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的姓和名字(2007-08-14 09:50:41)滿族的姓氏主要是繼承其先世金代女真人的姓氏。滿族的主要姓氏,,如瓜爾佳氏(關(guān)),、富察氏(富、傅),、那拉氏(那,、郎)、費莫氏(馬),、鈕祜祿氏(南,、郎、鈕),、赫舍哩氏(赫,、何)、完顏氏(王,、汪),、烏庫氏(吳、烏),、尼瑪察氏(馬),、穆顏氏(穆),、烏雅氏(烏、吳),、舒穆祿氏(舒,、蘇、徐),、夾谷氏(佟,、仝、童),、覺羅氏(趙,、舒、鄂,、金,、羅、洪,、肇,、海、湯)等,,基本都被后來的滿族沿續(xù)使用,。 清代中期以后,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滿族開始逐漸改變滿族姓氏,。首先將滿語姓冠以漢字姓,爾后,,滿族人的名字才逐漸按漢族習(xí)俗命名取氏,,徹底改變了滿族“稱名不稱姓”、“父子不同姓”的文化習(xí)俗,。 一,、滿族姓氏的源起 滿族姓氏的源流與變化,同滿族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滿族的氏族組織“穆昆”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八旗制度建立初期,一個穆昆編為一個牛錄,,人數(shù)較少的穆昆被編成半個牛錄,,較大的穆昆被編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牛錄,牛錄額真(即佐領(lǐng))由穆昆達(dá)(穆昆達(dá),,滿語,,譯成漢語為家族長,即族長)擔(dān)任。但是,,氏族組織哈拉,、穆昆的傳統(tǒng)影響仍然相當(dāng)大。哈拉,,滿語,,漢譯為姓,即姓氏,,源于氏族父系血親集團(tuán)。八旗的牛錄額真中勛舊佐領(lǐng)和世管佐領(lǐng)可以世襲,,襲職時除履行其它必要的手續(xù)外,,必須得有譜書為證。因此,,滿族的家庭觀念就越來越強(qiáng)烈,,世代不泯,哈拉,、穆昆(姓氏)顯得十分重要,。 1.滿族姓氏是由作為圖騰崇拜的動植物而來。散居于長白山,、英額,、琿春等地的鈕祜祿氏,鈕祜祿其意為狼,,狼為本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物,,后遂取同音漢字郎為姓。世居遼陽的尼瑪哈氏,,尼瑪哈,,其意為魚等。 2.滿族更易原來的多音節(jié)姓氏的漢字姓,。滿族冠以漢字姓,,皆為單姓。女真人以被賜予漢字姓為榮,,更多的滿族人則只冠以漢字姓,,而不用漢語名。直到明末,,甚至清代,,仍有許多女真人、滿族人未冠漢字姓,,依舊使用女真,、滿族姓氏。本溪市明山區(qū)牛心臺瓜爾佳氏(關(guān))墳碑文記關(guān)氏自順治初年由吉林烏拉街遷至牛心臺,即冠關(guān)字姓,,其家譜亦記順治時期即冠關(guān)字姓,。早期加入滿族共同體的漢人,則在自己姓下加上“佳”或“爾佳”,,使?jié)h姓變成滿語多音節(jié)姓氏,,以示與漢姓有別。這里的“佳”字,,滿語發(fā)音為“葉”,。清晚期,滿族在漢文化影響下,,則自覺不自覺地改變原來的姓氏,,冠漢字姓的就極為普遍了。而加入滿族的原漢人,,也去掉了姓后的“佳”或“爾佳”,,恢復(fù)了原來的漢姓,如李佳改為李,,馬佳改為馬等,。 3.滿族冠漢字姓。在清末以后,,滿族姓氏出現(xiàn)了任意姓,,甚至有的冠以母族或親朋之姓,從而違背了冠姓規(guī)律,。