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山歌如清泉 喝到嘴里能解渴“天上起了鯉魚斑,,畫眉一翅飛下灣,,情妹甩手丟哥去,陰天曬谷心不干,?!鞍⒚煤舆呄匆律眩执暌律研南肜?,情哥對岸喊一聲,,棒頭槌到妹手上?!弊罱欢螘r間,,每當夜幕降臨,在保靖縣城中心的高架橋上,,總能看到一群山歌手們在你唱我和地演唱土家山歌,,前來欣賞的觀眾里三層,、外三層。為了保證高架橋上歌手,、游客行人的安全,,保靖縣政府對該段橋面實行車輛交通管制,自晚上7點至12點繞道通行,。 湘西土家族山歌起于部落時代,,興于唐宋,世代口傳至今,,并成為湘西土家族的一種特有習俗,,無論生產中的挖土薅草、插田打谷,,生活中的婚喪喜慶,、男女情戀、民族節(jié)日,,人們都喜歡用山歌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保靖土家族山歌憑其高亢悠揚,、激情奔放,、生動形象、簡潔樸實,,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一代歌王田茂忠的獨領風騷,,在湘西土家族山歌中又獨樹一幟,,聲名遠播,,2006年,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保靖土家山歌,,按演唱形式,分兩大類:冷歌和熱歌,。冷歌是編好歌詞演唱,,熱歌是即興而發(fā),隨口而出,。按內容,,分為儀式歌、勞動歌,、情歌,、生活歌。此外,,還有時政歌,、敘事歌,、歷史傳說歌、兒歌,、謎語歌等各類,。每類又分支若干,如反映土家族青年男女在愛情和婚姻上的悲歡離合的情歌,,就有試探,、贊美、初戀,、迷戀,、相思、盟誓等頗為豐富的類別,。按喝腔分為坡頭腔,、沿河腔。音調時而低沉婉轉,,時而激越高昂,。 “阿哥犁田忙又忙,忽見阿妹去放羊,,朝妹背影看癡了,,牛拖犁頭上田坎。手中鞭子還在揚,?!边@種“烘云托月”的手法,與漢樂府詩歌《陌上?!分械摹靶姓咭娏_敷,,下擔捋髭須……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毛風細雨霧沉沉,,阿妹打傘路上行,風吹油傘晃晃動,,問妹想晴不想晴(情)”,。似這樣的諧音山歌,生動活潑,,含蓄曲折,。“修路民兵干勁足,,八磅大錘手中舞,,鋼釬插進巖頭內,好似泥鰍鉆豆腐”,。這種藝術夸張的手法,,充分表現出土家族人民剛健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意志,。 保靖土家山歌薪火相傳,長盛不衰,,在土家人生活中,,如炒菜的鹽巴和解渴的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放初期,,全縣20個土家族聚居的鄉(xiāng)鎮(zhèn),村村有歌娘,,寨寨有歌師,。尤其是田茂忠的出現,使保靖土家山歌發(fā)展到一個高峰,。 田茂忠1923年出生在保靖馬王鄉(xiāng)一個農民家庭,,大姐田隆香是當地有名的歌娘,經常帶著他來往于各大歌會歌臺,。天資聰穎的田茂忠耳濡目染,,七八歲時便能出口成歌了。解放后,,在黨的培養(yǎng)和關懷下,,田茂忠大展才華,從鄉(xiāng)村唱到縣城,、州府,、省會、北京,。他先后在各級報刊發(fā)表山歌2000多首,,這些山歌比喻形象,通俗易懂,,扣人心弦,。1979年他在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歌手,、詩人座談會時,,脫口而出“激情催歌心頭起,霎時飛滿長安街”之句,,語驚四座,。1989年,他出版了《田茂忠山歌選》,。2007年,,被評為中國民間文藝杰出傳承人,并被授予“土家山歌王”榮譽稱號,。人們曾用山歌這樣評價他:“酉水河,,茂忠歌,,白云山下兩條河,兩條河水流不斷,,喝到嘴里都解渴,。”在田茂忠的引領下,,保靖土家山歌空前繁榮,,一時可謂“鄉(xiāng)鄉(xiāng)有歌臺,老幼皆唱歌”,。 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許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受到強烈沖擊,土家山歌也未能幸免,,愛唱土家山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到2005年,保靖縣能開展山歌會的僅剩3個鄉(xiāng)鎮(zhèn),,歌師,、歌娘不足100人。面對岌岌可危的現狀,,保靖縣于2006年重建消失了10多年的縣城山歌臺,;2007年,將清水坪鎮(zhèn),、比耳鎮(zhèn),、碗米坡鎮(zhèn)劃成了土家山歌文化保護帶,申報清水坪鎮(zhèn)為湘西自治州“土家山歌藝術之鄉(xiāng)”,,并獲得批準,。同時,在一些中小學開展山歌培訓,,把民間歌手請到學校傳授山歌技藝,。 在2008年 “歌王”田茂忠去世后,縣文化部門開始建立傳承人保護機制,。當年12月,,涂乍鄉(xiāng)山歌手楊光萬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今年73歲的楊光萬,,以前曾多次與田茂忠同臺獻藝,,兩人難分伯仲。近年來,,鐘愛山歌的他,,在收集整理山歌資料之余,時常邀約一群土家山歌“發(fā)燒友”,到縣城擺山歌擂臺,,比才智,、爭聲譽,每每聽者人山人海,。 一度沉寂的保靖土家山歌,,又柳暗花明,飄蕩在縣城的舞榭歌臺,、鄉(xiāng)村的坡嶺幽谷,,成為一道亮麗的民間文化風景。 |
|