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那點事兒
芒種 編
一 春典
春典,又作唇典,,為江湖中人稱諸行秘語或稱隱語,。《江湖通用切要摘要》云:"江湖各行各道,,紛紛不一,。切口,即隱語也,,名曰春點,。又作‘唇典’”,,《窮行家·附錄》言:“窮行家的‘春典’即行家黑話,和各地走江湖的黑話相同,。”
“春典”一詞的來歷說法各異,。一說是最早的江湖行話分南北兩派,南方江湖行話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兩派之間沒法溝通,。后來人口流動頻繁,,幾輩江湖首領(lǐng)就努力融合南北的行話,將“南春”和“北典”統(tǒng)一起來,,后來江湖行話就統(tǒng)稱為“春典”,。還有一說,這個詞本是“唇典”,,就是嘴上的典故,,諧音叫成了“春點”。相聲藝人張壽臣先生認(rèn)為“唇典”更為準(zhǔn)確,。他講“春”,,實際指的是“相聲”曲種,例如一名藝人既說相聲又兼說評書,,就被認(rèn)為是“春,、評兩吃”。現(xiàn)在許多人把江湖“行話”都稱為“春典”,,可視為“約定俗成”之稱,。
據(jù)天津老藝人金文聲說,“春典”來源于民間地下會道門或幫會組織,,最早叫“切口”,,在幾百年的使用過程中,逐漸演化成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種形態(tài),,其造詞方式,,有象形、會意,,甚至有國外泊來語,。如“冷”,“春典”為“朗丁”,,便是由俄文讀音演化而來,。
簡單地說,春典就是行話,,而這個行話早期是為了避人耳目而發(fā)明的,,是內(nèi)部專用的,,所以又可以說是“黑話”。
過去很多行業(yè)都有春典,,使用的原因各有些差異,。有的是為了保密,干的是見不得人的買賣,,不能滿世界嚷嚷去,就得用春典,,譬如盜墓叫“倒斗”,,小偷叫“佛爺”。還有的行業(yè)其實不背人,,但是多少有些內(nèi)幕,,所謂不足為外人道的,其實就是偶爾要串和起來多蒙點錢,,不算缺德,,就是混飯,最典型的,,便是戲曲曲藝行了,。
對于藝人來說,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討生,,就應(yīng)該,、也必須懂得一些“春典”。而“春典”的傳授者是師父,,或是出自同一師門之人,,如師叔、師哥等,。其實,,這也是行規(guī)之一,不拜門叩師是不能教授和學(xué)習(xí)“春典”的,。只有會了一些“春典”的相聲藝人才能跑碼頭,,走江湖。在舊時,,如不能掌握這些最基本的用語,,是很難在在江湖上生存的。據(jù)說快板書名家李潤杰青年時曾流落東北,,以唱數(shù)來寶維持生計,。有幾個乞丐以“春典”盤道,因李答不上來,,便被眾乞丐暴打一頓,,轟出他們的“地盤”,。
“春典”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不能否認(rèn)其發(fā)明者實為智者,。且不說它所起到的作用,,許多的“春典”在用詞用字上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有意思,。試舉幾個例子:如帽子叫“頂天兒”,,全身的部位屬頭最高,而帽子還在頭的上邊,,距離天最近,;鞋叫“踢土兒”,過去的路多為土路,,鞋穿在腳上,,當(dāng)然要“踢土”;襪子叫“熏筒兒”,,因為襪子為筒狀,,又容易出不好的氣味,所以叫“熏”,;少數(shù)觀眾退場叫“抽簽兒”,,如同算卦盛卦簽兒所用的簽兒桶,抽走一只就會少一只,;大批觀眾退場叫“開閘”,,就像是打開了閘門,水瀉不止……
