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在中國園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雖然亭子有各式造型,但它們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一個屋頂,,幾根柱子,,中間是空的。這樣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間的景象吸收到這個小空間中來,。 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設(shè)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shè)有亭史。到了秦漢,,亭的建筑擴大到各地,,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稘h書》記載:“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 魏晉南北朝時,,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驛,。之后,亭和驛逐漸廢棄,。但民間卻有在交通要道筑亭為旅途歇息之用的習(xí)俗,,因而沿用下來。也有的作為迎賓送客的禮儀場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設(shè)置一個,,十里為長亭,五里為短亭,。 同時,,亭作為點景建筑,開始出現(xiàn)在園林之中,。 到了隋唐時期,,園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楊廣在洛陽興建的西苑中就有風(fēng)亭月觀等景觀建筑,。唐代宮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現(xiàn),,如長安城的東內(nèi)大明宮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萊山,,池內(nèi)有太液亭,。又興廣宮城有多組院落,內(nèi)還有龍池,,龍池東的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記載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極精巧,。在宋《營造法式》中就詳細地描述了多種亭的形狀和建造技術(shù),,此后,亭的建筑便愈來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 亭子不僅是供人憩息的場所,又是園林中重要的點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園俱活,不得體則感到凌亂,,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中有極為精辟的論述:“……亭胡拘水際,,通泉竹里,按景山顛,,或翠筠茂密之阿,,蒼松蟠郁之麓”,可見在山頂,、水涯,、湖心、松蔭,、竹叢,、花間都是布置園林建筑的合適地點,在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構(gòu)成園林空間中美好的景觀藝術(shù)效果,。 也有在橋上筑亭的,如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北京頤和園中西堤上的橋亭等,,亭橋結(jié)合構(gòu)成園林空間中的美好景觀藝術(shù)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園景更富詩情畫意,,如揚州的五亭橋還成為揚州的標(biāo)志。 亭子以其美麗多姿的輪廓與周圍景物構(gòu)成園林中美好的畫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絲飛翠小島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選址極為恰當(dāng),,四面臨水,花樹掩映,,襯托著飛檐翹角的黃色琉璃瓦屋頂,,這種色彩上的對比顯得更加突出。島與建筑結(jié)合自然,,湖心亭與“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島如同神話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樣鼎立湖心,。而在湖心亭上又有歷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國,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寫景寫情的楹聯(lián)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于亭內(nèi)眺望全湖時,山光水色,,著實迷人,。 在賞月勝地“三潭印月”,亭子成為構(gòu)成這一景區(qū)的重要建筑,。從“小瀛洲”登岸,,迎面來的主要景觀建筑便是先賢祠和一座小巧玲瓏的三角亭,以及與三角亭遙相呼應(yīng)的四角“百壽亭”,,亭與橋既構(gòu)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間分割,,又增加了空間景觀層次,成為不可缺少的景觀建筑,,人于亭內(nèi)居高臨下,,可以縱情地遠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覽水面蓮荷,,那紅的,、白的、黃的花朵,,盡情欣賞“水上仙子”的嬌容麗色,。綠樹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為構(gòu)成三潭印月的園林景觀,、空間藝術(shù)層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因有“不必言說,彼此意會”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這一景區(qū)的情趣,。 