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導讀:我們生活在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美麗城市,,每天跨過巷口的小橋,,穿梭在車水馬龍的大街,身邊的景物匆匆掠過,,平常而不新奇,。當某年某日你曾停留過的腳步,驀然回首,,記憶卻有了變化,,驚喜中有帶著些許年華老去的惆悵。(紛紛落英 攝) 時常翻看硬盤中保存多年不舍得刪去的老照片,,有了舊地重游的沖動,,突然發(fā)現(xiàn),平日里司空見慣的場景竟都有了不小的變化,。不用說“滄海桑田”,,二十年、十年,、甚至三四年內周邊的環(huán)境日新月異,。此刻,緬懷逝去的歲月,,更是對未來的憧憬…… 一,、北寺塔俯瞰
北寺塔又稱報恩寺塔,,是蘇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北寺塔是蘇州古城的地標,也是制高點,,登塔俯瞰,,黑、白,、灰構成了蘇州粉墻黛瓦的城市主基調,。循著老照片中在塔上向西方桃花塢地區(qū)俯瞰,如今的城市在外圍不斷擴展,,天際線也被延伸地越來越遠,。 二、人民橋 人民橋1950年7月開辟人民路三元坊以南段時破城興建,,1951年9月30日落成,,是解放后蘇州新建的第一座橋梁。當初建造時為五孔鋼筋混凝土結構,, 1977年重建,,為五孔鋼筋混凝土懸臂T型梁結構,跨外城河二墩三孔,,跨度23.40米,,左右旱孔跨度各14.60米。橋寬22米,,其中車行道16米,,左右兩側人行道各寬3米。長62米,,花崗石欄,。 如今隨著環(huán)古城風貌帶的建設,前幾年人民橋再次被改造,,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獨具特色的廊橋了,。夜幕降臨,路燈,、輪廓燈,、射燈等燈光將整座人民橋勾勒得棱角分明、璀璨奪目,,讓它跟白天一樣美輪美奐,。最勾人眼球的是橋身兩側飛檐翹角的仿古長廊,柱子上還掛出了對聯(lián),,洋溢出輕盈典雅的吳文化氣息,;橋墩更見精雕細琢,上面鑲嵌的16幅花崗巖浮雕,,濃縮了蘇州從春秋爭霸到現(xiàn)代社會的生動歷史長卷,。 三、觀前碧鳳坊由巷 在觀前商圈的碧鳳坊地區(qū),,是繼太監(jiān)弄之后的又一餐飲集中地,。在這燈紅酒綠一派熱鬧景象咫尺之遙的南端有條逼仄的小巷子,名字很簡單卻又飽含著詩情畫意:由巷,。除了這條由巷,,在干將路以北的觀前這片區(qū)域內還有三條單名的南北向小巷子,比較熟知的宮巷,,另外兩條是詩巷和闊巷,。 由巷的兩側高高的山墻不知什么原因被涂成黑色,顯得巷子很深邃,。在這里仿佛遠離了一步之外的喧囂塵世,,大有“隱于市”的意味。原來的路面是高低不平的彈石碎磚鋪就,;如今新鋪了青磚和條石,,在這狹長的巷子中邁著輕盈的步子通往現(xiàn)代都市。 四,、胥門吉慶街來遠橋 位于吉慶街的來遠橋,,逕對古胥城門,跨第一直河,。宋紹興年間始建,,明成化年間曾重建。據方志記載,,南宋時胥門建有“姑蘇館”,,專門接待北國使臣及往來達官顯宦。此橋在“姑蘇館”側畔,,乃取“近悅遠來”句意為名,,亦稱驛橋,。原為石級拱橋,民國十二年(1923)取消石級,,降低坡度,方便車馬行駛,,保留原拱,,豎鐵桿橋欄。1960年鋪水泥橋面,,跨徑5.90米,,寬5米,長10米,。 自上世紀末胥門地區(qū)改造,,擴建了吉慶街,1998年來遠橋重修移建,,稍微往南移了一下位置,,兩堍各有石階15級。新建后恢復了拱券,,兩堍各有石階15級,,不再需要通車,成為一座供行人步行和觀賞的拱橋,。 五,、古胥門畔百花洲 有誰會想到如今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的胥門古城墻,二十多年前還湮滅在一片來蘇船民的棚戶區(qū)中,,甚至城門洞還是某戶人家的臥室,。城墻腳下的百花洲地勢低洼,原先真是“下只角”地區(qū),。 經過胥門地區(qū)的改造,,古城墻煥發(fā)了新的生機,百花洲成了郁郁蔥蔥的公園,,原先的棚戶區(qū)成了游人休憩的茶室,,遙望萬年橋下伍子胥像,歲月悠悠,,正如這護城河的流水如斯,。 六、剪金橋巷乘騮橋 姑胥橋東堍,,與學士街隔河平行的一條小巷叫剪金橋巷,,因吳王討好西施在此剪斷金簪買花之動人傳說而得名。在巷內盛家浜附近有座梁橋通往學士街,,叫乘騮橋,,花崗石橋欄上刻有“同治十三年”,、“桃月建造”、“荷月重建”等字樣,。 老照片中的乘騮橋橋欄缺失,,巷內的民居破舊不堪;如今橋身已重新翻新,,周邊的房屋進行了修補刷白,,站在學士街上望去,好一副枕河人家的姑蘇美景,。 七,、干將路樂橋 蘇州城市坐標的中心點在哪里?毫無疑問——樂橋,。貫穿城市東西和南北兩大主干道的干將路與人民路在此相會,。干將路“兩路夾一河”獨特的路貌如同飛虹穿過樂橋,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前幾年,,地鐵一號線開工,干將路儼然成了一個大工地,,干將河也被暫時填沒?,F(xiàn)在一號線早已投運一年多,干將河也恢復了往日清澈的水面,;而地鐵四號線在人民路又開始了施工,,今后,樂橋將作為地鐵換乘的樞紐站給我們更大的驚喜,。 八,、道前街人民大會堂 如今道前街上的人民大會堂,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小時候叫吳縣會堂,,有會議室也有電影館,。