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階段:萬歷二十年(1592年)——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萬歷二十年,,日本“關白”(攝政王,替天皇打理朝政者)豐臣秀吉[i]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將率領二十萬陸軍出征朝鮮,,命水軍將領九鬼加隆等率領九千水軍,,七百艘戰(zhàn)船作為海上支援,從對馬海峽渡海,,于 (圖1 明神宗朱翎鈞)
五月上旬,與朝鮮接壤的邊境前哨遼東巡撫郝杰向兵部報告了朝鮮局勢,。郝杰稱:“據朝鮮國王咨稱,,本年四月十三等日,有倭船四百余只,,從大洋掛蓬,,直犯朝鮮,圍金魚山鎮(zhèn)地方,。本鎮(zhèn)將領等官督兵交戰(zhàn),,賊勢方熾,鎮(zhèn)城外人家盡被焚燒,。[ii]”兵部將朝鮮局勢吃緊的報告呈給明神宗(朱翎鈞,,年號萬歷),神宗當即決定:“這倭報緊急,,你部里即便馬上差人,,于遼東、山東沿海省直等處,,著督撫鎮(zhèn)道等官,,嚴加操練,整飭防御,,毋致疏虞,。”神宗聽完朝鮮派來的參判(朝鮮官職,相當于明朝三品官員)申點的報告后,,得知朝鮮軍隊已退至平壤,,國王李昖生死未卜,又特別關照兵部:“朝鮮危急,,請益援兵,,你部里看議了來說。王來,,可擇一善地居之,。”神宗即位二十年,第一次面臨如此巨大的外交和軍事挑戰(zhàn),,他就毫不猶豫地作出出兵援朝,、接納朝鮮國王避難的決定。神宗皇帝在戰(zhàn)爭發(fā)生后并未急于出兵朝鮮,而是首先布置好遼東,、山東等接近朝鮮地區(qū)的布防,,防止倭寇聲東擊西趁機犯邊,可以看出神宗是有一定戰(zhàn)略眼光的,,明王朝統(tǒng)治集團上層已經做好與倭寇一戰(zhàn)的準備,。
明朝兵部并未對朝鮮戰(zhàn)事予以足夠重視,連年的倭寇犯邊,使兵部認為此次入侵朝鮮只是簡單的騷擾游擊戰(zhàn),,七月,,只派出游擊史儒率少量輕裝步兵奔赴平壤馳援,史儒的軍隊是對付散兵游勇的,,在遭遇倭寇正規(guī)部隊后,,很快全軍被殲。副總兵祖承訓隨后統(tǒng)兵三千渡鴨綠江增援,,巧妙的從日軍各部防御空隙攻入平壤,,隨即陷入巷戰(zhàn),被七百名日軍火繩槍手連番伏擊,,騎兵和火銃的威力無法發(fā)揮出來,,結果大部陣亡,只有祖承訓等寥寥幾人逃回,。
小規(guī)模軍事接觸后,,明朝廷意識到此次倭寇侵朝的實質和規(guī)模。兵部侍郎宋應昌在上疏中說,,“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這種觀點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達成了“迎敵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識,。神宗立即任命兵部侍郎宋應昌為薊保遼東等處備倭經略,援外劉黃裳,、主事袁黃贊畫軍前,。同時任命正在寧夏平叛的提督陜西討逆軍務總兵李如松為提督薊保遼保定山東軍務,?。?/span>ke)期東征,。宋應昌受命后,即去山海關備戰(zhàn),。但宋應昌此人缺乏與敵決戰(zhàn)的勇氣與信心,,在山海關畏縮不前,,以制造裝備為由向兵部多次催要錢糧,拖延入朝時間,。御史郭實抓住此事上書參劾宋應昌出任經略不稱職,,宋應昌樂得順水推舟,請求辭職,。
這一下惹惱了神宗,,下旨嚴詞指責宋、郭二人,。他說:“宋應昌已奉命經略,,只為郭實一言。遂畏避不肯前行,。沿海邊務,,責成何人?浮言反重于朝命,,國紀何在,?倭報已緊,宋應昌可即日擇行,。九卿科道依違觀望,,今亦不必會議。郭實懷私妄奏,,阻撓國事,著降級邊雜職用,。再有瀆憂的,,一并究治。”[iii]神宗所說的九卿科道依違觀望,,并非夸大其辭,,首當其沖的就是兵部尚書石星。他對東征本來就不抱希望,,寄希望于安撫,,特派市井無賴出身又精通日語的嘉興人沈惟敬前往平壤探聽虛實[iv]。日將小西行長對沈惟敬詭稱:“天朝幸按兵不動,,我亦不久當還,,當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歸朝鮮”,。沈惟敬返回后向兵部作了匯報,。朝廷官員議論后,認為倭寇多詐,,不可信,,我軍利于速戰(zhàn)速決,,便催促宋應昌立即統(tǒng)兵出戰(zhàn)。
