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1. 辨痛:
寒痛: 脈沉緊為寒
桂枝 白芍 烏藥 元胡 川楝子 枳殼 姜黃 佛手 山藥 砂仁 甘草
本方用于胃腸痙攣之胃痛,,沒有脹感,,常因胃寒而至,胃痛陣發(fā),,常飲食寒涼而發(fā),,自覺胃腸不耐寒涼,,重者痛引肚臍周。
加減:
寒甚加制附子,;如有腹瀉便稀加肉豆蔻,;
脾胃虛寒胃痛,患者每于夜間(或凌晨)覺胃中空虛,,隱痛不適,,喜按喜溫,有痙攣感,,可用黃芪建中湯治療,。(黃芪,生白芍,、桂枝,、良姜、甘草,、飴糖,、川楝子、玄胡,、枸杞子,、陳皮。
加減 虛寒者加炒白術(shù),、黨參,、附片;胃陰不足者減桂枝,、良姜,加沙參,、生地,、鮮石斛;痰濕交阻者加法半夏,、厚樸,;肝胃不和者加香附、柴胡,、綠萼梅,、郁金、枳殼,;脹甚者加大腹皮,、降香,、丹參。)
熱痛:脈弦滑為熱
焦梔子 川芎 桂枝 白芍 黃連 干姜 姜黃 砂仁 甘草
本方適用于胃脘痛,,有灼熱感,,畏食辛辣刺激食物,,胃腸黏膜病理檢查見潰瘍,,邊緣色紅,,充血,,糜爛等均可按熱來辨證。
加減:
胃酸分泌多,,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黏膜潰瘍水腫,出血,加白芨,,三七等 止血,消腫生肌,,化瘀止痛,。
胃脘灼痛隱隱,,口干咽燥,五心煩躁,,大便干結(jié),,舌光紅少浸,,或有裂紋,,無苔,或見剝苔,,脈細(xì)數(shù)。為陰虛胃熱,,常選玉女煎(【組成】生石膏9~15克熟地9~15克或30克麥冬6克 知母 牛膝各4.5克。 【主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F(xiàn)用于急性口腔炎,、舌炎,三叉神經(jīng)痛等屬于胃熱陰虧者,。 【加減】如火盛極者,,加梔子、地骨皮之屬,,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14粒,;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4.5克,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虧,,因精損氣者,加人參6~9克,。)加蘆根,,石斛,山藥 甘草,。
2. 辨脹:
脹分 :寒脹 熱脹 肝氣脹 胃氣脹
寒脹 :
厚樸溫中湯:厚樸 陳皮 干姜 草豆蔻 木香 甘草
加減:
嘔吐加大草豆蔻藥量,,如大便稀則改草豆蔻為肉豆蔻澀腸止瀉,兼有濕邪,,寒濕阻滯,,加蒼術(shù)。
寒甚加制附子
熱脹:
處方:厚樸 積實(shí) 黃連 黃芩 半夏 陳皮 知母 澤瀉 茯苓 砂仁 干姜 姜黃 人參 白術(shù) 豬苓 甘草組成,。原方熔清胃熱,,行胃氣,補(bǔ)脾氣為一爐,,辛開苦降,,主要用于胃熱氣不下降,脾氣虛不能升清而濕濁中阻證,。應(yīng)用視具體情況加減化裁,,如濕邪不甚,去澤瀉 茯苓 豬苓等利濕要防止傷陰化燥助熱,。嘔惡不明顯去半夏,。主要使用于慢性胃炎反復(fù)不愈,虛實(shí)夾雜之證,。慢性胃炎一脾虛為本,,不可圖小效而妄用攻邪,以至即不能鞏固療效又徒傷正氣,。若胃脹伴口臭,,厭食,,屬食積胃火,則以保和丸治之,。
肝氣脹:
指脅脹連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延胡索,川楝子為治本方加減,。肝氣脹多因肝氣不舒,,橫逆犯脾,脾胃氣機(jī)不暢而致,,孫師認(rèn)為,,此證如單用胃氣脹方,僅可獲短效,,唯有肝胃之氣并調(diào)始可獲效,,肝胃郁之胃脹常見有胃脘脹痛,脅痛灼熱,,口苦,,便干,方用大柴胡湯合小陷胸湯治療,,小陷胸湯治心下脹而偏熱者頗為適宜,。
胃氣脹:
指僅有胃脘部脹悶不舒,無脅肋不適,。胃氣脹方由枳實(shí),,烏藥,厚樸,,陳皮,,萊菔子,青皮,,鱉甲,,砂仁,甘草,,脹甚覺痛加佛手,。夜間腰一下涼感下寒證,下寒不去,,則胃脹不除,,于原方中加炮姜,肉桂,。再甚者加制附子,。另外,此類胃脹多是胃氣不能下行,常常伴有胃氣上逆之呃逆之癥,,可于方中加代赭石一味藥,,其重墜降逆下行也可助行氣藥之力。
3. 辨酸:
泛酸,,吐酸等癥多為胃痛,脹的伴隨癥狀,,也有以泛酸,燒心為主癥的,,泛酸總因胃氣上逆,,又兼虛寒與胃熱,臨床常見于胃食管反流病,。其多因胃氣不暢,,氣機(jī)郁滯,胃氣上逆所致,。治療總以通胃腑,降逆氣為治療大法,。藥用:半夏,,陳皮,茯苓,,枳實(shí),,枇杷葉,竹茹,,代赭石,,沉香
砂仁,甘草,。
兼虛寒,,嘔吐痰延,,喜溫喜按,胃鏡提示胃內(nèi)胃液量多者,加桂枝,;兼熱見吞酸,嘈雜,,心煩,,用平呃降逆方合左金丸治療。
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多發(fā)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性疾患,,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fù)等特點(diǎn),單單運(yùn)用西醫(yī)消炎,保護(hù)胃粘膜的治療比較單一,長期效果觀察療效較差。我們可以通過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的方法,,取長補(bǔ)短,治療慢性胃炎才能見效快,,治愈率明顯提高,同時還要重視生活情志調(diào)理。 一,、西藥: 奧美拉唑20mg每日2次,, 阿莫西林1.0g每日2次,, 克拉霉素0.25~0.58每日2次。 嗎丁啉10mg每日3次,, 療程1個月,。
二:西藥
枸櫞酸鉍鉀 每次240mg 每日2次
阿莫西林 每次500mg 每日2次
甲硝唑 每次0.4g 每日2次
加對癥下藥 二、中醫(yī)辨證施治: 基本方:藥物組成: 黨參15 克,,茯苓15 克,,白術(shù)10克,枳殼12 克,, 石斛15 克,,陳皮6克,甘草5克,、白芍12克 隨證加減,; 1、肝胃蘊(yùn)熱型:癥見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法:疏肝和胃,泄熱止痛,。主方加入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黃連12克,、川楝子6克,、蒲公英30克、吳茱萸2克,?!?br> 2、肝胃不和型,,癥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方加入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大腹皮10克,、砂仁3克,、佛手10克; 3,、脾胃濕熱型,,癥見胃脘脹痛明顯,噯氣,,嘈雜,,口中黏膩,或口苔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后脹痛加重,舌質(zhì)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治法:清熱泄?jié)?,和胃消痞,。方中加入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砂仁3克,、梔子12 g,,黃芩10克、蒲公英20 克,; 4,、脾胃氣虛型,癥見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溫,,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弱,。治法:益氣溫中,健脾和胃,。方中加入黃芪12克,、桂枝10克、扁豆2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 5,、脾胃陰虛型:癥見胃脘隱灼痛,,煩渴思飲,口干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干結(jié),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xì)或細(xì)數(shù),。治法:養(yǎng)陰益胃。方中加入北沙參10克,、麥門冬10克,、玉竹10克、生地黃10克,、山藥15克 ,、烏梅10克。若口干甚加重沙參,、石斛用量,以滋陰養(yǎng)胃生津止渴,。 6、胃絡(luò)瘀血型:癥見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加重,,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zhì)暗紅或紫暗,,有淤魔,,脈弦澀。治法:活血通絡(luò),,化淤止痛,。方中加入炒五靈脂10克、當(dāng)歸10克,、三七5克,、柴胡10克、烏藥6克,、元胡6克,、香附6克
辨證治療:
寒邪犯胃:
冷痛,因飲冷而發(fā),喜溫,納呆,受足不溫,舌質(zhì)淡,苔白,脈弦緊.
1.)
元胡15 良姜15 桂枝15 砂仁10 蓽茇10 枳實(shí)15 厚樸15 烏藥15 牡蠣30 甘草10
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 伴柏油樣大便加地榆 ,,仙鶴草 疼痛甚加甘松 ,;納呆加神曲 雞內(nèi)金
2.)
佩蘭 半夏 陳皮 茯苓 白術(shù) 良姜 藿香 木香 砂仁 白芷 神曲 香附
3)
丹參30 金鈴子10 元胡10 砂仁6 甘草6 白芍15 檀香5 沉香3
加生姜汁3~10滴沖服,日1劑,,分3次服,。
加減:食滯加焦山楂,萊菔子,,六曲,;脅痛加香附,柴胡,;便血加白芨,,三七粉;
寒者加吳茱萸,,減川楝子;熱者加梔子,,丹皮,。減沉香;呈虛象減少理氣藥,,加飴糖適量沖服,。
飲食傷胃:
疼痛腐,脹滿拒按,曖腐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通減.納呆,大便不爽,
得矢氣或 便后稍舒,苔厚膩,脈滑.
