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收復失地 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兩個多月以來,,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應出兵援助朝鮮,,爭論不休。由于當年沿海長達百年的倭患,,幾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當年倭寇的兇狠頑強,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現在十數萬侵朝日軍全都是正規(guī)軍,,戰(zhàn)力遠非當年倭寇可比。況且明朝在庚子之變之后的幾十年里,,從未面臨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能否戰(zhàn)勝侵朝日本大軍,明朝君臣實在沒有把握,。 這時豐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賓臣服朝貢的消息傳來,更是激怒了明朝君臣,。明朝上下已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這個東洋強人的野心,。明朝君臣早已習慣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語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從明神宗的角度來看,,自然絕不能容忍豐臣秀吉的野心,。當時的兵部侍郎宋應昌在上疏中說,“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于泰山矣,?!保岸冶瘸r實所以保中國”,。這種觀點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達成了“迎敵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識,。 由于不了解敵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師前往朝鮮。萬歷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遼東游擊史儒率騎兵2千出征,,副總兵祖承訓(即明亡時總兵祖大壽之父)率騎兵3千繼后。史儒進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誤中埋伏,適逢大雨,,火器也無法發(fā)揮作用,,后全軍覆沒,史儒力戰(zhàn)犧牲,。后祖承訓率領3000騎兵乘敵不備,,攻入平壤,隨即陷入巷戰(zhàn),,被七百名日軍火繩槍手連番伏擊,,騎兵和火統(tǒng)的威力無法發(fā)揮出來,結果全大多數陣亡,,只有祖承訓等寥寥幾人逃回,。 消息傳來,明廷象炸開了鍋一樣,,群情激昂,。此時主戰(zhàn)派也罷,主和派也罷,,紛紛要求明朝出動大軍遠征朝鮮,。明神宗命宋應昌為經略,總領抗倭事宜,;急調陜西總兵李如松(名將李成梁之子)入遼,,為東征提督,總體負責軍事,。 明朝從全國范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zhèn),、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5千,,做為后續(xù)部隊,,向朝鮮進發(fā),。遼東、宣府和大同共2萬多輕騎兵主要是用來突擊,,備有輕甲,、馬刀和長矛,同時也備有火統(tǒng),。薊鎮(zhèn),、保定的步兵則來自明軍的神機營,以火統(tǒng),、鳥槍和火炮為主要武器,。江浙兵擁有豐富的抗倭經驗,熟悉戚繼光傳下的鴛鴦陣,。劉綎的川軍多年來一直與西南夷族作戰(zhàn),,山地作戰(zhàn)經驗豐富。這4萬軍隊在宋應昌和李如松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跨過了鴨綠江,,開進了朝鮮。 萬歷二十一年(1593 年)一月五日,,大軍進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難攻。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臺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當時日本守軍為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1萬5千人,,配備了火繩槍等火器。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zhèn)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后,,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松督陣。李如松同時部署明軍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據說威力最大的大將軍炮就超過了一百門,,屆時全力轟擊日軍陣地,。明軍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 一月八日晨,,平壤之役打響了,。隨著主帥李如松一聲令下,金鼓聲大作,,喊殺聲四起,,明軍開始攻城。明軍勁弩齊發(fā),,巨炮齊轟,,一時火焰蔽空,震天動地,。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yōu)于明軍火統(tǒng),,但日軍卻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明軍火炮射出的鉛彈不斷落入敵陣,,給日軍造成很大殺傷,。日軍戰(zhàn)斗力非常頑強,拼命死守,,火器兵手執(zhí)火繩槍雨點般射向近距離攻城的明軍,。明軍略微受阻,后續(xù)攻擊部隊繼續(xù)攻城,。當時戰(zhàn)況十分慘烈,,神機營參將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擊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將吳惟忠,胸部中彈,,猶自大呼督戰(zhàn),。李如松的坐騎被敵火繩槍手擊斃,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顧,,愈戰(zhàn)愈勇。主將如此奮勇,,何況士卒,? 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日軍一直以為蘆門方向的是戰(zhàn)力很弱的朝鮮軍,,因而沒有重點部署兵力,。近距離時日軍才發(fā)現這是偽裝為朝鮮軍的明軍,這時明軍手中的火統(tǒng)已經開火,,日軍紛紛倒下,,開始敗退,蘆門被明軍攻破,。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占,。