亭既是重要的景觀建筑,也是園林藝術(shù)中文人士大夫挽聯(lián)題對點景之地,。如清新秀麗的濟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島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歷下亭,,初建于北魏年間,重建于明嘉靖年間,。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題詩曰:“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將此詩句寫成楹聯(lián),,掛于亭上,名亭,、名詩,、名書法,堪稱三絕,。 在離紹興不遠的關(guān)諸山一帶,,秀峰環(huán)抱,青巒疊翠,,在一片開闊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離亭不遠,,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這就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當(dāng)年作《蘭亭集序》的地方。在蘭亭泓池水旁有一塊石脾,,上書“鵝池”兩字,。據(jù)說那“鵝”字是王羲之親筆,“池”字是其七子王獻之所寫,,“鵝”字一筆寫成,,清標(biāo)拔俗,渾潤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們游蘭亭,名字,、名題和王羲之傳說故事,,成為人們仰慕的著名園林景區(qū),而整個蘭亭景區(qū),,也是以蘭亭命名,,這不能不說亭于園林中的重要行了。 在我國園林中,,幾乎都離不開亭,。在園林中或高處筑亭,既是仰觀的重要景點,,又可供游人統(tǒng)覽全景,,在疊山腳前邊筑亭,以襯托山勢的高聳,,臨水處筑亭,,則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處筑亭,,半隱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眾多類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見,。它簡單大方。圓亭更秀麗,,但額坊掛落和亭頂都是圓的,,施工要比方亭復(fù)雜。在亭的類型中還有半亭和獨立亭,、橋亭等,,多與走廊相連,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長方、五角,、六角,、八角、圓,、悔花,、扇形等。亭頂除攢尖以外,,歇山頂也相當(dāng)普遍,。 亭子本是一種有頂無墻的建筑物,自古以來,,凡有些名氣的亭子多與傳統(tǒng)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稱的醉翁亭、滄浪亭,、陶然亭和愛晚亭,,無一不具有其獨特的文化蘊涵。 亭以人名,。陶然亭,、愛晚亭建于清代,亭名分別出自白居易“與君一醉一陶然”和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詩句,。愛晚亭還以毛(蟹)澤(蟹)東早年讀書處聞名當(dāng)代,。而最具歷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滄浪亭則以宋代文學(xué)大家歐陽修,、蘇舜欽之名傳譽千載,。 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佚名題滁州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shù)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fù)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蟹)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歐公在《醉翁亭記》中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BR> 滁州位于安徽省東部,東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會合肥130公里,,因其與城西南的瑯琊山諸峰相連,城山一體,,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風(fēng)景區(qū)之一。瑯琊山古稱摩陀嶺,,相傳西晉時瑯琊王司馬佩率兵伐吳駐蹕于此,,故后人改名為“瑯琊山”。瑯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郁,,花草遍野,鳥鳴不絕,,瑯琊榆亭亭如蓋,,醉翁榆全國特有,,瑯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溪流淙淙,;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歸云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巖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瑯琊寺,、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來摩崖碑刻幾百處,,其中唐代吳道子繪《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和宋代蘇東坡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碑刻,,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蔚然深秀的瑯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后無別山”之美譽,。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據(jù)史書記載,,瑯琊名勝,自唐刺史李幼卿始開于大歷年間,。