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70年
「中國宜興」及「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
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并「無真正」生產過此類商品,,但卻曾賣出過許多此類商品壺...,;怎說呢?...即因1960~1970年中后期止,,紫砂廠曾委由「鄉(xiāng)下陶戶」生產大批量的「中國宜興」及「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以應付龐大的紫砂廠訂單
60年代
60年代標準壺
1960以后的宜興,,延用1930-1950年間養(yǎng)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黃泥成分高且統(tǒng)一練泥調土配泥,,加上專業(yè)分工的固定窯燒方式穩(wěn)定,,以及一廠大量采用模具輔助,60年代標準壺壺品特徵是精致度佳,,泥色偏清紅,,壺底款落『中國宜興』,大幅替代其他三種6字章款,。
1960年前后
馬來西亞「高泉發(fā)茶行」
為首批茶行訂制壺,,高泉發(fā)乃馬來西亞茶行,早期於新加坡有分部,,一面刻高泉發(fā)茶行,;另一面刻小紅泡.。其泥色與五形壺小紅泥相當.,。后期文革后亦有陸續(xù)訂制,。其中以1978-1982為大宗。
1965-68
請飲中國烏龍茶(紅6杯,、紫4杯)(蓋款 銀鳳,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沒落款五種)
第一批:1965年出場.有紅土及紫砂兩種紅土必是六杯,紫砂必為四杯但因紅土的壓縮比大,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樣大小壺蓋內落款有五:銀鳳,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沒落款五種.期中以銀鳳的最貴(因為后來她升級).價前以看品象為準(因那時重土不重工).土胎好到你會流口水.吃水即變色,泡不出十次就會亮,而且只要你泡它,它.就一直會變化,泡那種壺真的很爽,。
第二批:.約15年前(1985)出場,較橘子色且粉胎.因土胎不好所以沒有行情價,完全看茶行怎麼賣.
第三批:約12(1990)年前出廠,因挖到了"甜年糕(臺語)土,或稱豬肝紅".因而土胎再創(chuàng)第一批的高潮,但那時制壺多以造型小品為重.所以也沒有行情,也是看茶行,不過應和小品一致
1966-1976
文革時期(文革壺)
1.與前期比較,同樣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間制作的壺品管佳:這就是管理的問題,,因70年代標準水平壺,,是紫砂廠經營管理績效下的產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較為工整,;反之,,前期無大樹乘涼的作陶者,則必須以低價搶攻以維持基本生計,,所以質量上就會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
2.70年代水平壺比80年代水平壺制作還更好:70年代紫砂廠規(guī)模較小,無論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開?!箮煾档囊蠹皩嶋H水平都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廠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場擴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數增多,,原礦風化的時間縮短,開模師傅統(tǒng)一訓練成專業(yè)開模師(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藝師負責打模),,所以商品壺的水平就每下愈況,。
1970年宜壺開始壺面流行篆刻銘文
1974-1976年 「H441786」
香港茶行訂制標準壺壺品頗多,最早乃采「隱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鉛章的紫砂鴿嘴水準,,其成型年代為1974-1976年,訂制茶行已不可考,。
1975-1980年 徒工考核標準壺篆刻記錄
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壺體多為4,、6杯,,8杯較少,壺身一面刻「紫砂**屆徒工考核」,,另一面常為梅蘭竹菊圖刻,,底款皆落「中國宜興」,雖為壺手個人制壺,、陶刻工藝考核作品,,但幾不落人名。
1978-1982 外銷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壺
1978-79年首批祥興茶行成型