僅這幾個例子,,就足以說明“春典”很有個琢磨勁兒,,因為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富有趣味,,所以說“春典”,又是一種生動且又形象的語言,。任何一句“春典”都有一定的根據(jù),,絕非憑空而想。但可惜的是因為“春典”產(chǎn)生的時間較早,,而大多數(shù)的藝人只是追求會說,,會用,卻不探詢其來龍去脈,,所以,,有一部分“春典”,就很難找出根據(jù)所在,,所以,,把一些“春典”寫成文字,,只能取其音,而不能取其意了,。還以一,、二、三,、四,、五……為例,寫成文字是:溜,、月,、汪、摘,、中……對嗎?對,。如果寫成的文字是:遛,、悅、枉,、寨,、鐘……對嗎?也對,。
一些個別的“春典”,,具有多意性,就是說一個“春典”代表兩個,、甚至更多的意思,。比如“尖”,可以解釋為“好”,,其他的像“真的”,、“真實”、“漂亮”,、“好看”等也可以說是“尖”,。再如“念”,就是“不好”的意思,,還可以“翻譯”成“沒有”,、“差”等。
有時“春典”會組合使用,,比如“捂杵”,,就是由兩個“春典”組成,“捂”(讀wu)就是“不說”的意思,;“杵”就是“錢”,,“捂杵”組合在一起,,也就是“拿到錢不說出來”。“捂杵”多指“穴頭”所為,,在暗中得利,,用行話說也叫“使黑杵”。
今日,,一些個別的“春典”已經(jīng)成為社會共同用語,,為大眾所熟知,如“走穴”,、“穴頭”,、“大腕兒”、“火”等,。
江湖中人,,忌諱甚多。比如有“十大塊”一說,,就是十個字,,即:神、鬼,、妖,、廟、塔,、龍,、虎、夢,、橋,、牙。這十個字,,所有江湖中人在中午12點以前是都不能說出來的,,即使是同音字,也不行,。如果一定要說,,可用“春典”代替。如“龍”要說“海條子”,;“虎”要說“海嘴子”,;“兔”要說“月嘴子”;“夢”要說“黃梁子”,;“橋”要說“懸梁子”,;“牙”要說“柴”……在中午12點之前不能說的并不是只有這十個字,如:獄、更,、兔,、蛇、腳,、霧等字,,也是不能說的。其原因就是江湖中人認(rèn)為,,說了這些字,,就是犯了大忌,認(rèn)為一天的生意會遭不測,。于是便一天不出門,,讓犯忌者包賠一天損失,且又沒有任何通融的余地,。即使是不會“春典”者或是在無意中說出了口,,同樣如此嚴(yán)厲對待。
作為一種行業(yè)保護(hù)的手段,,“春典”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nèi)起到了相當(dāng)大的作用,。而且,作為藝人之間的交流手段,,“春典”也起到了江湖中人相互幫助的作用,。如藝人在“走穴”中,,遇到困難,、問題、麻煩,,不管雙方是否認(rèn)識,,只要用行話進(jìn)行交流,就立即能得到關(guān)照,。
“春典”在舊藝人的日常生活中,,作用是很大的。若使用不好,,則常會帶來許多麻煩,。田立禾先生講過一件趣事:天津的老相聲藝人馮寶華先生,幼年時追隨馬桂元(馬三立長兄)學(xué)藝,。一日,,馬差其上街買東西,回園子的路上下起雨來了,。馮回到園子,,見著馬桂元便大聲嚷道:“師父,外邊下雨啦。”觀眾們聽到后,,紛紛起身退場,。馬桂元大怒,手指馮寶華罵道:“小子,,今天這錢可朝你要了,。”馮一聽,眼淚都出來啦:“諸位,,別走,,下得不大!”“廢話,,下大了走不了啦,!”
舊時,“春典”多達(dá)萬余言,,但這一萬余言的“春典”,,幾乎無人全部知曉,根據(jù)走江湖的需要,,一般人只能掌握百余言,,多至幾百言,而能會千言者為數(shù)不多,。為了交流方便,,只能在“春典”中夾雜日常語言使用。這種情況,,江湖人內(nèi)部稱為“翻砂”,。關(guān)于“翻砂”還有個笑話。60年代初,,天津的相聲演員魏文亮,、王文玉交往甚密,常一同騎自行車在市區(qū)“兜風(fēng)”,,一日,,在街上看見一個年老的女丐,坐在地上吃窩頭,。魏文亮說道:“合字,,掉瓢把合,蒼果啃窩頭呢……”意思就是:“哥們兒,,回頭看,,老太太吃窩頭呢。”其中的“春典”女丐不明白,,惟獨聽懂了“窩頭”一詞,,知道兩個年輕人在拿自己說事,,便朝二人破口大罵:“你媽媽啃窩頭!”