明朝中后期戰(zhàn)事頻仍,,整體軍事戰(zhàn)略選擇上基本都處于守勢,。以萬歷年間為例,西線在寧夏有哱拜部的叛亂(1592年2月~9月),,播州(今貴州北部)楊應龍叛亂(1592年~1600年),,東線除應付倭寇不斷的侵擾外,遼東長期面臨女真部族的軍事壓力,。特別是遼東,,有些類似于現(xiàn)今的朝鮮半島三八線,明朝在遼東長城沿線駐有約十萬軍隊,,與女真部族的軍事摩擦從未停歇,,牽制了朝廷的大量精力。朝鮮靠近遼東,,明朝左右為難,,難以傾全力對付倭寇。明王朝軍隊擅長防守戰(zhàn)與陣地戰(zhàn),,不擅長運動戰(zhàn),、游擊戰(zhàn)。倭寇經?;麨榱?,襲擾明軍后方,感到不敵時,,即轉入水路艦船作戰(zhàn),,明軍沒有大規(guī)模水軍協(xié)同作戰(zhàn),使得倭寇得以茍延殘喘,,這也是援朝作戰(zhàn)無法從根本上殲滅日軍主力的重要原因,。明朝軍事力量的衰退使得朝廷中持綏靖政策的大臣有了一席之地,他們表面上附和入朝作戰(zhàn),,內陸里卻積極活動,,與日本方面私下接觸,以期局勢緩和后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出現(xiàn)石星這樣的大臣就不足為奇了,。
從萬歷二十年五月起至十一月間,明朝軍隊屯于平壤西北,,日軍屯于平壤城中,,雙方陸上主力基本上都按兵不動。水路則戰(zhàn)火連天,,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領朝鮮水軍以寡擊眾,,在玉浦洋面(今韓國慶尚南道)戰(zhàn)斗中,用自己特制的龜船,,重創(chuàng)日軍運輸艦隊,,焚毀日艦二十六艘,擊沉五艘,。第二日再戰(zhàn),,又擊沉日軍大中戰(zhàn)艦十三艘。接著,,又在閑山島(今韓國巨濟島與統(tǒng)管島之間)的戰(zhàn)斗中,,擊毀敵艦近百艘。兩次水戰(zhàn)大捷,,沉重削弱了日本水軍主力的戰(zhàn)斗力,,有力地牽制了陸上日軍的行動,加之占領地區(qū)朝鮮義軍的抵抗運動,,日本在朝鮮陸上的軍事進攻不得不停頓下來,。
萬歷二十年十二月(公元1592年12月),在寧夏平叛成功的提督李如松趕到朝鮮,。李如松是當時鎮(zhèn)守遼東大將李成梁之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他從小跟父親征戰(zhàn),,深諳兵機韜略,,又熟悉朝鮮情況。明神宗任命他為東征提督統(tǒng)領對日作戰(zhàn)事務,,是最佳選擇,。由此可見神宗雖居深宮,對軍務,、將才還是十分留意的。為了激勵李如松所部士氣,,神宗特撥銀十萬兩銀子犒慰,,并高額懸賞,以期戰(zhàn)則必勝,。
李如松與石星等綏靖派朝臣不同,,他有勇有謀,善于觀察戰(zhàn)場形勢,。在聽完沈惟敬關于小西行長愿意接受封貢,、準備和談的報告后,怒斥沈惟敬奸邪,,要斬首處死,。因為在他眼中,,倭寇所言沒有一句是真的,不過是在拖延時間,,準備更大規(guī)模的反攻,。參謀李應試勸李如松將計就計,趁機智取平壤,。李如松依計派沈惟敬去平壤與倭酋小西行長約定:李提督即將抵達平壤附近的肅寧館,,舉行封貢大典。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平壤是朝鮮半島中部重鎮(zhèn),,西北枕山,東南臨江,,北面的牡丹峰高聳險要,,是平壤城區(qū)的制高點。日軍在牡丹峰和平壤城墻上布置了許多火炮,,防守嚴密,,易守難攻。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臺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當時日本守軍為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一萬五千人,,配備了火繩槍等火器,。李如松察看平壤地形后,采用聲東擊西戰(zhàn)術,,部署如下:薊鎮(zhèn)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猛攻牡丹峰,,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后配合吳惟中作戰(zhàn);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一支明軍佯攻平壤城東南,,吸引日軍注意力,。李如松親率部猛攻小西門,其弟李如柏率中朝聯(lián)軍從大西門攻城,。李如松同時部署明軍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據說威力最大的大將軍炮就超過了一百門,,屆時全力轟擊日軍陣地。明軍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正當明朝國內百姓歡慶傳統(tǒng)佳節(jié)春節(jié)時,,中朝聯(lián)軍開始了著名的平壤戰(zhàn)役。凌晨五點左右,,天還未亮,瑟瑟寒風中一場血戰(zhàn)拉開序幕,。