如滿族洪姓,,原為愛新覺羅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紅帶子而冠以洪姓(紅字為姓)”,。清前至清末,,清皇室嫡裔系黃帶子,宗室覺羅系紅帶,,逐出宗室的系紫帶,。另有一洪姓滿族本姓索佳,族中有人犯“誅族”之罪,,跑出的一人穿白衣為家人戴孝,,紀(jì)念家中死去的人,有人問及其姓氏,,他急促間答為白姓(因穿孝服),,后有女出嫁,辦紅喜事,,覺得白姓戴白孝犯忌,,遂改為洪(紅)姓至今,。而另有一洪姓,其遷居遼東的始祖名“洪雅”,,其子孫即以其父名之第一字“洪”為姓,。但是,不管其姓氏名稱源流如何,,這些滿族的主要姓氏,,都是“女真族社會構(gòu)成的血緣團(tuán)體”。 4.元明之際,,由于戰(zhàn)事頻繁,,社會動蕩,桓仁等地居住近200年的建州女真古倫氏,、夾谷氏,,即阿哈出與猛哥帖木兒兩大支人逐漸強(qiáng)大,并吞滅,、融合其它宗族女真人,遂成為建州女真的大姓,。明代末期,,又成為女真的統(tǒng)治者,并自詡為“愛新覺羅”氏,,清朝建立后,,又成為皇族姓氏。這個時期,,胡里改部中的奚灘氏(喜塔拉氏),、奧屯氏(鄂屯氏)、甫亦莫氏(費莫氏),、乞石烈氏(赫舍里氏)等,,遷移至綏芬河、圖們江流域及朝鮮東北部定居,,這些姓氏后來都成為滿族的主要姓氏,。在本溪地區(qū)明清形成的滿族姓氏主要有關(guān)、趙,、高,、樸、鄧,、翁,、駝、佟等,。 二,、滿族姓氏的命取 滿族各主要姓氏都有各自的族源,各自的遷移歷史,各自的姓氏演變特點以及獨特的命取特點,,其規(guī)律有如下幾種,。 1.以部為氏。即以部族名稱為本氏族人之姓(哈拉),。道光七年任黑龍江副都統(tǒng)的多隆阿,,其先世隸屬尼瑪察部,多隆阿族人即以部名尼瑪察為本氏族之姓,,即尼瑪察哈拉,。努爾哈赤的一等大臣費英東的先人本屬金代的瓜爾佳部,其族人即姓瓜爾佳,,蘇完部的珠察,,即姓蘇完瓜爾佳,安圖部的內(nèi)莫昏則姓安圖瓜爾佳,,扈什哈哩部的姓扈什哈哩氏(關(guān)),。《八旗通志·列傳》與《皇朝通志·氏族略》均有以部為氏的載錄,。 2.以地為氏,。即以居住地名為氏族之姓,這種情況,,在滿族姓氏命取規(guī)律中較多,。如《福陵覺爾察氏譜書》中說:“如我覺爾察氏,有可述焉,。溯自始祖索爾火,,于明世中葉遷于長白山覺爾察地方,踐土而居,,因以為氏,。”此外,,以地名為氏的還有寧古塔氏,、佟佳氏、棟鄂氏,、馬佳氏,、馬蘇里氏等。 3.沿用舊姓,。即以舊姓為氏,。滿洲氏族沿用金朝舊姓的共27氏,沿用遼朝舊姓的1氏,,沿用元朝舊姓的7氏,。如清前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姓鈕祜祿氏,,鈕祜祿即遼朝的敵烈氏,金朝的女奚烈氏,,元時的亦乞烈氏,,明時的鈕祜祿氏;明時的朱胡氏等,。此外,,還有赫舍里氏、烏庫里氏,、尼瑪察氏,、烏雅氏、穆顏氏以及博都里氏等,。 4.受賜姓氏,。系皇帝賜予的姓氏,不是原部族的姓氏,。如清初大臣兵部尚書那木泰本姓舒穆祿,,一等大臣扈爾漢本姓佟佳,佐領(lǐng)卓納本姓納喇,,滿平阿本姓兆佳,,清太祖努爾哈赤皆因戰(zhàn)功賜之姓覺羅氏,佟佳氏扈爾漢的后裔今有居吉林省,,現(xiàn)在姓“佟趙”,即將原佟氏與賜姓覺羅(趙)姓組合成新的復(fù)姓“佟趙”氏,,副都統(tǒng)布恕庫本姓溫徹亨氏,,清太宗皇太極賜其姓烏魯氏,鑾儀衛(wèi)冠軍使薩哈連本姓納喇氏,,太宗皇太極賜姓赫舍哩氏,,改入大學(xué)士希福族中。