他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瑯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禪堂、琴臺”,。繼李幼卿之后,,唐,、宋著名文士如韋應(yīng)物、獨孤及,、李紳,、李德裕、歐陽修,、辛棄疾等,,相繼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樓館,,開發(fā)山川名勝,,傳下眾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歐陽修謫知滁州期間,,修建了醉翁亭,、豐樂亭,寫下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瑯琊山聲名日隆,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前來探幽訪古,題詩刻石,,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征明,、李夢陽、王世貞等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跡,,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約有數(shù)百處之多,。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樼鹕降拿烂?,在于她悠然于喧囂之外;瑯琊山的雅致,,在于她融合自然山水與建筑為一體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連忘返,。 醉翁亭位于瑯琊山半山腰的瑯琊古道旁,,是上瑯琊寺的必經(jīng)之地。據(jù)《瑯琊山志》記載,,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并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醉翁亭因此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fēng)【蟹】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把歐陽修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nèi)心世界揮發(fā)得淋漓盡致,。亭內(nèi)有聯(lián)對此亦作了點評:“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fù)了原樣,。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shù)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lián)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xiāng)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F(xiàn)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偯娣e雖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環(huán)山的亭園卻內(nèi)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fēng)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里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整個布局嚴(yán)謹(jǐn)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tài)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于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dāng)?shù)厝耸繛榧o(jì)念滁州前后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xiàn)堂為建國后重建,。堂內(nèi)有二聯(lián),一曰:“謫往黃岡執(zhí)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zé)o累,醉后心閑夢亦清”對兩任太守皆因關(guān)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 醉翁亭西側(cè)有寶宋齋,建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nèi)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于慶歷八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dāng)益彰,,后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lián)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瑯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nèi)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筑,。泉水從墻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zhuǎn),。傳說當(dāng)年歐陽修常在這里與友人共飲,,曾仿晉人作“曲水流觴”,為后世引為趣談,。后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并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古梅高7米,,離地面六七十厘米便開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蒼顏多瘢,。