮20g,,蓼實20g,,文術(shù)15g,荔枝核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4年9月24日,。 腹脹稍減,,尿量增加,余癥變化不明顯,,舌暗紅,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細(xì)。 氣機稍暢,,腹脹減輕,,去濕之力尚顯不足。 上方加杏仁20g,,宣肺氣以通調(diào)水道,,加葶藶子15g,以增分利水濕之功,。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4年10月6日,。 水濕已去大半,肝脾腎虛,,氣血瘀滯未除,,治以行氣活血,補虛扶正為主,。 處方:柴胡15g,,丹參30g,郁金20g,,木香20g,,焦山楂30g,,澤蘭20g,澤瀉20g,,楮實子20g,,枸杞子20g,蓼實20g,,文術(shù)15g,,陳皮15g,荔核20g,,卷柏15g,,三七粉3g(沖服),黃芪50g,,當(dāng)歸20g,,元胡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4年10月16日。 右脅痛明顯緩解,,乏力稍減,,飲食可,大便溏,,齒齦出血已止,,舌暗紅,苔白,,脈細(xì),。 標(biāo)邪漸去,正虛未固,。宗前法,,以扶正祛瘀。 上方去卷柏,。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4年10月26日,。 乏力減輕,肝區(qū)偶隱痛,,飲食基本正常,,大便溏,舌暗紅,,苔白,,脈弦,。 正氣漸復(fù),但瘀血內(nèi)結(jié)未除,,治宜側(cè)重活血化瘀,。 上方加五靈脂20g,藕節(jié)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診:1994年11月5日,。 患者乏力,,脅痛等癥基本緩解,仍易疲勞,,飲食正常,,大便溏,舌暗紅,,苔白,,脈弦。復(fù)查B超顯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腹水已消除。肝功能T:71.2g/L,,A:32g/L,,G:39.2g/L,,ALT:42IU/L,,AST:66IU/L,BiL:46.33mmol/L,。 病情已趨穩(wěn)定,,正虛瘀結(jié)仍未消除,效不更法,。 上方去五靈脂,、澤瀉,加砂仁10g 十五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語】該患以此方為基礎(chǔ)加減治療半年余,,B超顯示肝硬化程度無明顯變化,,但門靜脈壓力明顯降低,脾臟縮小,,肝功能,、白蛋白已正常,,球蛋白仍稍高,ALT及BiL已正常,,臨床痊愈,。王老治療肝硬化腹水,很少用峻下逐水藥,,因本病正虛邪實,,扶正固本尚且乏術(shù),怎堪峻猛攻下,。常用五皮飲加減,,無尿者常加桑白皮、杏仁以通調(diào)水道,,多能獲得水濕盡去,、正氣漸復(fù)的滿意的效果。 案二: 于某,,男,,48歲,干部,,初診日期:1994年10月9日,。 五年前患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經(jīng)治療穩(wěn)定,。半年前開始經(jīng)常感覺腹脹,,右脅隱痛,食少納呆,,乏力倦怠,,逐漸加重,時黑便,,胸悶,,動則心悸氣短。曾在某院住院,。經(jīng)查血常規(guī),、肝功、乙肝二對半及肝臟CT等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乙肝后肝硬化,、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給予輸血,、止血等對癥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zhuǎn),,血紅蛋白達到50g/L以上時,,即出現(xiàn)黑便,,胃脘部隱痛,舌暗淡,,苔白潤,,脈細(xì)弱。 處方:柴胡15g,,郁金20g,,澤蘭15g,澤瀉20g,,木香15g,,焦山楂20g,焦白術(shù)20g,,枸杞20g,,藕節(jié)20g,地榆20g,,白芨20g,,酒軍15g,卷柏20g,,蓼實20g,,楮實子25g,路路通15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4年10月16日,。 胃脘痛減輕,大便色黃,,不成形,,日二次,,余癥變化不明顯,,舌暗淡,苔白,,脈細(xì)弱,。 患者出血雖止,瘀血未清,,脾胃虛弱未復(fù),,仍宗前法,酌增養(yǎng)血活血之藥,。 上方加黃芪50g,,當(dāng)歸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4年10月23日。 胃疼緩解,,未再出現(xiàn)黑便,,體力稍增,仍腹脹,,右脅隱痛,,飲食量增,舌暗淡,,苔白,,脈細(xì)弱。 出血已止,,脾胃漸復(fù),,治以疏肝健脾補腎,活血消癥利水,。 前方去地榆,、卷柏,加腹皮20g,,茯苓皮20g,,三七粉3g(沖服),荔枝核20g,,元胡20g,,五靈脂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4年11月3日,。 右脅痛及腹脹減輕,,尿量增加,胸悶及心慌氣短減輕,,舌暗淡,,苔白,脈細(xì)弱,。 病情穩(wěn)定,,但諸虛未復(fù),瘀血未去,仍宗前法,。 上方加茜草20g,,以資活血利濕之力。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4年11月14日,。 腹脹緩解,,乏力減輕,心慌氣短已消失,,右脅時隱痛,,未再出現(xiàn)黑便,復(fù)查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80g/L,,B超顯示腹水消失,,舌淡紅,暗滯,,苔白,,脈細(xì)弱。 上方去腹皮,、茯苓皮,、路路通。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語】該患以上方加減,,連續(xù)服用近半年,,病情穩(wěn)定好轉(zhuǎn),未再出現(xiàn)黑便及腹水,,血紅蛋白升到108g/L,。該患既有乙肝后肝硬化,又合并與此相關(guān)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謂貧血,、出血、瘀血俱重,,治療頗為棘手,,王老取仲景去瘀生新之法而易其藥,,活血止血并用,,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血同施,標(biāo)本共進,,使其瘀血得去,,出血得止,氣血虧虛漸復(fù),,終于挽危候,,起沉疴。 案三:
徐某,,男,,62歲,初診日期:1996年4月28日,。 患者于一年前無誘因出現(xiàn)右脅疼痛,,伴惡心,食少納呆,,乏力,,倦怠,腹脹,,大便干燥,,形體漸瘦,曾在某院查B超,、CT及肝功能等診為肝硬化,,經(jīng)對癥治療,效果不明顯,,近一個月來腹脹加重,,尿少(24小時尿量少于800ml),面色晦暗,,形體消瘦,,腹膨隆,青筋顯露,,舌暗紅,,有瘀斑,苔白,,脈細(xì),。查乙肝:HBsAg+,抗HBe+,,抗HBc+,。肝功能ALT:218IU/L,AST:206IU/L,,BiL:86mmol/L,,ALP:224IU/L,GGT:503IU/L。彩超示:肝臟明顯縮小,,內(nèi)部回聲粗糙不均,,表面不光滑,門靜脈增寬,,脾大,。 中醫(yī)證屬正虛瘀結(jié),水濕內(nèi)停所致之膨脹,。治以扶正消瘀,,行氣利水。 處方:柴胡15g,,郁金20g,,澤蘭20g,蓼實30g,,文術(shù)15g,,炮山甲10g(先煎,酒軍15g,,楮實子20g,,路路通20g,茜草20g,,木香20g,,焦山楂20g,腹皮20g,,茯苓皮20g,,姜皮g,藉節(jié)20g,,防己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6年5月6日。 右脅仍疼痛,,腹脹,,尿量稍增,24小時約1000ml,,大便稀溏,,日2-3次。仍乏力倦怠,,食少納呆,,舌暗紅,,苔白,脈沉細(xì),。 患者二便漸通,,水濕已有去路,,但正虛未復(fù),,瘀血難除,故治宜加重益氣活血,,血行則濕亦易除,。 上方加黃芪50g,當(dāng)歸20g,,桃仁20g,,丹參3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6年5月17日,。 尿量增加,,24小時約1500ml,便溏,,日二次,,腹脹減輕,飲食量增,,右脅仍隱痛,,舌暗紅,苔白,,脈細(xì),。 病人水濕漸去,瘀血未通,,氣機不暢,。宗前法,仍以活血益氣為主,。 上方去茜草,、姜皮、茯苓皮,。加元郁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6年5月28日,。 右脅痛及腹脹明顯減輕,,尿量正常,,大便溏,,日二次,,食欲增加,,體力明顯恢復(fù),,舌暗紅,,苔白,,脈細(xì),,效不更法,。 上方去防己,、路路通,加五靈脂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6年6月8日,。 右脅痛及腹脹基本緩解,飲食正常,,大便仍溏,,日二次,腹部已平軟,,仍血管顯露,,腹水征(±),舌暗紅,,苔白,,脈沉細(xì)。 此濕邪已去大半,,氣機調(diào)暢,,瘀血仍未盡除。治宜益氣養(yǎng)血,,活血消積為主,。 處方:柴胡15g,丹參30g,,郁金20g,,木香20g,焦山楂30g,,澤蘭20g,,澤瀉20g,蓼實20g,,文術(shù)15g,,炮山甲10g(先煎),,當(dāng)歸20g,黃芪50g,,陳皮20g,,藉節(jié)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語】以此方加減連續(xù)服三個月余,,病情穩(wěn)定,,腹水未再復(fù)發(fā),,復(fù)查彩超:脾臟明顯縮小,,門靜脈高壓亦減輕,肝功能基本恢復(fù)正常,。臨床痊愈,。本例為肝硬化(活動期)合并門靜脈高壓、腹水,,中醫(yī)證屬正虛瘀結(jié),,水濕內(nèi)停而致。治宜活血消癥,,行氣利水,,方中運用多味破血消癥之藥?;蛟唬洪T靜脈高壓極易出血,,過多投以破血化瘀藥過于危險,而王老認(rèn)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乃瘀血阻絡(luò)血不循經(jīng)所致,足量運用活血化瘀藥,,就是要從根本上止血,。 案四: 許某,女42歲,,干部,,初診日期:1997年3月6日。 患慢性乙肝三年,,近半年來經(jīng)常肝區(qū)隱痛,,腹脹,食少納呆,,乏力,,困倦,,夜眠不實,夢多易醒,,小便量少而黃,,大便溏薄,月經(jīng)三月未潮,,腰酸膝軟,,面色萎黃晦暗,腹飽滿,,脾大左脅下約5cm,,腹水征陽性,舌暗紅,,苔白,,脈弦滑。