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習俗
客家人的歲時習俗的形成內(nèi)容,,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tǒng)信仰,,地方性的神明和雜神崇拜以及傳統(tǒng)的歲序節(jié)俗。因此,,常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而有所差異,。下面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習俗略述如下。 1.興寧宋聲鎮(zhèn)茂興村重要節(jié)日: 春節(jié):春節(jié)俗稱過年,。本地過年從老歷年二十五開始到新年正月十六結(jié)束,。 入年嫁:年二十五稱“入年嫁”。從此人們開始象打扮新娘出嫁一樣打扮過年,。人們開始購買年貨,、宰豬、蒸甜米反等,。村中小孩開始敲鑼打鼓,。屋旁屬於自己的竹木要貼上紅紙,以示喜慶,。要到自己家祖的墳地上燒香卦紙紀念,。掛紙一般是紅紙,但也有掛“旺子紙”的,?!巴蛹垺笔怯刹菁埖紊想u血而成,因雞血在當?shù)胤Q“雞旺子”故稱為“旺子紙”,,表示保佑子孫財丁興旺,。掛紙必須在年二十七前完成,傳說陰間最後一次墟日是年二十七,,過了這一天,,有錢也買不到東西了。這可能與本地水口墟逢一,、四,、七墟期有關,而年二十七便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墟日,。 除夕下午,,家家戶戶大門上貼好紅對聯(lián),小門要貼“利是錢”,。家長切開甜板,,扮一副“牲儀”雞,包括雞旺子及內(nèi)臟以示尊敬神明,,未被凡人嘗過的任何東西,,一條魚,、一塊甜米反、一刀豬肉,、三只豆腐及一些煎堆,、果品等。先到祖公祠堂謝祖公,。然後將同一副牲儀拿回家中敬謝龍神伯公,。等一切就緒,用石香符,、柚葉煮水洗澡,。入年嫁後,孩子們會爭先恐後地到小溪石壁上找石香符,。石香符要連根拔,,根越大越好。據(jù)說根越大,,來年家中飼養(yǎng)的雞鴨會越肥大,。洗澡時,男的先洗,、女的後洗,。 除夕晚上每個房間以及祠堂,、龍神大屋,,在正廳天子壁下面的中央有一個龍神伯公,小屋,,每家正廳中央均有一個龍神伯公,。伯公壇前均要點年光(燈火),一直點至年初三早上,。如果燈火熄滅或者開花(燈蕊上,、火中間呈磨菇狀物)則被認為是不祥之兆。除夕之夜還要給孩子“扎年錢”,。 大年初一被認為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各家各戶還要帶果品到祖公祠堂敬奉祖公。不拜神明,、伯公,。這一天不能掃地及講不吉利的話。初一早飯只能吃齋(與災同音),,主食為老酒,、甜米反、青菜,、粉面,、蔥蒜等,。有的人家一直吃齋到年初三。開齋後,,每戶人家都有一個雞肉盤,,吃飯時,盤中雞首向上橫,,表示尊敬家中長老,。盤中雞首、雞翅,、雞腳一直留到正月十五,。據(jù)說這樣做了家中養(yǎng)雞才會順利?! ?BR> 初二,、初四、初六是轉(zhuǎn)外家,,走親戚的時間,,其中初四最為鬧熱。其他的日子一般不走親戚,,特別是初七初八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有道是“七莫去,八莫歸”,。即是說初七不走親戚,,初八不從親戚家回來。 年初三是窮鬼日,。這一天要打掃房間,,就是無臟物也要掃一掃。意思是趕走窮鬼,。據(jù)說年初三是老鼠生日,,不能入園摘菜,否則會發(fā)生鼠患,。 年初五稱為“出年嫁”,。如果天氣好,許多人已開始干活了,。