標準壺體有4,、6、8杯,,線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紅土及紫砂為主,,少數黑蘋果為黑鐵砂,因初期上釉技術較差,,黑釉字體粗者較細體為早,,首批壺體上黑釉字體多少有些缺陷,蓋內已無人名款,,底款必為「中國宜興」印款及「祥興茶行」黑釉款,。
1970末~1980初請飲中國烏龍茶(8或10杯)(繁體22字)
福建茶葉公司向「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大量訂「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壺,,泥料是「紅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壺為主或稱八杯。不過這批壺底款是繁體,,壺身刻楷書「請飲」第一行,,」中國烏龍茶」第二行,加一小茶船,,和六個小茶杯,,整套組都用同泥料生產,。這批水平壺在臺灣炒作的價位很高,在1980年末,,廠外有很多仿品出現,,只生產茶壺無茶船與六小杯,落款方式與刻字相似,。
沒有」請飲中國烏龍茶」這幾個字,,就更確認如老朽所料,為后期仿造,,與福建茶業(yè)公司無關,,純仿印章而已...。(后期仿造之品有分刻字的...,,與省下刻字錢的產品二種)
1980-1983年前后 內紫外紅「祥興」
標準壺,、紫砂線瓢、西施只有8杯,,內紫外紅有高湯婆及蘋果體,,其配合當時天干地支分別落紀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荊溪惠孟臣制」,,少數銷日內紫外紅茶海及茶器亦有「祥興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興茶行標準壺(黑蘋果)為二廠制作,其胎土,、工序與一廠略有差異,。
1982~1985年 壺底未落款、壬戌年制,、癸亥年制,、甲子年制
壺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癸亥、甲子年間(1984~1985年間)紫砂壺仍被定位為「匪貨」,,買賣紫砂壺就等同「資匪」,,於前述年間因風聲鶴唳、抓得很緊,,甚至有少許人曾被送警總殺雞警猴一番,,故許多販售紫砂壺的茶莊及攤子遂稱宜興紫砂壺為「港罐」,為的就是推說這些壺是從香港來的壺,,但官方對於港壺的態(tài)度卻仍是「照抓不誤」,!故,這時期紫砂壺幾乎沒人敢擺放於店頭公開展示,,所以銷量馬上掉落了下來,!但,在「窮則變、變則通」的大原則下,!...當然的,,香港的壺商絕不是省油的燈,立時於訂單下於前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時,,請廠方不要於壺底落「中國宜興」,、或「荊溪惠孟臣制」等中國意味濃厚的底款,免得店家於慘遭查扣時,,卻因「證據確鑿」而吃不完兜著走!
同時期,,也有一些壺的壺底是刻「癸亥年制,、甲子年制」等等無中國意味的底款,以利臺灣的店家能公開販售,,在不幸遇上臨檢時,,也仍能推說是鶯歌壺云云。
注:就因這種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這些壺的出現,,到如今也才會有「甲子泥」等等神話,才導致造偽者能對玩家們上下其手,,甚憾矣...
1984年
甲子泥,、年糕泥
所謂的「甲子泥」,是壺販編造的「唬人」說詞,,指的就是1984年,,一廠另行練制來取代之前壺販所謂「朱泥」的一批新紅泥。
1984年之前,,這些私梟為了賣掉庫存紅泥,,所以編造了「紅泥即是朱泥」及「朱泥可做太空梭」等...的謊言神話,...待這些「紅泥即是朱泥」的庫存一掃而空后,,過個幾年發(fā)現1984年之后的「紅泥壺」竟然再度堆積如山,,遂一不做二不休的編造其為「甲子泥」,乃編稱其為甲子年練制,,以后就絕跡之泥,!
甲子泥既是一般的紅泥加鐵紅粉。
年糕泥是球漿多於砂,,不宜做大形壺,,所以以小品為。
1985-1990年「中國宜興乙丑年制」,、「中國宜興庚午年制」
八字底款紀元壺就僅限於紅土標準壺,,容積有4、6,、8杯,,算是紀元壺中較具收藏價值,,但坊間后期制品不少,其中以「中國宜興庚午年制」標準紀元壺最為常見,,此壺當時由周道生 先生制模,,仿品胎泥雖像,但精氣神韻差矣,。
其中文中甲子泥之說,,和我們提的甲子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甲子泥,,主要是指84年前后的紫泥,其中含黃色顆粒之外,,還大量夾雜了黑細砂般的粒子,,廣義來說,也有人定義為80-85年間的紫泥,。至于是否忽悠,,是否“唬人”,請試過真品再說話,。個人認為,,甲子泥為當代紫泥發(fā)茶力之最高峰。同樣的茶,,用甲子泥壺泡過幾回之后,,再用后期的壺來泡,會讓你覺得索然無味,。
坊間很多關于老壺忽悠的傳言,,大多是因為太多偽劣老壺在市場上流通,很多還是從自己身邊認為信得過的人手里獲得的,。茶道為中華文化中修身和生活結合得最好的一面之一,,需要我們靜心去對待,如果我們?yōu)榱素濣c小便宜,,而讓劣質假壺橫行,,用了對我們有什么好處?我們還能真誠的面對自己么,?