查彩超示:肝臟明顯縮小,,內(nèi)部回聲粗糙,,欠均勻,門靜脈寬1.8cm,,脾大,。肝功能ALT:136IU/L,AST:118IU/L,,BiL:52mmol/L,,ALP:138IU/L,GGT:28IU/L,,T:72g/L,,A:26IU/L,G:46g/L,。乙肝:HBsAg+,,抗HBe+,抗HBc+,。 證屬肝氣郁結(jié),,肝脾腎俱虛,水濕內(nèi)停,,與氣血互結(jié)中州所致之膨脹,。急則宜治其標(biāo),行氣活血,,利濕除滿,。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郁金15g,,廣木香20g,,焦山楂30g,蓼實20g,,文術(shù)15g,,丹參30g,桃仁15g,,腹皮20g,,澤蘭20g,澤瀉20g,,川樸15g,,元胡20g,坤草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7年3月13日,。 腹脹稍減,,余癥無明顯變化,,時齒衄,大便仍溏,,日二次,,舌暗紅,苔白,,脈弦細(xì),。 病久瘀血不散,氣機難暢,,更增活血消癥力度,。 上方加酒軍10g,炮山甲7.5g(先煎),,藉節(jié)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7年3月20日。 肝區(qū)隱痛及腹脹減輕,,食欲稍增,,小便量增,大便溏,,日三次,,仍乏力倦怠,,夜眠欠佳,月事來潮,,量少色暗,,三日而凈,舌暗紅,,苔白,,脈弦細(xì)。 三焦已通,,氣機稍暢,,瘀血未去,正氣難復(fù),。治宜前法,,佐以扶正。 上方加黃芪30g,,當(dāng)歸20g,,防己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7年3月30日,。 肝區(qū)隱痛減輕,,腹脹明顯緩解,飲食量增,,小便正常,,大便稀溏,日三次,,仍乏力,,腰膝酸軟,夜眠欠佳,,舌暗紅,,苔白,脈弦,。 患者水濕漸去,,氣機稍暢,瘀血未除,,正氣未復(fù),。治宜行氣活血,健脾化濕,佐以補腎,。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廣木香20g,,香椽20g,,元胡20g,丹參30g,,當(dāng)歸20g,,桃仁20g,酒軍10g,,炮山甲10g(先煎),,澤蘭15g,白術(shù)15g,,薏苡仁20g,,茯苓20g,黃芪30g,,枸杞子20g,,黃精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7年4月11日,。 肝區(qū)隱痛及腹脹緩解,,飲食基本正常,大便溏,,日一次,體力增加,,夜眠仍不實,,夢多,腰膝酸軟,,舌暗紅,,苔白,脈弦,。 此氣機已暢,,瘀血漸除,正氣未復(fù)之象,。治宜增加扶正之品,。 上方去酒軍、炮山甲,加旱蓮草20g,,桑椹20g,,菟絲子20g,甘松15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診:1997年4月22日,。 患者大便成形,體力增加,,仍腰酸膝軟,,夜眠欠佳,舌淡紅,,苔白,,脈弦。 此邪去正虛未復(fù)之象,。治宗前法,,佐以養(yǎng)心安神。 上方加遠志20g,,合歡花15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七診:1997年5月4日。 患者自覺癥狀基本緩解,,飲食及二便正常,,夜眠夢多,舌淡紅,,苔白,,脈弦。復(fù)查肝功ALT:48IU/L,,AST:32IU/L,,BiL:18mmol/L,ALP:122IU/L,,GGT:142U/L,,T:68g/L,A:36g/L,,G:32g/L,。彩超示:肝臟縮小,,內(nèi)部回聲粗糙不均,門靜脈內(nèi)徑1.4cm,,脾大,,右脅下2.0cm,無腹水,。 病人水濕已除,,瘀血尚未盡去。治宜守前法,,清余邪,,以鞏固療效。 上方去澤蘭,、薏仁,、元胡。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語】肝腎同源即精血同源,,亦即肝腎在生理上的相互為用和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本例患者即為肝病日久,累及腎之陰精不足,。然此類病人,,早期不宜補腎,因為滋膩之品有礙祛邪,。故治療首當(dāng)治標(biāo),,行氣活血、利濕除滿,。待濕邪稍減,,即加重活血化瘀藥力度,其意有二:其一,,增加祛濕利水藥的力量,;其二,活血即為理氣,,能協(xié)同理氣藥調(diào)暢氣機。病情穩(wěn)定后,,適量加入滋陰補腎之藥,,王老說:補腎非一朝一夕可為,須徐圖漸進,,功在長遠,,如盲目堆積大量滋膩之品,欲速必不達,故前賢說補腎不如補脾,,補脾即能補腎,。 案五: 李某,男,,36歲,,初診日期:1996年4月12日。 患慢性乙肝8年,,未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平素經(jīng)常腹脹,肝區(qū)不舒,。兩月前因嘔血到某院住院,,經(jīng)查肝功及彩超等診斷為“乙肝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經(jīng)對癥治療 因患者拒絕脾切除—門脈分流手術(shù)治療而來診。查彩超示:肝體積明顯縮小,,表面凸凹不平,,門靜脈寬1.8cm,肝內(nèi)回聲不均,,脾大,,左肋下8.4cm。肝功能ALT:68IU/L,,AST:82IU/L,,BiL:42mmol/L,ALP:350IU/L,,GGT:288IU/L,,T:72g/L,A:28g/L,,G:44g/L,。血常規(guī):WBC:3.2×109/L,RBC:3.3×1012/L,,Hb:98g/L,。病人自覺腹脹,右脅不適,,食少納呆,,大便時溏,時齒衄,,面色萎黃泛青,,無黃染,,腹飽滿,腹壁青筋顯露,,腹水征陽性,,舌暗紅,少苔,,脈沉細(xì),。 綜合四診,證屬肝郁脾虛,,氣滯血阻,,氣血水互結(jié)于脅下、中焦所致之臌脹,。治以疏肝健脾,,活血行氣利濕。 處方:柴胡15g,,丹參20g,,郁金20g,香附15g,,廣木香15g,,白術(shù)15g,云苓20g,,山藥20g,,荔枝核20g,焦山楂20g,,益母草20g,,水紅花子15g,元胡20g,,三七粉3g(單包沖服),,車前子20g,腹皮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6年4月23日,。 腹脹減輕,肝區(qū)時隱痛,,飲食量增,,大便正常,仍時齒衄,,舌暗紅,,苔薄,脈弦,。 肝氣稍舒,,脾氣未健,瘀血未通,。 治宜上方去山藥,,加紅花10g,黨參20g,,以加強健脾活血之力,。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6年5月4日。 腹脹緩解,,肝區(qū)痛亦僅偶現(xiàn),,飲食、二便正常,,仍乏力倦怠,,無明顯出血傾象,舌質(zhì)暗紅,,苔白,,脈弦。復(fù)查彩超:肝臟形態(tài)未變,,門靜脈寬1.55cm,,脾左肋下5.8cm,腹水消失,。肝功能T:78g/L,,A:36g/L,G:42g/L,,余正常,。 目前患者濕邪已去大半,正氣仍未恢復(fù),,瘀積未消,。治療重在健脾益氣,活血消癥,。 處方:柴胡15g,,丹參30g,郁金20g,,黃芪50g,,當(dāng)歸20g,,白術(shù)20g,澤蘭30g,,水紅花子20g,,云苓20g,焦山楂30g,,荔枝核20g,,廣木香15g,文術(shù)15g,,炮山甲7.5g(先煎),。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6年5月15日。 患者腹脹及肝區(qū)疼痛緩解,,體力明顯增加,,飲食正常,大便時溏,,偶有齒衄,,舌淡紅,暗滯,,脈弦細(xì),。 患者濕邪漸盡,正虛漸復(fù),,然瘀積日久難消,,緩圖為宜,且肝病日久,,腎陰不足,,應(yīng)兼顧補腎,滋水函木以善其后,。 上方加陳皮15g,,枸杞20g,黃精20g,,阿膠20g,,柴河車5g。 六劑,,共研為末,,煉蜜為丸,每丸6g,日三次口服,。 注:此患以上方堅持服用一年半,,體力及飲食、二便恢復(fù)正常,,肝功亦正常,,彩超顯示,肝臟仍小,,門脈內(nèi)徑1.32cm,脾面積稍大,。已難堅持全天工作,。 【按語】本例患者兼有肝硬化諸多并發(fā)癥—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進,,腹水等,其病機復(fù)雜,,臨證治療非常棘手,,而王老卻能抓中心,持簡馭繁,。肝硬化的病機中心環(huán)節(jié)乃肝郁脾虛,,其它腹水、積塊,、出血等等,,皆由肝郁脾虛發(fā)展變化而來。所以,,立疏肝健脾之法,,兼以活血行氣利濕,其藥性輕柔和緩,,而取效快捷,,暗含輕以祛實,柔可克剛之意,。在病情穩(wěn)定緩解后,,又加入醒脾補腎之品以培元固本,可謂意義深長,。 案六: 董某,,男,58歲,,農(nóng)民,,初診日期:1979年5月10日。 腹脹月余,,近一周加重,,尿少,,色黃,食少納呆,,乏力倦怠,,便溏,面色黧黑,,頸部有蜘蛛痣,,肝掌,腹脹大,,青筋顯露,,臍突,舌質(zhì)柴暗,,少苔,,脈弦細(xì)數(shù)?;颊咂剿厥染迫嗄?,每日平均八兩酒。 證屬濕熱積于中焦,,日久土壅木郁,,氣滯血瘀,氣血水互結(jié)中焦脅下所致,,目前病人雖兼見陰虛內(nèi)熱之象,,但急則治標(biāo),仍應(yīng)以消瘀逐水為主,。 處方:丹參30g,,郁金20g,姜黃20g,,澤蘭30g,,澤瀉20g,防已20g,,白茅根20g,,三七粉6g(沖服),阿膠10g(烊化),,炮山甲10g(先煎),,腹皮30g,茯苓皮20g,,桑皮20g,,杏仁25g,葶藶子15g,生大黃10g,,檳榔20g,,黃芪50g,五加皮15g,,枳椇子30g,。 六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囑其戒酒,高蛋白飲食,。 二診:1979年5月17日,。 腹脹稍減,尿量增加,,24小時約2000ml,便溏,,4~5次,,飲食增加,仍乏力倦怠,,舌紫暗,,少苔,脈弦細(xì),。 二便分消,,水濕漸去,應(yīng)顧護脾胃,。 上方加白術(shù)20g,,蒼術(shù)20g。 十五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79年6月3日,。 腹脹明顯減輕,,尿量24小時約1800ml,便溏,,日2~3次,,飲食基本正常,仍乏力倦怠,,腹飽滿,,青筋隱隱,無臍突,舌質(zhì)暗紅,,少苔,,脈弦細(xì)。 水濕漸消,,應(yīng)標(biāo)本兼顧,,疏肝健脾,活血消癥,,佐以滋補肝腎,。 處方:丹參30g,郁金20g,,澤蘭20g,,澤瀉20g,蓼實20g,,文術(shù)15g,,荔枝核20g,元胡20g,,制大黃10g,,白術(shù)20g,焦山楂30g,,三七粉5g(沖服),,阿膠10g(烊化),枸杞20g,,黃精20g,,青皮15g,枳椇子30g,。 