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王京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百日軍,。 平壤的收復有著相當大的戰(zhàn)略意義,,整個朝鮮半島的戰(zhàn)爭形勢就此逆轉。平壤之役是很典型的攻堅戰(zhàn),,頗具近代化戰(zhàn)爭的特征,。此役中明軍有非常杰出的表現。首先明軍以優(yōu)勢兵力和火力主攻城西,,另以奇兵偽裝成朝軍強攻城南,,這種部署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之外。其次,,城東給日軍留出退路,,使得日軍無死守之志。第三,,明軍動用了當時在世界上比較先進的火炮,,給日軍以極大的殺傷和震撼。明軍攻城時,曾有日將大友義統(tǒng)率領一支部隊來增援小西行長,,結果被明軍震天動地的炮聲所嚇阻,,不戰(zhàn)而退。第四,,在日軍撤退路線上設有伏兵,,使日軍再受重創(chuàng)。李如松就憑此一戰(zhàn),,威名大振,,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梁在遼東任何一次戰(zhàn)役。 有些日本史料極力淡化平壤之役,。根據日本人的記述,,日軍此役似乎敗的很體面。日軍由于平壤和王京漢城距離太遠,,本就打算放棄,。在明軍攻城后,小西行長特意修書李如松,,日軍愿意退去,,于是乎日軍大搖大擺,安然退到了漢城,。這種說法顯然有“諱言”和“粉飾”敗績之嫌,。在明軍強大的炮火面前,日軍之敗是必然的,,無論如何也體面不起來的,。事實上,因援兵遲遲不來,,平壤大部已被明軍攻占,,日軍軍糧、兵營悉數又被明軍焚毀,,小西行長眼看無法固守,,遂與日軍諸將商議,連夜撤回漢城,。迫于明軍的壓力,,孤軍深入的日軍第二軍加藤清正部也撤回到漢城一帶布防。根據《日本戰(zhàn)史》,,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長部減員一萬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減員近三分之二,。
明軍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勝進軍,繼而收復舊都開城和多座城池,。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軍繼續(xù)向南開進,,直迫漢城,。 正月二十四日,明軍的先頭部隊查大受部共3千精騎在漢城郊區(qū)與日軍加藤光泰部發(fā)生激戰(zhàn),,日軍敗退,。后日軍主帥小早川隆景率軍2萬將明軍查大受部包圍在碧蹄館。在碧蹄館一戰(zhàn)中,,明軍3千騎兵,,抗擊了數倍于己的日軍,一者依靠明軍死戰(zhàn),,二來明軍騎兵部隊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zhàn)車,,明軍依賴火炮優(yōu)勢,同時以戰(zhàn)車做為工事,,向敵陣不斷施射火藥助推的箭,,使得日軍始終無法逼近。后李如松率領的1千精騎也殺入戰(zhàn)團,,戰(zhàn)斗非常激烈,。《明史-李成梁傳》載,,當時有一武藝高強的金甲倭將拍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戰(zhàn)不支,裨將李有升上前護主,,被打下馬來,,一擁而上的日軍武士將其砍作數段。緊要關頭金甲倭將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馬下,。之后明將楊元率領1千明軍精騎連夜前來救援,,日軍以為大部明軍趕到,率軍退回王京,。碧蹄館之戰(zhàn)歷時一天一夜,,明軍精騎死傷過半,,日軍也付出了數千傷亡代價。 關于碧蹄館之戰(zhàn),,中朝日三國的史料記述差異很大,。根據日軍史料,大都宣稱日軍4萬包圍了2萬明軍,,給明軍了毀滅性沉重打擊,。并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記述為證。根據《中日關系史》介紹,,實際上明代記述該戰(zhàn)役的文獻,,多半立足于彈劾李如松的上疏,對于失敗的情況有所夸大,。我們知道,,明朝的言官們,彈劾似乎是他們唯一的使命,,夸大事實是他們的強項,,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根據朝鮮方面的史料,,如柳成龍的《懲毖錄》,,真正被日軍合圍的是查大受部和李如松率領的偵察輕騎,共4千余人,,這是比較可信的,。當時在朝明軍總計才4萬人,先頭部隊大都為騎兵,,并有炮營,,如果真有2萬人,4萬日軍是沒有能力完成合圍的,。所以,,最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明軍數千騎兵被2萬日軍合圍,,苦戰(zhàn)一天一夜,,后日軍與明軍大部隊發(fā)生遭遇戰(zhàn),雙方便各自退去,。 碧蹄館之戰(zhàn)后李如松不敢輕進,,再加上當時日軍在漢城及周邊地區(qū)集結了5萬多人,兵力上日軍有絕對的優(yōu)勢,,明軍遂退回開城修整,。 后來明軍得到錯誤情報,加藤清正率領的日軍第二軍將從咸鏡道進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領明軍二月十六日離開開城回到了平壤,。李成梁的撤軍是個錯誤的決定,,撤軍導致了盟軍朝鮮軍隊剛剛收復的幸州得而復失。李如松得到幸州失守消息后,,深悔自己退兵太急,。而日本方面的記述是,李如松被日軍大敗后退回到平壤,。事實上,,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zhàn)后敗退到開城,完全可以繼續(xù)修整一段,。后來在京的朝鮮使者和明朝言官們都批評了李成梁的此次主動撤退,,這也成為李如松日后被彈劾的罪狀之一??梢娒鬈姴⒎潜蝗哲姟皳敉恕?,而是主動退卻,明軍的主力部隊卻并未因碧蹄館之敗受到很大損失,。日本史料說,李如松部由于元氣大傷而無力南進,。事實上李如松不能南進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時明軍只有3萬多人,幾乎沒有可能拿下為5萬多日軍據守的漢城,。 后來探知日軍的軍糧大都存放在龍山大倉后,,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領一支敢死隊深夜奇襲了龍山大倉。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占領后,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數萬日軍的軍糧庫,,后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于此地,。明軍敢死隊到達龍山后,把火箭射向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干干凈凈,。李如松夜襲龍山一計,,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