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結(jié)體變化大,,筆不間斷運行的距離長,、幅度大,行筆速度快,,連帶多,,這些特點決定草書有異于正書。但是草書并不是和正書完全不同的兩種筆法,。孫過庭說:“草不兼真,,殆于專謹”。草書不僅兼容真書,,還“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任何書體的筆意都可以被草書所用,,“他書之筆意草書要無所不悟”,。草書為什么會多方兼容呢?
理由有三:
一是,,從草書的起源看,,草書產(chǎn)生于由篆向隸轉(zhuǎn)變的時期,草書必然會兼容二者的特點,;
二是,,從草書的成熟過程來看,草書和楷書長期并存,,它們必定會相互影響,,出現(xiàn)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輹氖罐D(zhuǎn)之意為情性,草以楷書的點畫之意增添情趣,,都會兼容對方的長處而豐富自己,;
三是,從歷代書法大家來看,,他們都有著深厚的楷書,、行書功力,,有些還博通多種書體,這既為他們的草書墊定了基礎(chǔ),,也必定會把其它書體的用筆方法,,自覺不自覺地揉到草書中。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草書能兼容各種書體的筆意為己而用。
草書是如何兼容它書筆意的呢,?歸結(jié)一個字就是“活”,。首先表現(xiàn)在它是采取各取所需、為己所用的態(tài)度兼容的,。草書對篆,、隸二者進行選擇,為了書寫便捷,,提高速度,,不用隸書較多折轉(zhuǎn)的線條,而是取了篆書圓轉(zhuǎn)流暢的線條為基本形質(zhì),。對篆書不利快捷的繞圈式的起筆則棄而不用,。草書又巧取了隸書和楷書方折之筆,用在有些線條的起筆和轉(zhuǎn)折處,。篆,、隸、楷的結(jié)合,,使靜態(tài)的,、圓轉(zhuǎn)為主的線條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流暢處不柔弱,,堅挺處不呆滯,,極富動感。為了進一步搞明白草書在兼容時,,既能取它書之長,,又能使自己活起來的訣竅,就讓我們對起筆的逆入,、頓筆,、挫筆這三個動作進一步進行分析。
逆入,,是正書起筆的第一個動作,,是與筆畫的走向相反的,即是常說的 “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入起筆著紙時,,鋒端留下的墨跡埋在筆畫中,這就是藏鋒,。做逆入的動作,,要另起一筆,這就往往和上一筆不連貫,,會影響氣韻暢通,,不利快捷書寫。草書決不會把這個即不利貫氣又不利快捷的逆入用筆當(dāng)作“千古不易”的法則,。草書貴在流暢,,書者之意在于筆畫的連帶,連帶就常使筆畫的起筆形成露鋒,,鉤,、挑就更顯出露鋒的鋒芒。從古今優(yōu)秀作品看,,草書的起筆基本上是露鋒,。草書也不是絕對否定藏鋒起筆的效果,有些筆畫的起筆處也有逆入藏鋒的動作,。但是我們細致觀察認真分析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逆入藏鋒的筆畫在草書中極少,,而這個逆入藏鋒決不會象楷書那樣是特意專門寫的,,而是在順應(yīng)上筆的筆勢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在既不耽誤功夫,,又可取得含蓄起筆效果的情況下,,順手捎帶的。這種避開藏鋒不利連帶的弊端,,適當(dāng)用之,,可謂兼容得十分巧妙。草書決不會象楷書那樣為了藏鋒而藏鋒,,它的連帶之意重于逆入藏鋒之意,。
頓筆就是將筆往下按,任何書體都離不開頓筆,,凡是要寫較粗,、重的筆畫都要靠頓筆把筆毫鋪開。頓筆的方法有多種:
一是,,一步到位的頓,。就是在落筆的瞬間把筆亳按下去,筆尖未移動,,頓筆的動作就完成了,,筆畫的粗細也就由頓筆的程度確定好了,。這種頓筆的方向和行筆的方向是不一致,頓筆之后,,需要通過挫筆改變行筆方向,。頓筆和挫筆聯(lián)用會使起筆處飽滿厚實??瑫钠鸸P基本上是采取這種寫法,,草書多數(shù)線條也是用一步到位的頓筆起筆的。
二是,,邊行邊頓的露鋒起筆,,這種頓筆的方向和行筆的方向是一致的,筆勢多是直的,,頓筆的動作是一邊行筆一邊逐漸地下按,頓筆的過程長,,筆尖隨著頓筆而移動,,起筆處細,筆畫的中部或者是尾部較粗,,頓筆后一般不用挫筆改變行筆方向,。楷書用這種方法少,,草書則經(jīng)常使用,,這種頓筆和行筆結(jié)合起來就是順鋒起筆,是最快捷,、最省事的,。
三是,向右下頓筆,。頓筆絕大多數(shù)是沿著45度角,,從左上至右下按筆,這個角度很順手,。很多橫,、豎的起筆是按這個角度頓筆的,這就是“橫畫豎下筆,,豎畫橫下筆”,。楷書,、草書起筆多是采用向右下頓筆,。
四是,向左下頓筆,。頓筆的方向是從右上至左下45度角,,隸書蠶頭就是按這個角度頓筆起筆的,,草書的橫向筆畫起筆處在接應(yīng)上筆時常出現(xiàn)這種角度的頓筆。