十五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79年6月20日,。 腹脹基本緩解,便溏,,日1~2次,,尿量正常,乏力明顯減輕,,腹平軟,,青筋隱現(xiàn),腹水征陰性,,舌暗紅,,苔薄,,脈弦。 病情已趨穩(wěn)定,,治依前法,。 上方加炮山甲20g,地鱉蟲10g,。 六付,,上藥共研細(xì)末,煉蜜為9g丸,。 注:上方加減連服二十四劑,,每次1丸,每日三次口服,,患者癥狀消失,,已能正常勞作。 【按語】此例為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其與肝炎后肝硬化病因雖異,,病機及結(jié)果卻極為相似,故治療也與之相同,,在治療本病中,,王老善用枳椇子。王老說:枳椇子一味,,既可解酒毒,又能散瘀血,,去濕毒,,是治療酒精性肝病不可缺少的佳品。在治療肝硬化腹水時,,王老還常加入杏仁,、葶藶子等藥,意在宣發(fā)肺氣,,通調(diào)水道,,常可使利水藥量半功倍,。 案七: 趙某,,男,46歲,,工人,,初診日期:1997年6月11日。 病人十年前患急性乙型肝炎,,經(jīng)治穩(wěn)定,,肝功能恢復(fù)正常,,其后一直未再檢查肝功。一個月前自覺腹脹,,乏力倦怠,,食少納呆,便溏尿少,,即去某醫(yī)院就診,,經(jīng)B超、肝功能等檢查,,診斷為“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收住院治療,,住院二十天,,先后嘔血二次,醫(yī)生建議手術(shù)行脾切除治療,?;颊咭蚪?jīng)濟不能承受而轉(zhuǎn)來診。查:面色黧黑,,頸部有蜘蛛痣,,雙手肝掌,腹膨隆,,青筋顯露,,雙下肢浮腫,舌暗紅,,苔白膩,,脈弦細(xì)。 綜合四診,,證屬肝郁脾虛,,氣滯血阻,水濕內(nèi)停,,氣血水互結(jié)中焦所致,。治宜急則治標(biāo),兼以扶正,,活血消癥,,健脾利水。 處方:丹參30g,,郁金20g,,澤蘭30g,澤瀉20g,,蓼實20g,,文術(shù)15g,,三七粉5g(沖服),阿膠10g(烊化),,荔枝核20g,,制大黃10g,鱉甲20g,,腹皮30g,,桑皮20g,茯苓皮20g,,杏仁20g,,防己20g,葶藶子15g,。 六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 二診:1997年6月18日,。 尿量增加,每日約1800ml,,腹脹減輕,,雙下肢浮腫明顯消退,仍乏力倦怠,,食少納呆,,便溏,日三次,,舌暗紅,,苔白膩,脈弦細(xì),。 脾虛不復(fù),正氣虛衰,,應(yīng)顧護脾胃,,扶助正氣。 上方加炒白術(shù)20g,,焦山楂30g,,黃芪50g,五加皮10g,。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 三診:1997年6月30日,。 尿量正常,,腹脹緩解,雙下肢浮腫盡退,,食欲增加,,仍乏力倦怠,右脅時隱痛,,舌暗紅,,苔白,脈弦,。 水濕已消,,應(yīng)以治本為主。治法:疏肝健脾,,活血消癥,。 處方:丹參30g,郁金20g,,香附15g,,廣木香15g,荔枝核20g,,元胡20g,,澤蘭15g,澤瀉20g,,蓼實20g,,文術(shù)15g,白術(shù)20g,,焦山楂30g,,三七粉5g(沖服),阿膠10g(烊化),,制大黃15g,,鱉甲20g,防己25g,。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 四診:1997年7月11日,。 仍乏力倦怠,飲食可,,便溏,,日二次,右脅時隱痛,,無明顯腹脹,,舌暗紅,,苔白,脈弦,。 病情基本穩(wěn)定,,余癥宜緩圖,治則治法不變,。 上方加炮山甲10g,,地鱉蟲10g,三七粉增至10g,。 三付,,上藥共研細(xì)末,煉蜜為9g丸劑,,每次1丸,,每日三次口服。 五診:1997年9月24日,。 患者自覺無明顯不適,,飲食及二便均正常,體力明顯增加,,舌淡紅暗滯,,苔白,脈弦,。復(fù)查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門靜脈內(nèi)徑1.25cm,脾稍大,。 肝郁脾虛明顯恢復(fù),,瘀血仍未盡除,治療應(yīng)以活血消癥為主,。 上方去廣木香,、澤瀉、防己,、阿膠,,加桃仁20g。 三付,,上藥共研細(xì)末,煉蜜為9g丸劑,,每次1丸,,每日三次口服。 注:該患以上方加減,,連服二十劑,,一年后復(fù)查肝功正常,,肝臟雖仍小于正常,但表面光滑,,門靜脈高壓及脾大均已恢復(fù)正常,。 【按語】鼓脹一病最為難治,其難主要在于病情的進展與緩解都非常緩慢,,因此,,許多患者不能堅持治療,并且在飲食,、生活及精神調(diào)節(jié)方面不能很好配合,。因此,王老說:鼓脹治療必須醫(yī)生與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奏效,。在本例患者,,經(jīng)湯劑治療月余后,病情穩(wěn)定,,為便于患者長期服用,,改服丸劑,時經(jīng)年余,,肝功能才恢復(fù)正常,,且肝、脾兩臟形態(tài)亦基本恢復(fù),。 脂 肪 肝 案一: 寧某,,男,51歲,,干部,,初診日期:1998年2月21日。 自覺右脅脹悶不適,,時隱痛,,進食后或情志變化時明顯,乏力,,困倦,,食少納呆,大便稀溏,。曾查肝功能,,谷丙轉(zhuǎn)氨酶82IU/L,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檢測均為陰性,血甘油三酯明顯升高,B超顯示符合脂肪肝特征,?;颊咝误w肥胖,舌質(zhì)淡紅,,暗滯,,苔白潤,脈沉細(xì),。 綜合四診,,證屬久食肥甘,蘊積中州,,生濕化痰,,致土壅木郁之證。治宜健脾行氣,,運濕化痰,。 處方:陳皮15g,半夏15g,,香附15g,,木香15g,蒼術(shù)20g,,茯苓20g,,焦山楂30g,元胡20g,,草決明20g,,靈磁石20g,澤蘭15g,,澤瀉20g,,枳殼15g,甘草15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8年3月1日,。 右脅痛緩解,仍脹悶不舒,,乏力倦怠,,食量稍增,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紅,暗滯,苔白,,脈沉細(xì)。 濕邪未去,,木氣不舒,,治宜重用祛濕,兼以活血,,取血行濕去之意,。 上方加丹參20g,王不留行15g,,通草15g,,澤蘭、澤瀉加到各25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8年3月13日,。 脅腹脹滿明顯減輕,食欲增加,,體力稍增,,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紅,,苔白,脈沉細(xì),。此濕邪漸去,,肝氣稍舒,氣機亦暢,,效不易法,。 上方去草決明、靈磁石,、通草,。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8年3月24日。 脅腹脹悶緩解,,乏力倦怠消失,,飲食如常,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紅,,苔白,脈沉細(xì),。 處方:陳皮15g,,半夏15g,黨參20g,,白術(shù)15g,,云苓20g,木香15g,,焦山楂25g,,扁豆20g,砂仁15g,,澤瀉15g,,枳殼15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8年5月11日,。 患者自覺無不適,,飲食、二便均正常,,舌正,,脈平。復(fù)查肝功能及血脂諸項指標(biāo)已正常,。 囑其低糖,、低脂飲食,戒酒,,多進食蔬菜,、陳醋及大蒜,以期脂肪肝盡除,。 【按語】脂肪肝多因長期進食肥甘厚味,,或醇酒所傷,脾胃壅滯,,聚濕生痰,,土壅木郁而成。其為病,,具有脾虛濕停,、痰濁阻滯,,氣滯血瘀,或筋脈失養(yǎng),,或濕郁化熱等特點,,重者由于氣血互結(jié),水顯內(nèi)停而成積聚,、鼓脹等證,,可謂病機變化、臨床表現(xiàn)復(fù)雜,,臨證不可不詳察。本例患者病程較短,,病情較輕,,予以健脾行氣,運濕化痰之藥,,酌加活血化瘀之品,,病情即獲緩解。王老說:本病治與養(yǎng)各半,,飲食調(diào)養(yǎng)和運動鍛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戒除肥甘厚味,醇酒香辣,,多攝取新鮮水果蔬菜,、陳醋、大蒜等對病情恢復(fù)大有益處,。 案二:
李某,,男,46歲,,初診日期:1997年4月11日,。 兩脅脹滿三個月,右脅時隱痛,,腹脹,,乏力,倦怠,,食少納呆,,大便溏,夜眠不實,,夢多,,形體肥胖,舌淡胖,,暗滯,,苔白,,脈沉細(xì)無力。查肝功ALT:68IU/L,,AST:46IU/L,,膽紅素等指標(biāo)正常,血脂TG:2.6mmol/L,,CHOL:7.8mmol/L,;B超示:脂肪肝。 綜合四診,,中醫(yī)證屬肝郁脾虛,,運化失司,濕邪內(nèi)停,,阻遏氣機所致,。治以疏肝理氣,健脾化濕,。 處方:柴胡15g,,丹參30g,陳皮15g,,木香20g,,焦山楂30g,蒼術(shù)20g,,草決明20g,,澤瀉20g,薏苡仁20g,,澤蘭20g,,楮實子20g,路路通15g,,絲瓜絡(luò)20g,,半夏10g,大棗10枚,,元胡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囑患者低脂、低糖飲食,,多食醋,、蒜、青菜等食物,,增加體育鍛練,。 二診:1997年4月22日,。 脅痛腹脹減輕,仍乏力倦怠,,夜眠夢多,,便溏,日二次,,進食量增,,舌淡紅,暗滯,,苔白,,脈沉細(xì)。 首方初效,,但氣虛明顯,,濕邪未化,宜增益氣養(yǎng)血安神之品,。 前方加黃芪30g,以益氣化濕,,配當(dāng)歸20g扶助正氣,,加遠志20g以安倦神。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7年5月4日,。 脅痛腹脹明顯緩解,,體力增加,食欲良好,,夜眠稍安,,大便仍溏,日二次,,便前腹鳴,,時痛,便后緩解,,舌淡紅,,苔白潤,脈沉細(xì),。 此濕邪留于腸間,,阻礙氣機所致,治宜通腹除濕,。 前方去草決明,、楮實子,、路路通、絲瓜絡(luò),,加大黃10g,,萊菔子15g,白芍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7年5月12日,。 脅腹脹痛緩解,,飲食正常,仍便稀溏,,而腹痛已解,,舌淡紅,苔白,,脈沉細(xì),。 此濕邪已去,脾氣未健,。治宜健脾益氣,,柔肝和胃。 處方:黨參20g,,蒼術(shù)20g,,茯苓20g,炙甘草15g,,木香15g,,砂仁20g,陳皮20g,,荷葉5g,,厚樸15g,丹參15g,,澤瀉20g,,山藥25g,焦山楂3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7年5月20日,。 