要辨別真?zhèn)卫蠌S壺,,對一般人來說,看底款,, 有時反而更容易被忽悠,。以現代的造假技術,仿個底款,不是個很難的事情,。當然,,要仿印各類標簽,也不是個問題,。
我們分享一下關于仿老壺的看法:
仿老壺,,如果是仿名家壺或古代壺,因為市場價格高,,認真仿的人,,都肯下足本錢,找高手,,用足料來仿的,。所以,除非在這方面很有經驗,,一般人是難以辨別的,故不在我們討論范圍之內,。而且這樣的仿老壺,,本身也是有一定價值的 。
如果是仿早期老廠的工藝壺和實用壺,,一般來說,,會有以下幾種情形:
同時期仿 —— 廠外仿廠內的。如果同是廠內工手,,用廠內帶出去的泥,,一般差別不算大,只欠些窯火而已,,發(fā)茶性稍微受損,。
后期仿前期的 -——一般為90年代仿80年代或更早的。泥料質量已經有明顯的不如前期,,就算是找廠內工手仿,,出來的壺,其發(fā)茶性質量,,已經減半,。但大多終為原礦紫砂,故手上有這些仿老壺的人,,也不會愿意低價拋售,。
現代仿早期的 - 為近幾年來仿八九十年代的。大多用二次燒成技術成型,,泥料亦不會用原礦紫砂,,形制方面亦明顯的保持不了原有的水平。故不論是外觀上,還是手感上,,都明顯的沒質感,,或帶浮光。發(fā)茶性則差得更遠了,,沒有明顯的紫砂發(fā)茶特征了?,F在市場上大量流通的低價“老廠壺“,以這類仿品為主,。
這三者,,不管如何仿,其發(fā)茶性在一定程度上已受損,,也就是實用性受損,。
同樣的喜歡紫砂,每個人有不同的側重點,,有人喜歡它靜態(tài)藝術之美,,有人喜歡它動態(tài)用壺之美,也有人想要兩者兼顧,。
但不管側重點是什么,,用料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紫砂,應該是個基礎,。失去了泥質之美,,想追求靜態(tài)之美,則有如一句禪語里說的:“空花豈得兼求果”,。
所以,,用壺的基礎,在于了解壺的發(fā)茶性,,也是對紫砂的一種最根本的了解,。當審視表象不足以下定論時,壺的發(fā)茶性,,會讓你看出很多東西,。故在《樂之堂》,我們是以茶解壺,,壺為茶用,,茶為人用。
壺的發(fā)茶性,,如人的本性,,為紫砂壺的根本靈魂,失去了發(fā)茶性的紫砂壺,,是難以攀登上壺藝的最高峰的,。 曰:
靜似若引若發(fā)間
動如行云流水境
因人得用性自成
茶壺一味神韻歸,。
但,如得此等之壺,,亦非尋常百姓家堪用矣,。所以,我們還是不談高峰,,談茶壺皆為人用,。
國營紫砂一廠發(fā)展中的幾個階段
1955年,宜興紫砂生產合作社成立,,這是宜興紫砂廠的前身,。
1958年,合并其他28家私辦的紫砂廠家建立“宜興紫砂廠”,,當時藝徒299人,。
1970年,經過文革過,,紫砂生產逐漸恢復,,并在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窯(燒重油),并且廣為產品設計新樣,,例如集玉壺,、六方龍鳳等。
1984-1985年,,紫廠工藝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拼紫與鋪砂的工藝大量使用,,使泥料的變化更加豐富,。
1986年以后,三四五廠諸多非國營的紫砂廠陸續(xù)成立,。
1997年,,宜興紫砂一廠,結束官方經營,。
2000年,,黃龍山4號紫泥礦井,因為愈挖愈深危險度太高,,以及市場原因等封閉禁采,,之后又因水患將整個礦井淹沒。
2002年,,原本紫砂一廠燒陶時的隧道窯因為使用的燃料是重油而被打掉
紫砂達人:馬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