“春典”不是獨立的語言,,只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語言的一種社會變體,。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所有的行業(yè)都是人民的事業(yè),,連流氓和妓女也成了無產(chǎn)階級,。于是,舊時大量的“春典”黑話,,也就退出了語言的舞臺,。而這些年,在某些特殊人群中,,也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隱語,,比如從事販毒的,偷渡的,,這些犯罪團(tuán)伙通常都有一個龐大的網(wǎng)絡(luò),,必要的隱語能幫助他們暗中交易躲避法律的制裁。
附:部分江湖“春典”
人,、物類
男子——“孫食”
媳婦——“果食”
父親——“老戧”
母親——“磨頭”
祖父——“戧兒的戧”
祖母——“戧的磨頭”
哥哥——“上排琴”
弟弟——“下排琴”
兄弟——“排琴”
老太太——“蒼果”
大姑娘——“尖斗”
小男孩——“怎科子”
外國人——“色唐點”
鄉(xiāng)下人——“科郎碼”
大官兒——“海翅子”
當(dāng)兵的——“海冷”
做官的——“冷子點”
江湖人——“吃擱念的”
外行人——“空子”
內(nèi)行入——“相家”
有錢人——“火點”
窮人——“水碼子”
妓女——“庫果”
野妓——“嘴子”
妓院——“庫果窯兒”
良家女子——“子孫窯兒”
男仆——“展點”
女仆——“展果”
和尚——“治把”
道人——“化把”
尼姑——“念把’
好人——“忠祥點”
乞丐——“靠扇的”
門衛(wèi)——“坎子”
蕩婦——“玩嫖客串子的”
賭徒——“鑾把點”
寡婦——“空心果”
商人——“貿(mào)易點”
偵探——“鷹爪孫”
小偷——“老榮”
汽車夫——“開色唐輪子的”
首創(chuàng)之人——“開荒人”
扎手之人——“念正點”
偵緝?nèi)藛T——“把子點”
受尊重的人——“是份腿兒”
沒心眼的人——“念攢子”
有能力的人——“大將”
瘋子——“丟了點”
傻子——“念攢子”
瞎子——“念招點”
麻子——“麻花盤”
好色者——“臭子點”
明白江湖事理——“攢兒亮”
不懂江湖事理——“空子’
對事理一知半解——江“半開眼”
跑的地方多——“腿長”
識時務(wù)——“簧點清”
長相俊——“盤兒尖”
長相丑——“盤兒念”
丑——“念撮”
穿得闊——“掛灑火”
穿得破——“掛灑水”
年歲高——“太歲海了”
歲數(shù)小——“太歲覺著”
牙——“柴”
嘴——“瓢兒”
腳——“曲勒”
眼睛——“招路”
肛門——“山招”
乳房——“扶手”
男性生殖器——“彎頭”
女性生殖器——“裸門”
頭發(fā)——“苗西”
胡須——“柵欄”
臉——“盤兒”
帽子——“頂籠”
大褂——“通天灑”
褲子——“登空子”
鞋子——“踢土兒”
襪子——“熏筒兒”
衣裳——“掛灑”
酒——“山”
茶——“牙淋”
水——“龍宮”
肉——“錯齒子”
房——“塌籠”
店——“窯”
話——“鋼口”
橋——“懸梁子”,。
筆——“戳子”
刀——“青子”
槍——“噴子”
長矛——“花條子”
大道——“梁子”
凳子——“乍角子”
廣告——“幌幌”
鐘表——“轉(zhuǎn)機(jī)子”
