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金:情智語文的魅力
孫雙金老師是中生代著名特級教師中的佼佼者,,享有頗高的人氣指數(shù),,當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蘇省首批名校長、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袁浩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瀟灑不失嚴謹,,靈活而又扎實,,把教學活動成功地引入藝術(shù)殿堂,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獨辟蹊徑,這就是孫雙金,。”蘇教版小學語文主編朱家瓏先生則如是描述他的語文課堂:“孫雙金老師在講臺上風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眾的才華,、縝密的思維以及和學生之間特有的默契,,把教學活動引入藝術(shù)的殿堂。”
確實,,孫雙金老師的課堂教學能修煉得如此嚴謹而不失瀟灑,,靈動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歸功于他對情智語文的倡導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詮釋的:“情智語文是著眼于發(fā)展學生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的教學。它著力于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情感更豐富、更真摯,,讓學生智慧更靈動,、更豐厚。”是啊,,語文的本體有了情感和智慧這“兩翼”的舞動,,又怎會不“鯤鵬展翅九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語文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這便成了孫雙金語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孫雙金所倡導和踐行的情智語文,,又具有哪些鮮明的個性特征呢,?
■
作為語文教育帶有一定原創(chuàng)性的理念,當然必須對情與智的兩極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尋,。如此,方能為情智語文的系統(tǒng)建構(gòu)和運作踐行,,確定方向和坐標,,提供策略和方式。孫雙金老師以“親其師而信其道”“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強調(diào)了情感在語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識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統(tǒng)率知識,“一個不重視智慧訓練的民族是終究要滅亡的民族”(懷海特語)的認識,,凸顯了智慧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是情與智有別的一面。同時,,孫雙金老師更從心理學的視角,,闡述了人的情感與智慧的密切關(guān)系,認為只有在平等,、民主,、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之中,,師生才會思維靈動,,智慧的火花才會不斷閃現(xiàn)。這是情與智和諧的一面,。筆者認為,,情智語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張力的一種語文教育理念,。
在正確理念的引導下,,孫雙金老師在躬身踐行中更奮力于情智語文教學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復(fù)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語文的教學模式:
1.入境——啟動情智,。即根據(jù)課文特點,尋找開讀契機,,以有效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迅速啟動其情智,使其進入學習情境,。這一層面的操作要領(lǐng)在于激發(fā)情趣,,誘導情智合力的萌發(fā),。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直覺化技能這一特點,,同時實現(xiàn)情智合力的生成。學生在學習中遷移,,在品賞中創(chuàng)新,;教師在引導中以情牽情,在點化中以智激智,,最終實現(xiàn)學生情智的生成和發(fā)展,。
3.交流——發(fā)展情智。學生個體智慧的發(fā)展升華,,離不開群體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課堂交流便成了學生情智發(fā)展的重要過程。如果說情智的火花是在群體碰撞中“擦”出來的,,“交流”便是一種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場,。
4.表達——展現(xiàn)情智。語文教育中口頭和書面的表達,,無疑是學生情智的綜合亮相,。而表達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過程,這種宣泄過程往往又起著一種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孫雙金老師對情智語文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語文課堂如此精彩美麗,才使他的語文教學如此靚麗芬芳,。
■
小學語文是兒童語文,,小學語文應(yīng)當成為兒童的一種生命存在。所以,,孫雙金老師的情智語文把開掘兒童情智潛質(zhì)作為神圣的使命,。他認為每一位兒童都具有豐富的情感潛質(zhì)和深厚的智慧潛能,問題在于如何喚起和激發(fā),。他曾經(jīng)十分形象地描繪過情智語文課堂的外顯特征,,那正是兒童情智潛質(zhì)得到喚醒和激發(fā)的生動表現(xiàn):
“小臉通紅”指向?qū)W生的情感領(lǐng)域。只有當教學觸及學生情感的琴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在學生興奮起來時,才會“小臉通紅”,,否則只會小臉無神,,小臉發(fā)白。
“小眼發(fā)光”表現(xiàn)學生的智力沖動。只有當學生智慧的火花被點燃的時候,,只有當學生的情感閘門被全部打開的時候,,學生才會“小眼發(fā)光”,否則只會小眼發(fā)直,,小眼發(fā)呆,。
“小手直舉”顯示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當學生真正把自己視為學習的主人,,有了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強烈愿望時,,他們才會爭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舉起,去主動爭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
“小嘴常開”體現(xiàn)學生的表達欲望,。只有在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暢所欲言時,,才能達到大膽發(fā)言,、表達自己獨立見解的那種境地。這同樣是情智融通的一種外顯特征,。
這種致力于開掘兒童情智潛質(zhì)的指向,,同時也表現(xiàn)在孫雙金老師的具體課堂教學之中。請看他執(zhí)教的《只揀兒童多處行》的一個片斷:
師:冰心奶奶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呢,?
生:因為兒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麗的地方。
師:說得真好,,原來是“兒童多處春光美”呀,! (師板書)
生:我覺得兒童很有發(fā)現(xiàn)的眼力。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拉著一個忸怩的……”(讀第7自然段)那個男孩的意思就是開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師:真聰明,!文中孩子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你也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還有更新的發(fā)現(xiàn)嗎,?
生: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點,,就是兒童是朝氣蓬勃的,是快樂的小天使,。
師:發(fā)現(xiàn)得好,!這句話非常重要,兒童是朝氣蓬勃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生:“噴發(fā)”,。
師:你講得太好了!能不能讀得更好,?(生深情地讀)從這里你還知道了什么?
