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老師談用心
編者按:平日里我們總是強調(diào)用心對于成長的重要性??墒呛芏嗤瑢W往往都有這樣的困惑:我也想用心呀,,可就是不知道怎樣用心。最近在閱讀韓老師的文章時,,欣喜地發(fā)現(xiàn)了他所講過的童年的一些小故事,,感觸頗深。在仔細品味和咀嚼這些小故事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用心之要就在于認真,,就在于要有一種“追根究底”的精神。所以,,“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并沒有日積月累之功,,也沒有非常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但還是非常有思考能力,,非常有智慧,?無非就是因為他特別敏銳,總是能夠把那些在別人那里被忽視了的生活當中的小細節(jié)給提煉出來,,給放大了,,或者說給舉一反三了?!币簿褪钦f,,如果你總是能夠?qū)ι町斨械男〖毠?jié)保持高度的敏銳性,你也就逐漸能夠領悟到道之所在,,于是也就成長起來了,。
記得小時候無論遇到怎樣熱鬧的場合總是感覺融不進去。比如那時候曾經(jīng)參加過很多的婚禮或者葬禮,,于是就老是在想:“他的哭是真的嗎,?他的笑怎么顯得很假呀……”我會這么去想問題。就覺得那不都是在演戲嗎,?非常小的時候就是這樣,。這個算是“魔眼”嗎?反正我老是喜歡追根究底,,追究那個最真實的東西,。所以,,我身上確實有很深的西方自由主義的那種批判性,,這個沒錯。但是物極必反,,最深刻的自由主義它才有可能反過頭來成為最深刻的保守主義,,去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去建構這個世界。
其實我的那種感受可能其他孩子也都有,,但是可能就不深,,而我則有非常強烈的感受。記得七八歲的時候,,一個鄰居去世了,,很多人來吊唁。其中就有一個人在出門的時候感嘆了一句:“這人呵反正都是要死的,,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嘛,。”對于他這句話,,我就很有印象,。別的小孩兒可能就沒聽進去,但我就很深地把這句話給記住了,?!笆呛牵俏疫€活著干啥呢,?反正是要死的嘛,。”然后就會去想人生的意義問題,。這個本來應該是大人才去思考的,,小孩子們就應該是該玩的時候玩,該吃喝的時候吃喝,,不要有那么重的心事,。我倒是也玩,也吃也喝,,但是像這種話一旦被我抓住了之后,,就會在腦子里反復體會其中的道理。這樣就會把很多的風俗習慣都給踩到一邊去,,就把那些東西破掉了,。
不過在否定了這些婚禮、喪禮,,否定了他們的哭和笑之后,,還有一些真實的東西被我肯定了下來,那就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當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種自豪感,、幸福感,、意義感。這些都是真的,。
時常有人問我這個為人民服務的心路是怎樣走過來的,。這里我也可以簡單地展開一下,,講一講我在否定掉了很多東西之后,又是如何真切得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那種幸福感,、自豪感和意義感,,進而將其肯定下來的。
其實我這個心路也比較簡單:因為有幸生活在毛主席時代,,就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確實要感謝那個時代,。它從頭就教你為人民服務,,講的也全都是英雄故事,都是如何犧牲奉獻的故事,,不是小兵張嘎,,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每天說的都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隨時準備犧牲,上來就讓你宣誓,。有人說這個是“假大空”,,但是對于我而言是真的有用。因為我覺得那個說得不錯,,是真的呀,,于是就相信進去了。此后就越體會越深刻,,發(fā)現(xiàn)那還真的是個好東西,!就是這么簡單的。
對于諸位而言,,我估計肯定有這樣一個問題:因為毛主席當年不簡單是那樣教導,,而且也確實是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同學穿了一雙锃光瓦亮的皮鞋來上學,,結果我們?nèi)嗤瑢W哄堂大笑,就是鄙視他,,覺得這個不是艱苦樸素,。當然我們那是另一種比較呵,就是看誰穿得爛,。這倒也是一種名利心,,不過那畢竟是比艱苦樸素的名利心,而不是比看誰珠光寶氣的名利心。從此以后,,再也沒有見他穿那雙皮鞋,以后他那雙皮鞋就不知道什么場合穿了,。那時我們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的,。上來就是“小小針線包,革命傳家寶”,,那一定要“補丁摞補丁”才叫艱苦樸素的,。所以,那時候雖然一年只有幾張布票,,根本就不是什么問題,,因為你如果真的是艱苦樸素的話,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布票?,F(xiàn)在的社會風氣是完全逆轉(zhuǎn)了,。那時候其實是有很多這種小故事的。你可以說這些也是“名相”,,也是比較,,雖然是比較誰更樸素,但也是競爭心呀,。當然也可以這樣說,。但是那是把你引導到向樸素方面去比較,這就是好事,,這就是正道,!