門生帖——“把字兒”
外國話——“色唐鋼兒”
茶館——“牙淋窯”
飯館——“啃吃窯”
塔——“土堆子”
藥——“漢”
馬——“風(fēng)子”
牛——“岔子”
驢——“金扶柳”
虎——“海嘴子”
蛇——“土條子”
兔——“月宮嘴子”
龍——“海條子”
烏龜——“懸點”
動作行為類
走——“扯”
笑——“咧瓢兒”
哭——“拋蘇”
打——“鞭”
罵——“鉆鋼”
殺——“青”
買——“肘”
賣——“挑”
唱——“柳”
偷——“榮”
騎馬——“跨著風(fēng)子”
駒驢——“逼金扶柳”
套車——“扯輪子”
叫嚷——“升點”
打聽——“耳目”
答話——“答鋼”
叩頭——“叩瓢兒”
拔牙——“搬柴”
挨揍——“折鞭”
狠揍——“秋鞭”
訓(xùn)練——“夾磨”
敲詐——“挖”
寫字——“戳朵兒”
理發(fā)——“掃苗”
借債——“展杵頭兒”
賭錢——“控鑾”
起誓——“劈雷子”
放槍——“噴子升點兒”
買酒——“肘山”
喝酒——“抿山”
喝醉——“串山”
燒酒——“火山”
喝茶——“哨個牙淋’
吃飯——“安根”
挨餓——“念啃”
拉屎——“拋山”
死了——“土了點啦”
生病——“戳啃”
病愈——“抹作”
不愈——“抹不作”
害怕——“攢稀”
醒悟——“醒攢兒”
疼痛——“吊梭”
惱恨——“吾攻”
上當(dāng)——“受了腥了”
見面——“碰盤”
逃跑——“扯活”
翻臉—一“鼓了盤兒”
丟臉——“抹盤”
生氣——“夯”
與女性發(fā)生性行為——“捏托”
手淫(專指男性)——砍椽子
放火——“竄轟子”
坐車——“迫輪子”
抽旱煙——“抿草山溝”
吸鴉片——“控海”
敲詐人——“挖個點兒”
趕廟會——“頂神湊子”
討人嫌——“郎不正”
打官司——“朝翅子”
無錢花——“念了杵”
見人要錢——“逼柳琴”
沿門乞討——“化鍋”
官府取締——“卯嘍”
軍警轟人——“淤樓”
不受敲詐——“挖不下來”
做虧心事——“傷攢子”
叫人害伯——“頂了瓜”
叫人佩服——“響兒”
見事則迷——“簧點不清”
假裝著急——“發(fā)托賣相”
生意類
銀子——“枸迷杵”
掙錢的法兒——“杵門子”
分別人的錢花——“摽杵子”
主顧第一次結(jié)錢——“頭道杵”
主顧第二次給錢——“二道杵”
主團(tuán)最后一次給錢——“絕后杵”
門票賣的錢——“迎門杵”
沒完沒了地耍錢——“退杵”
觀眾往場內(nèi)扔錢——“拋杵”
主顧往回要錢——“倒杵”
生意人分錢——“均杵”
銀錢多——“杵頭海”
向主顧要餞——“托杵”
主顧多給錢——“疙疽杵兒”
掙洋人的錢——“色唐杵兒”
花冤枉錢——“拋空杵兒”
收錢的人偷錢——“捂杵”
當(dāng)場拆同行的臺——“刨杵”
銀洋——“色唐枸迷杵”
被騙者分文不?!?#8220;挖絕后杵”
掙錢的方法好,,比別人掙得多——“杵門子硬”
不會掙錢,掙的錢少——“杵門子軟”
被騙者往回要錢——“倒欄頭子”
掙不了大票子,,只是分分角角——“零毛碎琴”
掙了大錢——“火穴大轉(zhuǎn)”
先說大價后落價——“海開減買”
生意能多掙錢——“買賣成快”
本錢太多——“笨頭兒海”
壓價——“砸漿”
闊生意——“火做”
窮生意——“水做”
數(shù)字類
一——“柳”
二——“月”
三——“汪”
四—一“摘”
五——“中”
六——“申”