1). 山楂18 神曲6 半夏9 茯苓9 陳皮3 連翹3 萊菔子3
脹滿甚加枳實(shí) 擯榔 砂仁 ;苔黃脈數(shù)加黃連 黃芩 梔子 ,;便秘加大黃
脾虛便溏加炒白術(shù) ,;氣虛加黃芪 白術(shù) 黨參 ;氣滯加元胡 木香 ,;胃下垂加升麻
2.) 山楂 半夏 連翹 神曲 陳皮 萊菔子 茯苓 厚樸 枳殼 擯榔
肝氣犯胃:
脹滿疼痛,痛連兩脅,遇煩惱痛甚,噯氣得矢氣或 便后稍舒,胸悶,喜探索,、嘆息,
大便不爽,苔多簿白,脈弦.
1.)
柴胡15 檳榔15 枳殼 18 白芍18 蒼術(shù)12 厚樸12 陳皮12 丹參12 沉香3
黃連3 吳茱萸9 甘草6
2.)
元胡 柴胡 香附 白芍 陳皮 枳殼 甘草 木香 郁金 川楝子
香附10 蘇梗10 陳皮6 茯苓10 炒枳殼6 佛手10 合歡花10
3.)
蘇梗10 香附10 佛手10 焦山楂10 神曲10 谷芽30 麥芽30
4)脘腹痞塞脹滿,,時緩時急,喜按,,每餐喝稀飯,,稍進(jìn)干飯胃脹難忍,神疲氣短便稀,。
舌淡,,苔白脈沉弱。
人參5 黃芪30 谷芽20 麥芽20 白術(shù)15 枳殼15 升麻10 柴胡10 當(dāng)歸10 陳皮10 甘草6
肝胃郁熱:
胃脘灼熱疼痛,噯氣泛酸,心煩口苦,便干,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1.)
百合20 烏藥10 枳實(shí)15 虎杖15
偏氣痛加柴胡 枳殼 香附 ,;偏熱痛加黃連 白芍 梔子
肝胃濕熱:
疼痛,急迫,灼熱,口苦口干,口渴而不欲飲,納呆惡心,尿黃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1.)
半夏 陳皮 黃連 黃芩 太子參 大棗 炙甘草 蒲公英 薏苡仁 白術(shù) 枳殼 魚腥草
2.)
蒼術(shù)10 陳皮10 藿香10 佩蘭10 甘草4 厚樸6 白扣仁6 薏苡20 半夏10
寒熱錯雜:
胃痛急迫,灼熱口干,喜溫飲,納少便溏,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
半夏12 黃芩9 干姜9 人參9 黃連3 大棗4枚 炙甘草9
白芍15 元胡9 香附9 厚樸9 烏藥9
胃脘痞滿,苔黃加厚樸 菖蒲 丹參 蒲黃 大腹皮 ,;泛酸加海螵蛸 瓦楞子
嘔吐加藿香 ,半夏,。 口干喜飲加烏梅 麥冬 ,;便溏加炒薏苡 蒼術(shù)
便結(jié)加火麻仁 萊菔子
肝郁血瘀:
疼痛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拒按,食后加劇,夜甚,或見吐血黑便, 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柴胡10 白芍10 枳殼10 半夏10 陳皮10 丹參10 桃仁10
郁金12 吳茱萸1 紅藤30 黃連5 甘草5 元胡9
畏寒喜暖加干姜 細(xì)辛 ;兼陰虛加玉竹 麥冬
陰虛胃熱:
胃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干咽燥,五心煩熱,消瘦乏力. 舌紅少津,便結(jié) ,脈細(xì)數(shù).
1.)
沙參 麥冬 生地 構(gòu)子 當(dāng)歸 川楝子 白芍 甘草 香櫞 佛手
2.)
沙參15 麥冬15 石斛15 玉竹15 山藥15 白芍9 當(dāng)歸9
貝母9 白術(shù)9 枳實(shí)6 白芨12 海螵蛸20
寒凝加吳茱萸 干姜 ,;氣滯加 川楝子 木香 ,; 肝火犯胃加丹皮 梔子
濕熱加黃連 黃芩 ;血瘀加蒲黃 五靈脂 ,;虛寒加良姜 香附.
3.)
沙參10 麥冬10 玉竹10 山藥10 扁豆10
桑葉6 炙甘草5 熟附子5 谷芽30 麥芽30
脾胃虛寒:
隱隱胃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得食則舒,勞累或受涼加重,泛吐清水,
神疲納呆,肌冷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人參9 干姜9 炙甘草9 白術(shù)9
脾胃氣虛: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神疲便溏,舌淡,脈細(xì)弱.
太子參20 茯苓15 麥冬15 炒白術(shù)10 炒白芍10 炙枇杷葉10
柴胡10 厚樸10 炙甘草10 香櫞10 佛手10
脾胃虛弱,,濕邪內(nèi)阻:(胃痞滿,惡心,,納差,,身倦,氣短懶言,,口淡不渴,。)
黃芪20 黨參20 麥芽20 谷芽20 薏苡仁30 白術(shù)15 茯苓15 扁豆10 厚樸10
白豆蔻10 神曲10 甘草6
驗(yàn)方:
1.淺表性慢性胃炎:
1.茯苓15 枳實(shí)15 竹茹15 烏藥15 百合15 太子參15 白芍15 半夏12 橘紅5 沉香5 甘草5
陰虛去烏藥加沙參 麥冬 ;內(nèi)熱加蒲公英 黃連 銀花 ,;腹?jié)M脹易 枳實(shí)為枳殼加厚樸
胃疼痛為主加元胡 郁金 木香 ,;納呆加 雞內(nèi)金 麥芽.
2. 淺表性慢性胃炎
三九胃泰 每日2次,每次1包,,15天為一療程,,初顯效后不宜立即停藥,建議再服3~4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分型辨治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流入十二指腸的膽汁及其腸液通過幽門逆流至胃,,刺激胃黏膜而產(chǎn)生的炎癥性病變,是胃炎中較為常見的類型,。胃鏡下可見胃液較多,,呈黃綠色,胃黏膜充血,、水腫,,或呈糜爛,。其病因主要為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shù)后,以及幽門功能失調(diào)和慢性膽道疾病等所致,,臨床以胃脘疼痛,,泛酸嘈雜,嘔吐苦水等為主癥,。屬祖國醫(yī)學(xué)“胃脘痛,、泛酸、痞證”范疇,。筆者臨床體會本病中醫(yī)藥辨證治療效果較好,,臨床辨證常分以下四型。 肝胃不和型 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痞滿,、脹痛,,連及兩脅,泛酸嘈雜,,時泛吐苦水,,噯氣較頻,自感咽喉如有物梗阻,。舌淡苔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方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湯加減。柴胡9克,,枳殼12克,,白芍9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10克,,茯苓15克,生姜9克,,甘草6克,。若肝郁化火,急躁易怒,,口干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加山梔9克,、蒲公英15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痛甚或較劇者加元胡12克,,金鈴子6克,,郁金12克;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9克(后下),,萊菔子15克,。 氣滯血瘀型 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疼痛,痛有定處,,或呈針刺感,,食后痛甚,呃逆泛酸或見吐血便血,,舌質(zhì)紫暗,,脈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可選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蒲黃12克(包煎),、五靈脂12克(包煎),、丹參30克、檀香6克,、砂仁12克(后下),、三七粉3克(沖服)、白及15克,。若見神疲乏力加黨參15克,,太子參20克;煩躁,,口干口渴,,舌紅,脈數(shù)加黃連6克,,石斛15克,。 濕熱中阻型 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痞滿,灼熱疼痛,,惡心不欲食,,口干苦、口臭,,胸膈煩悶,,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濕,,和胃降逆。方可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9克,,陳皮9克,半夏6克,,枳實(shí)9克,,茯苓15克,竹茹9克,,白蔻仁6克,,蒲公英15克,澤瀉12克,。若納差,,食少加焦谷、麥芽各15克,,雞內(nèi)金15克,;脘腹脹滿不適加佛手9克,香櫞9克,,枳實(shí)9克,;陰虛者加石斛12克,麥冬12克,。 脾胃陰虛型 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灼痛隱隱,,饑而不欲食,食后飽脹,,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苔光剝,,脈細(xì)數(shù)。治宜養(yǎng)陰健脾,,益胃止痛,。方可選用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沙參30克,,麥冬15克,,生地9克,川楝子6克,,芍藥12克,,烏梅9克,佛手12克,香附9克,,枳殼9克,炙甘草6克,。若胃酸缺乏者加木瓜15克,;兼有氣虛加太子參30 克;灼痛較重加金鈴子6克,,元胡12克,;嘈雜泛酸加黃連6克,吳茱萸3克,。 中氣虧虛型 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痛勢綿綿,,痞滿不適,時脹時消,,倦怠乏力,,大便不調(diào),舌淡苔薄,,脈緩無力,。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止痛,。方可選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茯苓15克,炒白術(shù)15克,,木香 6克(后下),,麥芽15克,生姜9克,,大棗6枚,,炙甘草9克。若見四肢不溫,,惡寒喜暖加干姜15克,,桂枝9克;舌質(zhì)暗淡加丹參15克,,乳香、沒藥各12克,;大便溏薄加升麻3克,,柴胡3克,炒白術(shù)15克。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選方用藥應(yīng)靈活,,隨證加減,,筆者體會針對臨床癥候特點(diǎn)選用一些藥物,可明顯提高療效,,如口干咽燥者加石斛12克,,麥冬12克;胃脘痛甚者加元胡12克,,金鈴子6克;脘腹脹滿者加佛手9克,,香櫞9克,;嘈雜泛酸者加黃連6克,,吳茱萸3克;大便溏薄者加升麻3克,,柴胡3克,炒白術(shù)15克,;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9克(后下),萊菔子15克,;大便色黑或血便加三七粉3克(沖服),,白及15克;四肢不溫,,惡寒喜暖者加干姜15克,桂枝9克,。
