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俊與后羿——舜帝
《海內西經(jīng)》:“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夷羿,,即后羿,神話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善于射箭,,曾經(jīng)射掉九個太陽,射死毒蛇猛獸,為民除害,。海內的昆侖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昆侖山,,方圓八百里,高一萬仞,。山頂有一棵像大樹似的稻谷,,高達五尋,粗細需五人合抱,。昆侖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圍欄。昆侖山的每一面有九道門,,而每道門都有稱作開明的神獸守衛(wèi)著,,是眾多天神聚集的地方。眾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巖之間,,赤水的岸邊,,不是具有像夷羿那樣本領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岡巖石。
《海內經(jīng)》“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帝俊賞賜給后羿紅色弓和白色矰箭,,用他的射箭技藝去扶助下界各國,,后羿便開始去救濟世間人們的各種艱苦。這就說明《山海經(jīng)》里說的帝不是別人,,而是帝俊,,不是后人說的黃帝或者別人。
《大荒東經(jīng)》“有五采之鳥,,相鄉(xiāng)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采鳥是司,。”
有一群長著五彩羽毛的鳥,相對而舞,,天帝帝俊從天上下來和它們交友,。帝俊在下界的兩座祭壇,由這群五彩鳥掌管著,。這里用了“下”也說明帝俊常常在天上,。
《大荒南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海外南經(jīng)》:“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歧舌東,為虛四方,。羿與鑿齒戰(zhàn)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三首國在其東,,其為人三首”鑿齒:傳說是亦人亦獸的神人,有一個牙齒露在嘴外,,有五,、六尺長,形狀像一把鑿子,。
以上看得出天帝對后羿的器重,,在《山海經(jīng)》的人物中只有他和可以上得了昆侖山,而且屬于東夷人,,《海內西經(jīng)》“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這么大的人物不記載他的生死也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如同炎帝——后稷,、黃帝——帝鴻一樣,遺忘了說明,。仔細閱讀《山海經(jīng)》和帝舜的傳說發(fā)現(xiàn),,這兩個人其實是同一個人。
五帝中,,唯一沒有被編入黃帝子孫的人就是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堯帝的女婿,,因建國于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后受禪為天子,。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余時間讓各地君長到京城朝見,。舜將天下分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舜在南巡中崩于蒼梧之野,。
從帝舜的行為之中可以看出,他|“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他不是羿還會是誰,?后來傳位于禹。亦稱為”大舜”,。“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記—五帝本紀》)舜帝被看成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是中國道德文化的奠基人,。
至于后人認為,他定都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這顯然也是沒有根據(jù)的,。請看《山海經(jīng)》的記載:
南極大陸或南美:《海內南經(jīng)》“蒼梧之山(南極大陸),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泛林方三百里,在氾狌狌東東,。兕兕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請訟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zhí)之。是請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大荒南經(jīng)》“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足術】踢,。有三青獸相并,,名曰雙雙。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丘鳥】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大荒南經(jīng)》“大荒(南非)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有襄山,。又有重陰之山,。有人食獸,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國。有緡淵,。少昊生倍伐降處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有【載車換至】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載車換至】處,,是謂巫【載車換至】民,。巫【載車換至】民盼姓,食谷,,不績不經(jīng),,服也;不稼不穡,,食也,。愛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顯然是南極大陸。
《大荒南經(jīng)》“大荒之中(南美洲),,有人名曰【灌氵換馬】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灌氵換馬】頭,。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僇亻換禾】是食,。有【灌氵換馬】頭之國,。”驩頭長著人的面孔而鳥一樣的嘴,生有翅膀,,吃海中的魚,,憑借著翅膀行走。也把■,、苣,、穋、楊樹葉做成食物吃,。于是有了驩頭國“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岳山:即上文所說狄山,。
中美北、北美:《海內北經(jīng)》“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這些金字塔群已經(jīng)沉如海底,。
《海內北經(jīng)》“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東非:《大荒東經(jīng)》“東海之渚(東南亞群島)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豸虎】。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豸虎】處東海,,是惟海神,。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潛出,,為國于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有易殺王亥:據(jù)古史傳說,,王亥對有易族人奸淫暴虐,,有易族人憤恨而殺了他。河伯念有易:據(jù)古史傳說,,王亥的繼承者率兵為王亥報仇,,殘殺了許多有易族人,河伯同情有易族人,,就幫助殘存的有易族人悄悄逃走,。搖民:即因民國。
這段是后人杜撰的:《海內東經(jīng)》“瑯邪臺在渤海間,,瑯邪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瑯邪臺:據(jù)古人講,,瑯邪臺本來是一座山,,高聳突起,形狀如同高臺,,所以被稱為瑯邪臺,。中國傳說:瑯邪:指春秋時越王勾踐修筑的瑯邪臺,周長七里,,用來觀望東海,。“韓雁在海中,都州南,。始鳩在海中,,轅厲南。會稽山在大楚南,。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長州南,。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余暨南,。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鄣,。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陽東,,義鄉(xiāng)西。入海,,淮浦北,。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以上可見,這段文字為后人加上去的,。是后人編造的最好證據(jù),,把舜葬搬到了中國。
《海外西經(jīng)》:“海外自西南陬(南美)西北陬(北美)者,。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為鳥青,赤尾,。大運山高三百仞,,在滅蒙鳥北。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儛九代,,乘兩龍,云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huán),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夏后啟:傳說是夏朝開國君主大禹的兒子,,夏朝第一代國君。夏后,,即夏王,。儛:同“舞”。說,,大樂野,,夏后啟在這地方觀看《九代》樂舞,乘駕著兩條龍,,飛騰在三重云霧之上,。他左手握著一把華蓋,右手拿著一只玉環(huán),,腰間佩掛著一塊玉璜,。大樂野就在大運山的北面。另一種說法認為夏后啟觀看樂舞《九代》是在大遺野,。“三身國在夏后啟北,,一首而三身。”
《大荒西經(jīng)》:“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夏后開:即上文所說的夏后啟,。因為漢朝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就改“啟”為“開”,。在西南海以外,,赤水的南岸,流沙的西面,,有個人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蛇,,乘駕著兩條龍,名叫夏后啟,。夏后啟曾三次到天帝那里做客,,得到天帝的樂曲《九辯》和《九歌》而下到人間。這里就是所謂的天穆野,,高達二千仞,,夏后啟在此開始演奏《九招》樂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