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初中的兒子放學后向同學借了一輛自行車,從位于市中心的學校騎車回到市郊的家,。他騎行25公里,,穿越半個南京城,又經過一段郊區(qū)路,,最終回到家里,。因為是一輛舊自行車,,途中鏈條時而脫落,,他幾度下來重裝,。回到家時,,他的媽媽看到他一手的油,。
他騎車回家的表面理由是:放學時發(fā)現(xiàn)口袋里沒錢搭車了。但這個行為的真正動機卻是出于一種少年激情,,一種冒險的沖動,。
兒子的這個行為得到了媽媽極大的贊賞,。他的媽媽,永遠都覺得兒子非同一般,,對兒子說:“兒子真有勇氣,,憑你這樣的勇氣,有什么事不能做好,!”
我贊賞兒子,,更贊賞他的媽媽,。
由此,,我想起兒子讀幼兒園時發(fā)生的一件事。這天上課,,老師講了一個故事,啟發(fā)孩子們學習禮貌,。
故事說:冬天到來之前,,小松鼠在樹洞里貯存了許多的食物。冬天來了,,小松鼠邀請小白兔到家里來做客,,拿出小白菜和胡蘿卜招待小白兔。
故事講到這里,,老師問:“小朋友們,,小白兔要對小松鼠說什么?”
孩子們一致回答:“謝謝,?!?br>
只有一個孩子不是說“謝謝”,而是問小松鼠:“你還有什么,?”
這個小朋友,,就是我的兒子,。
顯然,他的回答出乎老師意料,。老師就指著我兒子對其他小朋友們說:“這個小朋友很貪心,,不講禮貌!”
小朋友們一致說:“是,!”
但是,,這不是“貪心”,而是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常說,,要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卻不知道,,這創(chuàng)造力是從好奇心里長出來的,。可惜,,我們的教育,,常常在不自覺之間會壓抑孩子的好奇心,壓抑孩子看似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
獨特性被壓制
每個人生來就是獨特的,,但是,當一個人生下來,,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這會壓縮孩子成長的“獨特性”空間,他的創(chuàng)造力也一并被壓抑了,。
一位幼兒園的老師曾經這樣告訴我:在幼兒園里,,如果一個班上的孩子循規(guī)蹈矩、整齊劃一,,上級領導來檢查的時候,,就會贊揚這個班上的孩子,贊揚帶這個班的老師,。而在另一個班上,老師用自然的方式帶孩子,,領導來視察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在教室里玩耍,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領導會提出批評,,說:太散漫了。
但是,,這位幼兒園老師說,,前面一個班的孩子中總有人會憋著大小便,,不敢對老師說。后面一個班的孩子不會壓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這看起來是件小事,,卻是重要的區(qū)別。
規(guī)則訓練是必要的,,但是,,過于強調整齊劃一、安全,,過于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可能影響孩子的自然成長,,甚至造成壓抑和損傷,,使孩子不敢表現(xiàn)自己的獨特。
什么是獨特性,?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個人生來就與眾不同,,一個人敢于活得與眾不同。
據研究,,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跟母親分開的,,跟環(huán)境是分開的,,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并且要表現(xiàn)自己跟別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一種獨特性的需求,。
而我們的文化心理滲透著這樣的觀念:“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我們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對“不同”的容忍,、認可、欣賞和培育,。
神經癥的根源
“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你這樣,,這世界會成什么樣子!”如果我們的某個言行被認為是錯誤的,,我們常常會聽到老師,、家長、周圍的人對我們這樣說,。這句在很多場合都聽過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并知道其潛在的“威脅性”。其中的邏輯是,如果我們做出什么與眾不同的行為,,那是危險的,、可怕的。如果我們跟別人一樣,,才會安全,。
當我了解了我們文化里無處不在的威脅性因素,我也更好地理解了神經癥的根源,。人們發(fā)展出不同類型的神經癥來,,最初往往是覺得自己的某一個行為(想法、情緒,、行動)是異常的,,對之感到害怕,試圖暗自消除它,。當發(fā)現(xiàn)自己一下子消除不了,,就變得更加害怕它,甚至這種害怕后來成了焦慮——有人說,,焦慮是“對恐懼的恐懼”,,陷入這種心理狀態(tài),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卻有一種災難將臨的恐慌,。
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師范大學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前到一個學校去實習,。有一天,他上課的時候在黑板上寫錯了一個字,。他感到很恐慌,,擔心自己的表現(xiàn)受到不好的評價,影響他畢業(yè)之后找工作,。接下來,,他內心把自己這個小小的錯誤變成了一場災難——在他的想象里,那天來聽課的學生會把這個錯字念錯,,他們長大了又會影響周圍的人,,這樣下去,一傳十,,十傳百,,導致所有的人都把這個字念錯,而他,,就是罪魁禍首。
許多類型的神經癥者會把一個私人行為蔓延成一場災難。而他這樣做,,并非出于偶然,。當我們去了解癥狀的根源,會發(fā)現(xiàn),,當事人在成長過程中遭受過多的威脅和壓抑,,以至于他內心里形成了一個大而深的恐懼源。一個人在生活中缺乏創(chuàng)造的勇氣(雖然他一點都不缺乏創(chuàng)造力),,就把創(chuàng)造的活動轉化為另一種方式去進行,,結果制造出來的是“癥狀”。
不做贗品
一個人要成長,,需要有勇氣,,堅守自己的獨特性,與壓抑自我的因素戰(zhàn)斗,。這種反抗行為被人稱為“叛逆”,,合理的叛逆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必要的。我曾遇到一位心理學家,,他把孩子成長中的叛逆稱為小鳥試翅,。
不敢試翅的小鳥,一直呆在窩里,,無法成為能夠飛翔的鳥,。沒有經歷過反抗的孩子,很難有勇氣和有能力去成為自己,。當我們有了勇氣,,我們就敢于活得真實,活出真實的自己,。這就應了陶行知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因此,在孩子教育方面,,當孩子做出某種非同一般的行為的時候,,不要急于做負面的評價,更不要強制他們改變,。父母,、老師需要讓自己的心變得柔軟,更加寬容,,去理解,、接納、欣賞、支持孩子們,,幫助他們確認自己,。
父母不是永遠要贏,有時候我們可以輸給孩子,。那些征服了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失敗的父母。
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年輕人前來尋求幫助,,原因是他出現(xiàn)了性功能障礙,。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被父親征服(又自幼受到母親過度保護)的年輕人,。雖然心理問題的背后有復雜的原因,,不能過于簡單地歸因,但父親對兒子的壓制與當事人的心理癥狀存在本質的關聯(lián):他的父親是一個“成功者”,,永遠看不起自己的兒子,。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父親把兒子的書本撕碎了,。那個夜晚,這個孩子把父親撕碎的書從垃圾箱里找回來,,在自己的房間用膠帶把書本粘起來,,第二天帶著粘起來的書本去上學,仿佛這件事沒有發(fā)生,。這位父親永遠不會明白,,他撕掉孩子的書本的時候,也損傷了孩子的自我,。
我想到一句話: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chuàng)”,,長著長著就成了“贗品”。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生活故事沒有機會展開,就銷聲匿跡了,。要讓人生真正開花結果,,我們最需要的是敢于與眾不同的勇氣。但是,,勇氣是要培育的,。
我有兩個期待,一是對個體的期待,,就是活出獨特的勇氣,;一個是對公眾,、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給每一位個體留下獨特成長的空間,。生命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