平壤城東南方向的明軍率先發(fā)難,,神毬、轟雷等重型火器一起向城內發(fā)射,。日軍慌忙向城東南增援,。小西門,、大西門、牡丹峰的戰(zhàn)斗隨后打響,,日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雙方戰(zhàn)斗非常激烈,朝鮮王室史載:“戰(zhàn)云蔽日,,血光沖天,,天朝軍隊前者伏而后者至矣,累尸而上,,未見有歇,。”日軍占有地利條件,對城墻,、防御工事都進行了加固,,居高臨下反擊明軍的攻勢。明軍毫不畏懼,,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立刻就頂上去,踩著同伴的尸體向城頭沖鋒,,沒有一刻停頓,,激戰(zhàn)至上午十時許,平壤城下已經尸積如山,,但明軍的攻勢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正在僵持不下的時候,明軍大旗突然出現(xiàn)平壤城的西南城墻上,。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布置攻城計劃時,日軍非常輕視朝鮮軍隊,,李如松便命令祖承訓的部隊在甲胄外面套上朝鮮軍隊的服裝,,繞到城西南。攻城戰(zhàn)開始后,,日軍根本沒把西南角的這支“朝鮮軍隊”放在眼里,,誰知這支“朝鮮軍隊”突然開始進攻,攻勢迅猛超出日軍想象,,等靠近一看才知道是明朝軍隊,。日軍又調敢死隊去城墻西南角堵口子,明軍將士在城墻上拼死掩護同伴登城,,最少時只剩幾名明軍在城墻上奮力抵擋日軍反擊,,但他們仍然毫不退縮,其他各部受此鼓舞,紛紛冒死向城頭沖去,。在戰(zhàn)役中,,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年逾花甲的老將軍駱尚志被滾石擊中,,手捂?zhèn)谝廊粵_在隊伍最前面,,與敵廝殺。進攻牡丹峰的吳惟忠所部無險可依,,完全暴露在日軍的炮火和弓箭下,,幾乎成了日軍的活靶子,沖鋒的士兵紛紛中炮中箭倒下,,但無一人后退,。吳惟忠本人亦被炮彈擊中,左臂被炸斷,,胸部多處中彈,,他仍右手握刀站在陣地前沿指揮沖鋒。李如松在西門戰(zhàn)斗中親臨前線,,騎馬穿梭于硝煙之中指揮戰(zhàn)斗,。日軍發(fā)現(xiàn)后,開槍向他射擊,,李如松坐騎中彈,,李如松從馬上跌落,本人也多處受傷,,他不顧部下勸阻,,換上戰(zhàn)馬后指揮從容如故,后又遭炮擊,,連人帶馬墜入塹壕,,從塹壕中爬出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明軍見主帥奮不顧身,,士氣更盛,,像潮水般涌向城上。戰(zhàn)至午時,,明軍火炮營猛轟西門,,攻入城墻內側的明軍工兵亦埋設炸藥爆破,西門破開一個大缺口,,明軍騎兵,、步兵涌入平壤城。日軍節(jié)節(jié)敗退,,不得不退守北門附近的風月樓,。半夜,小西行長見大勢已去,提兵渡過大同江,,退保龍山。在渡江時,,又遭中朝聯(lián)軍阻擊,,明朝騎兵將日軍沖的七零八落,火器營炮擊江面浮冰,,未死于明軍鐵蹄之下的,,又葬身在冰冷的江水中[v]。
李如松在戰(zhàn)后致朝廷的戰(zhàn)報中稱:“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余,,燒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vi]”根據《日本戰(zhàn)史》,,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長部減員一萬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減員近三分之二,。明軍乘勝追擊,一氣收復開城及平安,、黃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平壤戰(zhàn)役是明王朝存在的幾百年中一次大規(guī)模的對外作戰(zhàn)戰(zhàn)役,戰(zhàn)役以明軍為主力,,敵我雙方人數(shù)相當,,日軍據險而守,是場艱苦的攻堅戰(zhàn),。