患者自覺無明顯不適,飲食及二便已恢復(fù)正常,,唯夜眠仍夢多,,舌淡紅,,苔白潤,脈沉,。復(fù)查肝功,、血脂均正常,B超顯示脂肪肝已消失,。 囑其注意調(diào)節(jié)生活規(guī)律,,節(jié)制飲食。 山楂降脂片4片,,日二次口服,,以善其后。 【按語】本例患者既有肝郁氣滯血瘀,,又具脾虛濕停痰阻,,故治療當(dāng)兼顧疏肝理氣活血,健脾祛濕化痰,。王老在治此類疾病中,,善用澤瀉、山楂,,謂澤瀉能瀉其有余而利水除濕化痰,,澤其不足而堅陰補腎,是祛邪而不傷正的妙藥,;山楂健脾消食化痰,入肝活血化瘀,,配合澤瀉可謂治療脂肪肝的良藥,。王老說:治療脂肪肝必用活血通絡(luò)劑,因痰濕阻滯,,氣機壅塞,,不活血無以暢氣機,不活血濕痰無出路,,活血通絡(luò)藥最喜用路路通,、絲瓜絡(luò)、澤蘭,、丹參等,。 案三: 寧某,男,,52歲,,干部,初診日期:1998年2月26日,。 右脅隱痛伴腹脹二年,。倦怠乏力,,食少納呆,大便溏瀉,,日1-2次,,時頭暈,雙手麻木,。曾在某院查彩超及血脂診斷為“高脂血癥”,,“脂肪肝”,給予肝得健及東寶肝泰治療效果不顯而來診,。查:形體肥胖,,舌淡紅,暗滯,,苔白稍膩,,脈沉細(xì)弱。 證屬肝郁脾虛,,痰濕中阻所致,。治宜疏肝健脾,利濕化痰,。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木香15g,,香附15g,,荔枝核20g,焦山楂30g,,澤蘭15g,,澤瀉20g,川芎20g,,茯苓20g,,蒼術(shù)20g,草決明20g,,靈磁石20g,,砂仁15g,半夏15g,,甘草10g 十付,,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1998年3月6日,。 腹脹稍減,,食欲增加,大便溏,日2~3次,,手麻及頭暈明顯好轉(zhuǎn),,肝區(qū)仍有不適感,舌淡紅,,暗滯,,苔白,脈滑,。 此肝氣稍舒,,腹氣已通,痰濕仍未盡去,。 前方立意不變,,加丹參30g,以活血養(yǎng)血調(diào)肝,,加枳殼15g,,以行氣舒肝,加白術(shù)15g以健脾燥濕化痰,。 十付,,日一劑水煎服。 三診:1998年3月17日,。 右脅隱痛及腹脹基本緩解,,雙手麻木減輕,大便仍溏,,日一次,,飲食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滑。 肝氣已舒,,脾虛未復(fù),。治宜重在健脾化濕,。 處方:陳皮15g,,黨參20g,白術(shù)15g,,云苓20g,,蒼術(shù)20g,木香15g,,焦山楂30g,,荔核20g,半夏15g,澤蘭15g,,澤瀉20g,,山藥20g,丹參30g,,川芎20g,。 十付,日一劑,,水煎服,。 四診:1998年3月28日。 患者自覺癥狀完全緩解,,飲食二便恢復(fù)正常,,復(fù)查血脂TG:1.7mmol/L,CHOL:5.4mmol/L。 彩超顯示:肝臟回聲均勻,,大小正常,,管道系統(tǒng)顯示清晰,膽囊及脾臟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沉有力,。 此肝脾調(diào)和,,痰濕盡去。以上方去澤瀉,、半夏,、荔枝核,繼服十付鞏固療效,。 【按語】本例除肝郁脾虛,、痰濕內(nèi)停外,尚有氣血不足,,肝體經(jīng)脈失養(yǎng)的表現(xiàn),,其治療當(dāng)首先疏肝健脾,利濕化痰,,待肝氣稍舒,,痰濕漸去,酌增健脾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luò)之藥,,才能使肝氣舒,脾胃健,,痰濕去,,氣血足,,其病自愈。 案四: 金某,,男,,42歲,干部,,初診日期:1996年4月18日,。 右脅痛半年余,情志波動時明顯,。進食后腹脹,,無明顯惡心及厭油,大便干燥,,2-3日一行,,時頭暈,乏力倦怠,,困倦喜睡,,舌質(zhì)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查肝功及甲、乙,、丙肝等均正常,,彩超示:非均質(zhì)性脂肪肝。 中醫(yī)證屬肝郁氣滯血瘀,,氣機升降失調(diào),,痰濕停聚所致。治以行氣活血,,利濕化痰,。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半夏15g,,丹參30g,茯苓20g,,澤蘭30g,,澤瀉20g,木香15g,,焦山楂20g,,蓼實20g,,文術(shù)15g,,蒼術(shù)20g,菖蒲15g,酒軍10g,,黃芪30g,,當(dāng)歸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6年4月30日,。 右脅仍時隱痛,,腹脹減輕,大便通暢,,日一次,,頭暈乏力稍減,仍倦怠喜臥,,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腹氣已通,,氣機稍暢,痰濕瘀血未去,。治宗前法,,加重活血祛濕力度。 上方去菖蒲,、半夏,,加元胡15g,五靈脂15g,,坤草15g,,路路通1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6年5月11日,。 右脅痛緩解,,仍輕度乏力,余癥消失,,飲食,、二便正常,舌暗紅,,苔黃稍膩,,脈滑,。 瘀血不通,痰濕漸去,,正氣未復(fù),,治宜健脾益氣,利濕化痰,。 處方:陳皮15g,,澤蘭20g,澤瀉20g,,蒼術(shù)20g,,白術(shù)15g,焦山楂20g,,茯苓20g,,黃芪30g,當(dāng)歸20g,,酒軍10g,,文術(shù)1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6年5月21日,。 病人自覺癥狀完全消失,,飲食、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脈滑,。復(fù)查彩超示:肝右葉可見一1.0×1.8cm低密度灶,,其它未見異常,提示為脂肪浸潤,。 前方奏效,,依法再進十五劑,以收全功,。 【按語】脂肪肝一病,,王老認(rèn)為總由脾胃虛弱,痰濕內(nèi)生,,蘊聚肝臟而成,,而脾虛之由,不外飲食不節(jié),,嗜酒無度或肝氣內(nèi)伐數(shù)端,,隨證立健脾,、舒肝、化痰祛濕之方,,配合飲食療法,每獲良效,。澤瀉,、焦楂、草決明,、酒軍四味,,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均能降低血脂,,清除肝內(nèi)脂肪,,故王老每于辨證處方中加用,大能提高療效,。王老善于融會新知可見一斑! 病毒性甲型肝炎 張某,,男,55歲,,干部,,初診日期:1990年8月10日。 右脅脹痛一周,,繼之出現(xiàn)目睛皮膚黃染,,伴發(fā)熱,惡心嘔吐,,乏力倦怠,,小便黃,大便干燥,。曾在某院查肝功ALT:381IU/L,,GGT:125IU/L,總膽紅素128mmol/L,,直接膽紅素42mmol/L,,間接膽紅素86mmol/L,抗HAV陽性,,診斷為“急性黃疸性肝炎”,,給予靜滴萄葡糖、維生素C,、肝必復(fù)等藥物治療,,身熱不退,黃疸逐漸加重,,嘔吐,,不能進食,,口渴,喜涼飲,,汗出,,小便短赤,大便已七日未解,,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證屬肝膽濕熱,,彌漫三焦,兼感暑濕所致,。治以清熱利濕,,活血退黃,佐以祛暑,。 處方:茵陳50g,,澤蘭20g,石斛30g,,丹皮15g,,花粉20g,白芍20g,,赤芍10g,,當(dāng)歸15g,生石膏20g,,藿香15g,,冬葵子15g,川連10g,,新雪丹5g(沖服),。 三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0年8月13日。 身熱退,,嘔吐止,,能少量進食,已排軟便三次,,右脅痛減輕,,黃疸未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病人暑熱已退,濕熱未清,,酌加重清利濕熱之力,。 前方去生石膏、花粉,,加佩蘭15g,,白茅根30g,功勞葉15g,。 三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0年8月16日。 右脅痛脹緩解,,仍食少納呆,,乏力,黃疸稍退,,尿量增加,,色較前變淡,大便溏,,舌紅,,苔黃,脈滑,。 濕熱漸去,,肝氣稍舒,脾虛未復(fù),。治以清利濕熱,,佐以健脾和胃。 處方:茵陳30g,,川連5g,,連翹15g,木香10g,,砂仁10g,,赤芍15g,丹參20g,,當(dāng)歸20g,,茯苓20g,焦神曲15g,,紫蔻15g,,陳皮15g,,白術(shù)15g。 六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0年8月22日,。 食欲增加,,乏力減輕,黃疸盡退,,二便正常,,舌淡紅,苔黃,,脈弱,。復(fù)查肝功能已正常。 濕熱盡去,,脾胃尚弱,,治以扶脾和胃為主,鞏固療效,。 處方:陳皮15g,,半夏15g,木香15g,,砂仁10g,,黨參15g,白術(shù)15g,,茯苓15g,,紫蔻15g,連翹15g,,荷葉5g,。 六劑,日一劑水煎服,。 【按語】陽黃本濕熱為患,,復(fù)感暑濕,其濕熱益甚,;由上者嘔吐不能進食,,下者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汗出而熱不解,,黃不退,知其濕熱彌漫三焦,單純清利濕熱黃必不能退,,故加用涼血活血之赤芍,,活血利濕之澤蘭,使?jié)裥坝谐雎?;而藿香,、佩蘭配伍新雪丹祛暑之功甚妙。本例處方用藥,,構(gòu)思新奇,,但細(xì)究之卻切中病機。 病毒性乙型肝炎 案一: 付某,,男,,45歲,干部,,初診日期:1996年4月28日,。 患者平素嗜酒,三個月前自覺右脅不適,,腹脹,,乏力,,漸出現(xiàn)周身皮膚,、粘膜黃染,并進行性加深,。惡心,,厭油膩,大便溏,,日1~2次,,尿黃,困倦喜臥,,發(fā)熱,,T37.8-38.5℃,無明顯畏寒,。在某院住院,,查乙肝:HBsAg+,HBeAg+,,抗HBc-IgM+,,抗HCV+,抗HDV+,。肝功能T:69g/L,,A:33g/L,G:46g/L,ALT:1428IU/L,,AST:924IU/L,,ALP:186IU/L,GGT:244IU/L,,BiL:382mmol/L,。彩超示:肝臟腫大,內(nèi)部回聲粗糙,,欠均勻,,門靜脈增寬,脾大,,左肋下6.5cm,,腹水。靜滴甘利欣,、小牛胸腺肽,、抗乙肝病毒核糖核酸及白蛋白等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zhuǎn),,遂請中醫(yī)會診,。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屬素體濕熱內(nèi)蘊,復(fù)感疫毒,,毒熱熾盛,,熏蒸肝膽所致。