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追趕QQ的細微點:給用戶的壓力感更少 觀察一下周圍的QQ使用者,是不是越來越多的人上線的時候默認隱身,,并在整個過程一直保持隱身的狀態(tài)?這就是所謂的習慣性隱身,,又被戲稱為“潛水”。筆者將近10年前獲得現(xiàn)在在使用的QQ號,,雖然中間馬甲無數(shù),,但主號一直堅貞不移。幾年前筆者登陸QQ必然上線,,但后來卻漸漸越來越少,,甚至有段時間習慣性隱身,。而筆者許多的QQ好友如今都慣于潛水,從不上線,。 以前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登錄QQ直接在線,祈求盼望著有誰會在QQ上給你發(fā)信息,。到了現(xiàn)在,,我們在QQ上,越來越不愿意上線,。隱身的動機在哪里?為什么一直保持隱身的狀態(tài)?看起來其實很簡單:不想被打擾,,可以選擇性地回復發(fā)給你的消息。隱身表達一種距離,,這個距離可以讓你擁有更多的選擇,,更小的壓力感。 在所有的社交環(huán)境中,,提供可選擇性的距離是必要的,,距離太近的壓力感會損害人們的社交欲望和行為。 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各種社交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冒起,。許多社交應用為了用戶交流方便實現(xiàn)了顯示用戶在線狀態(tài),信息未讀已讀標記等功能,。其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手機QQ與微信的區(qū)別,如果單純在通訊的領域,,手機QQ比微信多的就是狀態(tài)顯示,。多了狀態(tài)的顯示,手機QQ顯得比微信更有現(xiàn)實感,。同樣的一句話,,如果是在QQ上對一個在線狀態(tài)的好友發(fā)出消息后幾分鐘他都沒有回復,你會覺得,,怎么明明在線卻不理我,。但是如果是在微信上,你不會有這種感覺,。 在線是一個信號,,給人感覺就在身邊;是一種提示“我在,來找我吧,。”;是一種責任“我會回復你”,。這種沒有選擇的壓迫感太大了,。隱身狀態(tài)中,,不想回復的對話我可以當作自己看不到,或者稍后有時間有心情再回,。想回復的對話我亦可以馬上回復,。這種選擇性地接受/反饋信息情景,更符合真實的社交需求,。有人說,,QQ是有選擇的,你可以選擇隱身,,但實際上隱身了的QQ跟微信是一樣的,。 在微信的理念中,狀態(tài)對于移動端來說的意義并不大,,并沒有在線或者離線之分,。事實上,除非你的手機關機或者沒有網絡連接等所謂不可抗拒外力情況下,,微信中的社交建立在永久在線的基礎上,,你的設備一直處于在線的狀態(tài)。但這是一種可選擇性在線,。沒有狀態(tài)提示,,你無法知道對方處于什么狀態(tài)。你給對方發(fā)了信息,,對方可以擁有許多的選擇,。沒有即時回復,你也不能對其怪責,。流暢溝通需要雙方先建立意愿和默契,。 另外一個功能微信沒有做,就是消息的未讀已讀標記,。原因與上述是否顯示在線的原因一樣,,在于可選擇性和壓力感。顯示已讀,,就是告訴對方你在線,,你已閱讀我的消息,你有責任快速回復我的信息 – 此時通訊的雙方同樣焦躁,,而你已經沒有了選擇的余地,。另外,同樣的例子是,,郵件系統(tǒng)要實現(xiàn)顯示已讀郵件的功能很簡單,,但主流的郵件系統(tǒng)都不這樣做。 由于微信沒有在線,,也不顯示信息已讀標記,,用戶之間有足夠的距離形成互相的可選擇性,,減少了雙方社交的壓力感,造成了微信通訊微妙的平衡與和諧感,。筆者曾經試過使用某顯示已讀標記信息的通訊應用,,看到系統(tǒng)彈出消息通知,發(fā)現(xiàn)是不想回復的人或者是感興趣的內容但暫時不想被打擾,,因此不愿意打開應用去查看消息,。 微信在設計中不但思考了人們交往過程中情感的細致變化,更真正考慮到了社交過程中的真正需求,。人們社交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改變的,。如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本身依然存在巨大的壓力,不應該再在IM通訊中給用戶們添加壓力感,。移動IM產品顯示在線功能是沒有必要陡然增加壓力感的功能,,而通訊過程中的已讀標記,甚至可說算泄露用戶輕隱私,。由于手機是一個人必然隨身攜帶的物品,,相當于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在線上,此時必須拉開距離,,維持用戶的可選擇性,,減少壓力感。此時,,雙方的通訊取決于雙方真正的意愿,,通過用戶的多選擇性,實現(xiàn)多種形式多個維度的溝通方式,。這些設計能給用戶帶來的私人空間和舒適感,,是一個社交產品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