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是我認為中國民居建筑中的極品,合理,、自然,、流暢、舒展,,并且具有單體和群體審美的雙重優(yōu)勢,,是我們應該好好研究和學習的一個住宅類型。
中國傳統(tǒng)住宅,,受地理形態(tài),、氣候形態(tài)、宗族形態(tài)影響,,基本方正,、圍合。江南民居也如此,,布局上,,與北方四合院相似,但是布局緊湊得多,,也巧用地形,,臨水依山,中軸對稱,,迎面房為廳,,后院一般是兩層的樓房,與北方的平房不同,。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后面院內(nèi)常建二層樓房,。四面房屋相互聯(lián)屬,,屋面搭接,緊緊包圍著中間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稱之為天井,。其實就是方形圍合的房屋中間的庭院,。天井是內(nèi)部敞開的空間,作四面房屋的采光和通風用,,也是家人活動的核心,。因為四面房屋屋頂上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因此,當?shù)厝艘步羞@種結構的房屋為“四水歸堂”,。正式的稱謂,,自然還是叫“廳井式”住宅。所謂“廳井式住宅”,,是庭院類型民居中一大類,,前面有敞口廳,還有小天井,。廳井式民居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兩湖,、閩粵為典型,。我們在廣東各地,也見不少這類形式的民宅,。
江南居所的天井內(nèi)一般皆有地面鋪裝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皆有寬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時串通行走,。同時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廳等半室外空間,,與天井共同作為生活使用空間。其結構多用穿斗式構架,。這種形式民居在濕熱的夏季可以產(chǎn)生陰涼的對流風,,改善小氣候;同時有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間來安排各項生活及生產(chǎn)活動,,敞廳成為日常活動中心,,而不受雨季的影響,。我到江浙水鄉(xiāng)的居民家去,在那靡雨霏霏的時分,,總是看見左鄰右舍的女輩在廳中一邊剝毛豆,,一邊談家常。
往往我們說江南,,是指江蘇浙江一帶,,特別是太湖流域,這里是桑蠶絲織之鄉(xiāng),,傳統(tǒng)民居極具特色,。以我所看,這里又以蘇州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了,。
蘇州民居單體構筑精致,,黑白灰主色調(diào),,極為典雅,,建筑相連,,天井重重,空間序列富有變化,,堪稱江南民居之最,。
蘇州那種灰色和白色,不僅僅是色調(diào)的協(xié)調(diào),,也是一種心理的協(xié)調(diào),。日本有些現(xiàn)代建筑師推崇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修喜歡的灰色,稱之為“利修灰”,,其實蘇州這里的灰色更加沉穩(wěn),,更加凝重,何不稱之為“蘇州灰”呢,?
蘇州的民居,,是由數(shù)進院子組成的中軸對稱式的狹長住宅構成的,在軸線上依次布置有門廳,、轎廳,、過廳、大廳,、女廳(又稱上房)等,。大廳是宴客團聚之處,上房多做成“冂”字形兩層樓房,,為家眷的臥房,。蘇州民居大部分不設廂房,前后房屋間的聯(lián)系是靠兩側山墻外附設的避弄(廊屋)來交通,。主要天井內(nèi)皆設立一座雕飾華麗的磚門樓,,以表示房主的財富。富商大戶的住宅多附設一座精美的花園,,我們說花園住宅,,蘇州最典型,而按照功能來說,,花園是依附于住宅的,。
其實,江南民居不僅僅是江浙的民居,,也包括了安徽,、江西一帶的民居,安徽黃山一帶的民居和村落可了不得,,整體規(guī)模大,,也沒有遭到現(xiàn)代化風太多的重建,,因此,安徽民居自成一派,,稱為“徽派”建筑,。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安徽建筑的山地特征,、風水觀念,,也形成了強烈的地域建筑形態(tài)?;张擅窬右惨廊粚儆趶d井式,,它多為規(guī)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組合體,且以樓房居多,。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是“天井”,采光通風,,亦取“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采用磚,、木、石雕工藝裝飾建筑,,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比比皆是,整個建筑群體,,既有大形式的統(tǒng)一,,也有細節(jié)的精致。
西遞,、宏村古民居村落是徽派建筑最集中的典范區(qū),,了解江南民居的徽派建筑,,非去那里不可,否則無法知道群體的面貌的,。
這兩個古村落在安徽省黟縣境內(nèi),,靠近黃山,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徽州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在這里保留完整,,而村落形態(tài)也保存完好,。村中長期以來尊儒、重教化,,文風昌盛,,崇尚程朱理學,講究倫理,、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牢固,,住宅建設講究風水,賈而好儒的徽商文化,,也在這里顯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西遞距黟縣縣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現(xiàn)有居民300余戶,,人口1000余人,。西遞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面環(huán)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jīng)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tǒng)。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這里的住宅建筑多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設計布局協(xié)調(diào),,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筑色調(diào)樸素淡雅,。
西遞現(xiàn)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等,都堪稱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藝術之典,。
西遞村中各家各戶的宅院都頗為富麗雅致: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 “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nèi)涵之深”,,相當罕見,,是徽派民居的精華所在。
宏村位于黟縣縣城東北10公里處,,始建于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積約19公頃,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現(xiàn)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古建筑137幢,。宏村的古建筑均為粉墻青瓦,分列規(guī)整。承志堂是其中最為宏大,、最為精美的代表作,,被譽為“徽派木雕工藝陳列館”,各種木雕層次豐富,,繁復生動,,經(jīng)過百余年時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輝煌,。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jīng)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半月形池塘后,,經(jīng)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chǎn)、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diào)節(jié)了氣溫和環(huán)境,。這種依照動物形體來規(guī)劃、建造的村落和人工水系,,在世界建筑中也極為少見,。
由于特定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在皖南地區(qū),,至今還完好地存留了數(shù)以萬計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不僅僅是西遞和宏村,,整個皖南地區(qū)都有古民居的分布,。甚至在江西也有不少類似的建筑群落、村落呢,!這些徽派建筑,,或依山或傍水,高低錯落,,白墻灰瓦,,起伏錯落的馬頭墻,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真是秀麗雅致,。
春天去皖南,,細雨霏霏,好像一抹色彩一樣的金黃色油菜花在雨中,,特別動人,。接近黃山,路途上的村落里,,盡是這類建筑,。基本是清中,、晚期至民國的,,有的相當完好,只是那些曾經(jīng)是白色的高大墻壁,,歷經(jīng)長年風雨的沖刷變成了斑斑剝剝的灰白色,,卻滲出歷史沉淀的氣息。
但傳統(tǒng)民居已經(jīng)不適應當代居住的需要,,對土地的耗費也大,,因此,未來的建筑,,應該從這些建筑中吸取某些營養(yǎng),,而融入現(xiàn)代建筑內(nèi),形成具有傳統(tǒng)特點的現(xiàn)代住宅建筑,,才是我們的方向,!
2008年5月4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