治以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處方:茵陳50g,梔子20g,,黃芩20g,,川軍15g,公英30g,,木通15g,,雙花30g,白花蛇舌草50g,,重樓30g,,陳皮20g,木香20g,,腹皮20g,,澤瀉20g,,澤蘭30g,砂仁15g,,大棗12枚,,甘草30g,香櫞15g,。 六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6年5月5日,。 病人發(fā)熱已退,黃疸亦明顯減輕,,仍乏力倦怠,,腹脹,食欲稍增,,大便溏,,日3~4次,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復(fù)查肝功能T:70g/L,,A:25g/L,,G:45g/L,ALT:864IU/L,,AST:498IU/L,,ALP:166IU/L,,GGT:204IU/L,,BiL:169mmol/L。 毒熱得到扼制,,濕邪未去,,治療重在化濕醒脾。 上方去公英,、雙花,,加蒼術(shù)20g,白術(shù)20g,,佩蘭葉10g,,甘松15g。 六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6年5月12日。 患者黃疸明顯消退,,腹脹減輕,,食欲增加,仍乏力倦怠,,大便溏,,日2次,舌淡紅,,苔黃稍膩,,脈弦滑。 濕熱漸去,,脾虛未復(fù),。治宜健脾益氣,化濕解毒,。 上方去重樓,、川軍、黃芩,,加文術(shù)15g,,水紅花子15g,黃芪30g,,當(dāng)歸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6年5月19日。 黃疸消退,,腹脹亦明顯緩解,,乏力減輕,飲食基本正常,,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紅,,暗滯,,苔白,脈滑,。復(fù)查肝功能T:68g/L,,A:30g/L,G:38g/L,,ALT:86IU/L,,AST:54IU/L,,ALP:128IU/L,GGT:160IU/L,,BiL:37.5mmol/L,。B超示:肝稍大,內(nèi)部回聲粗糙,,欠均勻,,門靜脈不寬,脾大,,左肋下1.5cm,,無腹水。 邪毒未盡,,正氣仍未恢復(fù),,治以扶正為主,以鞏固療效,。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黃芪30g,,當(dāng)歸20g,,木香15g,香櫞20g,,茵陳15g,,梔子20g,澤蘭30g,,水紅花子20g,,文術(shù)15g,白術(shù)20g,,蒼術(shù)20g,,川芎20g,赤芍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以此方加減,配合西藥保肝治療月余,,患者自覺癥狀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復(fù)正常,彩超示:肝不大,,回聲粗糙,,脾面積稍大,。至此,病情穩(wěn)定出院,。 【按語】本例為酒精性肝病合并乙,、丙、丁肝三重感染,,病情重,,病勢急。中醫(yī)認(rèn)為是宿有濕熱內(nèi)蘊,,復(fù)感疫毒,,邪熱積盛,熏蒸肝膽所致,。治當(dāng)以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為先,待濕熱邪毒漸去,,再入健脾益氣之品以扶正,。本例患者B超顯示已有肝纖維化征象,故方中加水紅花子,、文術(shù),,旨在阻止其向肝硬化發(fā)展,可見王老善于把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影象學(xué)資料納入中醫(yī)四診中,,以指導(dǎo)其辨證用藥,。 案二: 劉某,男,,42歲,,工人,初診日期:1995年10月6日,。 1982年體檢時發(fā)現(xiàn)乙肝HBsAg陽性,,肝功能:ALT128IU/L,經(jīng)保肝治療肝功能恢復(fù)正常,。近一個月來經(jīng)常感到右脅隱痛,,腹脹,食少納呆,,大便溏,,日一次,乏力倦怠,,夜眠不實,,夢多,晨起惡心,,厭油膩,,時有齒衄,,舌淡紅,暗滯,,苔白,,脈弦。查乙肝二對半: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T,、A,、G正常,ALT:369IU/L,,AST:206IU/L,,BiL:42mmol/L,ALP:128IU/L,,GGT:96IU/L,。B超示:肝臟稍大,內(nèi)部回聲粗糙增強,,脾面積大,。 證屬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所致,。治宜疏肝健脾,,行氣活血。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木香15g,荔枝核20g,,焦山楂20g,,白術(shù)20g,當(dāng)歸20g,,川芎15g,,桃仁15g,茯苓20g,,炙甘草15g,,元胡20g,荷葉5g,,麥芽15g,,梔子15g,五加皮15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5年10月16日,。 右脅隱痛減輕,仍腹脹,,食欲稍增,,大便溏,日一次,,仍乏力,,倦怠,夜眠夢多,,晨起惡心,,時齒衄,舌淡紅,,苔白,,脈弦。 氣機郁滯不解,,瘀血難化,,正氣亦難恢復(fù)。治宗前法,,加重理氣疏肝藥力,。 上方去五加皮,加香附15g,,郁金20g,,佛手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5年10月26日,。 右脅痛明顯減輕,,腹脹基本緩解,仍乏力倦怠,,飲食可,,大便仍溏,日一次,,夜眠夢多,,時齒衄,舌淡紅,苔白,,脈弦,。 肝氣稍舒,氣血漸暢,,正氣仍未恢復(fù),。治以疏肝健脾,益氣活血,。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丹參30g,,白術(shù)20g,,黃芪50g,當(dāng)歸20g,,赤芍15g,,香附15g,川芎15g,,五味子15g,,焦山楂30g,元胡20g,,枸杞20g,,炙甘草30g,山藥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5年11月5日,。 前癥明顯緩解,情志波動時仍腹脹,,飲食和二便正常,,仍輕度乏力,易疲勞,,舌淡紅,,苔白,脈弦,。復(fù)查乙肝二對半仍為大三陽,,肝功ALT:62IU/L,AST:48IU/L,。 患者病情漸趨穩(wěn)定,,但脾虛,正氣仍未恢復(fù)。治法:以健脾益氣,,養(yǎng)血活血為主,,佐以行氣。 上方加太子參20g,,菟絲子20g,,麥冬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5年11月16日,。 患者自覺無明顯不適,飲食睡眠及二便正常,,唯活動時仍易疲勞,,舌淡紅,苔白,,脈弱,。 上方去山藥、赤芍,。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診:1995年11月26日,。 病人自覺癥狀消失,飲食及二便正常,,體力亦明顯恢復(fù),,舌淡紅,苔白,,脈沉,。復(fù)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對半:HBsAg+,,抗HBc+,。彩超示:肝臟大小正常,內(nèi)部回聲粗糙,脾面積稍大。 繼續(xù)以前方去五味子,,十五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慢性乙肝以其病情反復(fù)遷延,,經(jīng)久不愈為特點,,在病程中,,由于肝郁脾虛日久,,必然導(dǎo)致氣滯血瘀和水濕內(nèi)停,,且由于肝腎同源,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等關(guān)系,,日久亦必兼見腎虛。所以,,王老說:乙肝為病最為難治,,既要抓住核心(肝郁脾虛),又要兼顧諸多衍生之證,,故選藥要精,。如王老常用補腎藥枸杞、山藥,、菟絲子等,,藥性平和而不膩,補腎當(dāng)中兼顧健脾,;黃芪,、當(dāng)歸張錫純稱為補肝之要藥,同時兼具益氣養(yǎng)血活血,,常常一藥多用,。肝臟為藥物代謝及排泄的場所,又是重要的解毒器官,,用藥不能不慎,。 案三: 徐某,男,,68歲,,離休干部,初診日期:1989年6月14日,。 乏力,,倦怠半年余,腹脹,,進食后加重,,厭油膩,晨起惡心,,便溏,,日一次,夜眠多夢,,曾反復(fù)查乙肝二對半:HBsAg+,,抗HBe+,,抗HBc+。肝功ALT:60-100IU/L之間,,AST:45-70IU/L之間,。B超示:肝臟稍大,內(nèi)部回聲粗糙,,管道系統(tǒng)顯示欠清晰,,脾大。服用多種中藥治療效果不顯著,。舌質(zhì)淡紅,,暗滯,有齒痕,,苔白滑,,脈弦細(xì)。 證屬肝郁脾虛,,濕邪內(nèi)停,氣機阻遏所致,。治以疏肝理氣和血,,健脾益氣化濕。 處方:柴胡15g,,丹參30g,,郁金20g,香附15g,,廣木香15g,,黃芪30g,當(dāng)歸20g,,白術(shù)20g,,云苓20g,赤芍20g,,黨參20g,,紫草20g,焦楂30g,,澤蘭20g,,蒼術(shù)20g,陳皮15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89年6月21日,。 乏力倦怠稍減輕,,腹脹明顯緩解,仍厭油膩,,晨起惡心,,便溏,食欲較前增加,,舌淡紅,,暗滯,苔白,,脈弦,。 肝郁脾虛未除,腹脹雖減,,氣機未暢,,故于前方加半夏15g,枳殼15g以化濕行滯,。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89年7月2日,。 腹脹緩解,乏力倦怠亦減輕,,惡心厭油基本消失,,便溏,日一次,,夜眠夢仍多,,舌淡紅,苔白,,脈弦,。 患者肝氣已舒,氣機調(diào)暢,,但脾氣未健,,濕邪未盡。治法中應(yīng)側(cè)重健脾益氣化濕,。 上方去赤芍,、紫草、枳殼,、木香,,加山藥25g,甘松20g,,遠志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 四診:1989年7月12日,。 乏力倦怠明顯緩解,飲食,、二便正常,,夜眠夢多,無脅痛腹脹等癥狀,,舌淡紅,,苔白,脈弦,。復(fù)查乙肝二對半:抗HBs+,,抗HBc+;肝功能正常,,B超示:肝內(nèi)回聲粗糙,,管道系統(tǒng)顯示欠清晰,脾面積稍大,。 患者邪氣已退,,正氣尚未恢復(fù)。于前方更加黃芪3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89年8月30日。 病人自覺無明顯不適,,復(fù)查乙肝二對半:抗HBs+,,肝功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沉有力。 囑患者保持情志舒暢,,規(guī)律飲食,,戒酒,以調(diào)理預(yù)后,。 【按語】該患亦屬肝郁脾虛之證,,但脾虛濕盛尤為明顯。