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橫秋水雁翎刀——腰刀傳奇
|
歷史源流腰刀的稱謂最早見于《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但是這里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環(huán)首刀”的佩刀,。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huán),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掛在腰間,。環(huán)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時間幾乎貫穿了從西漢中期至隋末唐初將近800年的歷史,,可謂中華短柄戰(zhàn)刀的鼻祖。
型制特點
明清腰刀究其型制可以細分為如下幾類: 雁翎(毛)腰刀:明嘉靖年間,,安南內(nèi)亂,,明世宗朱厚熜欽點兵部尚書毛伯溫南下安南平息番亂,。毛伯溫出征之時,明世宗賜一詩:“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fēng)吹鑼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平安帶詔歸來日,朕與將軍解戰(zhàn)袍,?!贝嗽娖截坪限H押韻,氣勢恢弘,,頗有幾分掃平天下一曠六合的抱負,。這首御制詩也因此被收錄于《千家詩》中流傳甚廣,。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現(xiàn)在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于金戰(zhàn)刀的樣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最厚處達1cm),,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這種刀身斷面被稱為“平造”),,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shù)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復(fù)雜。現(xiàn)在傳世的腰刀中雁翎腰刀的數(shù)量很多,,例如:沈陽故宮博物院現(xiàn)存有清太宗皇太極的御用雁翎腰刀,該刀全長94.5cm,,刀身最寬4.5cm,脊厚0.7cm,,反刃長約10cm,雙面共4條血槽,,平直的木制纏繩刀柄,,刀首為雙弧形,,刀鐔為橢圓形,鍛造精細,,刀刃至今仍很鋒利,。另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還收藏有另一種雁翎腰刀,刀長70~80cm,,刀身寬3.5~4cm,,“平造”刀體兩面有血槽4條,,刀身上刻有“萬歷十年登州戚氏”的字樣,所以博物館認定這把腰刀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佩刀,,但是這把腰刀上的刻字粗率且輕淺,,毫無融會貫通之氣,,可能是后刻的偽銘,同時根據(jù)其型制細節(jié),,可以判斷出是清中期工部或兵部生產(chǎn)的“官刀”,,而非明代腰刀,,所以筆者對此刀的年代存有懷疑。
戚家刀:明代洪武,、永樂朝以后,,日本刀開始通過朝貢和走私貿(mào)易等方式大量流入中國,根據(jù)歷史記載粗略統(tǒng)計,,數(shù)量可能在50萬把左右,其中優(yōu)質(zhì)者頗受歡迎,。當時日本浪人時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其倭刀在與明朝軍隊的腰刀對抗中占有優(yōu)勢。因此明朝政府開始仿制倭刀,,裝備自己的部隊。但是由于倭刀的長刀柄既不利于騎兵在馬上揮舞,,也不利于與藤牌配合,,所以戚繼光根據(jù)實際需要自創(chuàng)了一種腰刀,將倭刀的鍛造刀身和腰刀的短刀柄結(jié)合起來,,此即所謂的“戚家刀”,。觀察現(xiàn)在傳世的戚家刀可以發(fā)現(xiàn),戚家刀多是長70-80cm的鍛造刀身,,無反刃和血槽,,刀柄平直或略下彎,刀尖為倭刀式的TANTO造型,,利于劈砍重厚和鎧甲。嘉靖以后的明軍開始大量裝備這種腰刀,。
“工部造”腰刀:這種腰刀一般可認為是宋代手刀(宋代"刀八色"中唯一的短柄刀,,刀型前銳后方)的發(fā)展,采用手刀式的上斜刀尖,,明代畫本小說中江湖好漢們手中的腰刀多是如此形狀,。
宋朝手刀
柳葉腰刀:清人入主中原后腰刀有了新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型制,,由于此刀刀身形如柳葉,,故被稱為柳葉腰刀。這種腰刀似乎是明代末期從雁翎腰刀分化而來,,其具體型制與雁翎腰刀類似,,不過柳葉腰刀的刀身弧度更大。
牛尾腰刀:即今天武術(shù),、影視中常見的單刀,。清代,大量阿伯拉、伊朗和印度刀劍傳入中國境內(nèi),,其獨特的刀劍型制及裝飾風(fēng)格,,影響了清代刀劍的發(fā)展。到清乾隆時期,,在此基礎(chǔ)上民間發(fā)展產(chǎn)生了牛尾腰刀,。
牛尾腰刀其型制特點完全立足于實戰(zhàn)需要,較為平直的刀身和下彎的刀柄為腰刀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砍殺能力,,可以砍劈較厚的鎧甲,,同時具有較強的刺殺力,在砍劈不能奏效之時,,可以利用刺擊來消滅有重鎧護身的敵人,。與同為單手刀的阿拉伯、印度刀劍相比,,其設(shè)計更為科學(xué),、靈活。 戰(zhàn)斗傳奇
腰刀是一種短柄格斗兵器,,在長槍,、弓矢占主導(dǎo)地位的步兵戰(zhàn)場上多擔任近身格斗的職責(zé),如果作為主戰(zhàn)兵器使用,,必須以盾牌掩護配合使用,。《紀效新書》中載:“無牌刀短不可入陣,,惟馬上可用之”,,“每兵持一牌,腰刀一把,,閣刀手腕,,一手持鏢槍一枝”,與敵人遭遇,,將標槍向敵人擲去,,無論是否擊中,敵人必然閃避,,這時腰刀手“即可取刀在手,,隨牌殺人,……一入槍身內(nèi),,則槍為棄物”,,其戰(zhàn)法與羅馬重盾步兵使用的戰(zhàn)法相一致,十分厲害,。 可是不知為何,,在戚繼光編練的戚家中藤牌手數(shù)量卻最少,,每隊2人,通常排在隊列的最前面,,其任務(wù)是掩護身后的長槍手,,同時需要依靠狼筅手的保護。這是這也從側(cè)面說明,,在古中國軍隊中配合和陣法始終是最為重要的,。 (據(jù)《輕兵器》秦延景/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