|
2. 膽汁反流性胃炎:(燒灼樣痛,餐后尤痛,嘔吐)
1)
柴胡15 川楝子15 元胡15 郁金15 白術(shù)15 枳實(shí)15 厚樸10 甘草5 麥芽20
2)
吳茱萸l~3克,,川連3—5克,太子參30克,,白術(shù)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
威靈仙15克,,桔梗10克,枳殼5克,。
3)
柴胡10 白芍15 黃芩6 當(dāng)歸10 枳殼10 木香10 黨參20 炒白術(shù)20 茯苓15
半夏10 代赭石20 云南白藥1(分服)炙甘草6
胃脘冷痛,,舌苔白膩加良姜,香附;
口苦,,苔黃膩,,幽門螺桿菌陽性加黃連,吳茱萸,;
胃脘痛,,大便秘結(jié)不暢,舌苔黃膩去半夏加蒲公英,,制大黃;
右脅脹痛,,苔簿黃膩,,有膽囊炎和膽石癥加烏梅,郁金,,金錢草
4)
西洋參10 參三七6(分2次沖)砂仁10 元胡15 沉香6 石斛15 山藥15 薏苡仁15
穿山甲10 麥冬10
胃黏膜伴充血水腫滲出或平坦型糜爛加煅珍珠母,,地榆,白芨,,黃芩,,銀花,滑石,;
伴充血,,滲出,隆起型糜爛加生地,,蒲公英,,栝樓,炙僵蠶,;見粗糙,,高低不平,皺壁增生或伴有不典型增生腸化,,加當(dāng)歸,,丹參,莪術(sh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炙蜂房,;見有膽汁反流加枳殼,,玫瑰花
3. 胃,十二指腸炎,潰瘍,痙攣痛
白芍30 木香9 砂仁6 陳皮10 枳殼15 厚樸12 郁金12 甘草6
肝胃氣滯加柴胡 香附 川芎 元胡 ;寒胃加良姜,蓽菝 ,;胃熱加黃芩 黃連 ,;納呆加雞內(nèi)金
萊菔子 焦三仙;
瘀阻加五靈脂大黃 ;胃陰虛加元參 山藥 ,;胃虛寒加炙黃芪 草豆寇
4. 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潰瘍,痙攣痛,胃神經(jīng)功能癥, 急,慢性胃腸炎.
1.) 半夏9 吳茱萸3 元胡9 白芍12 川楝子9 甘草9 海螵蛸9 香附9
2.) 柴胡12 白芍15 枳殼12 厚樸12 炒香附12 蒲公英20 沉香9 烏藥6
泛酸加5 佛手12 炒神曲15 甘草4 如脘腹脹或痛,噯氣加木香10 ,青皮6 .
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加赤芍12,元胡15.疼痛有灼熱或口苦咽干加炒川楝子10 焦梔子12,
或黃芩10 黃連6,食后痛甚或噯腐加雞內(nèi)金15 ,麥芽20,泛酸加瓦楞子30 海螵20
5. 胃脹,胃痛.
蘇梗6 香附10 陳皮6 畢澄茄6 枳殼10 大腹皮10 香櫞10 佛手6
肝郁脅脹加柴胡 青皮 郁金 ,;納呆加雞內(nèi)金 焦三仙
痛甚加元胡 金鈴子 ;泛酸加海螵蛸 瓦楞子
6. 健胃(消化不良)
1) 麥芽30(炒) 谷芽30(炒) 雞內(nèi)金15 山藥15 黨參10 甘草5
用法:清水超藥面1寸.泡一小時后煎熬,沸后5分鐘即可,不能久煎.
2) 嗎丁啉 10mg 每日3次
3) 柴胡10 白芍10 白術(shù)10 茯苓10 枳實(shí)10 厚樸10 半夏10 神曲10 黨參15 麥芽15
黃連6 干姜6 炙甘草6
腹痛加佛手10 ,;反酸加海螵蛸30,,或加煅瓦楞子15(先煎);噯氣加旋覆花(包煎)
15,,代赭石30.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口服 2周為一療程。(對:上腹不適,,餐后飽脹,,
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感,,反酸,噯氣,,食欲不振,, 有效。
7. 急性胃炎:
蒼術(shù)15 厚樸9 炙甘草6 陳皮9
兼外感加藿香 防風(fēng) 紫蘇 桂枝 ,;寒濕加白豆蔻 佩蘭 砂仁
濕熱加黃連 黃芩 蛇舌草 ,;納呆加雞內(nèi)金 山楂 谷芽
8.胃脘痛:(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元胡15 五靈脂15 草果10 沒藥10
加減:寒者加干姜,,吳茱萸,;
陰虛者加沙參,麥冬,;氣滯加郁金,,香附;
瘀滯加蒲黃,,丹參或加大上方劑量,;出血加三七,白芨,。
9.胃脘痛:(行氣化瘀,,溫中散寒止痛)
丹參30 金鈴子10 元胡10 砂仁6 甘草6 白芍15 檀香5 沉香3 生姜汁3~10滴
水煎服。
加減:
食滯加焦山楂,,萊菔子,神曲,;脅痛加香附,,柴胡,;便血加白芨,三七,;寒加吳茱萸,,減川楝子
熱者加梔子,丹皮,,減沉香;呈虛象減少理氣藥,,加飴糖適量沖服,。
消化性潰瘍病
消化性潰瘍病的臨床表現(xiàn)是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疼痛,胃潰瘍的疼痛節(jié)律是進(jìn)食—疼痛—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疼痛的節(jié)律為疼痛—進(jìn)食—緩解。如疼痛的節(jié)律發(fā)生了變化,,常提示潰瘍病發(fā)生了并發(fā)癥,,除了上腹痛外,潰瘍病常伴有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黑便等癥狀,。
診斷的主要依據(jù)是有周期性,,節(jié)律性中上腹部疼痛,,胃潰瘍常在劍突下或偏左,,進(jìn)食后1~2小時發(fā)作,持續(xù)1~2小時后緩解,;十二指腸潰瘍多在劍突下偏右,,多于空腹時發(fā)生,進(jìn)食后緩解,。疼痛性質(zhì)可呈鈍痛,,灼痛或饑餓樣痛。
處方:1
雷尼替丁 每次0.15g 每日2次
阿莫西林 每次1.0g 每日2次
甲硝唑 每次0.4g 每日3次
枸櫞酸鉍鉀 每次120mg 每日3次
當(dāng)潰瘍合并大出血時,,用西米替丁400~600mg 靜滴,,或雷尼替丁150~300mg 靜滴 每日2次,,至出血停止。
維持治療:
雷尼替丁 每次0.15g 每日1次 睡前服 維持半年~1年,。
處方:2
奧美拉唑膠囊 每次20mg 每天2次
克拉霉素分散片 每次0.25g,, 每天2次 7天為一療程(改用以下中藥處方)治療2療程。
處方3:
黃芪15 白術(shù)15 太子參15 山藥15 麥冬15 當(dāng)歸15 砂仁15 蒲公英15 沙參15 元胡15 丹參15 三七4
加減:納差加神曲15 ,,麥芽15,;泛惡,腹脹加蒼術(shù)10 厚樸10 炒萊菔子10,;氣滯寒盛加香附10,,
高良姜10;脾胃虛寒加干姜10,,大棗10,;中氣不足加柴胡10,升麻10,;吞酸,,嘈雜加瓦楞子15,海螵蛸
15,;出血加白芨10,,仙鶴草10,胃脘痛甚加蒲黃10 ,,水煎服,,每日2次,共服9天,,15天為一療程,。
治療2療程
一、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方(鄧鐵濤方)
[組成) 黨參18克,,白術(shù)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 手片5克,
烏賊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 健脾益氣,舒肝和胃,。
[主治)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
[加減法) 噯氣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烏貝散(烏賊骨85%,浙貝母15%研為極細(xì)末)
每服2—3克,。肝氣郁結(jié)者加白芍,、枳殼、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熱過盛者合用
三黃瀉心湯。脾胃虛寒者加黃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湯。兼吐血便血.者加側(cè)柏葉,、白芨,、
阿膠、田七末(炒),。胃陰虧虛者加麥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臨睡前麥芽糖一湯匙,,吞服。
二: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方
炙黃芪30 蒲公英30 白芍20 枳實(shí)10 木香10 元胡10 郁金10 炙甘草10
加減: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 田七粉3(分2次沖),;如形寒畏冷,,四肢不溫,喜溫喜按,,大便溏稀等加桂枝10 ,;如口干舌紅,大便干燥有胃熱者加生大黃10,;如食少脹滿加焦山楂15 神曲15 ,,麥芽15.