明朝在遼東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分兵援助朝鮮,千里奔襲平壤,,讓人不能不佩服神宗的政治智慧和巨大勇氣,。戰(zhàn)役中明軍視死如歸,在異國他鄉(xiāng)土地上奮不顧身,,斯役明軍陣亡四千余人,,傷者達數(shù)千人。陣亡者絕大多數(shù)都犧牲在攻城戰(zhàn)斗中,,這些中華民族的血性男兒已經來到平壤城下,,卻沒來得及看平壤城內一眼,就長眠在異國土地上。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明朝的火力優(yōu)勢在平壤戰(zhàn)役中顯露無遺,,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使日軍聞風喪膽。戰(zhàn)役進行期間,,日軍曾有大友義統(tǒng)率一支部隊增援小西行長,,結果明軍火炮齊鳴,震天動地,,嚇得日軍竟不戰(zhàn)而逃,。
關于碧蹄館之戰(zhàn),,中朝日三國的史料記述差異很大,。根據日軍史料,大多宣稱日軍4萬包圍了2萬明軍,,給明軍了毀滅性沉重打擊,。并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記述為證。根據《中日關系史》介紹,,實際上明代記述該戰(zhàn)役的文獻,,多半立足于彈劾李如松的上疏,對于失敗的情況有所夸大,。我們知道,明朝的言官們,,言辭苛刻,,特別是在明朝后期,言官把彈劾別人當成了頭等大事,,抓住一點小事就死咬不放,。根據朝鮮方面的史料,如柳成龍的《懲毖錄》,,真正被日軍合圍的是查大受部和李如松率領的偵察輕騎,,共4千余人,這是比較可信的,。當時在朝明軍總計才4萬人,,先頭部隊大都為騎兵,并有炮營,,如果真有2萬人,,4萬日軍是沒有能力完成合圍的。所以,,最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明軍數(shù)千騎兵被2萬日軍合圍,苦戰(zhàn)一天一夜,,后日軍與明軍大部隊發(fā)生遭遇戰(zhàn),,雙方便各自退去。歷史就是這樣的開玩笑,,幾百年后,,中國人民志愿軍也是在同一個地點——開城同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僵持不下,形成對峙局面,。碧蹄之敗,,明朝軍隊銳氣受挫,雙方再次形成相持局面,。
后來明軍得到錯誤情報,,加藤清正率領的日軍第二軍將從咸鏡道進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領明軍
明軍探知日軍的軍糧大都存放在龍山大倉后,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領一支敢死隊深夜奇襲了龍山大倉,。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shù)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占領后,,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數(shù)萬日軍的軍糧庫,,后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于此地。明軍敢死隊到達龍山后,,把火箭射向糧倉,,十三座大倉,數(shù)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干干凈凈,。李如松夜襲龍山一計,,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經略宋應昌急于成功,,又想到“招撫”,,于是派游擊周宏謨與沈惟敬前去談判。
日方提出七個要點:
一,、歸還被扣的朝鮮王子,。
二、迎娶明朝皇女為日本后妃,。
三,、恢復勘合貿易(即朝貢互市)。
四,、日明兩國大臣交換誓詞。
五,、返還朝鮮四道和王京,。
六、以朝鮮王子和大臣為人質,。
七,、朝鮮權臣累世不背叛日本。
日本提出這些談判要點是打了如意算盤的,。日軍是渡海作戰(zhàn),,給養(yǎng)除就地掠奪外,主要依賴海上運輸,,但海戰(zhàn)相繼失利,,補給線時斷時續(xù),加之糧倉被毀,,給陸軍作戰(zhàn)帶來極大不便,。而明軍似乎意志堅決,長此以往,,日軍將支撐不住,,所以日本高層就萌生了暫時退避、伺機再起的念頭,。日方提出的第一條和第六條互相抵消(王子放了,,又當作人質,還搭上全體大臣),,第三條是為打開中國沿海大門合法化找借口,,因為一旦同意朝貢互市,,日本船只就能自由進出中國沿海各貢市港口,對中國沿海又將造成新的威脅,。第七條最為過分,,充分暴露了日本妄圖吞并整個朝鮮半島的罪惡企圖。日本是島國,,四面環(huán)海,,遠離大陸,資源匱乏,,想要稱霸亞洲,,稱雄世界,就必須找到合適的跳板,,朝鮮半島的位置再理想不過,,以它為跳板,陸路可以直接進入中國東北,,水陸則可抵達中國沿海各港口,,異常便捷。因此,,在以后歷次戰(zhàn)爭中,,日本總是首先進攻占領朝鮮來實現(xiàn)它的戰(zhàn)爭美夢。