七——“星”
八——“張”
九——“愛”
十——“句”
方向天時類
天——“頂”
地——“躺”
東——“倒”
南——“陽”
西——“切”
北——“密”
東方——“倒埝”
西方——“切埝”
南方——“陽埝”
北方——‘密埝”
刮風(fēng)——“擺丟了”
下雨——“擺金”
下雪——“擺銀”
陰天——“插棚兒”
打雷——“鞭轟兒”
黑夜——“渾天”
白天——“青天”
江湖行業(yè)類黑話
江湖人——“老合”
說評書的——“團(tuán)柴的”
唱大鼓的——“柳海轟的”
說相聲的——“團(tuán)春的”
單口相聲——“單春”
對口相聲——“對春”
賣戲法的——“挑廚供的”
變戲法的——“彩立子”
戲法帶武功——“簽子”
變洋戲法的——“色唐立子”
拉洋片的——“光子”
弦?guī)煛?#8220;抽絲的”
山東快書——“月點”
弦子書——“使長家伙的”
竹板書——“使扁家伙的”
鐵片大鼓——“正的”
梅花大鼓——“清的”
京韻大鼓——“怯的”
連珠快書——“顯快”
蓮花落——“蒯上的”
片子——“雙簧”
八角鼓——“張家轟兒”
護(hù)院的——“支掛子”
保鏢的——“拉掛子”
教徒的——“戳掛子”
賣武的——“點掛子”
賣武帶賣藥的——“挑將漢”
賣藥的——“挑漢兒的”
賣眼藥的——“挑招漢的”,。
賣咳嗽藥的——“挑頓子漢的”
賣膏藥的——“觀爐啃的”
賣藥糖的——“挑罕子的”
賣仁丹的——“挑粒粒的”
賣聞藥的——“挑薰子漢的”
賣藥書的——“挑漢冊子的”
賣刀傷藥的——“挑青子漢的”
賣牙疼藥的——“挑柴吊漢的”
做廣告的——“撒幅子的”
賣特產(chǎn)藥的——“挑海寶的”
賣化食丹的——“挑火粒的”
唱戲為名賣藥的——“挑柳駝的”
算卦的——“做金點的”
相面的——“戧盤的”
算奇門的——“八岔子”
點痣的——“戳黑的”
行騙集團(tuán)——“雁尾子”
理發(fā)的——“掃苗的”
賣假金的——“挑黃啃的”
賣肥皂的——“挑水滾子的”
賣刀子的——“挑青子的”
賣膠的——“挑粘漢的”
修腳的——“撇年子的”
抽簽賭博的——“晃條的”
使假耍賭的——“老月”
販賣人口的——“老渣”
開書館的人——“黏箔”
聽書的人——“詢家”
書館伙計——“提摟把子”
把守戲園門的人——“坎子”
盲藝人——“念家”
明眼藝人——“亮家”(相對“念家”使用)
業(yè)務(wù)名稱類
《濟(jì)公傳》(評書書目)——“串花”
《精忠傳》(評書書目)——“丘山”
《于公案》(評書書目)——“渾水子”
《施公案》(評書書目)——“丑官兒”
《封神榜》(評書書目)——“神冊子”
《包公案》(評書書目)——“大黑臉”
《小五義》(評書書目)——“小黑臉”
《隋唐》(評書書目)——“黃臉兒”
《西游記》(評書書目)——“鉆天兒”
《永慶升平》(評書書目)——“大瓦刀”
《三俠劍》(評書書目)——“黃楊兒”
《明英烈》(評書書目)——“明冊子”
《東漢》、《西漢》(評書書目)——“漢冊子”
《三國》(評書書目)——“汪冊子”或“紅臉兒”
《彭公案》(評書書目)——“彭冊子”
《劈牌》(折唱八角鼓曲目)——“老劈兒”(即《雙鎖山》)
《射雁》(折唱八角鼓曲目)——“嘴子”
《小上墳兒》(拆唱八角鼓曲目)——“丘子”
《怯算命》(拆唱八角鼓曲目)——“怯念兒”
