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jié)了,民間稱為過大年,。過年是中國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過年是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的,、恭賀新春的一次隆重慶典,也是人們祭神祭祖,、尊老盡孝,、闔家團(tuán)圓的日子。過年給人留下過很多美好的回憶,,也是最令人心動,、興奮和溫馨節(jié)日。 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過年的意識,,對年的企盼,,對美食的欲望,遠(yuǎn)沒有過去那么強(qiáng)烈,。家庭中采購年貨,,置辦新衣,,扎燈布彩和一些風(fēng)俗講究也簡單了許多,。特別離別家鄉(xiāng),生活在都市的人們,,除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期盼著同父母親人團(tuán)聚外,對年的感覺已有些淡然,。但生活在鄉(xiāng)下的父老鄉(xiāng)親們,,通過春節(jié)表達(dá)對親情的珍惜,對于自然的崇拜,,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延續(xù)著年的很多傳統(tǒng)風(fēng)俗,洋溢著濃濃的年味,。我雖然遠(yuǎn)離故土,,年過半百,但一到春節(jié),,總是多了幾分濃濃的懷鄉(xiāng),、懷舊之情,,特別童年時過年的美好回憶經(jīng)常縈繞心懷,。 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生活在沂蒙山區(qū)老家,,家有兄弟姊妹五個,我是老大,。五六十年代的山鄉(xiāng)還十分貧窮,,但家家戶戶大人們似乎有個信條,就是條件再差,,過年的風(fēng)俗不能馬虎,;生活再苦也要讓孩子們過年穿上新衣,吃上肉和餃子,;家里再窮,,來了親戚朋友也要拿出點(diǎn)象樣的酒菜。我們小孩也只有過年才能吃好的,,穿新的,,得到壓歲錢,還能看到熱鬧的民俗活動,,可以盡情玩耍,。那時候,一進(jìn)臘月我們心里就充滿了期盼,,經(jīng)常扳著手指算日子,,擺著火柴桿記天數(shù),大人們也開始忙年,,做著過年的各種準(zhǔn)備,。“小年”前后是最為忙碌的,,殺豬宰羊,,趕集上店,炸菜蒸饃,,掃屋清院,,扎燈籠、寫春聯(lián),、貼年畫,,村子里一派繁忙、熱鬧的氣氛,。 大年三十是正式過年,。記得每年的這天早上我和弟弟妹妹就都會早早醒來,等著母親幫我們一個個穿戴新衣、新鞋襪,、新圍巾,,這是母親茹苦含辛的勞作的成果。等把我們?nèi)看虬绾?,父母總是仔?xì)地端詳一番,,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此后父親開始帶我們貼春聯(lián),,貼門錢子,,掛燈籠等,連家里的屋墻,、水缸,,糧囤,床頭等處,,到處都貼上寫著喜慶和吉祥詞語的紅紙條,。然后一個上午,我和弟弟及幾個要好的同學(xué)走街串巷,,放鞭甩炮,,歡笑嬉鬧,盡情玩耍,。下午,,父母總是催孩子們睡上一覺,因?yàn)橥砩弦鞍疚甯?,大人們開始準(zhǔn)備“請家堂”的供品了,。 老家“請家堂”是很講究的。先要清掃好衛(wèi)生,,在家的正堂屋,,擺上家堂桌子,然后在一個事先疊好的紙上寫上所有過世老輩人的名字,,大家叫牌位,,在桌子的左右兩邊擺上兩個凳子,,以給來的長輩坐用,,再在桌上擺上要雞、魚,、肉,、豆腐、青菜,、水果等供品,,在每個牌位前面放一個酒杯,倒上酒。這些準(zhǔn)備好后,,由全家輩分最大的老人帶領(lǐng)全家子孫到村口燒香燒紙,,放鞭炮,把過世老輩人領(lǐng)到家堂桌子上面,,把在村口燃著的香插在桌前的香爐里,,說著一些祈禱和恭敬的話,我們磕頭后就可以出去玩了,?!八图姨谩眲t是在年初二下午。送的時候把牌位連同紙和香擺在地上燒了,,還把一些供品茶酒等倒在燒的紙前面,,具說為了把老輩騎的馬喂好。整個過程大家都十分虔誠,,也感到很神圣,。 年三十的傍晚時分,院子里備了很多那時能夠買到的各種煙花爆竹,,餐桌上已擺上了饞人的菜肴,,我們小孩在興奮和焦急中等待著。