挫筆是改變行筆方向的動作,,是在頓筆后按住筆,,以筆尖為軸挪動筆的根部來改變行筆方向,使筆尖在改變行筆方向后仍在筆畫中間,。這是為了在頓筆鋪毫之后有利中鋒行筆,,這一動作是產(chǎn)生厚重、力感的關(guān)鍵,??瑫D筆后必有挫筆,頓,、挫是聯(lián)用的,,離開了挫筆就難以保持中鋒行筆;篆書轉(zhuǎn)換行筆方向是提筆引導(dǎo)而行,,基本是勻速的,,很少用挫筆改變行筆方向;隸書是用折筆改變行筆方向,,較少用挫筆,。
挫筆和折筆都是改變行筆方向的動作,二者容易混淆,,這里順便介紹它們的主要區(qū)別:一是,,挫筆在改變行筆方向時基本上是按著筆;折筆在改變行筆方向時可以按著筆,,也可以提筆,。二是,挫筆是為了保持中鋒行筆,;折筆不提筆時形成側(cè)鋒,,提筆時利用筆毫的彈力使筆毫復(fù)原,再下筆時就有利形成中鋒行筆,。三是,,挫筆為了使筆尖在筆畫中間,往往需要矯枉過正,,挫動的角度往往大于改變行筆方向的角度,;折筆改變角度和行筆方向是一致的。四是,,挫筆在改變行筆方向的前,、后,基本上是用筆毫的同一側(cè)面,;在按筆作折時和挫筆一樣,,是用筆毫的同一側(cè)面,,提筆作折時,在改變行筆方向前,、后則分別是用筆毫的不同側(cè)面,。所謂的翻筆即是提筆的折筆,不提筆就不能從筆毫的這一側(cè)翻到筆毫的另一側(cè),。
草書的有些線條本是露鋒起筆卻形同藏鋒,,就是在頓筆之后作了挫筆動作,向右下頓筆后以逆時針方向挫筆,、向左下頓筆后以順時針方向挫筆,,很多挫筆的角度大于改變行筆方面的角度,這樣挫筆就把露鋒淹沒了,。所謂兼有楷意,,就起筆而言挫筆是關(guān)鍵。草書行筆快,,在與上筆相連的頓筆之后就折轉(zhuǎn),,往往不能象隸書、楷書那樣形成力感很強的方折,,仍然會是圓轉(zhuǎn)的。這是因為草書頓筆的動作停留的時間短,,頓筆之后雖然以折筆改變了行筆方向,,而處在牽絲處的筆尖還沒有調(diào)過頭來,這樣的折筆就不會是方的,,連帶之勢,,使折筆成為圓轉(zhuǎn)的。要使該處見方,,就必須用挫筆,。
草書的使轉(zhuǎn)之法不被某一種法所縛,是對楷法的松綁,。否則,,草書是活不起來的。然而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化,,若把草書的使轉(zhuǎn)之法,,僅僅理解為連帶,那也是片面的,。信筆連帶過于圓轉(zhuǎn),,沒有象揩書那樣的挫筆和隸書的折筆,就會使線條軟弱無力,。凡頓,、挫之處必定要作短暫的停留,,草書起源于快捷的需要,自然頓,、挫動作要少于楷書,、隸書。草書在轉(zhuǎn)折時的頓,、挫,,比起筆、收筆的頓,、挫要少些,。草書的收筆要比起筆的藏鋒多一些,尤其是橫,、豎的收筆,,這里所說的藏鋒就是含有“有往必回”之意,而這個藏鋒動作是和連帶下筆一起完成的,。頓筆的方法有多種,,某種正書一般多用一種頓筆方法,而草書把各種頓筆方法巧妙地用在適當(dāng)?shù)牡胤?。尤其是邊行邊頓是使草書既能產(chǎn)生厚重的線條又不失輕巧的關(guān)健,,這種其它書體用得不多的頓筆,在草書中則經(jīng)常運用,。
初學(xué)者錯誤地理解草書要兼有楷意,,就照搬楷書筆畫,起筆藏鋒,,線條平直,,頓、挫過多,,這就會把草書寫得呆頭呆腦,。逆入藏鋒以正書為多,而正書也不是每筆都要有逆入的動作,,否則,,決不會存在由使轉(zhuǎn)帶來的情性。草書靈活多變,,即有藏鋒起筆藏鋒收筆,;又有露鋒起筆藏鋒收筆;還有露鋒起筆露鋒收筆,。對于草書來說只要不露筆鋒就是藏鋒,。草書的筆意源于它書,而又無一筆與它書相同。
寫草書既要防止過于圓轉(zhuǎn)形成行中少留所致的輕飄,,又要防止過多地頓,、挫導(dǎo)致死扳。姜夔說:“轉(zhuǎn)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zhuǎn),,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zhuǎn)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zhuǎn)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草書筆畫具有兼容的特點,即有圓轉(zhuǎn)流暢之筆,,又有圓中寓方不軟不硬的調(diào)和之筆,,還有剛狠堅挺的方折之筆,集剛?cè)嵊谝簧?,使轉(zhuǎn)折處形態(tài)各異,,草書用筆廣泛兼容的這一特點使其它書體甘拜下風(fēng),這也是草書最善表達書者性情的原因之一,。
草書具有兼容他書筆意的特點,,就要求學(xué)習(xí)草書者要有較好的楷書基礎(chǔ);對已經(jīng)具有一定基礎(chǔ)者,,要使草書線條豐富,,還需從歷代名帖中吸取養(yǎng)料,。草書的兼容,,是取其意,不是機械的照搬,,要知道草書“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臨帖和練習(xí)時要多體會各種用筆方法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在寫節(jié)奏慢的楷書時或者是在臨帖和練習(xí)階段,,可以按心中所想的去運筆,;而在創(chuàng)作草書作品時,不要被筆法所縛,,若過于注意用筆方法,,筆筆意在筆先,就不可能達到“心手雙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