正所謂“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七八,,劣頭又劣缽,。” 上燈:客話“燈”與“丁”同音,上燈也就是出新丁的意思,。上燈之人包括上年上燈後到今年上燈前出生的男孩,。因逃避計劃生育關系,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三四歲上老燈的現(xiàn)象,。本村上燈時間為正月十五上午吉時,。過去全村各姓均上花燈,如今則只有黃,、薛兩姓上花燈,,其余均上船燈(馬燈)。 花燈用小竹片扎成八角形的框架,,內(nèi)面扎有一個小燈(油燈)座,。外面用色紙貼好,剪或貼些壽仙公,、小男孩,、鯉魚、仙桃之類的吉祥物圖案,?;粲尚露〖彝ド蠠羟耙欢熵撠熧I回。 小孩子們要敲鑼打鼓到村口迎接花燈,,因此往往會生出是非來,。20世紀30年代,龍鳳樓薛姓到五華水寨買花燈,,該姓小孩走到洋塘下迎接花燈,。洋塘下黃姓認為侵犯了他的地盤,於是把薛姓的花燈給踏碎了,。薛姓得知後派了一大批人到洋塘下,,要罰他們出十張桌的酒菜向薛姓道歉,,不然就“推功夫”(打架),。洋塘下黃姓因地窄人少,被逼屈服,,出了10張桌的酒菜錢,。後來為避免是非,其他各姓改上花燈為船燈,,而龍鳳樓薛姓及黃姓則一直上花燈,。花燈迎回後放在神龕前,。而上船燈者則依舊用原來的船燈,。上燈之日各戶都要備一副牲儀、一副紙寶、一對燭,、一扎香,、一頓紙炮。新婚或新丁家庭則要另出一壺老酒和果品等物,。他們將物品挑到祠堂里,。去的時候,成群結(jié)隊,、敲鑼打鼓,,熱鬧非凡。上燈前應換掉舊燈及舊燈帶,,如果沒有新丁,,過去就用草繩代替丁帶。由於不雅觀,,後來遇上沒有新丁就繼續(xù)使用老丁帶,,而花燈則不論有無新丁都要一年換一次。村民將禮品擺在桌上,,禮生請神,。請神語錄自《家禮類纂》:“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張,。茲因上燈之期陽居堂下某某世嗣孫虔具清香清燭凈茶凈酒寶錠熟食一筵奉上,。始祖公某某妣某某。二世三世依次請到已故之世,,請完即舉壺酌斟到半杯,。伏望列考列妣來格來嘗,盡情歡宴,,濟濟洋洋,。又舉壺酌酒斟到滿杯。還期消災降福,,長發(fā)其祥,。耕田者谷積千倉,商業(yè)者金玉滿堂,,讀書者學就名揚,,人文蔚起,蘭桂騰芳”(化財寶,、放紙炮),。待紙寶燒完拜四拜(古禮節(jié),今則多為一拜代替),。此時開始上燈,,點燃燈火,將花燈徐徐升至廳內(nèi)半空梁上,用燈帶固定位置,。(禮生繼續(xù)念)“請列考列妣各歸原位安居寶座降福後人”(唱也四次),。祠堂內(nèi)所有人都必須虔誠肅立跟禮生一道唱也。中午每戶一人到祠堂列席,,由新丁,、新婚家庭負責,經(jīng)費來源一是新丁新婚夫婦自愿出錢,,二是按各戶男丁攤錢,。列席主要是商議族中修建、祭祖等公眾之事,。上完燈後已是午飯時分,,沒有其它儀式。此後連續(xù)3天要給花燈上的油燈添油,,每添一次油要把花燈的位置升高一次,。表示添丁添財,步步高升,。 正月半:本村慶祝元宵的方式是放孔明燈,。孔明燈用6張或12張紙糊成,,形如麻袋,,開口處用篾和鐵線扎一框架用於放置燃料。燃料是用草紙蘸滿花生油或茶油涼乾制成的,??酌鳠衾萌剂先紵臍怏w送入空中。據(jù)76歲的薛亞榮(1976年已去逝)講,,他還小時就有此俗,,那么,此俗至少有70年歷史,,至於何時開始,,實難考究。本村只有薛黃兩姓放孔明燈,,孔明燈都是自己做的,,其目的是取出丁(燈)的好預兆,意即生男孩,。晚上各家老小都到公共場地觀看,每當孔明燈升空,,鑼鼓聲,、吶喊聲,、煙花,、爆竹勾成火樹銀花的熱鬧場面。如果遇上雨天,往往會延續(xù)到十六,、十七甚至更長時間。放孔明燈要小心謹慎,,不能燒廢,。