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龍袍的那些事 摘自《每日甘肅》 一只全身金鱗的盤龍,張牙舞爪,,怒目圓瞪,,這就是2012龍生肖郵票的圖案?!褒垺?,對于一向視為“龍的傳人”的國人來說,它的象征意義極其豐富,。 從上古發(fā)展到明代,,龍的圖案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變化??偟目磥?,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牛頭、蛇身,、鹿角,、蝦眼、獅鼻,、驢嘴,、貓耳、鷹爪,、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tǒng)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而把龍和帝王聯(lián)系起來,,進而成為帝王的象征,是從漢代開始并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龍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權威的象征以后,,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專屬品。比如皇帝即位稱為“龍飛”,,皇帝的身體叫“龍體”,,臉叫“龍顏”,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睡的床叫“龍床”,就連皇帝的子孫也叫“龍子龍孫”,。 故宮博物院的織繡專家房宏俊說:因為每一朝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審美趣味,,并直接體現(xiàn)在當朝的服飾中。比如龍的眼睛在清初時小如綠豆,,后來逐漸變大,。到了光緒時成為大黑眼珠,被稱為“龍睛魚眼”,。再如,,順治、康熙龍袍上的龍臉形似元寶,,被稱為“元寶臉”,。雍正龍袍上的龍鼻子似豬鼻子般上翹,被稱為“豬鼻子”,。這些紋飾細節(jié)的變化,,都是龍袍斷代的重要依據(jù)。從今年發(fā)行的龍票的大眼睛上看,,設計者參照的似乎不是清早期的龍袍,。 清時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后衣襟下擺部位,,襟里藏一條,這樣前后望去都是五條龍,,寓意“九五至尊”,。 清代規(guī)定只有皇帝和后妃才可穿龍袍,其他人一律不得僭用,,即使有功之臣若蒙皇帝賜予龍袍,,必須在穿著前“挑去一爪”,,將五爪改為四爪,并被稱為蟒袍,。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服制確定了下來,并極為嚴格,。不少人因為違規(guī)穿衣而送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