生:兒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兒童是春天的天使,他報告我們春天來了,。
……
師:多美的語言,!這是你們的感悟。你們還讀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歡兒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寫得這樣飽滿,,這樣爛漫,實際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這樣飽滿,,這樣爛漫。
師:你真有一雙慧眼,,把藏在背后的東西也讀出來了,。我們讀讀這段。(生讀)第8自然段寫出了花兒和兒童的哪些共同特點,?
生:第一點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兒童和花兒一樣歡暢活潑;第二點是生命力同樣旺盛,;第三點是一樣的快樂,。
至此,學生的情與智的合力已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也同時展示在教師的板書上:
兒童多處春光美
兒童朝氣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兒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間最美的春光
……
■
在情智語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與智慧的和諧融合,、互促互補、相得益彰之中,。這里有語文教學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在語文課堂里,,孫雙金老師總是在敏銳地發(fā)現(xiàn)情智的結(jié)合點,,奮力地追尋情智的生長點,。下面是孫老師執(zhí)教古詩《贈汪倫》的一個片斷:
師:孫老師不講,同學們已基本上讀懂了,。但這還不夠,,讀詩最可貴的是發(fā)現(xiàn)問題。你們輕聲讀讀,,看看能提出什么問題,,可以相互討論一下。
(生讀書,,再交流問題)
生:(聲音比較輕)汪倫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啊,!你再大聲地說一遍,,讓大家都聽見。
(該生大聲重復(fù)一遍)
生:為什么汪倫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將要走的時候送呢?
師:為什么“李白乘舟將欲行”時汪倫才來送,,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蘇州的小朋友真厲害,孫老師也不知道答案,。你們討論一下,,看汪倫這時才來送有哪些可能,請你們展開想象,。
(生熱烈討論)
生:如果汪倫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會準備一份厚禮。李白不愿汪倫這樣破費,。
生:李白可能怕汪倫傷心,,就悄悄地走了。汪倫見李白不見了,,就匆匆趕來,。
師: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別過了,,兩人有著深厚的感情,,汪倫還想再見李白一面,所以又來了,。
師:一送二送,,這是你的理解,大家來點掌聲,。
(生熱烈鼓掌)
生:汪倫開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話別,,現(xiàn)在以踏歌的形式來送別,。
師:還有不同的理解嗎?
生:汪倫開始時可能故意不來,,在這時送,,是要給李白一個驚喜。
生:李白看到汪倫很忙,,就不讓他送,。汪倫不忍李白就這樣離去,又來送別,。
師:歸納一下,是兩人的情意太濃了,。李白不愿汪倫破費,,悄悄地走了。而汪倫為了這份深情厚誼,,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兩句讀一讀,。
(生齊讀)
師:現(xiàn)在討論第二個問題:汪倫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倫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當?shù)氐娘L俗,朋友送行,,有這種風氣,。
生:汪倫不想讓李白離別時心情沉重,所以踏著有節(jié)奏的步點,,唱著輕快的歌來送李白,。
師:真是知心朋友啊,他們彼此了解對方,。汪倫不愿李白傷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來道別。
從這一片斷中我們不難意識到孫雙金老師正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入手,,自然地引發(fā)探究,,于是兒童情與智的花朵在讀與思的交鋒中競相怒放。當然,,這只是孫老師探究情智結(jié)合的一種方式,。在他的課堂上,我們常??梢园l(fā)現(xiàn)多種多樣的尋求情智結(jié)合點的成功案例,。
■
孫雙金老師創(chuàng)導的情智語文,,讓我們體會到他的人文情懷和時代亮色。他的情智課堂總會給我們帶來不盡的啟迪和詩意的享受,。他執(zhí)教古詩《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種以“綠”字為詩眼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做法,而是把著眼點放在情智交融,、充滿了人文情懷的“還”字上,。在讀通全詩的基礎(chǔ)上,他讓學生找出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思想內(nèi)容,。于是,,“明月何時照我還”的“還”(即回家)就凸現(xiàn)出來了。然后便順著“還”這條線索,,從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中,讓學生意識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從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又”,,學生讀懂了幾度春風,,又見江南,但離家雖近只因來去匆匆,,還難以實現(xiàn)回家的心愿,。從第四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學生就不難明白圓月高照,,但作者卻難以合家團圓的蘊意,。這樣,隨著學生解讀的深入,,教師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書:
泊船瓜洲
句面義 句中義 句外義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靠家近 → 應(yīng)該還
春風又綠江南岸,, 離家久 → 更該還
明月何時照我還,? 思家切 → 不能還
讀到這里,孫雙金老師趁熱打鐵,,進一步啟發(fā)大家探究: 為什么“應(yīng)該還”“更該還”而又“不能還”呢,?在穿插交代時代背景之后,師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動達到了詩意賞析的最佳狀態(tài),。于是,在共同的討論中,,學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為政務(wù)纏身而難遂回家省親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為大家”,。
在下半節(jié)課里,,孫老師又以“綠”為中心,引出了“煉字”的情趣訓練,。王安石曾經(jīng)用過“到”“過”“入”“滿”諸字,,最后決定選“綠”,妙在何處?“紅杏枝頭春意( )”“風乍起,,吹( )一池春水”,,分別可用“旺、濃,、鬧”和“翻,、動、拂,、皺”,又該如何填空?……如此練中見情,,細處顯智,,又把學生的情智意趣不斷推向縱深,成為他們對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種詩意享受,。
人生的成長過程,同時也可以說是一場漫長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寧靜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猶如明亮的星辰,讓我們仰望終生,。由此看情智語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語土壤里的大樹,,在油綠的枝葉上顫動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風里綻放的則是智慧的花朵,,它們將成為師生生命的一片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