雖經(jīng)幾百年風(fēng)霜雨雪,,仍然枝茁葉茂,清香不絕,。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見梅亭,,后來有人在壁上題了“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遂改為今名,。春天,,“野芳發(fā)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蔭”,;秋天,,天高云淡,“風(fēng)霜高潔”,;冬季賞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與醉翁亭有關(guān)的其他亭子 醉翁亭——豐樂亭 豐樂亭建于瑯琊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豐山東北麓的幽谷中,,是豐山風(fēng)景最佳之處,。距滁州城約1公里。這里面對峰巒峽谷,,傍倚澗水潺流,,古木參天,山花遍地,,風(fēng)景十分佳麗,。關(guān)于豐樂亭的興建,歐陽修在《與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gòu)小亭于泉側(cè),?!倍耖g傳說卻略有不同:據(jù)說歐陽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釀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歸途中跌倒,,水盡流失,遂就近在豐山取來泉水,??墒菤W陽修一嘗便知不是釀泉之水,仆從只好以實相告,。歐陽修當(dāng)即偕客去豐山,見這里不但泉好,,風(fēng)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豐樂泉”,,亭名“豐樂亭”,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歐陽修為此還寫下了《醉翁亭記》的姐妹篇——《豐樂亭記》,還以《豐樂亭游春》一詩記載與民同樂之盛況:“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知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后來蘇東坡又把《豐樂亭記》全文書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閱讀和欣賞,,一樣地留下了“歐文蘇字,珠聯(lián)璧合的稀世瑰寶,。 豐樂亭亭前有山門,,亭后有廳堂,還有九賢祠(又名危樓,,內(nèi)供與滁州有關(guān)的九位賢人畫像),、保豐堂等,四周筑以圍墻,。豐樂亭內(nèi)有蘇東坡書刻的《豐樂亭記》石碑,、吳道子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保豐堂內(nèi)有明滁州判官尹夢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詩》碑刻,,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shù)的珍品,。 豐樂亭以北原有一條“西澗”,與豐樂亭一山之隔,。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在任滁州刺史時,,曾為這里優(yōu)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詠了“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膾炙人口的詩句,。之后,,人們依韋氏詩意在這里建起了野渡橋、野渡庵,、飛泉覽勝亭等建筑,。建國以后,政(蟹)府為治理水患,,開發(fā)水利,,在西澗上建造了攔河大壩,形成了一個山間水庫,,稱為“城西湖”,,使許多景點沉沒湖底,但出現(xiàn)了另一種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環(huán)抱,,中間碧水漣漪,山明水秀,魚躍鳥飛,,風(fēng)光無限,,生機盎然。 醉翁系滄浪 歐蘇共風(fēng)【蟹】流 醉翁亭,、滄浪亭同建于慶歷六年,,分別位于當(dāng)時的淮南滁州和吳中蘇州。兩亭雖隔江相望,,遙距數(shù)百里,,卻緊密聯(lián)系著歐、蘇二位文學(xué)巨擘的不朽友誼,,并進而成為后人景仰和神往的勝跡,。人們都知道,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在他的身邊,,蘇舜欽以卓越的文才、詩才成為這場運動的急先鋒和中堅,。蘇舜欽還是歐陽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詩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堯臣),。 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失敗后,歐,、蘇同受牽連,。歐陽修被以莫須有的“張甥案”貶知滁州;蘇舜欽則被所謂“奏邸之獄”所陷,,放廢為民,,流寓蘇州。歐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對,怡然樂觀,,為政之余,,陶醉于“環(huán)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屬留連于瑯琊山中,,與州民同樂而成為歷史佳話,。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歐公的學(xué)術(shù)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為他的游山助興,。歐公以“醉翁”作為亭名,并由此創(chuàng)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記》,。