終于,,最激動的時刻到了,,好像全村同時點(diǎn)燃了爆竹,震耳欲聾的炸響聲響徹云霄,。父親帶領(lǐng)我和弟弟輪番上陣,,數(shù)掛鞭炮、彩雷子,、小禮花齊放,,院子里火花飛濺,青煙彌漫,,很是震撼,,大家的臉上、心里也都樂開了花,。放完鞭炮緊接著是年飯“盛宴”,,平時吃不到的雞鴨魚肉也都端上了桌,大人們一邊喝酒一邊說些高興的話,,我們只顧埋頭大吃,。那是一年中最解饞、做過癮的一頓飯,。 飯后不久,,村里年輕人敲起了歡快的鑼鼓,有人在街口吹起了小嗩吶。街上的人也越聚越多,,孩子也陸續(xù)走出了家門,,每人手里提著個小花燈籠,大街上各式各樣的小燈籠匯集成了流動的燈河,,到處是歡笑聲,。我父親手很巧,早在年前就為我們扎制了精致的小燈籠,,有方的圓的,,燈籠紙上還畫上了花草魚蟲小畫,提著燈籠走在街上,,吸引了不少人的夸贊,,心里很是驕傲。 從街上回來,,家里的餐桌上已擺上了花生,、栗子、瓜子和水果,,可以隨便吃,。母親開始包餃子,并招呼我們一起動手,。包完餃子雖然天已很晚,,但不能睡覺,再困也要忍者,,因?yàn)檫@是守歲,,也叫“熬年五更”。除夕夜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要等到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征著驅(qū)走一切晦氣,,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那時候沒有電視,墻上掛著的有線廣播也一直播放節(jié)目,。自己i小的時候,,往往等不到時辰就進(jìn)入夢鄉(xiāng)了。年夜中還有個儀式就是“發(fā)紙馬”,。那時過年“發(fā)紙馬”是很重要的,,就是不“請家堂”的人家也要做,實(shí)際就是供奉天地神靈,,感謝和祈求他們的庇佑。“發(fā)紙馬”都在晚上十點(diǎn)左右開始,,在院里擺上供桌,、供品,點(diǎn)上香,,先下了水餃貢上,,午夜時再給天地神靈燒紙磕頭,放掛鞭炮,,就算完成了,。做供品剩下的水餃每個人都要吃一些,這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頓飯,,是一定要吃的,,還要留下沒有煮的水餃年初一吃。 年初一凌晨要磕頭拜年,,盡管十分困倦也要早早起床,。不過我們一睜眼,先急著翻枕頭,,找紅包,。因?yàn)槊磕旮改付及褖簹q錢用紅紙包好,不知什么時候悄悄塞到了我們的枕頭底下,,也就一塊錢左右,,都是嶄新的毛票,但每年都有所增加,。據(jù)說分壓歲錢給孩子,,是當(dāng)“年”去傷害孩子時,可以用這些錢化兇為吉,,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數(shù)著一張張新票子,困意全消,,設(shè)法收藏好,,這是一年的零花錢。穿衣下床后,,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磕頭,然后到村里給長輩磕頭拜年,,兜里被塞滿了糖果和零嘴小吃,,還能收到許多磕頭錢,心里甭提多高興了,。初一的上午,,街上相互串門拜年的人絡(luò)繹不絕,,男男女女穿著嶄新的衣服,臉上掛滿笑容,,不管碰到誰,,見面先道聲“過年好”,大家親切地互相祝福,,攀談聊天,,整個村子沉浸在祥和、喜慶的氣氛中,。 兒時在老家過年不僅是除夕和初一這兩天,,記得每年初二都要隨父母走姥姥家,初三后是人們走親訪友的日子,,家家都用最好的酒菜招待客人,。初四開始,山鄉(xiāng)各村會更為熱鬧,,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唱大戲,、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各村之間交流表演,、比賽,,直到過了正月十五鬧完花燈才過了高峰,到了二月二龍?zhí)ь^后才算過完年,。不久,,繁忙的春耕春種就開始了。 幾十年過去了,,兒時春節(jié)那濃郁的年味,,那溫暖的親情,那熱烈的節(jié)日氣氛,,那質(zhì)樸的風(fēng)情民俗,,那種幸福快樂的感覺,成為自己一生中最珍貴的經(jīng)歷,,也成為最美好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