三.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方(胃脘脹悶,,隱隱作痛,,噯氣頻頻,大便不暢等因情志因素致病者)
柴胡10 白芍15 川芎6 枳實(shí)10 木香10 郁金10 元胡10 白芨10 煅牡蠣15
四.
復(fù)方田七胃痛膠囊(中成藥)
用法用量:一次3~4粒,,一日3次,,維持用量:癥狀消失后,繼服15天,,一天2次,,一次2粒,。
治萎縮性胃炎方:
[組成] 太子參30克,云苓12克,,淮山藥12克,,石斛12克,小環(huán)釵12克,,麥芽30克,,
丹參12克,鱉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沖服)。
[功效] 健脾養(yǎng)胃,,益陰活絡(luò),。
[主治] 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
[加減] 脾胃氣虛較甚者加黃芪或參須(另燉),;濕濁偏重者加扁豆、雞蛋花,、苡仁等,;
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歡皮,、郁金等,。
治食管噴門失弛緩方:
[組成) 太子參30克,白術(shù)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臺烏12克,,威靈仙15克。
[功效] 健脾益氣,,緩急進(jìn)食,。
[主治]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
胃出血:
1白芨5 大黃5 云南白藥0.5 碾成末,吞服,4次/日.
2云南白藥1克 雷尼替丁1粒 胃舒平2片 2次/日
糜爛型急性胃炎:
黃連9 栝樓10 半夏7 海螵蛸15 仙鶴草15 白花蛇舌草10 甘草6
伴便血加地榆,;嘔吐加代赭石 ,;泛酸加煅牡蠣;痛甚加木香 白芍 元胡
淺表潰瘍加蒲公英 魚腥草
中西結(jié)合方:(胃,十二指腸潰瘍)
黃芪18 白芍18 桂枝12 炙甘草6 大棗6枚(去仁) 生姜3片 6劑.
用時6劑同煎,煎2次,每次加水1500毫升,取汁500毫升,將兩煎液綜合分4次,早晚服,每次服加蜂蜜30毫升,攪和服下. 西藥療法: 呋喃唑酮,0.1克,共27片. 服法: 第一天每4小時服0.2克,共服4次,第2,3天早中晚各服0.2克; 第4天早晚各服0.2克; 第5天早飯后即0.2克; 第6天早飯后即服0.1克, 西藥服完后次日開始服中藥. 中西藥治療共8天為1個療程.
急性胃炎并出血:
大黃炭20 蒲黃炭20 白芨30 側(cè)柏葉炭20 生地炭40 元胡30 白芍20 甘草15
嘔吐加半夏 竹茹 ,; 納呆加雞內(nèi)金炒麥芽 ,;腹脹加厚樸 枳殼 ;體虛加黃芪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和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返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癥和損害,,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是胸骨后燒灼感,,噯酸和疼痛。病程后期可能有吞咽困難,。近年來由于其并發(fā)癥如食管瘢痕形成和食管癌等發(fā)病率明顯上升,,而受到廣泛重視。
本病確診后,,應(yīng)給以治療,。治療方法有非藥物保守治療(即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及手術(shù)治療三方面,。改變生活方式是本病的治療的第一步,,同時應(yīng)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堅(jiān)持。藥物治療的目的是增強(qiáng)抗返流屏障作用,,提高食管清除能力,,改善胃排空和幽門括肌功能,防止十二指腸返流,,抑制酸分泌,,減少反流物中酸或膽汁等的含量,降低返流物的損害性,,保護(hù)食管粘膜,。
處方:1.
雷尼替丁 每次150mg 每日2次
西沙必利 每次10mg 每日3次
處方 :2.
奧美拉唑 每次20mg 每日2次
西沙必利 每日次10mg 每日3次
維持用藥:
奧美拉唑 每次10mg 每天晚上1次
處方:3.
威靈仙20 瓜蔞30 半夏10 枳實(shí)10 郁金10 桃仁10 麥冬10 水煎服 每日一劑
處方:4
云南白藥1g,三七粉1g,,純藕粉2匙,,先取藕粉加溫水少許,和勻后再加冷開水調(diào)勻,,在小火上加熱成糊狀,,再入白藥,三七和白糖適量拌勻,,緩慢吞咽,,使藥充分作用于患處,,1小時內(nèi)勿飲水,。
特別要注意睡覺體位,餐后3小時內(nèi)避免平臥,,睡覺時抬高床頭(并非墊高枕頭)避免飽餐前2~3小時進(jìn)食,。
處方:5
旋覆花15 半夏15 甘草15 代赭石5 黨參10 生姜5片 大棗12枚
加減:
伴燒心感者加左金丸;泛酸明顯加烏貝散,;脾胃虛寒胃痛者加黃芪建中湯,;陰虛血瘀者加啟膈散;
胃陰不足者加麥門冬湯,;少陽樞機(jī)不利者加小柴胡湯,。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口服,。
處方6,。
嗎丁啉 片 一次一片 一天3次。
各種驗(yàn)方: 治療積年胃病,,胃脹,,消化不良,胃動力不足,,胃炎,,胃虛,胃寒\涼,失眠,,多夢,,易醒,神經(jīng)衰弱及神經(jīng)衰弱引起的頭暈頭痛,,中氣不足.對肝腎臟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浮小麥50克,,甘草10克,靈芝15克,,紅棗15個,,白術(shù)10克,黨參10克,,北芪15克,,黃芪10克,淮山20克,,丹參10克,,田七10克。 注意:浮小麥不是小麥,! 浮小麥,,尖尖長長,有外羽,,很輕.主治失眠.很多藥店的人把兩樣都混雜了.買錯藥沒效. 小麥,,顆粒型,圓,,比綠豆?。嗌? 煎法:將藥洗凈,同煎.紅棗要切兩半. 服法:一天一劑,,7天為一療程.連服3-4療程. 藥煎兩次.飯后一小時服或空腹服 單純治療胃?。?/p>
消化不良,胃動力不足,胃漲,,胃虛,,胃寒,看似普通,,見效如神,。吃過我的藥方的人都知道。 甘草10克,,紅棗15個(剪兩半),,白術(shù)10克,黨參10克,,北芪15克,,黃芪10克,淮山20克(先泡水半小時或用生的半斤),,丹參10克,,田七10克,雞內(nèi)金10克(吃素者不加)糯米50克,。(糯米多少無訪,,可以隨意多加) 煎服法:洗凈加水煎滾,再改小火煎半小時,。一天一劑,,早晚煎服。普通患者3劑藥可以恢復(fù)到70%,,但要鞏固療效連服7劑以上,。 注:請?jiān)卺t(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吃不進(jìn)食物,,行動困難,,用下方: ★ 1)臺烏10克 吳萸6克 小茴香10克 廣木香10克 黃連8克青皮10克 桔核10克 蓽澄茄10克 佛手片10克 甘草6克 ★ 2)蒼術(shù)10克 厚樸花10克 建神曲10克 陳皮10克 山楂10克檳榔10克 草果8克 草蔻8克 砂仁10克 麥芽10克甘草6克 §胃痛,兼見胸部有硬塊,,用下方: ★ 臺烏10克 小茴香10克 廣木香10克 蓽澄茄10克郁金15克 陳皮15克 青皮15克 佛手10克 玄胡10克 丹參10克 §吃飯發(fā)噎,,足抽筋,用下方: ★ 蘇梗10克 檳榔10克 木香6克 厚樸15克 甘草3克 佛手15克 木瓜15克 苡仁20克 §患膽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炎等病,,用下方: ★黃芩20克 郁金15克 枳殼10克 柴胡10克 木香6克 茵陳20克 山楂15克 赤芍15克 陳皮10克甘草6克 生大黃6克 §食少發(fā)吐,,軟弱無力,,周身不適,,心跳時快時慢,用下方: ★ 羌活15克 生地20克 秦艽20克 防風(fēng)15克 茯苓20克 山藥20克 黃芩15克 蒼術(shù)15克 白術(shù)20克 §長期吃不下食物,熱重,,用下方: ★ 茯苓10克 黨參15克 白術(shù)10克 山藥15克 扁豆10克 陳皮6克 連翹15克 §食后,,食物上逆,用下方: ★ 頭方:苡仁30克 大棗50克 桔梗30克 甘草16克 尾方:京夏10克 黃連6克 苡仁30克 杏仁10克 白蔻10克 黃芩10克甘草14克 §頭眩暈,,脘痛,,無食欲,口淡無味,,四肢乏力,,四五天不解大便,用下方: ★ 枳殼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陳皮10克 木通10克 黃連3克 大黃6克 黃芩10克 芒硝9克連翹10克 藿香9克 凈菊花10克 太子參10克 柏子仁9克甘草3克 §冷氣痛,,用下方: ★ 白附子10克 干姜10克 泡參10克 肉桂10克 丁香5克 甘草3克 野吳萸根25克 花椒根25克香通根25克 茴香根25克 臺烏根25克 山當(dāng)歸25克青木香25克 ※ 藿香正氣散四時宜服,。 §長期腹瀉,腹內(nèi)常鳴,,頭痛,,用下方: ★ 茯苓15克 柴胡10克 薄菏10克 白術(shù)15克 當(dāng)歸10克 白芍10克 青皮10克 佛手15克 §夏季腹痛泄瀉,用下方: ★ 香薷35克 厚樸10克(姜汁炒) 扁豆10克 黃連5克 (研末服) §紅白痢,,用下方: ★ 山楂肉35克(炒黑研成細(xì)末)紅痢,,則調(diào)蜂蜜,米湯服,。白痢,,則調(diào)白糖,米湯服,。
§肚脹痛,,下方有理氣通便之用: ★ 蒼術(shù)15克 厚樸15克 陳皮10克 草蔻10克 山楂肉10克 建神曲10克 草果10克 檳榔10克 薤白20克 麥芽10克 谷芽10克 甘草5克 【胃下垂】 良姜、均姜,、陳皮(即 橙皮),、飴糖 上藥每味各半斤(市斤),先將前三味加水煎取濃汁,,去渣,,再加飴糖溶化。每服一小碗,,每日服三次
1 砂半理中湯
宋孝志
【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殼(或炒枳實(shí)),、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劑,,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1厘米=3市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劑煎2次,分2次溫服,。