瓜爾佳氏大學(xué)士車克,,清太祖皇太極賜姓覺羅,。賜予姓氏在滿族姓氏中并不多。 5.更改姓氏,。這種姓氏的來源多因分居,、承嗣、遷徙異地而更改姓氏,,取新的姓氏,,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如伊爾根覺羅氏,,因族眾繁多,,分東西兩寨居住,,居?xùn)|寨的改姓巴雅喇氏,居西寨者改姓蒙鄂羅氏,。輝發(fā)部長拜音達(dá)里本姓伊克達(dá)里,,后因依附呼蘭人納喇氏嘎?lián)P嘎土墨圖,而改姓納喇氏,。類似這種情況的還有烏靈阿氏,、烏蘇氏、塔塔爾氏等,。 6.隨名姓,。隨名姓是身份地位低的人,自己有姓或無姓,,而姓了主人或身份地位高的人的姓,,但并不否認(rèn),也不更改自己原來的姓,。如,,康熙年間,聲名赫赫的佟鳳彩,,任過十余年湖南,、四川、貴州,、河南等省的巡撫,,參與過平定“三藩”,其家庭原本姓孫,。他的祖父孫景祿是八旗漢軍統(tǒng)領(lǐng)佟養(yǎng)性手下的一個小頭目,,因有功于佟養(yǎng)性,才被佟養(yǎng)性允姓佟氏,,遂成為滿族八大姓之首姓,,立時提高了身份地位,成為佟氏名門望族中的一員,。其孫才得以借佟姓而連任清廷高官,。 7.諧音取姓。滿族的姓氏多音節(jié),,諧音取姓即是取其中的一個音節(jié)作為姓氏,,或者與某漢字姓音相近的漢字為姓。如寧古塔氏,,冠以“寧”或“劉”字姓,,乃因“寧古塔”漢譯為“六”,與劉音相近,,“寧”音直用為“寧”姓,。舒穆祿氏冠以“舒”(蘇)或“徐”姓,,塔塔拉氏冠以“唐”姓,西克特哩氏冠以“西”姓,,奇德哩氏冠以“祁,、齊”姓,佟佳氏冠以“佟”姓外(去了“佳”字),,又諧音冠以“董”姓,,輝和氏冠以“何”姓。 8.以父祖名漢字首字為姓,?;溉士h棟鄂氏冠漢字姓何、董,,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第八世孫名重格者,,任山東某知府,人稱“重(從)大人”,,其孫即以“重(從)”為姓,,后因嫌重(從、蟲)不好聽,,就在“重”字上加上草字頭,,改姓“董”;棟鄂,,諧音為“董”姓,,但何和禮之裔又以其名之首字“何”為姓,還有以棟鄂的“鄂”為姓者,。棟鄂氏康熙時有名席爾達(dá)者,,其后裔即以“席”為姓,席爾達(dá)之四世孫成全,,以“成”為姓,其子女彬琇,、彬瑆,、彬璋,即以“成”為姓,。還有墨勒哲勒氏冠漢“葛”姓,,亦為諧音姓。牛心臺鎮(zhèn)大南溝村伊爾根覺羅氏(趙)是順治時自海西女真的烏拉地方撥來本溪牛心臺,,其二世祖的一支又自牛心臺遷至紅臉溝,,因其長得臉紅而名地名,又因其長得高大,,習(xí)稱為“高大個”,,其子孫即以“高”為姓,,趙、高二姓異宗同祖不同姓,,形成今天本溪滿族二姓,。南芬區(qū)薩克達(dá)氏滿族中始祖因功賜“薩克達(dá)·翁艾”之官名,其子孫即以官名“翁”字為姓,,其一支以“佟”為姓,,一支以“禮”為姓,另有一支以“駝”為姓,。一姓成翁,、佟、禮,、駝四氏,。南芬區(qū)橋頭鎮(zhèn)興隆村齊氏是滿族大姓棟鄂氏,清代名將彭春叔弟的后裔,,據(jù)《清史列傳》彭春傳與《遼陽碑刻志》等載,,彭春是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棟鄂氏后裔,坐落在遼陽的彭春墓碑亦說自己為“東阿氏”,。齊氏始祖齊錫是彭春的叔弟,,齊錫的子孫即以“齊”字為姓。齊錫的另一支子孫居遼陽,,則以“紅”為姓,。