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一種智慧 所謂中庸,,通俗地講就是一種中正,、溫和、妥協(xié)的處世態(tài)度,,它懂得包容沖突,,愿意化解矛盾,,具有平衡各方意見和利益的智慧,,遇事不走極端,善于與整個世界共享和平,、均衡的局面,。 中國古代的賢哲提出這么一種哲學思想和道德境界,是不是因為古代人人都在自覺地踐履中庸之道?肯定不是這樣,。 動物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貪婪的,而且天生具有獨占,、壟斷的欲望。在圈養(yǎng)的兩只豬中,,強勢的那只總是四足霸占在食槽之中,不讓弱勢的那只公平進食,。雖然人類在滿足欲望、攫取利益的時候更加注重跟環(huán)境的協(xié)調,,但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特征與其他動物一樣明顯。 是不是資源足夠豐富,,動物之間就不會爭斗?事實不是如此,。即使食槽里有更多豬食,那只強勢豬還是會實施暴力壟斷,。第一,,多余的豬食可以留到下一頓食用,,這是基于本能的危機意識。第二,,壟斷本身具有權力的滿足感。為什么“朱門”寧愿“酒肉臭”還要每年掠奪那么多,,不顧及“路有凍死骨”的殘酷現(xiàn)實,?原因就在這里——掠奪和占有有時是一種精神享受。 那么,,那只強勢豬在什么情況下才會講究中庸之道,,學會跟別人共享資源呢?只有那只弱勢豬終于強大起來,足堪抗衡,。這樣才會出現(xiàn)和平相處,、共享資源的美好局面,。 可見中庸不是一種道德品質,,而是一種調節(jié)自私本能、更加低成本地捍衛(wèi)自己長遠利益的智慧,。如果走極端不需要付出高成本,、高代價,那么沒有哪個群體愿意中庸,。如果某個群體不愿意為長遠利益克服自己的自私本能,,適當放棄一點眼前利益,那么它也就不會奉行中庸之道,。 弱勢者一般都是愿意中庸的,,可是在強勢者拒絕中庸的情況下,也只有選擇走極端,。中庸的鎖鑰乃是掌握在強勢者手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