由於孔明燈以油條作燃料,身上的紙很容易引火,,如果在地面或在半空燒廢,,則被認為是“拗少丁”(夭折)的不祥之兆。如果孔明燈跌到某家屋頂或屋門口,,則認為該家一年都不吉利,。 三月初三:三月初三是“天穿日”。婦女穿耳全在此日,。這天穿耳,,耳朵就不會發(fā)炎。 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叫五月節(jié),。大門小門兩側(cè)邊要插上生艾,,有的還在大門頂上卦黃葛藤及絲茅草。端午節(jié)紀念誰,,村中老人并不十分清楚,,也沒有吃粽子的習慣,僅僅知道有此一舉,。敬神只敬家神,。由於此處與五華交界,沾了不少五華風俗,。每逢五月初五,,釀豆腐成為必備之物。 做秋:“秋”是指“立秋”節(jié),。過去天氣較寒,,寒露風早到,秋種較早,,立秋時節(jié)一般農(nóng)忙已過,,進入相對農(nóng)閑的季節(jié)?!扒铩本褪恰巴辍钡囊馑?。既然做完了,當然就要慶祝一下,。慶祝沒有什么特別的活動,,只是宰雞,、蒸米反慶祝。 八月初一:八月初一是約定俗成的改骨(拾骸骨)日,。死者小葬3年或4年(男雙女單)之後,,其子孫請人把上輩的骨頭刮洗乾凈(用草紙將骨上污穢物擦凈,若腐肉未凈,,則用鐮刀刮乾凈),,然後將骸骨從腳到頭依次裝入金罌內(nèi)。有的選擇風水寶地進行二次葬,,有的則改而不葬,,將金罌寄存在路旁或屋側(cè)。 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即俗稱的八月半,,是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晚上月餅下茶,談天說地,。有童謠一首:“月光華華,,老妹煲茶,亞哥兜凳,,大伯吃茶,,吃到肚華華,養(yǎng)只大阿伢(嬰兒)”,。(房學嘉 1997:130-134) 2.閩西歲時節(jié)日習俗 春節(jié):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升天日,各家各戶要備辦果盆,、甜糕祭送,。二十五日為入年架。其時各家各戶大掃除,。爾后是主婦上街采辦年貨,。為全家老少備辦新鞋新帽新衣。兒童則跟隨大人上街看熱鬧,,買炮竹玩具等,。 除夕,家家戶戶宰雞殺鴨,,制年糕,。中午,全家用香湯沐浴,,穿新衣新鞋戴新帽,,由主婦挑著豐盛的牲儀,帶著全家到祖公廳敬祖公,。爾后,,貼春聯(lián),、掛門紅,、燈籠等,,晚上全家坐一桌吃團圓飯,晚飯要多預備一些,,使之有余,,取“年年有余”、“豐衣足食”之兆,。爾后全家團座,,又曰守歲,大人向小孩發(fā)壓歲錢,。迎接新年的到來,。鬧到午夜凌晨, 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即為元旦,,是一年的開始,無論男女老少都特別重視,,家家戶戶張貼春聯(lián),,懸掛門紅、燈籠,、門神利市等,。家家戶戶鳴炮慶祝,俗謂接財神,。舊俗是日,,有些宗族還以牲禮果品擇定吉時祭祀某位祖先,大部分人關門在家慶祝新年,,三餐吃除夕之夜預留下的菜,。俗謂這一天不能探親訪友,以取好兆頭,。但也有例外,,有些人則在這天到廟堂里去進香,俗稱“行香”,。這一天的行程一定要選好“利方”,,出門時一定要避開所謂的“空亡時”。以取“無往不利”和避“空無一物”的意思,。逢人就相互拱手互道“恭喜”,。賀客到來,要擺酒席接待,,而金獅(即舞獅),、龍燈(即舞龍)也紛紛到各家去表演,。 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路上熙熙攘攘很是熱鬧,。