【功用】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中健脾,,可作為肺胃痛之主藥,。該藥外用能愈合創(chuàng)口,不留瘢痕,,有促進(jìn)潰瘍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氣止痛,化食積,,并可入腎,,因此可作為腎胃痛之主藥。枳殼或枳實(shí)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內(nèi)連年之積,,故作為脾胃痛之主藥,。香附舒肝理氣,對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較好的療效,。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劑共研極細(xì)末,溫開水調(diào)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鞏固療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證屬寒凝氣滯者,。臨床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噯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或弦緊為特點(diǎn)。
【加減】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jù)病情酌加藥物,。如:
(1)肝胃痛證:見胃痛連脅,攻撐作痛,,嘔逆噯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仍為9克。若口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加生梔子6~9克;脅痛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證: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于關(guān)。治療將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guān),,可加焦梔仁3克,。
(3)脾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將炒枳殼(或炒枳實(shí))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證: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苔白膩、脈寸微關(guān)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若見大便干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
(5)腎胃痛證:見脘痛及腰痛、腰酸,,少腹脹痛,,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遲或伏,,治療將砂仁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沖);同時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沖),。
(6)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癥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2克(分沖)。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2 健運(yùn)麥谷茅湯
趙棻,
【組成】麥芽,、谷芽各30克,,雞內(nèi)金、淮山藥各15克,,黨參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清水超過藥面一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后置火煎熬,,沸后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水煎兩次,,日分早,、晚各服1次。
【功用】健脾和胃,,復(fù)元益氣,。
【方解】方中山藥性平味甘,補(bǔ)脾氣而益胃陰,,合黨參又能補(bǔ)氣,。內(nèi)金甘平、運(yùn)脾健胃,,有以臟補(bǔ)臟之妙,,非他藥所能及。甘草引藥入脾,,再加麥谷二芽,,共奏復(fù)元益氣之妙??见湽榷?,多認(rèn)為屬于消積破滯之品,而卻用于內(nèi)傷虛證,,于是,,二藥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藥,,宏效莫展,,豈不可惜,。實(shí)則二芽“開發(fā)胃氣,宣五谷味”(《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開胃健脾,脾開胃健,,則能運(yùn)載藥力,,以達(dá)病所,而使藥效發(fā)揮,,功收倍蓰,。至于“化滯破積”,乃脾胃功能得到開運(yùn)的必然結(jié)果,,亦二味功能之余緒而已,。再考二芽之豐功,古人亦早有讜論,,茲略舉一二,,以資借鑒。如繆仲淳謂:“此藥具生化之性,,故為脾胃要藥”,;王海藏謂:“胃所虛人,宜服麥芽,、神曲”,,是皆不破積而輕視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稟天地生發(fā)之氣,,開發(fā)脾胃而無升騰傷陰之弊。麥芽補(bǔ)脾谷芽入胃,;麥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氣機(jī)更加活潑?,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二芽含有益人體的酶與微量元素,可促進(jìn)人體新陳代謝,。此亦類似元?dú)庠隗w內(nèi)推動,,激發(fā)功能的表現(xiàn)。
【主治】慢性胃炎。臨床凡見內(nèi)傷或外感而致脾胃健運(yùn)不及,,臟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癥藥應(yīng)用,單用能增進(jìn)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治,、胃氣受傷、食納不香者也可靈活隨證應(yīng)用,。
【加減】如傷風(fēng)感冒加香蘇飲合用,;傷風(fēng)咳嗽加三拗湯合用;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但無論成人,、兒童,麥谷芽用量不宜減少,。
【療效】屢用屢驗(yàn),,療效卓著,。
【附記】驗(yàn)之臨床,,本方不僅對胃炎療效卓著,而且對其他疾病導(dǎo)致脾胃失運(yùn),、納谷不香者也有良效,。
3 加味香蘇飲
董建華
【組成】蘇梗6克,香附10克,,陳皮,、畢澄茄各6克,枳殼,、大腹皮,、香櫞皮各10克,佛手片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氣,、和胃、通降,。
【方解】胃病為古今臨床之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中尤以氣滯者為多,,表現(xiàn)以胃脘作脹為主,,治當(dāng)理氣和胃通降,。本方以蘇梗、香附,、陳皮為主藥,,蘇梗入胃,順氣開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氣止痛;陳皮行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要藥,,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bǔ),、能和之功,它與蘇梗,、香附為伍既能和胃理氣,,又可舒肝止痛。方中畢澄茄味辛性微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通降作用,專治胃脘脹痛,,兼以降逆而止噯氣,,配枳殼可消脹除滿,佐大腹皮下氣行水,,調(diào)和脾胃,;香櫞皮、佛手二藥具有寬胸,、除脹,、止痛之功。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止痛,,和胃通降之功。
【主治】胃脹,,胃痛,。
【加減】肝郁脅脹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滯加雞內(nèi)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鈴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烏賊骨,、瓦楞子,。
百合荔楝烏藥湯
程銘恩,
【組成】生百合40克,,川楝子20克,,荔枝核、烏藥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3次混合,,分2次——早飯前半小時和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陰養(yǎng)胃,,行氣止痛,。
【方解】清·葉天士謂:“陽明陽土,得陰自安”,,故方用百合潤肺養(yǎng)陰,,能治“邪氣腹脹心痛”(《本經(jīng)》)俾肺氣降則諸氣皆降,;川楝子疏肝行氣,烏藥理氣止痛,荔枝核除寒散滯,、行氣止痛,。眾藥合用,既可滋陰養(yǎng)胃,,又能行氣止痛,,用治陰虛氣滯所致胃脘痛、腹脹,、惡心,、吞酸、食少納呆等癥切中病機(jī),,故用之療效頗著,。
【主治】胃脘痛(陰虛氣滯型)。
【加減】臨床使用本方還應(yīng)注意隨癥加減變化,如腹脹,,加枳實(shí),、麥芽、香櫞皮,;脅脹加郁金,、木香,青皮,;噯氣加木香,、萊菔子;痛甚,,加白芍,,甘草;刺痛加蒲黃,、五靈脂,;吐酸加川黃連,吳茱萸,;惡心,,加藿香,陳皮,;口渴飲冷加石膏,;口干不欲飲,加麥冬,、生地,、玉竹、元參,;食少加山楂,、神曲、麥芽,;氣短乏力,,加黨參、桂枝,;腹瀉,,加白術(shù)、茯苓,;大便秘,,加火麻仁。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附記】服藥期間:忌腥冷辛辣及油膩食物,,避免過勞及情志所傷。驗(yàn)之臨床,,確有良效,。
56.5 沙參養(yǎng)胃湯
李振華
【組成】遼沙參20克,麥冬,、石斛各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12克,,雞內(nèi)金10克,天花粉12克,,丹皮10克,,烏梅肉、陳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小火煎),,日服2次,。
【功用】養(yǎng)陰和胃,理氣清熱,。