對此類病人,,王老善用醒脾之藥,,如陳皮,、甘松等,謂脾虛濕停,,虛脾復(fù)為濕邪所困,,非醒脾之品其功難君;并常配伍白術(shù),、蒼術(shù)同用,。王老說:白術(shù)之健脾化濕,如蒸籠霧化,,鼓舞脾陽使?jié)裥罢趄v,,如不配合表散或利水之劑,濕無去路,,停藥后病情必然反復(fù),;而蒼術(shù)之燥濕健脾則善使?jié)裥摆呄聫亩愣觯蛊⒚摑窭е?。白術(shù),、蒼術(shù)伍用之妙正在于此。當(dāng)濕邪漸去,,加重黃芪用量,,扶正補肝,以收全功,。 案四: 尹某,,女,42歲,,工人,,初診日期:1994年7月19日。 乏力倦怠二月余,,時右脅脹悶不舒,,情志郁怒時脹痛,飲食量減,,無厭油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弦。查乙肝二對半:HBsAg陽性,,肝功能及B超等指標(biāo)均正常,。 證屬邪伏肝脈,肝脾失和,,木壅脾土所致,。治宜疏肝健脾,。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香附15g,,白芍20g,黨參20g,,白術(shù)15g,,茯苓15g,焦山楂20g,,砂仁10g,,麥芽20g,甘草15g,,連翹15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診:1994年7月30日。 乏力及右脅脹痛減輕,,飲食量增,,情志舒暢,舌淡紅,,苔白,,脈弦。 肝氣稍舒,,脾氣漸旺,。宗前法,兼以解毒,。 上方加紫草20g,板蘭根3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 三診:1994年8月10日,。 患者自覺癥狀消失,飲食,、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沉,。復(fù)查乙肝二對半:抗HBs陽性,,余均正常。 藥已致效,,繼服上方十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乙肝病人對治療的反應(yīng)與其病程長短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一般來說,,急性患者,,肝功恢復(fù)后,乙肝病毒轉(zhuǎn)陰的機率較高,;慢性乙肝,,病毒攜帶時間越長,轉(zhuǎn)陰率越低,,尤其是垂直傳染及前C區(qū)變異者轉(zhuǎn)陰機會更少,。本例患者,病程短,,臨床表現(xiàn)為單純的肝郁脾虛,,因此取效快捷。該患二診時加入紫草,、板蘭根二藥,,是以辨病角度用藥,可見臨床尚需靈活,。 案五: 崔某,,女,36歲,,教師,,初診日期:1996年7月10日。 患慢性乙肝八年,,谷丙轉(zhuǎn)氨酶反復(fù)升高,,遷延不愈。近一個月肝區(qū)隱痛,,脅腹脹滿,,晨起惡心,口苦,,食少納呆,,乏力倦怠,大便溏薄,,小便黃,,舌質(zhì)紅,暗滯,苔白膩,,脈弦滑,。查乙肝: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128IU/L,AST:82IU/L,,BiL:42mmol/L,,ALP:162IU/L,GGT:244IU/L,,T:68g/L,,A:36g/L,G:32g/L,。彩超示:肝臟稍大,,內(nèi)部回聲粗糙不均,門靜脈不增寬,,脾大,,左肋下3.2cm。 綜合四診,,中醫(yī)證屬肝郁日久,,肝氣橫逆,克脾犯胃,,脾胃虛弱,,瘀血內(nèi)結(jié)所致。治宜疏肝行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香附15g,廣木香15g,,香櫞15g,,白術(shù)20g,焦山楂20g,,當(dāng)歸20g,砂仁15g,,甘松15g,,丹參20g,川芎20g,桃仁15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6年7月18日,。 腹脹稍減,肝區(qū)仍隱痛,,食欲增加,,乏力困倦,大便溏,,舌質(zhì)紅,,苔白稍膩,脈弦,。 此瘀血內(nèi)結(jié),,氣機不暢之象。宗上法疊增活血行氣之力,。 上方加五靈脂20g,,元胡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6年7月25日,。 脅腹脹痛明顯緩解,,晨起口苦、惡心消失,,仍倦怠乏力,,時感腰酸,飲食量增,,大便溏,,日一次,舌質(zhì)紅,,苔白,,脈弦。 氣機稍暢,,胃氣已和,,脾虛正氣未復(fù),治宜側(cè)重健脾益氣,。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廣木香15g,焦山楂20g,,砂仁15g,,丹參20g,桃仁15g,,元胡20g,,黨參20g,黃芪30g,,當(dāng)歸20g,,甘松15g,荷葉5g,,枸杞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6年8月5日。 肝區(qū)隱痛及腹脹完全消失,,飲食及二便正常,,仍輕度乏力,腰酸楚,,舌淡紅,,苔白,脈弦,。復(fù)查肝功ALT:46IU/L,,AST:30IU/L,BiL:22mmol/L,,ALP:124IU/L,,GGT:164IU/L;乙肝:HBsAg+,,抗HBe+,,抗HBc+。 病人氣機已暢,,脾胃得健,,正氣仍未盡復(fù),仍宗前法,,以鞏固療效,。 上方加黃精20g,菟絲子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以上方加減服用三十劑,,復(fù)查肝功已正常,彩超示:肝臟大小正常,,脾面積稍大,,肝內(nèi)回聲仍粗。病情穩(wěn)定,。 【按語】乙肝患者因其臨床多有脅痛,、腹脹,病程稍久即舌質(zhì)暗滯,,故王老給其命名為“肝瘀”,,意為本病易致肝郁氣滯血瘀,經(jīng)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脾。由前四個案例不難看出,,乙肝患者每見脾虛不運,,胃納失司與肝郁氣滯血瘀之候并存,故治療中時刻抓住肝郁脾虛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即可促進病情恢復(fù),,亦能有效防止其向肝硬化發(fā)展,。 案六: 陳某,男,,54歲,,干部,初診日期:1974年5月6日,。 患者在某軍區(qū)醫(yī)院住院時經(jīng)體檢發(fā)現(xiàn)“乙肝病毒攜帶”,,家屬要求中藥治療,遂請中醫(yī)會診,?;颊呤且浴案哐獕骸薄ⅰ肮谛牟 弊≡褐委煹?,身體一般狀況良好,,現(xiàn)已無頭暈、胸悶痛等癥狀,,飲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紅,,暗滯,,苔薄白,,脈弦。 綜合四診:患者體內(nèi)雖有乙肝毒,,但正氣未傷,,舌、脈象都顯示心脈不暢,,肝陽偏勝之象,。治以柔肝活血。因患者不愿久服湯劑,,故精簡方藥如下,。 柴胡15g,丹參30g,,白芍20g,。 三十付,日一劑水煎代茶飲,。 二診:1974年6月7日,。 病人自覺無明顯不適,飲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紅,,暗滯,苔薄白,,脈沉有力,。 肝陽偏盛已解,心脈血行仍不暢,。 上方去白芍,,加郁金20g。 三十付,,日一劑水煎代茶飲,。 注:一個月后復(fù)查乙肝:HBsAg轉(zhuǎn)陰,抗HBs陽性,,痊愈,。 【按語】王老常用柴胡、丹參,、郁金三藥配伍治療各種肝病,,并有趣地稱之謂“肝病三劍客”。柴胡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熱之功,,丹參具活血益血,祛瘀解毒之力,,郁金兼行氣活血止痛,,利膽退黃多種功能,。三藥配伍,可獲疏肝理氣,,活血止痛,,養(yǎng)血解毒之功效。在臨證時,,王老常以此配伍白術(shù),、內(nèi)金等健脾和胃之品,以防克傳,。 病毒性丙型肝炎 關(guān)某,女,,32歲,,工人,初診日期:1995年7月24日,。 患者于七年前分娩時因失血過多,,輸全血400ml,近三個月來經(jīng)常乏力倦怠,,右脅隱痛不適,,食少納呆,厭油膩,,食后腹脹,,大便溏,舌淡紅,,暗滯,,苔白,脈細(xì)弱,。曾在外院化驗抗HCV陽性,,肝功ALT:82IU/L,AST:55IU/L,,TbiL:21.4mmol/L,,B超:脾面積稍大。 四診合參,,本證由產(chǎn)后體虛,,邪毒乘機潛伏肝脈,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致,,其本在于正虛。治則:扶正以祛邪,。治法:疏肝健脾,,益氣養(yǎng)血,。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香附15g,,佛手15g,赤芍20g,,太子參20g,,黃芪30g,當(dāng)歸20g,,白術(shù)20g,,茯苓20g,川芎15g,,荔核20g,,元胡20g,焦山楂20g,,山藥20g,。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5年8月4日。 乏力及右脅隱痛明顯緩解,,食欲增加,,食后時有腹脹,大便正常,,舌淡紅,,暗滯,苔白,,脈細(xì),。肝郁脾虛稍有緩解,仍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上方加重樓30g,紫草20g,,白花蛇舌草30g,,梔子20g。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5年8月15日,。 患者自覺癥狀緩解,,飲食正常,,大便時溏,舌淡紅,,苔白,,脈沉。復(fù)查肝功各項指標(biāo)正常,,抗HCV陽性,。 患者正氣基本恢復(fù),治則:扶正祛邪并重,。 上方去荔核,、元胡,加青黛10g(包煎),。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5年8月26日。 患者自覺無不適,,飲食正常,,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紅,,苔白,脈弦,。 病情穩(wěn)定,,仍守原方,去紫草,。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5年9月10日,。 病人無不適癥狀,今復(fù)查肝功正常,,抗HCV陰性而告痊愈,。 【按語】慢性丙型肝炎,其臨床表現(xiàn)多與乙肝相似,,本例因虛致病,,復(fù)因病益虛而表現(xiàn)出一派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癥狀,。正氣虛衰不足以抗邪,,故首先以扶正固本為要,;二診以后,脾胃漸復(fù),,正氣旺盛,,此時酌加祛邪藥方能獲滿意療效。 肝 囊 腫 強某,,女,,46歲,干部,,初診日期:1998年10月26日,。 