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多年生陸生高大蕨類,植株高約1m,。葉柄長達(dá)70cm,,連同葉軸和小葉軸疏生棕色披針形或線形鱗片,,中部有節(jié)狀的肉質(zhì)膨大;葉片三角狀長圓形,,草質(zhì),,兩面無毛,長40~50cm ,,中部寬約22cm,,基部2回羽狀,向上為1回羽狀,,中部以上的羽片披針形,,長2~17cm,中部寬達(dá)2.8cm,,邊緣有粗牙齒,;基部羽片特大,長16~19cm,,寬6~7cm,,羽狀,有2~7對側(cè)生小羽片,。
中文學(xué)名: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二名法:
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Ching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傳統(tǒng)系統(tǒng)]
亞門:
真蕨亞門 Filicophytina [秦仁昌系統(tǒng)] 綱: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秦仁昌系統(tǒng)]
目:
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秦仁昌系統(tǒng)] 科:觀音座蓮科 Angiopteridaceae
屬:
原始觀音座蓮屬 Archangiopteris Christ et Gies 種: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分布:
產(chǎn)于云南東南部(馬關(guān)縣,,金口,老君山) 目錄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陸生高大蕨類,,植株高約1m,。葉柄長達(dá)70cm,連同葉軸和小葉軸疏生棕色披針形或線形鱗片,,中部有節(jié)狀的肉質(zhì)膨大,;葉片三角狀長圓形,草質(zhì),,兩面無毛,,長40~50cm ,中部寬約22cm,,基部2回羽狀,,向上為1回羽狀,中部以上的羽片披針形,,長2~17cm,,中部寬達(dá)2.8cm,邊緣有粗牙齒,;基部羽片特大,,長16~19cm,寬6~7cm,,羽狀,,有2~7對側(cè)生小羽片。孢子囊群線形,,長達(dá)5,,稍近側(cè)脈的基部,距葉邊2~4,,生有分枝的長夾絲,。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 生態(tài)學(xué)和生物學(xué)特性
生于海拔1100~1300的雜木林下。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 地理分布
產(chǎn)于我國云南東南部(馬關(guān),、金口,、老君山)。
亨利原始觀音座蓮
屬于觀音座蓮科,拉丁學(xué)名Archangiopteris henryi.? 多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根狀莖短呈直立狀態(tài),近肉質(zhì),。葉簇生,,葉片長40~60厘米,寬17厘米,,卵形,,一回羽狀。孢子囊群線形,,通直,,長10~20毫米,位于中肋和葉邊之間,,彼此被等寬的間隙分開,,隔絲紅褐色,較長于孢子囊群,。根粗壯,、肉質(zhì)、光滑,。? 喜生于熱帶季雨林中的陰濕生境,。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特別是山坡下部溝谷邊緣分布最多,,植株也較高大,。所在地為赤紅壤或紅壤,呈酸性,。早春于根莖上萌發(fā)新葉芽,,嫩時卷曲成球狀,葉柄逐漸伸長,,新葉也隨之開展,,逐漸成長,7~8月孢子囊群在葉背上顯現(xiàn),11月成熟,。 僅分布于云南東南部局部地區(qū),,分布區(qū)日益縮減,有待加強(qiáng)保護(hù),。姿態(tài)奇異,葉片翠綠,,是優(yōu)美的蔭生觀賞植物,。 【藥 名】:亨利原始觀音座蓮 【來 源】:為觀音座蓮亨利原始觀音座蓮的全草。 【功 效】:清熱利尿,、燥濕止瀉,。 【主 治】:用于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濕溫病濕熱內(nèi)蘊(yùn),、小便短赤,或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心煩尿赤者,用于濕熱腹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入心,、小腸,、膀胱三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一9克,。外用:適量搗敷。 【別 名】:亨利馬蹄蕨(《中國蕨類植物圖譜》),、雞腳蓮(《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湖南,、貴州、云南等省,。 【拉丁名】: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考 證】: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三刺草
種中文名:三刺草
種拉丁名:Aristida triseta Keng
種別名 :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三芒草屬
屬拉丁名:Aristida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密叢型草本,。稈直立,高10-20cm,,下部有 1-2節(jié),。葉鞘松弛,長 2-4cm,,葉舌具長約0.2mm的短纖毛,;葉片長3-8cm,寬0.5-1.5mm,卷折而質(zhì)硬,,彎曲,,頂端錐形,粗糙,。圓錐花序,,線形,狹窄,,長3-7cm;分枝單生或?qū)\生,,具2-4枚小穗;小穗紫色,,長8-10mm,,兩穎近等長或第一穎稍短,窄披針形,,具1脈,,頂端漸失或成尖頭,脊上微粗糙,;外稃長7-8mm,,有黑色斑點(diǎn),具3脈,中脈直伸成長4--6mm的主芒,,側(cè)芒細(xì),,長2-3mm,內(nèi)稃的2脈不明顯,。穎果,,長約5mm(圖6) 。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國的西藏,、四川,、青海。
生態(tài)特征
三刺草分布在西藏海拔3600(3200)--4000m的干暖河谷,,是具刺灌木叢遭受破壞后的次生類型。分布區(qū)內(nèi)溫暖干燥,,日照強(qiáng)度大,,年平均氣溫6一8.5℃,年降水量約300一450mm,,土壤為山地草原土或亞高山灌叢草原土,。三刺草在其分布區(qū)可成為建群種,由于植株矮小,、草地層次變化不朋顯,,群落蓋度可達(dá)25%一30%,草叢是斑塊狀分布,,直徑最大可達(dá)40-60m,。伴生種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hsis)、固沙草(Orinus thorbldii),、擬蒺黎黃芪(Astragalus trbulifolius),、西藏黃芪(A.tibetanus)、點(diǎn)地梅(Androsace Sp.),、鳳毛菊 (Saussurea sp.),、龍膽(Gentiana sp.)等,在群落中還有時出現(xiàn)耐旱的小灌木和小半灌木,如薄皮本(Leptodermis micr-ohyna),、西藏醉魚草(Budlleja sP.)和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等,。在群落中還間有耐旱的蕨類植物、苔蘚類等,。三刺草做為主要伴生種,,也出現(xiàn)在以西藏狼牙刺(SoPhoramoorcvoftia)葉為建群種的溫暖干旱山地灌叢中。由于西藏狼牙刺牲畜很少采食,,草本的三刺草且成了牲畜采食的對象,,特別是山羊、綿羊在冬季多采食,。
飼用價值
三刺草為早生,,多年生密叢型草本,莖纖細(xì),,葉量少,,租纖維含量低(27.51%) 粗蛋白質(zhì)含量高(14.37). 在高寒的灌叢中,牲畜對其采食率高于灌木類,,特別是在其為建群種,,主要伴生種的草地上,提高了草地的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