婦女們手提籮筐,,里面放著一些雞腿(客家人叫做雞臂,是饋贈至親中最講究的禮物),、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了娘家與父母兄弟姊妹歡聚,共話天倫,,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初三日是“送窮鬼”的日子,“送窮鬼”在客家地區(qū)有不同的傳說故事,。這天家家戶戶都清掃垃圾,,以香紙送出門外,放在路旁,,焚香燒紙相送,,意味著“窮去富來”。這一天又叫做“三重日”(生蟲日),,避免入園采菜,,也不過門作客。有些地方又說老鼠在這一天出嫁,,讓老鼠無法看路而跌死,。 初四的晚上,家家準備牲禮祭灶神,,叫做“等神”,。灶君爺在臘月二十四這天上午,到初五早上要回來,,所以家家戶戶都準備牲禮接駕,。 初五是“出年架”。中等以上的人家,,天天燒“門頭香”一直到這天為止,。有些地方則從除夕那天開始燒紙炮,雖然燒的不多,,但總是照樣做,,一直到這天為止。 初七為人日節(jié),。這天的早上,,婦女采集菠菜、芹菜,、茴香,、蒜,、蔥、韭菜,、芥菜,、白菜等七樣菜共煮而食,這叫“七樣菜”,。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云:“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以七樣菜為羹”,??图业貐^(qū)對“七樣菜”的叫法不一?;洊|地區(qū)稱“七樣菜”,,福建寧化、江西石城等縣稱“七樣羹”,,江西寧都縣則叫“七寶羹”,。而且其菜的品種不一,有的是指蒜,、芹,、蔥、韭,、魚,、肉、米米果,;有的指蒜,、芹、蔥,、韭,、肉丸、芫荽,、芥,;還有說“七樣菜”應該是指芥、芹,、蒜,、菠、菖,、蔥,。“七樣菜”雖然品種略有不同,,但意思都是以其諧音圖吉利,、平安,。芹菜喻示人勤勞,蔥使人聰明,,蒜使人精于打算,,韭菜使人幸福長久,魚比喻年年有余,。 初九是“天公日”,,玉皇大帝的誕辰,以年糕果品等敬神,。十三日是“添丁日”,,又叫做“開燈”。凡是在上年添了男孩的,,必須買一對新燈懸掛在祖公廳梁上,,叫做“添燈”,“燈”和“丁”兩字是同音,,就是添人丁的意思,,也就是一種“慶丁”的禮俗。以“燈”的形式祈子,、求子的現(xiàn)象在客家地區(qū)十分普通,。這種求子的情形除了常見的在宗族祠堂里舉行,在祖宗牌位前祈禱的形式外,,客家人還有一種獨特的習俗:在庵廟上燈報丁,。如解放前廣東蕉嶺縣蕉城鎮(zhèn)陂角的賴氏宗族議定:每年的元宵節(jié)前一天新丁升丁時,凡是上年添了男丁的賴氏族人要抱著男孩必先在祖堂敬祖宗,,然后敲鑼打鼓,,擎著扛彩、燈籠,、舞著獅頭,、龍燈一路上鳴放鞭炮,扛祭品到其家廟千松庵“上燈”,,然后才回到祠堂向祖宗上燈報丁,。 蕉嶺縣上南村為例:從族譜記載中可看到“立嗣”習俗。立嗣有幾種情況,,普遍的一種是男丁早亡,,做父母的要健在的兒子中多子者立一子給早亡者為“嗣子”,被立的“嗣子”可得一份祖父母家產(chǎn),,繼承早亡者的煙火,。一種是本人未育男孩,和兄弟商量立兄弟的子為“嗣子”,該嗣子可繼承嗣父的家產(chǎn),。 族譜中記載失傳者,,多為客死他鄉(xiāng)或貧困無產(chǎn)者。他死后,,也有親房把其骸骨附墓在其兄弟墳附近,,后輩親房把他稱“祖叔伯”。鄉(xiāng)間流傳“莫做祖叔伯”,,即不要失傳之意,。 還有一種為半嗣子,即生父母不愿子弟全過繼給兄弟為嗣子,,只過一半,,稱“頂兩房”。半嗣子在這家娶了一個妻,,可在另一家又娶一妻,,兩者地位平等,不能稱大小婆,,而稱“兩房嫂”,一般不得相爭,,有親如仔嫂的,。這又是一種特別的婚姻配偶。形式上寫嗣單過房的,,沒有財產(chǎn)繼承關系,。 