當(dāng)時他正值中年,,“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四十猶未老,,醉翁偶題篇”,,從中可見他心境之一斑。而報國無門的蘇舜欽,,索寞一人躑躅蘇州,,他常出城閑游。一天,,他在郡學(xué)東側(cè)看到一片三面環(huán)水的空闊廢地,,此處草木蓊郁,有雜花修竹環(huán)繞,,尚存園囿遺意,。經(jīng)訪舊老,知是前人池館,,便毅然購下,,重置水石,理水疊石,,建樓閣亭臺,,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辭》“漁父”篇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為滄浪亭,,寓意自己與世浮沉,,幽閑獨放的懷抱。 歐,、蘇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帶來了文學(xué)上的收獲,。《醉翁亭記》,、《滄浪亭記》均成為文學(xué)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記》以情寫景,,不僅精彩地描繪了瑯琊山中四時不同,、朝暮變幻的景色,還以“樂”為文眼,,抒寫出作者與賓從僚屬的游賞,、吟詠、宴飲,、弈射之樂,,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歐公仁民寬政的風(fēng)范和瀟灑風(fēng)神,。全篇共用二十一個“也”,風(fēng)格獨特,,一唱三嘆,,韻味無窮,歷來有絕唱之稱,。蘇舜欽《滄浪亭記》卻是另一種情形:作者“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蘇舜欽善處逆境,,生活恬淡自適,,在虛僻、瑩凈的滄浪亭畔,,他感受到脫去仕籍,,并非個人的不幸。他在記文中寫道:“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詩人長于議論,,這里以激切的語言,直抒胸臆,,體現(xiàn)出他對官場生活的鄙夷,。 從歐、蘇兩人的文集中,,還可獲知當(dāng)時他們友好的交往,。蘇軾記錄歐陽修在滁州建豐樂亭并與民眾往游其間的生動情形,“構(gòu)亭于其間,,四面開軒墉,。名之豐樂者,此意實在農(nóng),?!彼€用“百人擁持大車載,城市觀走風(fēng)濤翻”的詩句,,描寫歐陽修用三頭牛拖著二輪大車運送菱溪大石穿城而過,,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的趣事,。歐陽修也寫了題寄滄浪亭的詩:“子美(蘇舜欽字子美)寄我滄浪吟,邀我共作滄浪篇,。滄浪有景不可到,使我東望心悠然,?!m然不許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間傳,?!弊掷镄虚g包含著對友人的無限關(guān)懷和不盡的思念,流露出摯友真情,。 如今,,滄浪亭有一幅楹聯(lián):“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遠水近山皆有情,?!?/B>此聯(lián)為歐、蘇詩句的集句聯(lián),,詩意相諧,,對仗工整,如出一人,。這一組合正巧妙地把二位歷史名人的友誼永遠留在一個亭子中了,,令人遐思,促人回味,。 煙籠古寺無人到,; 樹倚深堂有月來。 ——翁方綱題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公園位于北京市南二環(huán)陶然橋西北側(cè),。全園總面積59公頃,,其中水面17公頃。1952年建園,。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首都北京最早興建的一座現(xiàn)代園林。其地為燕京名勝,,素有“都門勝地”之譽,,年代久遠,史跡斑駁,。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這里。秀麗的園林風(fēng)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光輝的革(蟹)命史跡,,使她成為旅游觀光勝地。 陶然亭公園位于北京市南二環(huán)陶然橋西北側(cè),。全園總面積59公頃,,其中水面17公頃。1952年建園,。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首都北京最早興建的一座現(xiàn)代園林。其地為燕京名勝,,素有“都門勝地”之譽,,年代久遠,史跡斑駁,。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坐落在這里。秀麗的園林風(fēng)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光輝的革(蟹)命史跡,使她成為旅游觀光勝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jiān)理黑窯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gòu)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這座小亭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被譽為“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更被全國各地來京的文人視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間,,此亭享譽經(jīng)久,長盛不衰,,成為都中一勝,。 陶然亭周圍,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勝跡,。西北有龍樹寺,,寺內(nèi)有蒹葭簃、天倪閣,、看山樓,、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與陶然亭相匹,。東南有黑龍?zhí)丁埻跬?、哪吒廟,、刺梅園、祖園,;西南有風(fēng)氏園,;正北有窯臺;東北有香冢,、鸚鵡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賽金花墓等,。