而居于今北京市懷柔區(qū)喇叭溝門鄉(xiāng)的彭春的子孫以彭春名首字“彭”為姓。居北京的席爾達(dá)之裔以“席”,、“成”為姓,。因此而知,何和禮之一支即冠以五個姓氏,。南芬區(qū)橋頭鎮(zhèn)代家堡子代姓滿族,,有“關(guān)、代”二姓同祖不同宗,,說“關(guān)代二姓不分”,。 9.以意相同相近的漢字為姓。這是將滿語譯成漢語,,取其意相同或相近之漢字或漢姓為姓,,如巴顏氏,巴顏,,漢意為富有,,即取“富”字為姓。倭赫氏,,倭赫,,漢意為石頭,,即取“石”字為姓。畢拉氏,,畢拉,,漢意為江、河,,即以“何”為姓,。哈斯呼氏,哈斯呼,,漢意為左,,即取“左”為姓。敖屯氏,,敖屯,,漢意為槽盆(家用木制用具),即諧意為“曹”姓等,。 10.復(fù)用漢字姓,。早期加入滿族共同體的漢族人,為適應(yīng)滿族多音節(jié)姓氏習(xí)俗,,便效法滿族的多音節(jié)姓,,在本漢字姓下加“佳(家)”或“爾佳”而成為復(fù)姓,如李佳氏本姓李,、章佳氏本姓章,、佟佳氏本姓佟、馬佳氏本姓馬,、黃佳氏本姓黃,、孫爾佳氏本姓孫,等等,。清廷遜政后,,這些本來為漢人者,則又復(fù)用漢姓,。 此外,,還有其它一些滿族冠漢字姓的情況,如以身份作為姓氏的伊爾根即為自由民,,其身份略高于包衣(滿語,即奴仆),,伊爾根覺羅實際即是以身份作為姓氏,,也有堅持不冠漢字姓,仍保持原滿族姓,。 三,、 滿族姓名的民族特征 歷史上,,在冠漢字姓之前,滿族人的名字極具民族文化特征,。其特征可以劃分為如下幾種,。 1.以動物名稱起名。滿族人尤其是早期滿族人十分喜歡用各種動物名或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來給新生兒命名,,這跟漢族人命名絕不相同,。有的漢族人僅給幼兒取乳名時,用動物名取名,,如“狗兒,、狗剩、馬柱子”等小名,。同時,,給此兒取大名(或謂學(xué)名),而小名(乳名)僅在家中使用,,由親屬的長輩人或成年人呼之,。滿族人給兒童用動物名或動物某部位名命名,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漢語意為“野豬皮”,努爾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兒子長成人后,,能象森林中的野豬一樣勇猛無敵,,象野豬皮(厚,堅韌)一樣堅韌不拔,,耐穿耐磨,,希望他將來成為英勇無畏、百戰(zhàn)無敵的人,。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意是“小野豬”,另一弟弟雅爾哈齊,,其意是“豹皮”,。努爾哈赤之子多爾袞,意思是“獾子”,,孫子杜度,,意思是“山鳩”。努爾哈赤孫子福臨皇帝的長子名牛鈕,,意思是“眼珠”,。清初名將正黃旗人舒穆祿氏楞格里,意思是“碩鼠”。這些為新生兒取名的方式代表了女真人和清初滿族人給孩子起名字的古老習(xí)俗,,是滿族人命名取氏的一種基本方式,。 2.以普通物品名稱起名。這種情況也不在少數(shù),。如阿蘇,,意思是“網(wǎng)”;哈爾哈,,意思是“鞋幫”,;博爾晉,意思是“馬鞍頭”,;穆哈連,,意思是“彈丸”;海蘭,,意思是“榆樹”,;博洛,意思是“涼帽”,;布拉,,意思是“荊棘”;費揚(yáng)古,,意思是“小指”,;齊集,意思是“海參”,;尼滿,,意思是“山羊”;阿庫里,,意思是“魚皮衣”,;鄂博,意思是“界標(biāo)”等,。 3.用數(shù)字起名,。