《拉駱駝》(拆唱八角鼓曲目)——“挪營兒”
《真逛西頂》(拆唱八角鼓曲目)——“真子”
《胡迪罵閻》(聯(lián)珠快書曲目)——“鉆黑”
《鋦大缸》(蓮花落曲目)——“鋦子”
《趕腳》(蓮花落曲目)——“腿子”
《小化緣》(蓮花落曲目)——“墻子”
《四大賣》(蓮花落曲目)——“摘挑兒”
《八扇屏》(相聲曲目)——“張扇兒”
《黃鶴樓》(相聲曲目)——“樓腿兒”
《汾河灣》(相聲曲目)——“汾腿兒”
《大上壽》(相聲曲目)——“羅口”
《拴娃娃》(相聲曲目)——“爬坡兒”
《地理圖》(相聲曲目)——“晃梁子”
《報菜名》(相聲曲目)——“菜單子”
《白事會》(相聲曲目)——“報出子”
《福壽全》(相聲曲目)——“喪碟子”
《論捧逗》(相聲曲目)——“張咧子”
《夸住宅》(相聲曲目)——“諞窯兒”
相聲即興的開場白——“墊話兒”
相聲轉(zhuǎn)入正文過渡性的引子——“瓢把兒”
相聲的正文——“正活”
相聲中掀起高潮的結(jié)尾——“底”
節(jié)目曲目書目——“活”
點節(jié)目——“戳活”“點活”
演節(jié)目——“使活”
說行話——“調(diào)(diao)侃兒”
說——“疃”
說方言——“倒口”
方言——“怯口”
彈弦兒——“抽絲兒”
拉四胡——“拐著”
容易使觀眾明白,、發(fā)笑——“皮兒薄”
不容易明白,、發(fā)笑——“皮兒厚”
笑料——“包袱兒”
招徠觀眾——“圓黏兒”
重新編排整理——“下掛”
面部表情——“相兒”
愛笑的觀眾——“包袱點”
演出效果極佳——“火啦”
演出效果不好——“泥啦”
抖出“包袱兒”后沒人笑——“悶啦”
嗓子——“夯頭”
別說了,,別動了——“格念”
快些說唱——“馬前”
慢些說唱——“馬后”
發(fā)生問題——“出蠱兒”
禁止演出——“鉚地”
心里緊張——“頂瓜”
搭班演出——“聯(lián)穴”
拆班分演——“劈穴”
名聲大者——“響蔓兒”
說錯臺詞——“滾綱”
亂說——“混綱”
唱得沒板了——“黑板了”
忘詞——“鬼搭墻”
記錯了臺詞——“滾噘官兒”
越詞——唱段重復(fù)
在一臺演出中唱前邊人唱過的曲目,,犯規(guī)之舉——“越”
指節(jié)目演出中間,因演員失誤而使觀眾情緒渙散——“折腰”
觀眾為說書人指正——“擇毛兒”
現(xiàn)學(xué)現(xiàn)演——“鉆鍋”
鼓曲演唱中夾入的說白——“過口白”
口白——“碟子”
外省人用鄉(xiāng)音說書——“渾碟子”
票房組織之名稱——“攏蔓兒”
組織票房的負(fù)責(zé)人——“把兒頭”
裝道具及樂器的圓盒子——“攏子”
藝人班社組織的領(lǐng)頭人——“掌班的”
演出組織中相對穩(wěn)定的骨干演員——“班底”
對班底演員的稱呼——“賣單胳膊的”
不在班底之列的臨時搭班演員——“單檔兒”
名演員——“大蔓兒”
走調(diào)——“黃調(diào)”
到妓院演出——“串邪缽”
根據(jù)觀眾的情況決定所演的節(jié)目——“把點開活”
火——節(jié)目效果熱烈
瘟——節(jié)目效果平淡
演出中,,陸續(xù)走掉一些觀眾——“抽簽兒”
演出中,,一大批觀眾離去——“起堂”
評書及鼓書故事的梗概——“梁子”
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大關(guān)節(jié)和高潮處——“柁子”