【方解】脾胃陰虛證,,其病機(jī)變化側(cè)重在胃,胃主受納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為順,,喜潤惡燥,燥則胃氣熱,,失于通降,,當(dāng)治以甘涼清補(bǔ)酸甘養(yǎng)陰,理氣和胃,。李氏集數(shù)十年臨床經(jīng)驗(yàn),,自擬沙參養(yǎng)胃湯。方中遼沙參,、麥冬、石斛,、花粉甘涼濡潤,,滋胃養(yǎng)陰;白芍,、生甘草,、烏梅肉酸甘化陰,;知母清胃中燥熱;山楂,、雞內(nèi)金,、陳皮理氣和胃,以防甘涼滋膩礙脾,;丹皮清血熱并行血中之氣,。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dá),,滋而不膩,,清而不泄,恰針對脾虛病機(jī)本質(zhì),,順其升降之性,,重在健運(yùn)脾胃,選藥精當(dāng),,配方嚴(yán)謹(jǐn),,故療效顯著。本方養(yǎng)陰而不膩膈,,消導(dǎo)而不傷中,,故為治療胃病之良方。
【主治】各種慢性胃炎病,。癥見胃脘隱痛,、脘腹脹滿,或牽及兩脅,、噯氣,、納呆食少、少食即飽,,胃中灼熱嘈雜,、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體瘦小,,舌質(zhì)紅而缺津,少苔或花剝,,脈細(xì)弱或細(xì)數(shù)等,,中醫(yī)辨證屬于脾胃陰虛者。
【加減】兼氣滯者加枳殼10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桃仁,、元胡各10克;陰虛內(nèi)熱,、胃逆噯氣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加焦梔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結(jié)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氣虛者,加黨參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胃痛散
程爵棠
【組成】煅牡蠣60克,,制香附30克,,炒元胡、炒九香蟲各15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xì)末,,貯瓶備用,勿泄氣,。每日服3次,每次服1.5~3克,,溫開水送服,。
【功用】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方解】明代張景岳云:“胃脘痛證,,多有因寒、因食,、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亦無不關(guān)于氣。蓋食滯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氣郁者,肝郁也,。蓋肝郁為百病之源,,故臨床所見胃脘痛證,因肝氣犯胃所致者頗多,。肝氣久郁,,變證峰起,與痰郁,、血郁,、濕郁和食郁等多有夾雜。氣機(jī)阻滯,,胃失和降。治宜舒肝和胃,,制酸止痛,。方中重用煅牡蠣制酸止痛,兼消諸因之積聚,,且能舒展氣機(jī),,故以為君;臣以元胡,、制香附,、九香蟲舒肝和胃、順氣止痛,。藥僅四味,,力專效宏,合用則舒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頗著,。
【主治】胃脘痛。癥見胃脘痛,,時痛時止,,噯氣吞酸,,或胸腹脹滿等。
【加減】食滯加神曲,、雞內(nèi)金各15克,;寒凝加高良姜30克;胃酸過多加烏賊骨,、瓦楞子各9克,。
【療效】總結(jié)用本方治療胃脘痛450例資料。其中:用藥1~3次后均止痛,。長年未復(fù)發(fā)者261例,,1年內(nèi)復(fù)發(fā)者189例??傆行蔬_(dá)100%,。
【附記】據(jù)臨床觀察,本方用于治療胃脘痛,,尤其是肝氣犯胃型胃痛(俗名胃氣痛),,療效滿意。三十五年來,,本人治驗(yàn)頗多,,對于肝氣犯胃所致之胃脘痛,若痛時服之,,每有“立刻止痛”之效,。藥后痛止,至有3個月的近期療效,。若復(fù)發(fā),,用本方治之,同樣取效,。而且復(fù)發(fā)3次,、3次痛止者,多獲痊愈或延長復(fù)發(fā)時間,。用于其他類型胃脘痛,,亦有較好的止痛效果。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及辛辣之物,,應(yīng)保持心情舒暢。
加味良附散
程爵棠
【組成】制香附,、高良姜,、烏賊骨各30克,姜半夏9克,元胡15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xì)末,,貯瓶備用,勿泄氣,。每日服3次,,每次空腹服3~5克,,用溫開水送服,。
【功用】疏肝解郁,溫中散寒,,制酸止痛,。
【方解】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屬祖國醫(yī)學(xué)胃脘痛范疇,。凡證屬脾胃虛寒或肝氣犯胃型者,治宜疏肝理氣,、溫中散寒,、制酸止痛。本方系根據(jù)民間治胃痛秘方——良附散加元胡,、烏賊骨,、姜半夏而成。方中是以制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臣以高良姜溫中散寒止痛;佐以元胡助君藥增強(qiáng)理氣止痛之效,;姜半夏化痰降逆,,合高良姜則溫中止痛之功尤著,使以烏賊骨制酸止痛,。諸藥配伍為用,,共奏疏肝解郁、溫中散寒,、制酸止痛之功,。
【主治】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癥見胃脘疼痛,,或隱痛,、脹痛、噯氣吞酸,、喜按,、喜溫,或遇饑餓、情緒變化,,或寒冷,,或食生冷之物則痛加劇,舌苔薄白,,脈沉遲或遲弦,。
【療效】總結(jié)用本方治療胃脘痛175例資料,其中:胃脘痛(慢性胃炎)78例中,,痊愈65例,,顯效13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97例中,,痊愈70例,,顯效14例,有效13例,??傆行蔬_(dá)100%。
【附記】據(jù)臨床觀察,,本方用于治療虛寒性或肝氣犯胃型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均有較好的止痛、制酸效果,,而且反跳現(xiàn)象少,。通過臨床反復(fù)實(shí)踐比較,本方療效較原方為優(yōu),。
安中湯
【來源】張鏡人,,《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柴胡6克,炒黃芩,、炒白術(shù),、香扁豆、炒白芍各9克,,水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炙延胡索各9克,,八月扎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用】調(diào)肝和胃,健脾安中。
【方解】胃居中焦,,與脾以膜相連,。胃屬腑而主表,脾屬臟而主里,。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潤,。二者相反相成,猶如稱物之“衡”,。平則不病,,病則不平。其不平的病機(jī),,主要是升降的失調(diào),燥潤的不適,。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動,全賴肝膽的疏泄功能,。肝膽的疏泄功能減退,,則脾胃升降的秩序乘常。于是木郁化熱,、土壅釀濕,。中焦?jié)駸岣蓴_,則脾胃的潤燥違和,。故表現(xiàn)為脘部脹滿,、疼痛,甚或噯氣泛酸,,納谷不馨,。其證在胃,其因在肝,。但從病機(jī)分析,,顯示肝失條達(dá),少陽津氣不展,,郁熱犯胃侵脾,,氣機(jī)阻滯所致。治療當(dāng)遵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論,,疏肝膽以調(diào)升降,適燥潤以和脾胃,糾其偏而達(dá)其平,。嘗自訂安中應(yīng)用于臨床,,頗獲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膽,,升清解郁,;黃芩苦寒沉降,泄熱除濕,;白術(shù),、扁豆健脾助運(yùn);白芍,、甘草緩急安中,;蘇梗、制香附理氣快膈,,溫而不燥,;元胡、八月扎調(diào)營止痛,,散而能潤,;炒六曲消脹化滯,香谷芽和胃進(jìn)食,。諸藥合用,,共奏調(diào)肝和胃,健脾安中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脘部脹滿、疼痛口苦,、食欲減退,、或伴噯氣泛酸,脈弦,、細(xì)弦或濡細(xì),,舌苔薄黃膩或薄白膩,舌質(zhì)偏紅,。
【加減】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或炒知母9克,;噯氣,,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海螵蛸各15克;嘈雜,,加炒山藥9克,;苔膩較厚,加陳佩蘭梗9克,;舌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結(jié),,加全瓜蔞15克,,望江南9克;腹脹,,加大腹皮9克;X線顯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克;胃黏膜活檢病理示腸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體萎縮,加丹參,。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56.9 養(yǎng)陰建中湯
【來源】姚奇蔚,,《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北沙參30克,,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10克,,懷山藥30克,白芍10克,,石斛,、焦山楂各30克,,浙貝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yǎng)陰建中,。
【方解】本方雖脫胎于葉天士的益胃湯,,但去麥冬之膩,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懷山藥,、焦山楂一補(bǔ)一消,、益陰健脾;浙貝母,、青黛舒肺達(dá)肝,、解郁清熱。全方甘淡味薄,、清虛靈達(dá),、滋而不膩、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動活躍之性,。用其養(yǎng)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氣,,又能達(dá)肝。喻氏治燥傷肺,,善清胃熱以肅治節(jié),,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藥不同,,治法無異。
【主治】胃痛,、胃脹,、嘈雜、灼熱,、口干苦,,舌質(zhì)淡紅,無苔或少苔,,脈細(xì)軟,,表現(xiàn)為肺虛肝熱,、胃陰受傷、胃陰不足型之患者,。