有兩種情形,即一是用滿族語的數(shù)字取名,,一是用漢語的數(shù)字取名,,這也是滿族取名的習(xí)慣、方式和特征,。如,,雅蘭地方正藍(lán)旗人葛濟(jì)勒氏之名伊拉奇,意思是“第三”,;輝發(fā)地方正藍(lán)旗人赫舒里氏之名伊拉奇,,意思亦為“第三”,;額赫庫倫地方鑲白旗人富察氏蘇色,意思是“五十”,;乾隆朝鑲白旗人章佳氏那丹朱,意思是“七十”,;長白山地方正白旗人鈕祜祿氏烏云珠,,意思是“九十”;哈達(dá)地方鑲藍(lán)旗包衣明安,,意思是“一千”,。在滿族譜書中,以及《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可以查出許許多多這類用滿語數(shù)字命名的人,,說明滿族有喜歡用數(shù)字命名的習(xí)俗。清代以后,,有許多滿族人又喜歡用漢語數(shù)名詞取名字,,從四十一到九十八,幾乎每個數(shù)詞都是許多人的名字,。而最大的則是富察氏的“一百八十三”,,此名字可能是滿族人用漢語數(shù)字命名中數(shù)量最大的人名詞,它是父母與祖父母四人年齡之和,。 4.用形容詞起名,。滿族人名中帶有“阿”字的名字特別多,“阿”字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的”字,,“阿”的讀音“nɡɡa”,,漢語中無此音,即以“阿”字為替代,?!栋似鞚M洲氏族通譜》和《八旗通志》及滿族譜書中,人名尾帶有“阿,、布,、額、格”等字的相當(dāng)多,,僅《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帶“阿”字的名字大約有上千個,,這是滿族人名字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 5.用動詞使動性用法起名,。以這種方式取名的多是早期滿族人,,如福州將軍正藍(lán)旗人富察氏之古尼音布,其名的漢語意是“使意志堅強(qiáng)”,;鑲紅旗人瓜爾佳氏之伊里布,,其名的漢語意是“使站起”,;正白旗人之西喇布,其名的漢語意是“使繼承”,,等等,。滿族人用這種動詞使動性用法取名的特征有三:一是由滿語語音表達(dá)滿語語意,二是用漢字轉(zhuǎn)寫時可寫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形式的滿族人名,,三是名字中不包括姓氏,。 6.滿漢詞素合成的滿族人名。滿漢詞素結(jié)合式的滿族人名,,其特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一般是第一個字是漢語詞素,第二個字是滿語詞素,。這類名字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旗通志》及滿族家譜中比較多。如用漢語數(shù)詞后加“格”字,,或用其它漢語詞素后加“格”字的都極多見,。用漢語數(shù)詞后加“格”字的,自二至九的都有,,如《福陵覺爾察氏譜書》中,,漢語數(shù)詞二、三,、四,、五、六,、七,、八(此譜中無“九格”)后加“格”的人名;用其它漢語詞素后加“格”字的為數(shù)也不少,,如滕格,、樓格、佛格,、托格,、德格、黑格等,。這些別具特色的滿族人名,,其它民族沒有。 7.半漢化的滿族人名,。滿族人名開始漢化時只按漢語漢字的意思來取名,,后來姓與名也連用連寫。入關(guān)后,,滿族人取名即開始普遍漢化,,而且從統(tǒng)治階級,、皇室首先開始。