明朝不想和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糾纏過久,,提出的條件簡單明了:
一,、返還朝鮮全部領土;
二,、朝鮮二王子歸國,;
三、豐臣秀吉謝罪,。[vii]
不久,,兵部職方司主事曾偉芳指出:“為今日計,宜朝鮮自為守,,吊死問孤,,練兵積粟。如李昖不任,,令退閑,,立光海君琿(hui);又不然,,令眾建王族,。[ix]”神宗對他所說“宜朝鮮自為守”頗表贊許,至于更換國王一事,,則以為不可,,這還牽涉到朝鮮王
“爾國雖介海中,,傳祚最久,。……乃近者倭奴一入,而王城不守,,原野暴骨,,廟社為墟。追思喪敗之因,,豈盡適然之故,!或言王偷玩細娛,信惑群小,,不恤民命,,不修軍實,啟侮誨盜,,已非一朝,,而臣下未有言者,。前車既覆,后車可不戒哉,!惠檄福于爾祖,,及我?guī)煈?zhàn)勝之威,俾
朕之視王,,雖稱外藩,然朝聘禮文之外,,原無煩王一兵一役,。今日之事,止以大義發(fā)憤,,哀存式微,,固非王之責德于朕也。大兵且撤,,王今自還國而治之,,尺寸之土,朕無與焉,。其可更以越國救援為常事,,使爾國恃之而不設備,則處堂厝(cuo,,喻隱患)火,,行復自及。促有他變,,朕不能為王謀矣,。”
這是神宗對十幾天前朝鮮國王李昖上表謝賀的答辭,以天朝對外藩的敕書形式發(fā)出,,言辭懇切,,既不失宗主國的威嚴,指出了朝鮮國王李昖治國失誤之處,同時也對朝鮮君臣的處境深表同情,,充滿關愛之情,。內容絕非盛氣凌人,顯示了一個大
至此,,明朝萬歷年間第一次抗倭援朝戰(zhàn)爭結束,雙方算是勝負各半。此次戰(zhàn)爭以平壤戰(zhàn)役為核心,,明軍先勝后敗,,不能不說是十分遺憾。日方軍隊受后勤補給先天不足的影響,,無法持久作戰(zhàn),,在明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不得不后撤,。正如神宗圣諭中所說的那樣,,“倭情狡詐”,日本此次撤退絕非善罷甘休,,他們不久又挑起了第二次侵朝戰(zhàn)爭,,明朝出于大義,又發(fā)起第二次抗倭元朝戰(zhàn)爭,。
[i]豐臣秀吉(1536-1598)生于日本尾張國愛知郡中村,,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名將織田信長的部將。1582年,,織田信長被叛將明智光秀刺殺后,,豐臣秀吉成為繼任者充任關白。至1590年,,經過四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后,,初步完成統(tǒng)一日本大業(yè)。他對內進行土地改革,,剝奪農民的田產和收成,,殘酷鎮(zhèn)壓農民運動;對外鼓勵貿易通商,,促進經濟發(fā)展,,禁止天主教傳播。1592年,、1597年豐臣秀吉發(fā)動兩次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妄圖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和印度,,但均因明朝軍隊和朝鮮軍隊的頑強抵抗而以失敗告終,,1598年,豐臣秀吉抱憾而死,。
[ii] 《萬歷邸鈔》,,萬歷二十年壬辰卷。 [iii] 《萬歷邸鈔》,,萬歷二十年壬辰卷,。
[iv]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二,援朝鮮。
[v] 《明史》卷二三八,,李如松傳,;《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二,援朝鮮,;茅瑞征著《萬歷三大征考》,,倭上。
[vii] 陳舜臣,《中國歷史》第六冊,,東京,,平凡社,1986,,241~242,。
[viii] 《國榷》卷七六,萬歷二十一年九月壬戌,。
[ix] 《國榷》卷七六,,萬歷二十一年九月庚午。
[x] 《萬歷邸鈔》,,萬歷二十一年癸己卷,。《明史》卷二三八,,李如松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