這些歷史勝跡產(chǎn)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們都有文人墨客觴詠的歷史,,曾現(xiàn)過各領(lǐng)風(fēng)騷的輝煌時期。 近代的陶然亭,,有著光輝的歷史篇章,。“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共(蟹)產(chǎn)(蟹)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導(dǎo)人李大釗,、毛(蟹)澤(蟹)東、周恩來曾先后來陶然亭進行革(蟹)命活動,。1920年1月18日,,毛(蟹)澤(蟹)東與“輔社”在京成員,集會商討驅(qū)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斗爭,,會后在慈悲庵山門外大槐樹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覺悟社”,、北京“少年中國學(xué)會”等進步團體,,在北廳討論“五·四”以后革(蟹)命斗爭的方向以及各團體聯(lián)合斗爭的問題。1921年7,、8月間,,李大釗通過《少年中國學(xué)會》會員陳愚生,以其夫人金綺新葬于陶然亭畔守夫人墓為名,,租賃慈悲庵南房兩間,,在此進行秘密活動,到1923年間,,鄧中夏,、惲代英,、高君宇等常來參加會議。北京地區(qū)早期的共產(chǎn)主義者高君宇烈士與他的女友,、作家石評梅的墓地,,至今仍坐落在湖心島上的蒼松翠柏之中,他倆的墓碑,,如兩柄寶劍,,指向蒼穹。早年,,在這荒郊野地上,,還有清末名妓賽金花的墓地,其旁不遠,,又有醉郭之墓,。醉郭名瑞,因不滿清朝和北洋軍閥時代的黑暗腐敗,,佯狂裝瘋,,謾罵當(dāng)局,歌哭于市,,在京城有一定影響,。此外,還有鸚鵡冢,、香?!?924年,文學(xué)家俞平伯所寫的《陶然亭的雪》一文,,詳細地追憶昔年跟朋友一道在雪天游覽陶然亭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們在“白蓑衣廣覆著的田野之間,望望這里,,望望那里,,”“竟不見有什么亭子”,“只見拙鈍的幾間老屋”,,不免“黯然寡色”,。可見那時的陶然亭已是殘破不堪了,。 園內(nèi)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樓閣參差,,亭臺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島上,有錦秋墩,、燕頭山,,與陶然亭成鼎足之勢。錦秋墩頂有錦秋亭,,其地為花仙祠遺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為原香冢,、鸚鵡冢,、賽金花墓遺址。亭北山麓靜謐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評梅墓。燕頭山頂有覽翠亭,,與錦秋亭對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于此望湖觀山,,最為相宜。亭北山下為常青軒,。 1985年修建的華夏名亭園是陶然亭公園的“園中之園”,。采用集中旅游資源的方法,精選國內(nèi)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蘭亭”、“鵝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滄浪亭”、“獨醒亭”,、“二泉亭”,、“吹臺”、“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結(jié)合,,相得益彰,。流連園內(nèi),有如歷巴山楚水之間,,或游吳越錦繡之鄉(xiāng)的感覺,,歷史文化內(nèi)涵更加深邃。 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 --愛晚亭前石柱刻對聯(lián) 【愛晚亭】愛晚亭位于岳麓書院后青楓峽的小山上,,八柱重檐,,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內(nèi)柱為紅色木柱,,外柱為花崗石方柱,天花彩繪藻井,,蔚為壯觀,。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山長羅典所建。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后經(jīng)清代詩人袁枚建議,湖廣總督畢沅據(jù)唐代詩人杜牧《山行》而改名為愛晚亭,,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詩意 。 亭內(nèi)有一橫匾,,上刻毛(蟹)澤(蟹)東手跡《沁園春·長沙》一詞,,亭額上“愛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學(xué)重修愛晚亭時,毛(蟹)澤(蟹)東同志接受校長李達之請,,親筆題寫的,。亭中方石上刻有張南軒和錢南園游山的七律詩,稱“二南詩”,。 亭前石柱刻對聯(lián):“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愛晚亭在我國亭臺建筑中,影響甚大,,堪稱亭臺之中的經(jīng)典建筑,。 “愛晚”亭名誰人改? 長沙岳麓山愛晚亭,,馳名遐邇,。此亭原名“紅葉”,又名“愛楓”,。今名“愛晚”,,其名是誰改的呢,?一直為人們所關(guān)注。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是:亭名“愛晚”是詩人袁牧改的,。據(jù)說:袁牧訪羅典(時任岳麓書院山長),,羅輕其為人,不予接見,。聽說袁牧認(rèn)為亭名“紅葉”太俗,,不若取“停車坐愛楓林晚”詩意改作“愛晚”,遂改,???987年2月2日《華聲報》上趙海洲的《愛晚亭與袁牧的詩》一文,即本此說,。 上述故事頗富傳奇,,流傳甚廣。但實際上,,這是“畢冠袁戴”,,真正改名者應(yīng)該詩畢沅,而不是袁牧,。 說愛晚亭名是畢沅改的,,是羅典的《次石琢堂學(xué)使留題書院詩韻二首即以送別》詩后有一條自注:“山中紅葉甚盛,山麓有亭,,畢秋帆制軍名曰‘愛晚’紀(jì)以詩,。”