如清王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代帝王福臨,,其名即是漢化,,“福臨”就是“洪福來臨”的縮寫。滿族人名漢化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前進(jìn)占遼沈地區(qū)時期,。其它滿族貴族與平民百姓的滿族名字在清中期以后逐漸漢化,。如《伊爾根覺羅氏宗譜》,其始祖外木布于努爾哈赤時自長白山來歸,,其后裔第五世(約為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即以漢語取名:如秦太、永太,。至第六世,,漢語名漸多:保金、保龍,、?;ⅰ⒈5?、明德,、富成、保成,、天印,、富德、常德等,,自第九世至今(第十四世)則全部是漢語名字,。 四、滿族的改名習(xí)俗 中國人有改名習(xí)俗,。一是自己改,,二是別人給改。這種改名習(xí)俗,,滿族自其先人時即已有之,。為什么要改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原來的名字犯忌諱,,或是由帝王貴族給改名。改名之故與方式有如下幾種,。 1.御賜,。唐開元中唐皇曾賞賜滿族先世黑水靺鞨部長姓李名獻(xiàn)誠,李獻(xiàn)誠之家相沿以為貴,。1403年(明永樂元年),,建州衛(wèi)首任指揮使阿哈出,,“明賜姓名李誠善”,其子釋加奴“賜姓名李顯忠”,,“所屬昝卜賜姓名張志義,,阿剌失賜姓名李從善,可捏賜姓名郭以誠”,。這是滿族先世御賜改名最早的記錄,。清前期,投歸努爾哈赤的棟鄂氏倫布,,努爾哈赤賜名魯克素,。 2.因避諱改名。避諱,,這是中國特有的風(fēng)俗,。民國以前,凡君主與尊長的名字不得直書或直說,,必須用其它方法回避之,。避諱是一種復(fù)雜的歷史現(xiàn)象。避諱改名,,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即已存在。自春秋時宋武公以后歷代皆有避諱改名的現(xiàn)象,,而且越避越多,,越避越復(fù)雜。因姓與音或諧音帝王的名,,則為避諱而改名,,甚至封建帝王不喜歡的字也得避諱,連天上的神仙也得避諱,。滿族人名中因避諱而改姓改名的相當(dāng)多,。道光時江蘇高郵縣的史求,科舉本內(nèi)定一甲第一名,,呈皇上審批,,皇帝一看“第一史求”,因史求之名與“死囚”諧音,,便心中不悅,,當(dāng)即勾去不取,而將第二甲第九名戴蘭芬點為頭名狀元,,其意大清朝“天長第九(天長地久),,戴戴(與代代諧音)蘭芬”,大吉大利,。名字避諱在封建時代忽視不得的,。戴蘭芬因名而大魁天下,,平步青云。 3.出嫁改名,。在中國古代,,女子的姓比名字重要,出嫁后往往將夫姓與己姓聯(lián)稱,,而成為新的名,,如王女嫁張男,則名為“張王氏”,,其本名則漸無人知曉,。努爾哈赤元妃佟春秀,婚后由瑪法改名為哈哈納扎青,。 4.其它原因改名,。建州右衛(wèi)阿古都督王杲,原本名阿突罕,,漢人呼之,滿語語音脫落,,而成“阿突”,,諧音為“阿古”,人稱阿古都督,。15歲時,,遼東巡撫張學(xué)顏又為其取漢名王杲,于是阿突罕便以阿古,、王杲載入文獻(xiàn),。后來他屢屢寇邊,明廷絕市,,他又改名科勺入市,。清初大臣佟佳氏佟圖賴,本名佟盛年,,是為漢名,,后改滿名圖賴,人又呼其為佟圖賴,,成為漢滿結(jié)合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