右脅間痛二個月,伴食少納呆,,心煩易怒,,食后腹脹,大便溏薄,,下肢重著無力,,月經(jīng)衍期,量少,,白帶量多色清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稍膩,,脈弦細(xì)。B超示:多發(fā)性肝囊腫,,最大直徑6.5×4.8cm,。 中醫(yī)證屬肝郁脾虛,水濕內(nèi)停,,濕聚成痰,,蘊結(jié)于肝所致。治以疏肝健脾,,利濕化痰,。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郁金20g,,白術(shù)15g,蒼術(shù)20g,,澤蘭30g,,澤瀉20g,薏苡仁30g,木香20g,,焦山楂20g,,陳皮15g,茯苓20g,,蓼實20g,,坤草30g,香附15g,。 十付,,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1998年11月5日,。 前癥減輕,,右脅仍時隱痛,飲食量稍增,,食后腹脹,,大便溏,日二次,,下肢重著減輕,,白帶減少,情志已穩(wěn)定,,舌淡紅,,苔白潤,脈弦滑,。 病人濕邪漸去,脾氣稍旺,,但痰郁未除,,氣機不暢。 上方加川樸15g,,膽星1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8年11月16日,。 右脅仍時隱痛,腹脹緩解,,食欲增加,,大便仍溏,日一次,,雙下肢重著緩解,,白帶正常,舌淡紅,苔白,,脈弦,。 患者氣機漸暢,脾虛已復(fù),,濕邪亦去,,但肝郁仍未盡解,痰瘀未盡去,。治宜疏肝理氣,,化痰散瘀。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木香15g,焦山楂30g,,澤蘭15g,,澤瀉15g,半夏15g,,云苓20g,,蒼術(shù)20g,膽星10g,,枳實15g,,竹茹10g,香附15g,,元胡20g,,靈脂20g。 十劑,,日一劑水煎,,分二次口服。 四診:1998年11月26日,。 右脅偶感隱痛,,余癥消失,飲食,、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沉,。復(fù)查B超提示:多發(fā)性肝囊腫,最大直徑2.0×1.6cm,。 患者邪去大半,,肝氣仍有不舒,,宗前法治療,鞏固療效,。 前方去五靈脂,、膽星。 十劑,,日一劑分二次口服,。 注:此例隨訪半年,肝囊腫未再增大,,癥狀亦未復(fù)發(fā),。 【按語】肝囊腫一病,中醫(yī)認(rèn)為與濕濁內(nèi)阻有關(guān),,多由脾虛水濕內(nèi)停,,聚而生痰,停留脅間肝內(nèi),,阻礙氣機升降出入所致,,治療當(dāng)以健脾祛濕化痰為主,佐以疏肝行氣,,調(diào)理氣機,。此患在月余時間肝囊腫縮小三分之二,癥狀緩解,,可謂治療得法,,取效快捷。 酒精性肝炎 邢某,,男,,42歲,工人,,初診日期:1993年7月12日,。 右脅痛伴腹脹月余,食少納呆,,夜眠不實多夢,大便溏,,日一次,,晨起惡心,口苦,,時頭暈,,兩目干澀,形體稍胖,,面色無華,,無明顯黃染,舌淡紅,苔黃膩,,脈弦滑,。查肝功ALT:126IU/L,AST:48IU/L,,TbiL:30mmol/L,,ALP:118IU/L,GGT:96IU/L,,甲,、乙、丙,、戊型肝炎相關(guān)檢查均正常,。彩超示:肝臟稍大,內(nèi)部回聲增強,,欠均勻,,管道系統(tǒng)顯示尚清,門脈壓不高,,脾面積稍大,。患者平素嗜酒,,每日飲白酒一斤余,。診斷:西醫(yī):酒精性肝炎; 中醫(yī):脅痛,,濕熱中阻,,土壅木郁。治以清熱化濕,,行氣健脾,。 處方:茵陳30g,梔子20g,,黃芩20g,,陳皮15g,蒼術(shù)20g,,川樸15g,,香附15g,枳具子20g,,荔枝核20g,,薏苡仁20g,赤芍20g,,木香15g,,砂仁15g,,枸杞20g,遠志15g,,合歡花15g,,元胡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囑患者戒酒,,注意生活規(guī)律,,節(jié)制飲食。 二診:1993年7月20日,。 右脅痛及腹脹減輕,,進食量增,仍夜眠欠佳,,便溏,,時惡心,口苦,,偶頭暈,,舌淡紅,苔黃,,脈滑,。 疏理肝氣獲效,濕熱未除,,膽火擾心,,治宜上法輕理氣,重除濕清熱,。 上方去木香,、荔枝核、合歡花,,加半夏15g,,竹茹1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3年7月30日,。 病情明顯緩解,,除夜眠多夢,,便溏,,輕微乏力,,易疲勞外,余癥悉除,,舌淡紅,,苔黃,脈滑,。 患者濕邪漸去,,脾氣未復(fù),宗前法,,以健脾益氣化濕為主,,輔以行氣疏肝。 處方:柴胡15g,,陳皮15g,,佛手20g,蒼術(shù)20g,,黃芪30g,,黨參20g,茯苓20g,,枳椇子20g,,枸杞子20g,遠志20g,,半夏15g,,竹茹10g,甘草15g,。 十劑,,日一劑水煎,日三次口服,。 四診:1993年8月12日,。 患者夜眠仍夢多,體力增加,,飲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復(fù)查肝功正常,。B超示:肝臟大小正常,,內(nèi)部回聲增強,脾不大,。 病情穩(wěn)定,,肝功能已恢復(fù),,以上方去半夏、竹茹,,繼服十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酒精性肝病近年來明顯增加,,臨床表現(xiàn)多與濕熱相關(guān),,并常伴食少納呆、乏力,、失眠多夢等脾虛,、心神失養(yǎng)表現(xiàn)。中醫(yī)認(rèn)為此皆與濕熱中阻,,土壅木郁有關(guān),。治療中應(yīng)抓住主要矛盾,并注重飲食調(diào)節(jié),。王老常采用清熱化濕,,理氣醒脾之法,獲效甚著,,尤其枳椇子一味頗有心得,,其具體運用,見后篇專述,。 藥物性肝炎 申某,,男,26歲,,工人,,初診日期:1994年6月11日。 三天前冒雨趕路后致發(fā)熱,、惡寒,,自服撲熱息痛4片,利君沙3片,,熱退,,翌晨,周身酸痛,,脘悶,,腹脹滿,繼之周身皮膚粘膜黃染,,伴乏力倦怠,,食少納呆,厭油膩,大便正常,,小便深黃,。查B超肝、膽,、脾、胰腺均正常,;甲,、乙、丙,、戊,、庚型肝炎相關(guān)抗體、抗原均陰性,;肝功能ALT:486IU/L,,AST:213IU/L,TbiL:166mmol/L,,抗ANA譜陰性,。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西醫(yī)診斷:藥物性肝炎? 中醫(yī)證屬感受寒濕之邪,入里化熱,,熏蒸肝膽所致之黃疸,。治以清熱利濕退黃。 處方:柴胡15g,,茵陳50g,,梔子20g,黃芩20g,,木通15g,,蒼術(shù)20g,黃柏20g,,藿香15g,,佩蘭15g,桃仁15g,,茅根20g,,赤芍20g。 三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4年6月14日,。 黃疸明顯變淺,,大便稀溏,,日二次,小便黃,,仍乏力,,食少納呆,胃脘脹悶,,舌紅,,苔黃稍膩,脈滑,。 濕熱稍減,,脾氣受困,宜前法佐加理氣醒脾之藥,。 上方加陳皮15g,,木香15g,郁金20g,,砂仁1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4年6月22日。 黃疸盡退,,大便仍溏,,日一次,小便正常,,輕度乏力,,胃脘不適,食少納呆,,無惡心厭油等證,,舌淡紅,苔薄,,脈滑,。 此濕熱盡去,脾氣未復(fù)之象,,宜健脾和胃為主,。 處方:黨參20g,陳皮15g,,半夏15g,,白術(shù)15g,蒼術(shù)15g,云苓20g,,砂仁15g,,木香15g,炙甘草15g,,甘松20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4年6月29日。 病人自覺無明顯不適,,飲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紅,,苔薄,脈沉,。復(fù)查肝功,,各項指標(biāo)均正常。臨床痊愈,。 【按語】此例患者感受寒濕在先,,服用利君沙和撲熱息痛在后,繼之出現(xiàn)黃疸,,其為藥物或寒濕入里化熱致病已難分清,。然而審其證,仍為濕熱陽黃,,即予清熱利濕退黃,,亦獲全功。王老說:審證求因,,辨證論治,,話說容易,做起來很難,,必須在臨證時反復(fù)歷練,,認(rèn)真體會才能掌握其精髓。 肝 膿 腫 林某,,男,,48歲,初診日期:1997年7月9日,。 病人于一月前無誘因發(fā)熱,,寒戰(zhàn),繼之右脅疼痛,伴鞏膜,、皮膚黃染,,到某醫(yī)院經(jīng)查肝功、血常規(guī)及肝臟彩超診斷為“肝膿腫”,,經(jīng)抗炎,,保肝等治療,熱退,,黃疸消,,肝功及血常規(guī)恢復(fù)正常,但彩超示肝膿腫不吸收,,直徑4.6cm,,可見液平。現(xiàn)癥見右脅隱痛不適,,乏力倦怠,,食少納呆,大便溏,,尿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 證屬濕熱之邪郁積肝經(jīng),阻滯氣機所致,。治以清熱化濕,,行氣健脾。 處方:柴胡15g,,黃芩20g,,梔子20g,澤蘭30g,,木通15g,,陳皮15g,黃芪50g,,當(dāng)歸20g,,川樸15g,蒼術(shù)20g,,薏苡仁50g,,五靈脂20g,馬齒莧25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診:1997年7月15日,。 右脅仍時隱痛,,乏力稍減,飲食量增,,大便仍溏,,日二次,尿色黃,,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濕熱膠著難去,,宜活其血,以助祛濕,。 上方加桃仁20g,,王不留行15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7年7月22日,。 右脅痛明顯減輕,體力增加,,飲食可,,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紅,,苔黃,脈滑,。 濕熱已去大半,,氣機稍暢,治宜增強扶正,,兼以祛邪,。 上方去木通、馬齒莧,、王不留行,,加黨參20g,砂仁15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7年7月29日,。 右脅痛緩解,,飲食正常,體力明顯增加,,大便成形,,日2次,舌淡紅,,苔薄黃,,脈沉。濕熱之邪盡去,,正氣漸復(fù),,治宜扶正為主。 處方:柴胡15g,,黃芩20g,,澤蘭15g,黃芪30g,,當(dāng)歸20g,,黨參20g,陳皮20g,,桃仁15g,,薏苡仁50g,蒼術(shù)20g,,砂仁15g,。 七劑,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7年8月6日。 患者自覺無明顯不適,,飲食及二便正常,,復(fù)查肝功能正常,彩超示肝內(nèi)膿腫消失,,代之以直徑約1.0cm高密度回聲區(qū),,無液平。