據(jù)現(xiàn)有資料,,知袁牧訪問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紅葉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于袁牧訪問時間八年,,顯而易見,“愛晚”亭名不可能是袁牧所改 ,。 那么,,為什么肯定說是畢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羅典詩的一條注以外,,還因為,,畢沅那時正任湖廣總督,常到岳麓山愛晚亭一帶游覽,。特別是,,畢與羅有多年的交誼。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游岳麓山所寫的兩首長律中,,對羅倍加稱頌,,并有“舊魚重逢要夙愿”,、“精神強勝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諸情理,,亭改“愛晚”者也應(yīng)該是畢沅,而不是袁牧,。 愛晚亭名聯(lián)賞 無限夕陽千樹葉,; 四圍空翠一亭山。 ——秦瀛題岳麓山愛晚亭 夕陽雖好近黃昏,, 白日依山,, 莫若晨曦出海; 秋氣從來多肅煞,, 丹楓如畫,, 何如紅芍飄香。 ——岳麓山愛晚亭 愛日喜雨,,蒸潤著錦繡河山,。匯八百里洞庭,聳七二峰衡岳,,歸樓聽葉,、古寺飛鐘、林下停車,、亭前放鶴,;雪漢魏最初勝跡,覽湖湘首著名城,,大可搜芷搴蘭,,豈惟賞心憩足?歲月莫蹉跎,,直茲風(fēng)和景淑,、且登臨看東流帆轉(zhuǎn)、南浦雁回,、北麓斗橫,、西巒光霽; 晚煙朝霞,,烘籠過繁華廈宇,。溯三千年歷史,數(shù)廿四代英豪,,泄恨鞭尸,、離騷憂國、遺書匡世,、評論興邦,;乃周秦以還賢哲,,皆吳楚群知碩彥,當(dāng)驕地靈人杰,,應(yīng)惜寸時分陰,。平生須砥礪,到此游目騁懷,,安能負這春圃桃紅,、夏池蓮脂、冬閣梅素,、秋嶺楓丹,。 ——岳麓山愛晚亭 山徑愛好舒, 五百夭桃新種得,; 峽云深翠點,, 一雙馴鹿待籠來。 ——程頌萬題岳麓山愛晚亭 忽訝艷紅輸,, 五百夭桃新種得,; 好將叢翠點, 一雙馴鹿待籠來,。 ——羅典題岳麓山愛晚亭 晚景自堪嗟,, 落日余暉, 平添楓葉三分艷,; 春光無限好,, 生花妙筆, 難寫江天一色秋,。 ——岳麓山愛晚亭 亭在長沙麓山青楓峽口,,周圍古木參天,濃蔭敝日,,秋來萬楓疊障,,層林盡染。是取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詩意筑此亭,。生花妙筆,比喻高超的文筆,。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卷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聞天下?!苯煲簧?,唐·王勃《滕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句首點“晚”字,,謂晚景自可嗟嘆,,此固常情;但馬上一轉(zhuǎn),,謂落日余暉,,卻更能增加楓葉的艷麗。此句化用劉禹錫“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句意而襯以楓葉,,顯得更加有力,更為出色,,亦更使人鼓舞,。再回頭說“春光無限好”,此亦常情,,無可辯駁,。但亦馬上一轉(zhuǎn),認(rèn)為雖是生花妙筆,,能寫春景,,卻難寫江天一色的秋景。則春光雖好,,難敵秋光,。亟寫秋景可愛,為此聯(lián)特色,。聯(lián)語在輕松描寫中,,將景、情,、理互為滲透,,給人以鼓舞力量。 臺榭漫芳塘,,柳浪蓮房,,曲曲層層皆入畫; 煙霞籠別墅,,鶯歌蛙鼓,,晴晴雨雨總宜人。 ——鄭燁題湖心亭 【湖心亭】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初名“振鷺亭”,又稱“清喜閣”,。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萬歷后才改名“湖心亭”,。亭為樓式建筑,四面環(huán)水,,登樓四望,,不僅湖光蕩漾,而且四面群山如屏風(fēng)林立,。亭的西面為西湖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景色十分壯觀。游人登此樓觀景,,稱為“湖心平眺”,,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昔人有詩云:“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云間,,停闌四面空明里,一面城頭三面山,。”今亭為1953年重建,。 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稱“蓬萊三島”——湖心亭為“蓬萊”,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在宋、元時曾有湖心寺,,后傾圮,。明代有知府孫孟建振鷺亭,后改清喜閣,,是湖心亭的前身,。在湖心亭極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稱為“湖心平眺”。清帝乾隆在亭上題過匾額“靜觀萬類”,,以及楹聯(lián)“波涌湖光遠,,山催水色深”。島南又有石碑,,不倫不類地題著“蟲二”,,據(jù)說也是乾隆御筆,,這是將“風(fēng)月”二字的外邊部分去掉,,取“風(fēng)月無邊”的意思,,這種文字游戲是文人痼疾,看來連帝王也不能免俗,。值得一提的是胡來朝作《湖心亭柱銘》:“四季笙歌,,尚有窮民悲月夜;六橋花柳,,渾無隙地種桑麻”,。這副銘文雖有些煞風(fēng)景,但游人讀了未必沒有好 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時,,寺與塔俱毀,。考聶心湯《縣志》稱: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廢,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復(fù)于舊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據(jù)此,,則舊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書‘靜觀萬類’四字,又于閣上御書‘天然圖畫’額,。