【療效】屢用效佳,。
【附記】筆者用本方,或隨證略作加減,,治療萎縮性胃炎30例,,平均服藥35劑,均獲痊愈或顯效,。
56.10 益氣建中湯
【來源】姚奇蔚,,《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3克,,大棗3枚、黃芪50克,,太子參30克,,懷山藥30克,黃精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益氣建中,。 15元 3劑 加元胡10 黨參15 白術(shù)8 效良(湖南女)
【方解】本方源于《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但去飴糖大甘,,更加太子參,、懷山藥、黃精益氣養(yǎng)液,,重用黃芪補(bǔ)肺制肝,舒達(dá)肝氣,,于溫建中寓展運(yùn)之用,。方中黃芪甘溫味淡,輕虛不壅,,于補(bǔ)氣之中含上升外達(dá)之性,,對氣虛不足、肝氣升達(dá)無力者,,確為首選良藥,。陳修園主張重用黃芪助少陽生發(fā)之氣,逆轉(zhuǎn)其不利之樞機(jī),。余用黃芪助肝氣升達(dá)之力,,舒展其不達(dá)之郁滯,,義正相同。此方雖經(jīng)加減,,但達(dá)到了溫不燥液,、補(bǔ)不壅氣,寓舒肺達(dá)肝于建中益氣之中,,以建中益氣之劑,,收達(dá)肝和胃之用。
【主治】胃痛,、胃脹,、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遲或緩,表現(xiàn)為中陽不振,、肝升無力,、胃陽不足型之患者。
【加減】當(dāng)患者出現(xiàn)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無力等,可選加黨參,、白術(shù),。
【療效】屢用效佳。
【附記】本方適用于虛寒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驗(yàn)之臨床,,確有良效。
56.11 疏肝和胃湯
【來源】裘吉生,,《新編經(jīng)驗(yàn)方》
【組成】甘松5克,,制香附9克,煅瓦楞12克,,九香蟲3克,,刺猬皮(焙)、沉香曲(包煎)各9克,,降香片5克,,延胡索9克,左金丸3克(吞),、甘蔗汁1杯,、生姜汁半茶匙,。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調(diào)氣止痛。
【方解】本方以甘松,、香附,、沉香理氣、止痛,;元胡,,九香蟲理氣止痛,化滯,,合之止痛之力尤著,;瓦楞子消癥制酸;刺猬皮涼血止痛,,止嘔,;生姜汁溫胃,甘蔗汁和胃,;左金丸(黃連,、吳茱萸)瀉肝止嘔。諸藥合用,,其理氣止痛,,和胃止嘔之功頗著。本方是浙江紹興裘吉生治肝胃不和,、當(dāng)心而痛的臨床驗(yàn)方,,確有顯效。
【主治】肝氣犯胃之胃脘痛,。
【療效】屢用效佳,。
56.12 三合湯
【來源】焦樹德,《中醫(yī)雜志》(5)1989年
【組成】高良姜,、制香附各6~10克,,百合30克,烏藥9~12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用】溫胃散寒,、活血通經(jīng)、理氣止痛,。
【方解】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組合而成,,故名“三合湯”,。其中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溫胃散寒,、理氣行滯,、利三焦、解六郁,、善治寒凝氣滯之胃痛,;百合湯(百合、烏藥)清泄肺胃郁氣,、疏散滯氣,,主治諸氣郁之胃脘痛;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和胃醒脾,,主治日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之胃脘痛,,其中良附丸善治寒凝氣滯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氣滯而重者,重用香附,。百合湯既能清泄肺胃郁氣,,又能防止百合平?jīng)鲋裕械K中運(yùn),。丹參飲,,3藥合用,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不但能活血定痛,,又能養(yǎng)血,益腎,,醒脾,,調(diào)胃。三方組合,,既主氣,,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滯,,治療心腹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較全面,適應(yīng)證廣,。焦氏臨床使用40余年,,常常收到令人難以思議的良好效果。
【主治】長期難愈的胃脘痛,。癥見舌苔白或薄白,,脈弦或沉細(xì)弦,或細(xì)滑略弦,,胃脘喜暖,、痛處喜按,但又不耐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虛實(shí)寒熱癥狀夾雜并見者??捎糜诟鞣N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黏膜脫垂,、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加減】若遇寒病重,,得暖則舒,,苔白脈緩或沉弦,證屬胃寒盛者,,可減丹參為20克,,加砂仁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吳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發(fā)悶,、泛惡吐水,,喜干食,不欲飲水,,可加陳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子10克,;兼有右脅或兩脅脹痛或隱痛、情緒不佳則胃痛加重,,喜長吁,、噯氣,,大便時干時軟,,脈沉弦或弦細(xì),,證屬肝郁犯胃者,可輕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樸、炒川楝子各10克,,綠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黃,雖思冷飲食,,但食涼物病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熱感,、脈略有數(shù)象,證屬標(biāo)熱本寒者,,減高良姜為5克,加炒黃連6克,,炒黃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紅無苔、口干不欲飲水,、飯后遲消,,大便少而澀,,或干燥,證屬中焦氣化不利,,津不上輸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節(jié)15~20克,,茜草炭12克,減良姜為5克,;舌紅無苔,,口干,、喜稀食,、夜間口渴,、胃中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澀不爽,,脈象沉細(xì)數(shù),,或弦細(xì)略數(shù),,證屬胃陰不足者,可減高良姜為3克,去砂仁,,加沙參9克,,麥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若兼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間痛重,,脈沉而帶澀,,證屬中焦瘀血阻滯者,本方加失笑散(蒲黃6~9克,,五靈脂9~12克),、名四合湯,其增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對中焦有瘀血阻絡(luò)而發(fā)生的心腹疼痛有較好的療效,。如兼有嘔血、便血者,,須改用蒲黃炭,、五靈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節(jié)20克,或藕節(jié)炭30克,,三七粉2克(分沖),、伏龍肝60~100克(煎湯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無嘔血,、便血,,但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也可用蒲黃炭,、靈脂炭,或再加白芨,、烏賊骨等,。
【療效】臨床使用40余年,治驗(yàn)甚多,,療效顯著,。
【附記】“三合湯”與“四合湯”為焦氏祖?zhèn)髅胤健H蠝浦翁搶?shí)夾雜,,氣滯血瘀,,寒凝所致之頑固性胃脘痛,每多效驗(yàn),。用四合湯以治血瘀胃脘痛,,更為貼切,效果頗佳,。
56.13 平肝鎮(zhèn)逆和胃通陽方
【來源】王香巖,,《新編經(jīng)驗(yàn)方》
【組成】代赭石20克,旋覆花,、清半夏各9克,,橘紅6克,白茯苓12克,,炒竹茹6克,,栝蔞、薤白各9克,,生姜3片,、左金丸3克,金鈴子,、金石斛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平肝鎮(zhèn)逆,、和胃止嘔。
【方解】方用旋覆花,,代赭石鎮(zhèn)肝下氣,;左金丸挾金鈴子抑肝瀉火;二陳丸合竹茹,、生姜調(diào)中止嘔,;石斛清虛熱、平胃氣,;栝蔞,、薤白除胸脅疼痛,。全方以平肝鎮(zhèn)逆為主、和胃止嘔為輔,,藥性偏于苦降辛通,,善治胃脘痛吐酸之癥,有復(fù)杯而已之效,。
【主治】肝氣犯胃,,胃脘痛吐酸之癥。
【療效】臨床屢用,,其效卓著,。
56.14 沉桂止痛散
【來源】葉橘泉,《新編經(jīng)驗(yàn)方》
【組成】沉香,、肉桂各9克,,白蔻仁、黃連各6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xì)末,,和勻備用。每次服3克,,1日服4次,,溫水送服。
【功用】補(bǔ)氣止痛,。
【方解】方用肉桂溫通血脈,;沉香溫中補(bǔ)氣;蔻仁除寒燥濕,、化食消脹,;黃連燥濕瀉火。肉桂配沉香期能急速止痛,;蔻仁配黃連意在止嘔瀉痞,、寒熱并用,收效甚捷,。
【主治】心腹疼痛,。
【療效】臨床屢用、效捷效佳,。
56.15 益中活血湯
【來源】孫咸茂,,《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yàn)精華》
【組成】黃芪30克,肉桂8克,,吳茱萸10克,,丹參15克,,乳香,、沒藥各8克,生蒲黃15克,三棱,、莪術(shù)各10克,,川芎12克,烏藥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益中散寒、理氣活血,、消腫生肌,。