評書及鼓書故事中的懸念——“扣子”
評書或鼓書的內(nèi)容大綱——“書道兒”
提高嗓音——“長(zhǎng)夯兒”
壓低聲音——“落(lao)夯兒”
演出服裝的統(tǒng)稱——“雜正兒”
長篇大書——“蔓子活”
中短篇書目——“吧嗒棍兒(一作八大棍兒)”
說完一部書又換另一部書——“擰蔓兒”
按提綱口頭加工編說新書——“蹚蔓兒”
書越說越長——“蔓子海(hai)”
藝人自己編書——“纂弄蔓子”
打鼓——“鞭轟兒”
小曲兒——“撅柳兒”
點唱(后臺語)——“掐柳兒”
多人節(jié)目——“群活”
拆唱——“丑棒”
拆活中的正角——“打里的”
拆活的丑角——“打外的”
蓮花落、數(shù)來寶的大板兒——“大蒯”
大鼓板——“客兒”
三弦——“團(tuán)絲”
記錄曲詞,、書詞的本子——“冊(chǎi)子”
一段書在暫時結(jié)束前
說評書散了,,書不說了——“駁了口兒”
鉆朵——認(rèn)識字
不認(rèn)識字——“不鉆朵兒”
演員相貌好,表演時能壓住場——“人式壓點”
長相一般,,言不壓眾——“人式不正”
說書藝人與觀眾套交情——“貼身靠兒”
說書藝人設(shè)法騙聽書人的錢——“挖點”
藝人名譽(yù)好——“蔓兒正”
藝人名譽(yù)不好——“蔓兒念”
海報——“幌幌”
嗓子壞了——“鼓了夯兒”
運(yùn)氣不好——“章年不正”
沒拜過師的藝人——“海青腿兒”
書局出售的話本——“墨刻兒”
按所繼承的前輩藝人的說書提綱敷衍而成的評書——“道兒活”
男女二人搭檔的藝術(shù)形式——“鴛鴦檔子”
掙錢很多——“火穴大轉(zhuǎn)”
內(nèi)容不健康的笑料——“臭包袱”
散場——“越道”
短篇評書——“片子活”
說書中小段落截止處通常用幾句話打住——“駁口”
對書中人物的外形描繪——“開臉兒”
演員快速連續(xù)歌唱或數(shù)說一連串事物——“貫口”
在評書正書外插入講述的故事——“書外書”
演員離開腳本的現(xiàn)場即興發(fā)揮——“現(xiàn)掛”
說書中摘取其他書目的內(nèi)容——“摘掛”
說書中的接榫處——“扦關(guān)兒”
說書中用扇子等模擬開打動作——“使掛子”
說書中使扣子失當(dāng),,未能使聽眾入扣——“放湯”
講史和英雄傳奇類書目——“袍帶書”或者“大槍桿兒”
武俠、公案類書目——“短打書”
評書中主人公——“書膽”
評書中正面詼諧人物——“書筋”
姓名類黑話
中國的姓氏極多,有關(guān)姓氏的黑話也舉不勝舉,。各有一條,,就有數(shù)干條,這里只錄出幾條,,僅供了解,。
姓名——通稱為“萬兒”。
劉——“順?biāo)f”
王——“虎頭萬”
石——“山根萬”
白——“雪花萬”
馮——“補(bǔ)丁萬”
李——“規(guī)矩萬”或“抄手萬”
楊——“上山萬”
趙——“燈籠萬”
張——“規(guī)矩萬”或“扳弓萬”
高——“梯子萬”
錢——“亮銀萬”
孫——“鉆天萬”
陳——“鋪襯萬”
韓——“浪丁萬”
何——“流水萬”
孔——“窟窿萬”
郭——“生鐵萬”
胡——“洞庭萬”
田——“冰糖萬”
于——“混水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