還有就是比誰更能勞動。那個時侯勞動的環(huán)境是真好:沒有自來水,,那就得一擔一擔地挑水吧,。我們現(xiàn)在一打開水龍頭,水就出來了,;一打開煤氣,,火苗就出來了。這樣也就沒有勞動的機會和環(huán)境了,。那個時候?qū)Σ黄?,劈柴去吧,點爐子去吧,,這個也是免不了的,。自己家里要劈柴,那旁邊老奶奶家里要不要劈柴,?其實要做好人好事是有很多內(nèi)容的,,僅僅那些老人家里的柴你都劈不過來,因為她劈不動呵,只能是你去劈呀,。你這一劈柴,,她就很感謝你,一會兒給你一塊糖,,一會兒給你一塊豆腐干,,就是拿出自己最好吃的東西給你。這樣你就覺得為人民服務真幸福呵,!其實那個感覺更準確地講應該叫“歡樂”,。也不是你非要有那個糖吃才為人民服務的,只不過是有糖吃不是也很好嗎,?所以,,為人民服務就會使得自己很高興。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會使得自己的本領越來越強,,肌肉越來越發(fā)達,于是自信也就出來了,。自信是這樣來的,,是干出來的,是勞動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餓不死的時候,自然就有了自信,!如果啥活都能干,,怎么著都餓不死,就不怕別人怎么嚇唬你,,因為你知道自己根本餓不死,。這一點確實很重要。
當然,,那時候我們家里頭還有一些地,,得種一些絲瓜、南瓜什么的,。種著,、種著就“種”出感情來了,見了那絲瓜,、南瓜就不忍心摘,,因為你每天都看著它長大,怎么好意思去摘它呢,?就是不忍心呵,!
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不就這樣培養(yǎng)出來了嗎?我還養(yǎng)過一只貓,沒養(yǎng)好,,死掉了,。怎么辦呀?肯定是不能吃貓肉的,,于是就把它埋掉,,建一個墳,立一塊碑,。其實就是在跟大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在勞動的過程中,,逐漸去形成自己人民的感情,、立場、心性,,這些逐漸就形成習慣了,。我們今天的好處就是:諸位一開始就可以聽到“心法”。但是,,養(yǎng)成的部分是欠缺的,,諸位缺乏的就是“養(yǎng)成”。勞動的習慣,,樸素的習慣,,幫助別人的習慣,這些實際上不是說要通過講道理才能形成的,,不是說你因為認識到“為人民服務就是歡樂,,就是幸福”的道理,,然后才去為人民服務的,。其實自然而然地去做才是最好的。
我講心路的時候,,其實跟佛教講的就不一樣,,因為我講了大量的勞動、實踐對于心性的培養(yǎng),。
為什么說“道在尿溺”呀,?你看,一個小孩子接觸的哪里有什么大事,?全都是非常細小的事情,,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句話,,這些都是非常細小的東西。如果你能夠捕捉到,那就是道之所在,,或者說至少可以在今后幫助你去悟那個道,。如果捕捉不到,不敏感,,大大咧咧,,馬馬虎虎,馬大哈,,那可能就隨波逐流了,。所以說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并沒有日積月累之功,也沒有非常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但還是非常有思考能力,,非常有智慧?無非就是因為他特別敏銳,,總是能夠把那些在別人那里被忽視了的生活當中的小細節(jié)給提煉出來,,給放大了,或者說給舉一反三了,。這樣雖然看上去做的是很大的事情,,但是那個道理跟那個細小的事情的道理是一致的。這樣就可能出現(xiàn)一種情況,,看上去經(jīng)歷并不豐富,,但是思考卻比那些經(jīng)歷豐富的人深刻得多。
但是這種東西確實是不易普及的,。一旦是到課堂上去講我的《矛盾原理》,,我估計很可能一樣的教條化。我批評某些同志的原因就在這里,。為什么有些人講話會顯得有些啰嗦,?或者有時候顯得引用的東西過多?因為生活當中的小細節(jié)他體會不到,,或者說是體會得少,,所以就只能去引用他人的東西。中國文化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說我們靠的是切實的行動,而不是靠語言來弘道,。其實語言完全有可能是假的,,看上去語言是可以固化、可以復制的,,可以流傳的,,也是可靠的,,但恰恰是這個東西最容易作假。如果我們對宗教的歷史有一些了解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特別活躍的教會,其中一定是有有心人,。如果缺乏這種有心人,,那個教會一定只是一個軀殼和尸體。但一旦成為有心人之后,,很快就會對經(jīng)典不滿意,。因為經(jīng)典是兩千年以前形成的,你要完全用那個時候形成的那些思想來指導今天的社會,,那就很有可能行不通,。不過,你一旦有了這種對經(jīng)典的不滿意之后,,就很可能會被那些拘泥于經(jīng)典的人看成是叛教,。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在這里就不詳細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