【方解】方中黃芪補(bǔ)氣和中;肉桂,、吳茱萸溫胃祛寒,;丹參、川芎養(yǎng)血活血,;三棱,、莪術(shù)破瘀行氣、消積止痛,;乳香,、沒藥散血消腫、生肌定痛,;生蒲黃活血祛瘀,;烏藥順氣止痛、散寒溫中,。諸藥合用攻補(bǔ)兼施,,理氣與活血并用、溫散寒邪而不傷正,、活血化瘀而痛自寧,,用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甚佳,。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脘疼痛),,因中氣虛、中焦寒,、血瘀引起者均宜,。
【加減】氣虛者,重用黃芪,,加黨參,;胃陽虛者,加寸冬,、石斛,;納呆者,,加山楂;腸液返流者,,加川樸,、姜半夏、柿蒂,、柴胡,、白芍;血瘀明顯者,,加水蛭,、干漆粉(沖)。
【療效】臨床治療觀察300余例,,治愈率在75%,,總有效率95%左右。本方對輕度者療效好,、治療后病理檢查:腺體增多,、黏膜增厚、黏膜肌層變薄,、血管增多,、擴(kuò)張腸上皮化生消失、鏡檢黏膜上顆粒結(jié)節(jié)消失,、色澤變紅或部分呈充血狀,。
56.16 健脾和胃湯
【來源】王祖雄,《中國中醫(yī)藥報》(有效)
【組成】太子參10克,,蒼術(shù),、白術(shù)各9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法半夏、陳皮各9克,,
木香,、砂仁、蔻仁,、厚樸各6克,,佛手片、香櫞皮各9克,川芎6克,,丹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健脾和胃,、兼理氣除濕化瘀,。
【方解】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稱的淺表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本方系從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化裁而成,。方中香砂六君子湯健運(yùn)脾土,;平胃散加蔻仁和胃降逆除濕,;佛手片,,香櫞皮理氣寬胸,;川芎,、丹參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理氣除濕化瘀之功。
【主治】淺表性胃炎,,癥見食納減少、食后胸脘脹悶或疼痛,、或呃逆,。脈緩弱、舌淡苔白膩等。
【加減】如舌紅、口干,、便結(jié)者,去蒼術(shù),,加玉竹,、石斛,、生白芍,、火麻仁;若苔厚膩,、口黏,、便溏者,,加藿香,、佩蘭、苡仁、煅訶子,;兼食滯噯氣、腹脹者,,加神曲、山楂,、麥芽、大腹皮,。
【療效】屢用皆效,。(用本地男人)15X3=45元,。
56.17 柴桂湯
【來源】陳庚吉,,《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柴胡8~12克,桂枝6~9克,,半夏9~12克,白芍15~60克,,甘草3克,,生姜3片為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舒肝,、和胃,、鎮(zhèn)痛。
【方解】胃脘痛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說的胃的各類炎癥和潰瘍病,。每因飲食失節(jié),、情志刺激、感受寒涼之邪而誘發(fā),,在治療時多以調(diào)氣健胃之品,、所謂“治肝可以安胃、凡醒胃必先制肝”,。故方用柴胡疏肝通辛,、配半夏一升一降,、調(diào)理氣機(jī),、和胃降逆;桂枝辛散溫通,、健胃止痛,;白芍酸斂柔肝兼通脾絡(luò)、為治療諸痛良藥,,合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升清降濁,、通絡(luò)止痛之功。因此,,應(yīng)本著疏理不可太過,、太過則傷氣,;補(bǔ)脾不可太壅,,太壅則腹脹增重;祛濕不可太燥,,太燥則易傷陰;清熱不可太涼,,寒涼則凝滯,、疼痛不解,;祛瘀不可太破,,太破正氣愈虛,,病體不易恢復(fù),;養(yǎng)陰不可太膩,,膩則滯邪,、氣機(jī)不利、纏綿難解,。必須照顧到邪正雙方,,時刻注意保護(hù)和恢復(fù)脾胃的運(yùn)化功能。因此治療本病的原則是疏理氣機(jī),、健脾和胃,。
【主治】胃脘痛,。
【加減】(1)胃脘隱痛、喜熱喜按,、嘔吐清水,、大便稀薄等脾胃虛寒癥狀明顯者,加良姜,、香附,、熟附子,、云茯苓、煨姜以溫中散寒,;如兼嘔吐劇烈不能進(jìn)食者,,加吳茱萸、生姜汁,、灶心土泡水煎藥,、少量頻飲;痛連少腹,;喜溫喜按者,,加小茴香、沉香,、連須蔥白3寸為引,。
(2)全身乏力、胃脘隱痛,、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脈緩弱等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云苓,、陳皮、砂仁,、大棗,;伴有胃下垂者,重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澤蘭葉,、枳殼,。
(3)肝郁氣滯、胃脘脹痛牽引兩脅,、噯氣則舒,、脈弦者,加佛手,、青皮,、檳榔等;胸痛者加全瓜蔞,、薤白,;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見嘔血便黑,、舌質(zhì)紫暗者,,加香附、靈脂,、黃連,、蒲黃炭;便血重者,,合黃土湯加漢三七,。
(4)胃脘痛甚不止,重用白芍至60克,,加白芷,、木香;兼有嘈雜泛酸,,口苦苔黃者,、另加左金丸、烏賊骨,;食滯噯腐,、胃脘脹滿者,加萊菔子,、炒麥芽,、枳殼。
(5)溫?zé)嵊魷?、脘腹脹滿,、胃中灼痛、口干不欲飲,、舌苔黃膩者,,加蒼術(shù)、川樸,、藿香,、龍膽草;苔白如積粉者,,此為濕濁內(nèi)蘊(yùn),,加草果、蔻仁,、川樸,、佩蘭等藥物,取行氣化濕的作用,。
(6)胃脘疼痛,、口干唇燥、舌紅苔少,、納食不香,,采用標(biāo)本兼顧之法,本方去桂枝,、加沙參,、石斛、玉竹,、雞內(nèi)金,、大豆黃卷等,俟痛止后再以治本為主,。
【療效】臨床屢用,,均收到良好效果。
【附記】①藥引要隨證選用,,如生姜可溫化痰飲,、降逆止嘔;連須蔥白可引氣通中,;伏龍肝泡水煎藥可補(bǔ)土安胃止嘔,;大棗甘補(bǔ)脾胃、引導(dǎo)諸藥直達(dá)病所,。②本方還可用于其他部位的疼痛,,如慢性腹瀉的腹痛、婦女痛經(jīng),、肝膽疾病,、疝痛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可在原方的基礎(chǔ)上加減治療,,亦收良效,。
56.18 通降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萊菔子,、焦曲各10克,,枳實(shí)6克,大黃,、厚樸,、元胡各10克,川楝子6克,,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導(dǎo)中焦、和胃降逆,。
【方解】胃宜降則和,、以通為補(bǔ)、故方名通降,。方用萊菔子,、枳實(shí)、厚樸,、焦曲消食破結(jié)而去脹滿,;大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元胡,、川楝子、旋覆花,、赭石消痞止痛,,合之治胃脘痛之屬實(shí)者。
【主治】胃脘痛,,癥見胃痛拒按,、按之痞硬、噯氣倒飽,、惡食吞酸,,大便燥結(jié)、舌苔厚糙,、脈弦滑,、證屬食滯中焦、胃失和降,。
【療效】臨床屢用,、奏效頗捷。
56.19 肝胃百合湯
【來源】夏度衡,,《新中醫(yī)》(12)1990年
【組成】百合15克,,柴胡、萸苓,、郁金,、烏藥、丹參,、川楝子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氣,、通絡(luò)止痛,。
【方解】脾與胃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一潤一燥、一運(yùn)一納,、共同完成消化,、轉(zhuǎn)輸和化生氣血的功能。因此治療胃脘痛,,不能一邊倒而顧此失彼,。其原則是不燥胃、不濕脾,、標(biāo)本兼顧,、調(diào)暢氣機(jī)、平衡陰陽,。故方用百合,,甘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主邪氣腹脹心痛,。”與甘草相伍,、潤胃而不濕脾、健脾而不燥胃,、調(diào)中利氣,、扶土抑木;柴胡微辛苦而平,,疏肝解郁,、調(diào)暢氣機(jī),《本草便讀》謂能“疏土?xí)掣紊⒔Y(jié)氣”,。郁金辛苦微涼,,屬血中氣藥,能降胃氣,、解肝郁,;烏藥辛溫不燥,《本草述鉤元》謂:“疏胸腹邪逆之氣,,一切病之屬氣者皆可治,。”黃芩、川楝子苦寒,與辛溫之烏藥相伍,,能避寒涼之性,,而取苦降之用。氣既久阻,、血亦應(yīng)病,、故用丹參活血通絡(luò)、活血調(diào)氣,。全方不潤不燥,、陰陽平調(diào),從調(diào)暢肝胃氣機(jī)著手,,復(fù)脾胃升降之氣,,以達(dá)到治肝安胃之目的。
【主治】胃脘痛(肝胃氣滯型),。
【加減】臨床運(yùn)用,,若表現(xiàn)其他證型,可隨不同兼證加減,,如肝胃郁熱者,,加蒲公英15克以清肝胃之熱;寒熱相兼者,,加蒲公英15克,,高良姜3克,寒溫并用,;脾胃虛寒者,,去黃芩,加黃芪,、明黨參各10克以益氣健脾,,升麻10克以升舉清陽。若見其他兼證,,又當(dāng)隨不同兼證加減用藥,,如吞酸嘈雜、得堿痛減者,,加生牡蠣或瓦楞子和胃抑酸,;兼陰傷胃燥者,加沙參滋胃潤燥,;刺痛不移與黑便者,,加生蒲黃化瘀止血;胸背脹痛,,加少量九香蟲,,辛溫理氣止痛,;胃脘攣急而痛,加白芍與甘草為伍,,以緩急止痛,;脘腹脹痛,嘔吐頻繁,,加枳實(shí),、白術(shù)以行氣消痞、健脾利水,;大便秘結(jié),,加火麻仁潤腸通便。
胃下垂:
驗(yàn)方:
1.
黃芪30 黨參30 枳實(shí)20 白術(shù)10 升麻4 柴胡10 青皮10 陳皮10元胡10 砂仁4
(后下) 白扣仁4(后下) 炙甘草6 體會: 枳實(shí)用量不少于20克.
2.
黨參20 黃芪20 槐花20 銀花20 丹參9 防風(fēng)9 香附9 陳皮9
升麻9 白術(shù)9 當(dāng)歸9 生地9 白芷9 白芨3 白芍9 甘草9
3.脾胃虛火型胃下垂:
炙黃芪120 防風(fēng)3 炒白術(shù)9 炒枳實(shí)15 煨葛根12 山茱萸15
加減:病重加柴胡6,,升麻6 ,;脾虛泄瀉加煨肉蔻6,,罌粟殼6,;便秘加淡蓯蓉15;
屬中氣下陷,,脾胃不和加木香6,,砂仁9(皮下)雞內(nèi)金9;屬中氣下陷,,脾胃虛寒加炮姜9,,
附子12;屬中氣下陷,,肝脾不和方中枳實(shí)3倍于白術(shù),,柴胡改為9克,加麥芽15克,。
3.(脫肛)
紅參10(燉服) 升麻10 炙黃芪80 烏梅3枚
后三味加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合紅參湯早晚分服,每日一劑,不可間斷,服藥期間避免負(fù)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