雍正五年重加增葺,。”《湖山便覽》卷三: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孫孟訪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鷺’,未幾圮,。萬歷四年按察僉事徐廷裸重建,,額曰‘太虛—點’,司禮監(jiān)孫隆疊石四周,,廣其址,,建喜清閣,但統(tǒng)稱曰‘湖心亭’。國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闌,,上為層樓……?!鼻迩《吣昵〉塾鶗肮獬褐羞叀鳖~,。抗日戰(zhàn)爭杭州淪陷時,,喜清閣樓屋舊址改建為財神殿,。抗戰(zhàn)勝利后又改為觀音大士殿,。1953年在觀音殿殿址上新建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鋼砼方亭,,是50年代建設(shè)西湖風(fēng)景名勝中第一所庭園建筑。1980年在亭的南端,,刻置“繭二”太湖石碑一塊,。(見清代西湖十八景“湖心平眺”。) 這里除了風(fēng)景外出名就是因為《湖心亭看雪》,。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遠,,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較高的“殿軍”?!逗耐た囱芬跃珶挼墓P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 湖心亭看雪(張岱): 張岱(1597-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學(xué)家,還是一位精于茶藝鑒賞的行家,他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著有百科全書《夜航船》,。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后,,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癡,,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shù)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永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fā)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表達了作者賞雪的驚喜,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了解了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獨行、他的寡言少語,、他冒寒看雪的強烈的沖動,、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們看到了曠達與癡情共同釀成的純美的意境,。雖有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我們?nèi)翦e將《湖心亭看雪》當(dāng)作一篇山水游記來欣賞,,而對作者的心靈語言不予解讀,,等閑視之,恐怕我們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 另外四大名亭還有一說是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蘭亭,。 蘭亭 蘭亭位于浙江紹興蘭渚山下,據(jù)《嘉泰會稽志》載:“蘭亭在縣西南二十七里”,,《越絕書》記載:“句踐種蘭渚田”,。關(guān)于蘭亭的稱謂,清·于敏《浙程備覽》認(rèn)為:“或云蘭亭,,非右軍始,舊亭堠之亭,,如郵鋪相似,,因右軍禊會,名遂著于天下,?!? 蘭亭地址,確切在什么地方,,說法不一,。王羲之《蘭亭集序》僅曰:“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究竟在會稽山山脈何處,?并不確指,。酈道元(?- 527 年)《水經(jīng)注·浙江水注》說:“浙江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勛封蘭亭候,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也,起亭于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边@里講的湖當(dāng)指鑒湖,,蘭溪,即指蘭亭溪,。當(dāng)時鑒湖的范圍很大,,曾流域蘭渚山。從這則記載可知:蘭亭在晉宋章已數(shù)次遷移,。文獻中有關(guān)蘭亭的記載有: 《寰宇記》卷九十六,,越州條目中引顧野王《輿地志》曰:“山陰郭西有蘭渚,渚有蘭亭,,王羲之謂曲水之勝境,,制序于此?!笨梢娞m亭在湖中,。 一千六百多年來,,蘭亭地址幾經(jīng)變遷,現(xiàn)在蘭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 年),,由郡守沈啟主持,,從宋蘭亭遺址--天章寺遷移到此,期間幾經(jīng)興廢,。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康熙御筆《蘭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年),知府宋駿業(yè)主持重修,。到了清嘉慶三年( 1718 年),,知縣伍士備,偕紳士吳壽昌,、茹棻等籌資重修蘭亭,、曲水流觴處、右軍祠等,。并查明舊蘭亭址在東北隅土名石壁下,,已墾為農(nóng)田,于是將墾為農(nóng)田的舊址重新納入蘭亭,。 1914 年,,在右軍祠內(nèi)建墨華亭; 1916 年,,蘭亭增建了文昌閣,、驛馬亭等建筑。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橋,、榭、舫,,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