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瓷器與光緒瓷器的區(qū)別http://news. 2010-9-13 14:45:34 瀏覽621次 加入收藏
清代制瓷,,自康雍乾三朝以降,一直是在走下坡路,。尤其是清代晚期,,戰(zhàn)亂紛繁,使制瓷業(yè)日趨萎縮,。同治時,,受兵災(zāi)影響,景德鎮(zhèn)御窯廠遭到很大破壞,,工匠大量流散,,維持制瓷的大都是些新手,制瓷質(zhì)量大大下降,。官窯瓷器中,,唯專為同治皇帝大婚定燒的婚禮造器,和專為慈禧燒造的“體和殿制”款識的專用瓷(從咸豐到光緒都有)堪稱精致,,其余的就不值一提了,。大量的民窯器,質(zhì)量大都粗糙,,更是等而下之了。光緒時期,,慈禧專權(quán),,生活上追求奢侈,講究排場,,要求御窯廠為之燒造大量精瓷,,從而刺激了長期不景氣的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使其有了一次小小的復(fù)蘇,。此外,,光緒期的古董商出于趨利目的,大量燒制仿古瓷,,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清代晚期,,制瓷業(yè)總體一直是在下滑,,但從同治轉(zhuǎn)入光緒之后,似乎又小有復(fù)興,。當(dāng)然,,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的,與前朝特別是清三代時期還是不能相比的,。要鑒識這兩朝的瓷器,,首先應(yīng)當(dāng)把握住這一總體發(fā)展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同治期瓷器的胎體除少量官窯品外,,一般均顯厚重,也有的反之而顯輕薄,,胎質(zhì)白而不精,,較為粗松,大量民窯器尤甚,。圓器用手輕叩,,發(fā)出較尖的似銅的聲音。這一點是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同治瓷因胎質(zhì)不堅,,施釉也就較稀薄而疏松,釉色泛粉白,、瑩白,,少數(shù)青灰,釉面多不平感,,又不是細小的皺紋,,似小水波一樣,俗稱“波浪釉”,,這也是晚清瓷器的共有特點,。光緒瓷較之同治時,胎釉質(zhì)量稍有提高,,胎質(zhì)比同治顯得縝密,,但與前朝相比,還是顯得松軟,,民窯器則更差,。由于釉汁稀薄、質(zhì)地松軟,,光緒瓷釉面也欠瑩潤,,色調(diào)與同治相比,白中泛青,。也有純白色釉面的,,這類瓷已接近于現(xiàn)代白釉瓷。 同治期粉彩器較流行,。紋飾上多見吉祥如意寓意的圖式,,畫法除人物畫外,風(fēng)格已趨圖案化,,筆觸顯拘謹呆板,。人物畫的一個獨特之處是,,人物的眼睛常用珊瑚紅勾出,眼珠墨色淺淡,,常點在紅色眼眶線上,,粗看似有眼無珠,這是同治朝所獨有的,,也是鑒識人物紋同治瓷的一個簡要方法,。同治瓷用彩上多見用黃彩和紅彩,官窯的堆彩粉彩器中多見用藍料彩,。當(dāng)然,,這些都可后仿,鑒識時須仔細分辨,,還要看其胎釉特點和有無真正的老氣來定,,如是否后加彩,有否劃痕,、包漿等,。光緒朝粉彩器含粉質(zhì)較多,彩料也較前朝明顯疏松,,附著不夠緊密,。 在同治朝,青花發(fā)色有的清新明快,,但多數(shù)黑褐色劣,,而且色料顯得漂浮而不沉著。多見哥釉青花,、豆青青花等品種。相對而言,,光緒朝青花瓷較多見,。青料呈色較多,黑褐,、淺藍,、洋藍都有,尤其是洋藍料已廣泛流行,。晚清青花,,色調(diào)都有漂浮不定的弊病,因而,,紋飾大都不清晣,,線條含混,筆觸呆板,。光緒期有大量的仿康熙朝的青花器,,此類瓷,,水平較高,不仔細鑒別,,容易上當(dāng),。眼下拍賣場所所見標為康熙青花者,有不少實為光緒朝的瓷品,,須特別小心,。區(qū)別的要領(lǐng)在于:光緒朝瓷雖然呈色逼真,但其釉色較白,,青花有漂浮感,,胎釉較粗松,足底常見露胎較寬且粗,。器物分量較輕,,缺乏康熙朝瓷的那種厚重、沉著,、粗獷和古樸之氣,。青花渲染雖也有濃淡之分,但層次感肯定不如康熙朝,。同樣,,光緒朝仿乾隆朝之器,雖也幾可亂真,,但從胎釉,、發(fā)色和色料的沉著程度小心鑒別,還是可以看出異同的,。一般來說,,光緒器形制不如乾隆器精致,胎釉和底足都較差,,有的有堆釉感,,施彩色澤往往過艷,而細品畫工,,水平則肯定是遠遜于乾隆朝器的,。以此類推,也可以識別其仿制的其他朝的瓷品,。 在款識上,,同治粉彩器多見紅彩楷書款,民窯器上一般用四字或六字篆書款,。光緒朝官窯器款識則多見“大清光緒年制”的六字篆書青花款或六字楷書青花款,。民窯器上則多見“光緒年制”抹紅楷書款。 前面說過,,無論形制或彩繪裝飾,,后人均可仿制,。因此要鑒識真品,這些只能是一個斷代參考,,從本質(zhì)上看,,還是要看其胎釉、彩料,,以及由于年代久遠而留下來的老舊之氣,。每個朝代的胎釉都各有特點,一般來說是難以仿制的,。一百多年的器物,,如是傳世之品,則肯定會留下使用之痕,,并產(chǎn)生包漿,。如遇一無劃痕,或人為的做出劃傷,;毫無包漿,,或涂上油污冒充包漿者,就須仔細識別,,免上其當(dāng),。 新聞標題:同治瓷器與光緒瓷器的區(qū)別 本文來源:華夏收藏網(wǎng)http://news./info/12377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