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過小年,,從這一天開始,便拉開了過年的序幕,,除夕達到高潮,,而后直到“十五”(元宵節(jié))方進入尾聲。所以有民謠唱道:二十三,,祭灶仙,;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貼倒酉(春聯(lián)),;三十夜,,守一宿。
整個春節(jié)期間,,除親人團聚,,吃喝玩樂外,有幾個重大的祭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祭灶王
祭灶,,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極廣的習(xí)俗,舊時,,甚至直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差不多家家都有灶王爺神位。關(guān)東山的灶王神龕是設(shè)在鍋臺上方的,。除夕夜,,把從香蠟鋪買來的灶王神像畢恭畢敬地貼在墻上,在神像的下沿并排釘上兩根木棍,,再鋪上一塊小木板,上面擺好供品,,焚香祭拜后,,這灶君便和其他諸神一起享祭了。
灶王神像大都是一張水粉畫,,畫著一翁一嫗兩個半身像,,即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神像貼好后,,兩邊還要貼上一幅對聯(lián),,大多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亦有寫“紅火通三界,,青煙透九霄”的,,不過橫批都一樣:“一家之主”。說起這灶王聯(lián),,還有個可笑又可悲的故事呢: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一農(nóng)村光棍漢,把灶神的對聯(lián)改為“上天多言光棍苦,,下界多帶美女來”,,橫批是“被窩冰涼”。結(jié)果是美女沒等到,,反而引來一頂“流氓”的高帽被批斗得鼻青臉腫,。
祭財神
舊時關(guān)東百姓,,生活艱難,苦干一年,,一家老小仍然衣不果腹,,食不飽肚,因此,,便把發(fā)財?shù)南M耐性谪斏駹斏砩?,無論多么困難,到了年關(guān),,都要到香蠟鋪請一張財神爺回來好吃好喝地供上,,期盼在新的一年里財神爺能給一家人帶來好運。
買回的財神像,,還不能立刻供上,,要等到除夕夜里,家人提著燈籠,,帶著香紙到財神爺所在的方位去請,。一般都是要走到村外,跪地,、焚香,、燒紙,磕頭禱告:財神財神跟我來,,保佑我家發(fā)大財,。然后起身回家,一路不能回頭,,到家后將買回的財神像供上,,就算把財神請回來了。
財神爺?shù)纳裣褚埠驮钔鯛斠粯?,是一張水粉畫,,形象威武,頂盔貫甲,,手?zhí)鋼鞭,,身前身后畫著聚寶盆、金元寶之類的來襯托,,極是富麗華貴,。但只有一個男生,沒有女生陪伴,。據(jù)說原來也是有財神奶奶的,,只因二人的施財綱領(lǐng)不同而被財神爺給休了。民間傳說,一次財神爺和財神奶奶在空中行走,,見兩個窮漢在推車,,便在橋頭扔下一塊金元寶,哪想恰在此時,,兩個窮漢打賭:看誰能閉著眼睛推車先過橋,,因而錯過發(fā)財機會;而后,,一個員外騎馬路過,,至橋頭下馬解手,喜得元寶,。因此財神爺認為: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命里八升,,難求一斗,,窮富貴賤,命里注定,。此后在施財時便偏向著富人,,財神奶奶抱怨他分配不公,看不上這種越胖越添膘的現(xiàn)象,,于是有一次,,在一個叫花子祈求財神爺施財而遭拒時,財神奶奶便把當初財神爺給自己的定情信物——金釵從頭上取下來丟給了叫花子,,財神爺大怒,便將其休掉,,故財神爺?shù)漠嬒裰皇K录夜讶嗽谀抢铩盁︽萘⑿斡跋嗟酢绷恕?/p>
傳說中的財神也不是一個,,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為比干和范蠡,,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紂王挖心。因其“無心”,,處事不偏不倚而為后人奉為財神,;范蠡是越王勾踐的開國名臣,功成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后在齊國改名陶朱公,經(jīng)商發(fā)了大財,。這兩位也叫“增福財神”,,多為百姓供奉。另兩位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guān)羽,趙公明是姜子牙封的專司金銀財寶的神,,關(guān)羽是忠誠信義的典范,,因此二位財神常常為各商號店鋪所供奉。
祭天地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地君親師”突出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寄托了對天地的感恩之情,對國家的熱愛之情以及對祖先的懷念之情和對師長的感激之情,。
天地被列為五尊之首,,足見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古人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是至高無上主宰一切的,是大自然的支配者,;地者,,萬物之本源,以地配天,,便可化育萬物,。天地能給人帶來福澤,也能降人以災(zāi)難,,尤其是在科學(xué)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對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無法解釋,,更無力抗拒,于是對天地愈加產(chǎn)生敬畏和神秘感,,把自然力人格化,、神秘化,變成超自然的神靈,。所以上至皇家朝廷,,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對天地頂禮膜拜,。
皇家祭天地,,一年春秋兩季,還專門設(shè)立了天壇和地壇,,其隆重場面自不必說,。民間百姓也是不能有半點含糊的。舊時關(guān)東,,每到春節(jié)除夕之夜,,都要在戶外南向的墻壁上貼上一張水粉畫的天地牌,,兩旁對聯(lián)曰:“天地之大也,鬼神其圣乎”,,橫額寫“天地位焉”,。在圖像的下沿鋪上供板點上香燭,擺上供品,,待子夜時分“發(fā)紙”(辭舊迎新的儀式)時,,由家長率領(lǐng)一家男女老幼跪拜天地,祈禱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家人幸福安康。筆者小時候就參加過這種儀式,,除了有一種神秘感外,,還有點恐怖感。
此風(fēng)俗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仍在東北的一些農(nóng)村流行,,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矣,。
祭祖宗
“百善孝為先”,在儒家傳統(tǒng)文化里,,“孝”最終體現(xiàn)在對長輩和祖先的恭敬和崇拜上,,因此,祭祖就成為春節(jié)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
早年的關(guān)東山,,逢年過節(jié),除少數(shù)滿族,、赫哲族等土著,,按照他們的民族習(xí)俗祭祖之外,大多數(shù)人家仍沿襲漢民族的方式祭拜祖宗,。
除夕之日,,日暮時分,家人要帶上香燭冥紙及煙酒等祭品,,到已故先人或父母墓前祭奠,,延請亡魂歸家過年,。在除夕之夜,,將先人神像(多為裱好的水粉畫像,上畫一翁一嫗)或用黃表紙疊成碑狀,,上書“三代宗親之位”的神主牌位,,掛置于室內(nèi)東墻上,下放案桌,,擺上香爐,、碗碟,內(nèi)放糕點、瓜果等供品,。待夜半發(fā)紙時,,在家長的帶領(lǐng)下,無論男女老幼,,都要跪在祖宗神像前,,焚香、上供,、叩頭,,舉家祭祀祖宗。其后每日只在飯口時焚香,,直至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夜晚,請下祖宗神像或三代宗親牌位,,并帶上香紙酒漿,,至大路邊焚之,意思是送先人回歸冥府之位,。
這種祭祖儀式,,個人認為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活動,是和祖先的精神交流,,傳遞的不僅是對先輩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尊重、緬懷之情,。另外一個重大的教化意義,,就是讓子孫后代懂得感恩,學(xué)會報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了祖宗,忘了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