舌淡紅,,苔薄白,,脈沉有力。 繼服前方七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本例為肝膿腫急性期治療穩(wěn)定后,,纖維包裹形成所致。因其臨床仍有脅痛,、乏力,、食少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滑等癥,故以濕熱之邪郁積肝經(jīng),、阻滯氣機論治,。在用藥中,王老重點強調(diào)黃芪,、當(dāng)歸托里排膿用量要足,,薏苡仁消癰排膿藥量宜大,其間含有扶正祛邪之意,。 自身免疫性肝炎 辛某,,女,43歲,,職員,,初診日期:1997年9月4日。 患者于三個月前無誘因出現(xiàn)身目黃染,,小便黃,,即到當(dāng)?shù)蒯t(yī)院住院治療,經(jīng)查甲,、乙,、丙,、戊肝的相關(guān)病毒均為陰性,,肝功能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膽紅素明顯升高,對癥治療無效,。其后轉(zhuǎn)診北京某醫(yī)院經(jīng)肝臟活檢診斷為“自身免疫性肝炎”,,給予地塞米松及強的松等治療,病情穩(wěn)定,,谷丙轉(zhuǎn)氨酶波動在120IU/L左右,,膽紅素波動在80mmol/L左右,強的松減到15mg/日,,病情即反復(fù)加重?,F(xiàn)癥狀:乏力倦怠,食少納呆,,厭油膩,,右脅隱痛,,脘腹脹滿,便溏,,溲黃,,身目黃染,舌淡紅,,暗滯,,苔黃,脈滑,。 綜合四診:證屬濕熱之邪郁積肝膽,,阻滯膽道,膽汁溢于血液,,泛濫肌膚所致,。治宜清利濕熱,活血通脈,。 處方:茵陳50g,,虎杖20g,制大黃15g,,木通10g,,茜草20g,?褫膊?30g,,桃仁20g,,香附20g,赤芍20g,,黃芩20g,,地龍15g,蒼術(shù)20g,,生甘草30g,。 六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服中藥期間,每周強的松遞減5mg,。 二診:1997年9月11日,。 自覺腹脹及脅痛減輕,便溏,,日二次,,余癥無明顯變化,舌淡紅,,暗滯,,苔黃,,脈滑。 氣機稍暢,,濕熱未清,。欲清其熱必先行其氣,活其血,,故于上方重用活血行氣藥,。 上方加炮山甲10g,枳實15g,,路路通20g,。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診:1997年9月22日。 腹脹及脅痛基本緩解,,黃疸變淺,,大便仍溏,日二次,,食欲增加,,仍乏力倦怠,舌淡紅暗滯,,苔黃,,脈滑。 此肝膽濕熱漸去,,氣機調(diào)暢之征,。宜輔健脾之品,脾健則濕易除,。 上方去地龍,,加白術(shù)20g,白豆蔻15g,。 十二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診:1997年10月4日。 強的松已停藥五天,,黃疸仍逐漸變淺,,食欲增加,不厭油膩,,無明顯腹脹及脅痛,,仍乏力倦怠,,便溏,日二次,,舌淡紅,,苔黃,脈滑,。 濕熱之邪漸去,,脾虛未復(fù)。宜酌增健脾藥以扶助正氣,。 上方去木通,、枳實,加山藥20g,,太子參20g,。 十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診:1997年10月15日。 患者自覺仍輕度乏力,,飲食及二便正常,,無腹脹脅痛等癥,鞏膜及皮膚無明顯黃染,,舌淡紅,,苔白,脈滑,。復(fù)查肝功能ALT:32IU/L,,AST:40IU/L,TbiL:23mmol/L,,DBIL:3.4mmol/L,,IbiL:19.6mmol/L。 濕熱之邪漸盡,,脾氣已健,,正氣仍未恢復(fù)。治依前法,,側(cè)重扶助正氣,。 處方:茵陳30g,虎杖20g,,茜草20g,,欷薟草30g,路路通15g,香附15g,,蒼術(shù)20g,,白術(shù)20g,太子參20g,,赤芍20g,,桃仁20g,當(dāng)歸20g,,黃芪30g,。 十五付,日一劑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患者十五付藥服完停藥,復(fù)查肝功各項指標(biāo)均正常,,隨訪一年未反復(fù),。 【按語】本例為一濕熱郁積患者,濕重于熱,。王老對此類病人善于運用分利二便之法,,引邪外出,然該患初診雖用大量清熱利濕藥物收效甚微,??紤]濕邪郁積日久,氣血瘀滯,,濕黃難除,,故加炮山甲、枳實,、路路通以增強行氣活血之力,。其后病情逐漸好轉(zhuǎn);隨癥加入健脾化濕及扶正之藥,,調(diào)治月余而愈,。王老強調(diào),醫(yī)生臨證思路必須清晰,,藥隨證轉(zhuǎn),,證變藥變,切忌墨守成規(guī),,拘泥書本,。 亞急性肝壞死 周某,男,,24歲,,初診日期:1978年11月1日。 1978年6月患急性黃疸型肝炎,,在當(dāng)?shù)啬翅t(yī)院住院治療,,經(jīng)用中西藥治療四個月,病情未減,,反趨惡化,,黃疸指數(shù)180單位,體溫39℃,,腹水征陽性,,尿糖(+),于10月20日轉(zhuǎn)入沈陽市某醫(yī)院治療,,經(jīng)檢查確診為“亞急性肝壞死”,。治療十天,病情明顯惡化,,體溫達40.8℃,,大便色灰溏薄,尿少,,色黃赤,,嘔惡頻作,昏迷不醒,,黃疸指數(shù)230單位,。請中醫(yī)會診,癥見:身,、目,、顏面深黃色,口干,,唇黯皺裂,,飲食難行,點滴不進,,神昏不安,,時有譫語,大便干少,,氣臭,,小便短赤,身熱灼手,,腹水明顯,,舌質(zhì)紅絳,苔黃厚而燥,,脈滑數(shù),。 證屬邪熱內(nèi)燔,毒滯血分,心神被擾之急黃,。治宜涼血解毒,,清熱利濕退黃。 處方:金銀花60g,,連翹30g,,板藍根30g,茵陳45g,,生梔子15g,,生大黃10g(后下),蒲公英30g,,柴胡30g,,佩蘭20g,郁金20g,,丹參60g,,黃連15g,丹皮20g,,澤瀉15g,,白茅根60g。 一劑,,煎取300ml,,一次急服。 二診:1978年11月3日,。 體溫有降(38.6℃),,神志稍清,余癥如前,。仍按上方稍作增減: 處方:金銀花60g,,連翹30g,板藍根30g,,茵陳45g,,梔子15g,生大黃10g(后下),,柴胡20g,,佩蘭20g,菖蒲10g,,郁金15g,,丹參45g,黃連10g,,枳實10g,,丹皮15g,,白茅根30g,澤瀉15g,。 三劑,,水煎服。 三診:1978年11月6日,。 服上藥后,,體溫降至37.5℃,,大便色黃質(zhì)軟,,小便色黃,腹水減輕,,神志清醒,,問可應(yīng)答,能食少量流質(zhì)飲食,,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谷丙轉(zhuǎn)氨酶180單位,,黃疸指數(shù)110單位,。據(jù)其脈證,里熱仍存,。治宜繼守前法再進,。 處方:金銀花60g,,連翹20g,板藍根30g,,茵陳30g,梔子15g,,生大黃10g(后下),,柴胡20g,川楝子10g,,丹參30g,,赤芍20g,云苓25g,,白茅根30g,,川樸10g,澤瀉10g,,車前子15g(另包),。 六劑,水煎服,。 四診:1978年11月12日,。 黃色漸退,,腹水大消,每餐可食流質(zhì)食物二兩,,脅痛隱隱,,小便微黃。 處方:金銀花25g,,板藍根30g,,茵陳30g,柴胡15g,,香附10g,,白芍15g,丹參30g,,川樸10g,,大腹皮20g,澤瀉20g,,生梔子20g,,木香10g,焦白術(shù)15g,。 六劑,,水煎服。 五診:1978年11月18日,。 體溫正常,,腹水微量,已能獨自下床活動,,精神不振,,氣短乏力,脈弦細(xì)數(shù),。 處方:板藍根30g,,茵陳30g,郁金20g,,柴胡10g,,金錢草20g,半夏10g,,陳皮15g,,云苓15g,白術(shù)15g,,大腹皮15,,黨參20g,甘草10g,。 六劑,,水煎服,。 六診:1978年11月24日。 身目微黃,,腹部時脹,,右脅隱痛,口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小便黃,,舌脈如前,。 處方:板藍根20g,茵陳30g,,金錢草20g,,云苓15g,,白術(shù)15g,,大腹皮15g,木香10g,,青皮15g,,香附15g,桃仁10g,,甘草10g,。 水煎,日一劑,,連服半月,。 七診:1978年12月10日。 黃疸己退,,脅痛已止,,唯食欲尚差,夜間覺腹脹,。當(dāng)以調(diào)理肝脾為治,。 處方:當(dāng)歸20g,白芍20g,,柴胡15g,,云苓15g,白術(shù)15g,,木香10g,,太子參20g,半夏15g,,陳皮15g,,五味子10g,,甘草10g。 水煎,,每日一劑,,連服十二劑。 八診:1978年12月22日,。 病情基本痊愈,,唯精神欠佳,自覺疲倦無力,。經(jīng)檢查黃疸指數(shù)及肝功能均正常,。為鞏固治療,處下列藥物令患者出院后續(xù)服,。并囑其飲食適宜,,注意休養(yǎng)。 處方:黨參20g,,白術(shù)20g,,云苓20g,青皮15g,,陳皮15g,,茵陳30g,柴胡15g,,五味子15g,,炒山藥20g,炒薏苡仁15g,,丹參15g,,香附10g,甘草10g,。 上方連服月余,,諸癥悉除而愈。 【按語】通過對上例患者的治療,,結(jié)合自己多年來的觀察,,對本病的認(rèn)識和治療總結(jié)出如下幾點經(jīng)驗: 一、病癥危急之初期,,治當(dāng)標(biāo)本兼顧,,即采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退黃以治標(biāo),;另當(dāng)根據(jù)“肝病傳脾”,“肝主疏泄”的特點,,調(diào)理肝脾,,以防土衰木郁,,病延不除。因此,,能否保證肝木的正常疏泄功能最為關(guān)鍵,,故在用藥時,除重用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品外,,還宜加入柴胡、郁金,,疏肝保肝,,白術(shù)、云苓,,健脾除濕,。 二、雖有腹水,,不可專執(zhí)利水一途而令之驟消,,當(dāng)在溯本求源的基礎(chǔ)上輔以利水之品,否則,,腹水易于反復(fù),,或加重病情。 三,、病之初期,治時可于方中加入大量大黃,,一方面可瀉火涼血以醒神志與退黃,;一方面能蕩滌腸結(jié)毒聚而除毒源,最與病機合宜,。 四,、對于轉(zhuǎn)氨酶高的病人,應(yīng)根據(jù)肝病發(fā)展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辨證用藥的基礎(chǔ)上適當(dāng)加入一些降轉(zhuǎn)氨酶的藥物,如五味子,、太子參等,,療效較好。但不能單純用一方一藥來降轉(zhuǎn)氨酶,,否則療效不佳,。 五、黃疸消退后,,不可驟然停藥,,應(yīng)根據(jù)病情,,再適當(dāng)?shù)胤欢吻鍩崂麧竦乃幬铩K煤髣t以調(diào)理肝脾為主,,以圖固本之效,,并要注意運動,動靜結(jié)合,,合理飲食,,這樣才不致疾病反復(f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