3、蕉嶺縣新鋪鎮(zhèn)上南村的主要節(jié)日:春節(jié)(過新年),、元宵(正月半),、二月春祭、三月清明,、四月接王,、五月端陽節(jié)、六月六伯公生日,、立秋作禾福(或做秋),、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九月九日陽,、十一月做冬至,。上南村的節(jié)日,春節(jié)之外,,接公王和中秋最熱鬧,。 春節(jié):農(nóng)歷冬至著手“蒸酒”(釀糯米酒),稱冬至娘酒,經(jīng)年不酸,。為家人添置新衣,,舊時,主還為家人在燈下納布鞋底,、做新鞋(鞋底敷上松香,,耐穿)。轉(zhuǎn)十二月要臘豬肝,、香腸,。十二月十五戶戶掃屋。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入年價(界)廚房用物洗滌干凈,,打米程,,煎米反子(用糯米粉拌成長條或丸狀,入油鍋炸熟),,蒸甜米反(年糕),,割(即買)豬肉。除夕前幾天魚塘打魚,,分給各戶,,搗鯇丸。除夕那天上午殺雞宰鴨,,做豆腐,,蒸羅卜丸,雞湯米反,,貼門紅對聯(lián),,門前戶后打掃干凈(年初一不得掃地)。 除夕午飯后,,男子先沐浴穿新衣,,準備敬祖。除夕夜在廚房灶前點燈,,稱“點年光”直至年初五,,出年價(界)。 年初一早起要向長輩請安,,說吉利話,,長輩給幼輩發(fā)“壓歲錢”(除夕即發(fā))。禁說不吉利的話,,如說吃“完”要說吃“圓”,,干活輕手輕腳,不要摔壞碗缸家物,。全家吃齋(吃素),,生油炒芹菜,、豆干、豆腐等,,據(jù)老祖母等老輩告訴我,,年初一吃“齋”,可化解一年“災”難,。初三早必掃地,,叫掃窮鬼走。初七早要吃“七樣菜”,,各種菜都有諧音的意義,,如芹(勤)、蔥(聰明),、蒜(劃算),、芥(計謀)、韭(長久),、晶(竅妙),、白菜(清白)等,借菜名諧音取好兆頭,。 春節(jié)的主要活動因年齡不同,,大家一齊敬祖之外,細佬哥敲鑼打鼓,,燃鞭炮,,青年以上男女玩賭具:跌骰子,散紙牌,,搓麻將,老年人散步,,曬太陽,,老婦績苧績,偶有“伏神問仙”的,。還有金獅隊參新年,,各戶要燃鞭炮迎金獅參拜,包利市,。然后在曬谷坪看舞金獅和表演武術(shù),。這一活動延續(xù)至元宵。 至于春節(jié)活動延續(xù)到何時,?初五是出年價(界),,本可以說春節(jié)活動終止的。這也很難說清楚,,各人家庭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同,,錄一些口頭語作參考,。“初一又話初一頭,,初二又話新年頭,,初三又話窮鬼日,初四又話嬲一日,,初五去初六歸,,初七好去山頭割魯箕?!比丝屯鶃碛小澳瓿跛?,節(jié)初六”之說,“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七八,家家劣(刮)粥缽”,?!坝惺碂o食,嬲到初十”,。富 有人家,,時間較長。1960至1976年“文革”期間,,初一便有干部號召下塘打塘泥了,,這是例外。 春節(jié)期間,,又是善男信女們敬神最繁忙的日子,,三五成群,帶著香燭,,今日東,,明日西,到附近庵場起福許愿,,忙個不停,。(房學嘉 1996:90-92) 掛燈:上南村俗添子要在祖堂掛燈,稱上燈,、升燈或添新燈,。1949年以前有此俗,中斷幾十年,,1981年以后又恢復了,。升丁時間為正月半,也有十二,、十三的,。上年正月半以后,,當年正月半以前生男孩的,參加當年升丁,。因在外或其他原因出生多年才辦理的,,叫升老丁。螟蛉子可升丁,。新丁燈籠大如籃球,,橢圓形,用細竹篾織成,,上下開口,,外貼透明油紙,粉紅色,,一側(cè)畫花鳥,,一側(cè)寫新丁,中縫寫上新丁名字,。升丁者事前向燈籠店訂好,。升丁之日,把燈分掛廳廈中,,左右對稱,。