自上世紀98年建成,會堂東邊的東美巷,、西美巷路口的老房子的記憶也變得有些模糊了,。 如今對照舊照片,原來是和茶館的位置,。此外,,道前街上的綠化也變了,由泡桐成了四季常綠的香樟樹,。 九,、泰讓橋北堍 記憶里的泰讓橋北堍,東側是萬年橋大街農貿市場,,閶胥路上有陸長興面店,;西側是躍進電影院,,舊照片中遠處背景中已經有了開發(fā)大樓、工行大樓和華亭大廈,。 如今,,東側的萬年橋大街農貿市場和一排平房早已拆除,成了規(guī)劃館,。西邊的電影館成了酒店,。此外,原本紅色外墻面的華亭大廈也變成了白色,,這應該是融合蘇州的城市主基調,,不再顯得那么突兀了,。 十,、蘇福路大潤發(fā)超市 可能是先入為主的原因吧,很多蘇州人稱“大潤發(fā)”還是習慣叫老的名字“百潤發(fā)”,。站在德合小商品市場門口的紅綠燈下,,向西方的大潤發(fā)超市望去,這里變化還是有的,。盤胥路往南如今成了單行線,,交通擁堵稍微好轉了些。 繼南環(huán)新村重建交房后,,西北角的解放新村也即將開始老新村重建工程,,不久的將來再從這個角度拍攝,又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十一,、侍其巷內民居 侍其巷東接三多巷,西至吉慶街,,全長380米,。宋代原稱靈芝坊,因有善士侍其(復姓)沔所居,,侍其沔,,字國記,他學貫經傳,,為人俠義,,累舉不遇,退而講學,,世稱夷晦先生,,故將靈芝坊改名侍其巷。 侍其沔當年所居早已無處可尋,,今日探訪卻將老照片中該巷內的一處民居原樣給拍了下來,。民居粉刷翻修,,卻破墻開門,將原有式樣破壞了,。 十二,、東大街萬麗花園內無梁殿 東大街上有個住宅小區(qū)叫萬麗花園,小區(qū)內可是有個大寶貝呢,。開元寺無梁殿就隱藏在居民住宅樓內的綠地上,。這座建筑可是大有來頭,今年5月份剛被升格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時這里包括盤門城墻,、瑞光塔,很是荒涼,,素有“冷水盤門”之稱,。無梁殿孤零零地聳立在一片荒廢的菜地里,無人問津,。如今周圍小區(qū)綠化優(yōu)美,,居民對待身邊的“國保”很是愛護,,大門口的保安對于訪客可是要盤問一番的哦,。 十三、楓橋鐵嶺關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千年來傳頌。古楓橋畔的鐵嶺關也是歷經滄桑,。為了抗御倭寇,,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城郊筑關設防,鐵嶺關即其中之一,,故又名楓橋敵樓,。老照片中的鐵嶺關閣樓頹毀,下部關臺拱門也年久失修,,雉堞,、女墻、射孔等都已無存,。 上世紀80年代,,鐵嶺關進行了加固關臺拱門,重砌雉堞,,并于其上建單檐歇山頂單層樓閣三間,,大體恢復清代規(guī)模,被列為省級文保。如今隨著江楓洲景區(qū)的開發(fā),,鐵嶺關和楓橋成為了游客懷古賞景的熱門留影之地,。 十四、平江路中張家巷口 在《平江圖》中,,中張家巷可是依河而居的水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期河道被填了,所幸兩年前河道恢復工程開始實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蘇州古城內完全恢復的第一條河道?;謴椭袕埣蚁锖拥?,將連通起平江河與環(huán)古城河,對延續(xù)古城“水陸并行,、河街相臨”雙棋盤格局,、傳承保護古城水文化、豐富水上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巷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晉會館,,2003年建立了中國昆曲博物館,;2004年又在該館向西五十米處建立了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每次走過平江路來到這個巷口,仿佛耳邊總能傳來悠揚的昆曲和評彈聲,。
十五,、吳江松陵垂虹橋 發(fā)了四期近60組新老照片,介紹的幾乎都是蘇州古城區(qū)內的場所,。最后來一組吳江區(qū)松陵鎮(zhèn)上的吧,。 在松陵鎮(zhèn)有個垂虹公園,因垂虹橋遺址而建,。北宋慶歷年間始建,,長千余尺,宛如九天彩虹落地,,遂名垂虹橋,。1275年毀于金兵,同年重建為85孔,,元朝1304年增至99孔,。元泰定二年(1325)改建為連拱石橋,共72孔,,長500米,,橋中建方亭,名曰“垂虹”,。至1915年,,橋孔亦半陷陸地,,環(huán)以廬舍,僅存44孔,,曾加整修,。1967年5月2日夜大部塌毀,今僅存東西兩端十數(shù)孔,。目前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垂虹橋仍有數(shù)十孔已被修復和保護起來了,,雖沒有當年“長虹落波”的壯美景色,,但也還可以看出原汁原味的垂虹身姿,也算是一種殘缺的美吧,。岸上早已是繁華的江南現(xiàn)代都市,。 |
|
來自: 蘇迷 > 《蘇州老照片,、老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