敬祖后,午餐宴請六親,,規(guī)模不等,,1991年,上俄村一旅臺鄉(xiāng)親為其在臺出生的孫子升丁,,20張臺桌,,晚放電影,相當熱鬧,。 添了丁(生男孩)要“做滿月”(彌月)宴請親友,。請算命先生排“八字”,若五行缺水,,命名要取水部的字(余類推)。若命中要賣(稱“過房”),,形式上寫“嗣單”賣給孩子的伯父,、父、舅舅,、姑丈做兒子,。接受方不必掛燈。次年元宵要在祖堂掛新燈,,稱“升丁”宴客,,歲要做“對歲”宴客等,。(房學嘉 1996:79-80) 蕉嶺縣新鋪鎮(zhèn)上南村十五日元宵節(jié)。婦女們過年回娘家的,,務必趕回家來過元宵節(jié),,意思是參加慶丁,取生子的佳兆,。這一天家家戶戶也少不得準備牲禮果品祀祖敬神一番,。 正月十九日為觀音生日。這天大部分婦女用齋果,、年糕,、豆腐、米米反等作供品敬奉觀音菩薩,。 立春是農(nóng)歷的第一個節(jié)氣,,農(nóng)家往往把這一天當作真正的一年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清明日為止,,各選擇吉日,,備三牲果品等到祖先墳墓拜祀,除草掛紙,,就是一般所謂的“掃墓”,。掃墓時,以鋤頭取一塊碧綠的草皮,,將所攜來的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以草皮壓在墳頭上,,然后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這就是客家人祭掃祖墳稱為“掛紙”的來歷,。 清明節(jié),。婦女們采艾葉、苧葉,、雞屎藤等青草做成米米反,,叫做“清明米米反”,相傳吃了可以除百病,。 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閩西汀江流域的俗民及粵東梅江兩岸的生意人備牲禮慶祝,舉行祭典,,并演劇謝神,,俗稱“做媽祖戲”。 四月八日是佛祖誕辰,,善男信女備果品到寺院庵堂,,參加誦經(jīng)浴佛。 五月初五日是端陽節(jié),,家家戶戶都做烷粽子備三牲果品祀祖敬神,。門口掛蒲艾,,飲雄黃酒借以驅(qū)毒避邪。住在河邊的則作龍舟競賽,。如廣東梅縣松口鎮(zhèn)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賽龍舟,,以宮為單位,實際上是各宮向社會展示其綜合實力的一種形式,,故參賽各宮都精心策劃,。比賽地點在松江河之松口鎮(zhèn)上大街碼頭到元魁塔這一段。因河床深,,水流急,,競賽時險象環(huán)生,因而吸引了四鄉(xiāng)俗民冒烈日甚至頂著龍舟雨觀看,。競賽結(jié)束后奪冠之宮,,將傾宮產(chǎn)而舉行大型的慶祝活動,,諸如抬公王游行(除本社區(qū)內(nèi)巡游外,,還要到墟市上去游)并請戲班到宮里演戲等。 五月初六日為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就像正月初二一樣,,所以有“年初二節(jié)初六”的說法。 六月六日為伯公生日,。早稻已收成,,農(nóng)家就拿新米煮飯,多買酒肉飲食,,備牲禮敬祀“田頭伯公”,。并曝曬衣物書畫,相傳在這一天曬過的東西,,容易收藏,,不會被蟲蛀。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jié),,家家戶戶都準備牲禮焚香燒紙祀神,。到了晚上,做好大批紙衣,,擺好牲禮果品米飯,,到野外敬祀孤魂野鬼,稱為“渡孤”,,俗稱“做普渡”。曾在年初向某神祈愿的善信在此前后,,應備香燭到寺廟或神壇暖福,。這個節(jié)日因各宗族與社區(qū)的環(huán)境而異,,既有在七月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的,也有在七月十六,、十七,、十八的。俗云,,農(nóng)歷六月底處暑開始至九月九日重陽,,鄉(xiāng)村每天都有人過節(jié),不是甲村,,就是乙村,,天天在路上都可碰到走親戚過節(jié)的人。這個節(jié),,民間又叫“祚福節(jié)”,。 八月初一日,俗稱“大清明”,,一般柩葬尸骨需要擇地改葬的大多在這一天掘起洗骨裝罐,,擇吉安葬。各姓祖祠,,祖公嘗會也都在這一天會集族內(nèi)子弟祭祀祖先,,算清這一年來的祖嘗會份,俗稱“算會”,。 蕉嶺縣新鋪鎮(zhèn)南山村一帶都過七月半,,惟上南村過八月半。相傳上南開基祖林廣每逢七月半,,女兒沒來熱,,很納悶。他計上心來,,取消七月半轉(zhuǎn)過八月半,,這時農(nóng)閑秋涼,女兒親戚都可以來痛痛快過個中秋,。其熱鬧超過接公王,。是夜,在余坪擺案“接月華”,,有婦女伏“菜籃神”的,。 中秋節(jié)要到祖堂敬祖,和到私家墳掃墓。1949年以后,,接公王已廢除,,文革期間,八月半為過國慶,,80年代以后又恢復中秋節(jié),。(房學嘉 1996:92)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有興致的男女老幼,,往往結(jié)伴登高,,敬神禳災。 九月十二日,,相傳是爐公先師的生日,,鐵匠都準備牲禮祭祀先師,設席宴客,。 九月二十四日,,相傳是柯葉先師的生日,泥水匠都準備牲禮祭祀先師,,設席宴客,。 立秋以后,也有人掃墓,,稱為秋祭,,但不如春祭盛行。秋收以后,,各村落分別選擇一天,,舉行村廟社神的祭典,演劇謝神,,設席宴客,,叫做“做收冬戲”或“做平安戲”。 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jié),,相傳為三界公誕辰,,實則水官大帝的誕辰,雖然有人敬祀,,但遠不如元宵節(jié)與中元節(jié)熱鬧,。 十一月冬至,俗稱“冬節(jié)”,,家家做“米反丸”祀祖敬神,,一家團聚共食,叫做“添菜”,。梅州風俗云:“不到冬至不寒”,。因此冬至前后,農(nóng)家多蒸酒備用。有條件的人家,,殺雞火文姜酒雞或火文羊肉酒等進補,,以防御寒冬。 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日,,商人工匠都準備牲禮祭祀先師,設席宴客,,并酬勞伙友,。 十二月二十四日準備牲禮祀灶神,叫做“送神”,,并和全家大掃除,。 十二月二十五日,俗稱“入年架”,。從這天開始至大年三十,,一連四五天時間,家家戶戶一齊動手,,進行節(jié)前衛(wèi)生大掃除,,將污穢清除出屋。家家戶戶自制年羔年點,,最普遍的是蒸甜板,、炸煎堆、打米米反,、炸米反等,。這些年糕年點是大年初一敬祖神必具的齋祭品,也是過年時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糖果食品,,甜板,、煎堆更是過年后探親訪友必帶的禮品。 曾在年初向某神祈愿的善信,,此前備牲儀至寺廟神壇完福,。各家忙碌于做年糕、備辦年貨的工作,。 除夕,,家家懸燈結(jié)彩,準備牲禮果品分別到神廟敬神,,叫做“完神”,,對神明一年來的庇護表示酬謝。男女老少沐浴之后,,敬祖先和門神,。這一晚全家聚飲叫做“吃守歲酒“;燃燭放炮,叫做“辭年”,;通宵點燈,,叫做“點年光”。從前又有所謂“三十暗做大人”的習俗,,童養(yǎng)媳長大成親的,,都有在這一晚合巹同床,叫做“圓房”或“送做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